“人民网”数据库2005年度性别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监测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23:27:50
人民网数据库2005年度性别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监测报告  本文作者:张京
本文编辑:e-Jones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性学论

摘要:2005年是“九五”世妇会召开后的第一个十年,《人民日报》作为全国发行的一份报纸,是党中央直接掌握并用来指导全党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其对性别议题的报道与关注,直接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妇女问题以及性别平等议题的政治敏感与舆论导向。而“人民网”(www.people.com.cn)的建设,又体现出中国网络报纸独特的发展特征与运作模式。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监测、研究2005年度《人民日报》、“人民网”数据库对于性别类议题的报道情况,将其放在“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颁布后十年的语境中进行定位梳理。考察“人民网”数据库在议题设定、内容遴选、重要性排列、构架提供以及叙事方式和对女性的再现方式等一系列的传播机制与影响。并借助社会性别等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和相关方法,通过对比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更多分析层次和以此延伸出的更大背景,讨论中国政府对于性别平等基本国策的媒介传播实践,话语触角涵盖到性别的社会角色、性、权力流动等方面的独特表现方式。

关键词:中国  “人民网”数据库  性别议题   传播机制与效果

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依据社会性别理论和媒介与性别研究理论。

1)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气质和性别角色,及与此相关的男女在经济、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机会的差异。这种理论是对有关男女不平等的生物决定论的有力挑战。社会性别分析是一种任何把社会性别当作分析的关键范畴的理论框架或科研方法,是女性主义的分析范畴和研究及决策方法

吸收不同流派女性主义理论的精华,本报告将社会性别分析指向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分析问题的性别敏感意识。从启蒙思想开始,所有的宏大理论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质性,即使有强调两性差异的内容也偏向于性别中立的态度。但是,从社会性别视角可以发现,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主体标准的,完全忽略了女性的存在。对于具体的新闻陈述,包括报道的对象、事件、态度以及意识形态导向,其实也都隐含着性别观念的不同意识,没有绝对的性别中立。由于媒介即信息的特点,对新闻报道的性别分析有助于提高制媒者和受众的性别敏感意识,有利于性别平等观念的积极教育与传播。

其次,深化性别观念中的权力概念及特点的理论影响,通过提升全新的权力意识以实现为弱势群体赋权的目的。借鉴福柯权力-知识形成学说的观点,即权力的实施创造了知识;知识本身又产生了权力;权力由话语组成。并认同权力模式不同以往的三个特征:权力是在运作的(exercised)而不是被占有的(possessed);权力的运作方式主要是生产的(productive)而不是压抑的(repressive);权力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是分散的(decentralized)而不是集中的(centralized)。报告建议的行动策略是,赋权的方式不是明确指出弱势群体、女性群体应该如何控制权力以及运行权力压迫机制,而是通过分析既存权力构架,提供解构的视角,从权力作用的角度提供分析现有困境与矛盾的方法。将性别分析的要害重点从普遍而零散的事物转移到话语上来,既注意收集和整理与女性生活与生存相关的具体事件,也重视提炼女性在历史和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弱势、边缘地位的综合背景。

再次,将新闻报道中以女性为主体的描述史和观察方法理论化。虽然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的观点认为任何主体都带有本质主义的压迫特征,如法国著名女性主义者维蒂(Monique Wittig)认为,真正的妇女解放不仅要超越自由主义所追求的男女机会均等的境界,而且要超越激进女性主义所提倡的女性优越的理论。她认为真正的解放是要消灭作为阶级的男人和女人。但是这样的理论远远间隔并跨越于当下社会现实的发展阶段,只能作为一种可被选择的远景与终极实现方向而并存于当下的各种意识思潮生态中。在女性的主体价值未充分被社会评价指标所涵盖的现实前提下,发现女性的主体声音、扩充社会文化更为丰富和完整的版图,便成为现阶段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所迫切的任务之一。所谓女性的声音包括一切以女性为表现对象或关切范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新闻呈现方式,尤其注重评价女性在性别平衡指标中的位置与地位。

2)媒介与性别研究理论

媒介与性别研究属于传播学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学科。它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性别与传播话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最早是在1977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在该刊当年的年度索引中开始有了少数群体minorities)这一分类,女性与黑人、亚裔等都归入该类别。西方基于女性主义观点的传播学研究大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本从女性观点来讨论传播现象的书是《炉边与家:大众媒体中的妇女形象》(Hearth and home: Images of Women in the Mass Media),虽然已经开始注意到性别的差异和歧视,但是在方法和理论上都尚未发展出女性主义的观点。1989年出版的《传播中的女性——挑战性别价值观》(Women in Mass Communication——Challenging Gender Values)以女性主义的观点,检讨性别研究如何挑战大众传播研究的价值与内涵。

一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国外真正以女性主义观点进行传播研究的媒介与女性著作才大量出现,相对而言,国内从八十年代开始,除了引介著作打开了国内的妇女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的视窗之外,一些针对女性发展和性别研究问题的科研论文也开始出现。而针对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基本上是在9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而且主要是受到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推动和影响。在世妇会之后,国内的女性研究受到较多的关注,也在各个研究领域获得较为快速的发展,媒介传播领域的一些学者开始介绍和引进国外媒介与女性研究的成果,并尝试进行本土化的研究。

到九十年代末,文化研究的兴起也促进了一些学者了对媒介与女性的关系的深入探讨,使得这一研究获得更多的发展。这期间的关于媒介与女性研究的论文有了较大数量的增长,但是专著和大型的实证研究还是很有限。目前已出版的重要专著主要有:1994年出版的台湾学者张锦华专著《媒介文化、意识形态与女性——理论与实例》,2001年卜卫《媒介与性别》,以及2004年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等。

从已展开的传播学性别研究以及性别的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来看,通常按照传统的传播学模式进行社会性别的分析,涵盖了传者研究、媒介内容研究、媒介产业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以及数据分析、参与式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并从对人的行为、观念的影响层面进行评估。

大众传媒中以女性作为主要对象而进行的有关性别平等的监测,所发现的主要问题是:文本中的女性往往成为被模式化的边缘与少数;机构中的女性往往充当了面临困境的劳动力队伍;受众中的女性被商家当成主导家庭消费权力的购买者。概括地说,女性在主体政治权利、商业社会关系中自主权利的争取中,传媒扮演着传播性别平等观念与复制传统不平等的性别观念的双重角色。随着民众对传媒的接近度、依赖度逐渐加强,以及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主流意识对传播与信息领域的关注力度的加强,传媒在性别平等主流化方面应担负起更为切实与务实的责任。

选题意义:

由于《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所以从发行的角度看,它代表了中国政府主流意识形态的坚持方向,也代表了中国政策自上而下传播的一种典型模式;从文本的特殊规范和既有角度来看,它严格贯彻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原则与方针,特别是对女性文化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推广,带有浓郁的官方视角和既定的关注领域。因此,对其网络版人民网的数据库进行全年报道的分类与分析,考察其对性别议题的报道广度和深度,发现报道优势与盲点,提出策略性改进方案,将会使研究者的成果融入传播话语建设之中,从而服务于提升传播者和受众的性别敏感,以及增强全社会对性别平等观念的关注与评估意识。

据学者研究发现 ,与西方网络报纸以自收自支的经济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大陆的网络报纸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报社支持来维持自身的业务发展。虽然有86%的中国大陆网络报纸开办了网上订阅与查询服务,但没有一家通过这些服务来收取费用。中国的网络报纸发展到今天,《人民日报》人民网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备受海内外华人读者的青睐,堪称中国网络报纸的先锋和楷模。据了解,《人民日报》站点中每天只有1/3左右的内容取自其印刷报纸,其他的2/3都是自己独有的。如它的英文版、日文版在不同时期推出的网上专题、地方新闻联播网、视频新网、网上书城、网上读者论坛都是网络版独创的内容,更要在地方新闻联播的基础上,再开办网上文稿社、图片社、进一步建设一个国家级的,能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公共信息网。

《人民日报》人民网所形成的网络报纸的模式,也经历了将纸质媒体网络化、电子化的阶段,最后建设成为大型网站传播平台的成熟模式。

根据学者王宇在《中国大陆新闻网站发展模式浅析》中所介绍的,19963月首次将内容送上互联网后,《人民日报》于1997年初申请了域名WWW.peopledaily.com。此后,《人民日报》一直走在内地传统媒体网络建设的前列。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该报网络版提供文字版、图形版、组合版和数据库等四种形式的报纸。网站开办四年来,因其权威的新闻背景、雄厚的资讯优势、丰富的媒体资源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成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更新数据量最大的综合网站之一,被称为中国网络先行者中国第四媒体的真正代表,也是相当数量的传统媒体网站借鉴的对象。《人民日报》网络版2004年的日点击律已达到300万次左右。

为进一步确立权威媒体、大众网站的网上优势,在新闻网站上营造商机,2000828,人民日报网络版启用了新的域名人民网www.people.com.cn),确立了从综合新闻网站向集团网站转型的发展战略。对于网站的长久发展,《人民日报》社给予了具有开放意识的政策支持。20008月上旬,《人民日报》在原网络版的基础上成立了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建制由局级升格到副部级,由副总编辑吴恒权兼任主任。进一步赋予编辑部各部门、相关单位为网络中心供稿的职责,在各单位设立网络新闻组,各编辑部门设立12名专职网络新闻编辑

因此,本论文所针对研究的性别议题报道缺失与建议,亦可成为中国网络报纸相关观念建设与报道视角建设的参考案例。其所提出的仍需思考的问题,也将成为传媒人与研究者共同面对的挑战。

研究问题:

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将男女平等写入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但是,虽然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具有了自己的发展历史,但是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以新闻法、大众传媒法、广播电视法、报刊法等命名的专门性法律,在立法的层面约束媒介产品的性别平等指标,可依据的只有《行动纲领》239条:审查现行媒体政策,以期纳入性别观点;《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制定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传媒与文化政策、以及妇女参与媒介、妇女分享宣传媒介资源为妇女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妇女广泛参与宣传媒体的管理、制作、教育、培训和研究。提高妇女对宣传媒体资源的占有程度。在消除对女性传媒形象的歧视塑造以及消除性别歧视内容方面,可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1994年)、《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2003年)、《电视剧管理规定》(2000年)以及《广告宣传精神文明自律规则》(1997年)、《报道家庭暴力的专业准则》(2003年)、《女童报道指南》(2005年)等。

《行动纲要》在重大关切领域妇女与媒体下开列了两项战略目标:即第一项战略目标是促使妇女更多地参加媒体和利用媒体表达意见并参与决策;第二项战略目标是促进媒体对妇女作出均衡和非陈规定型的描绘。本报告在此基础上,拟订了以下监测问题:

1. 考察在报道女性和性别问题时是否避免刻板印象的描述或表达。

2. 考察报道力度和广度是否以女性形象的美丑来确定,报道过程中是否尊重女性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3. 考察是否尊重女性表达自我意愿的权利,赋予女性主体地位。(特别是有关受助女性的相关报道)。

4. 考察是否广泛听取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下的女性心声,尤其要听取和尊重少数民族女性、农村女性、残障女性等边缘女性的意见。

5. 考察报道女性时是否充分考虑报道内容是否会对女性造成伤害,是否有利于女性身心健康的发展。

6考察对已报道过的性别特别事件,是否跟踪其连续性的报道,并给予多角度分析。

研究方法:

搜寻范围是《人民日报》人民网数据库的图文数据全文检索系统” 2005年度共 36737条图文数据信息,按照相关性别主题分类整理,共归纳了498条文字新闻,435条图片新闻。其中文字新闻中重复出现的信息予以累积,比如某一国家女领导人会见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客人,虽属同质信息,但计算入被报道总数中。又比如某一女领导人在不同活动中出现的新闻则被归类为相应的主题事件中而累计进总数。图片新闻如果同一人物多次出现,则按所累积的次数添加进图片总数

所有新闻进行了两次浏览筛选,第一次是按时间顺序逐条对36737条图文数据信息筛选,将文字新闻与图片新闻分别形成一个标题目录库,并将相关图片进行复制记录;第二次是根据文字新闻的标题目录库,在组合检索标题中输入相关标题,再记录该条新闻的类别、版次、发生地、报道主体、主题事件等信息,列入统一表格中进行归纳。

对于所有归类的新闻报道,按照大众文化对文本的符号学分析方法进行评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表层叙事的呈现,即按照文本主体与事件陈述的逻辑进行分析;第二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即将表层叙事的社会文化背景予以梳理,透析时代思潮下某一叙事的文化指向与舆论传播意义;第三是话语的意识形态分析,即将所陈述的事件作为某种话语存在形式予以反向解构,勾勒出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意图。

围绕下列诸个主题对数据加以分析:

1.国际问题/国内问题。具体做法是浏览全文后提取与地域相关的关键词,确定新闻反映内容的发生地。并记录下新闻刊发的所在版面。

2.人群。按照职业进行统计,记录2005年度《人民日报》人民网所关注的职业阶层的人群分布情况;并且收集被明确登载出名字的女性,分析她们的报道背景。

3.报道的主题类型。

199594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行动纲领》分为任务说明、全球框架、重大的关切领域、战略目标和行动、执行和监测《行动纲领》的体制安排和财政安排等,共6章,361段,10多万字。12个重大关切领域包括妇女与贫困、妇女教育和培训、妇女与保健、对妇女的暴力、妇女与武装冲突、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权利和决策、提高妇女地位机制、妇女人权、妇女与媒体、妇女与环境、女童。参考12个重大关切领域的分类,本报告从人物、事件的不同侧重报道中,参照社会性别分析指标以及社会性别研究的方法,将所有与性别有关的新闻报道细化归类为以下18个层次:

(一),人物专题层面:

1普通奉献者及典型人物:包括工人、农民、医务工作者、劳模、演艺界人士、艺术家、保姆等,以及由此类人群构成的各个NGO组织。也包括以这些人物为主题的时代及历史性评述。年龄上涵盖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2领导人:包括国内外女领导人,以及男性领导人的夫人。

3体育女杰:包括中外体育女管理者、女运动员、女教练、夫妻档。也包括活动中对这些人的介绍等,包括全民体育中的女性和其运动。

4优秀党员:包括时代先锋永远的丰碑我是共产党员等栏目推出的人物。

5国外女性报道:主要指除女领导人之外的国外普通民众或特殊职业者,也包括由这类人群构成的夫妇、组织等,包括对国外女性生活方式的介绍或分析,也包括对国外女性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与支持。

(二)事件专题层面:

6妇联、妇女组织的活动:包括活动中领导人讲话以及领导人参加或组织的各种活动等,以女性作为主体的、针对性别相关领域的会议或论坛,参与的主体是女性。

7性别平等专题:包括推广的性别平等观念和知识的选题,形式上有领导讲话和访谈等,也涉及体现性别平等意识的各种报道。

8评选或统计:包括各类评选或统计情况(不专指针对女性)。

9慰安妇:包括对此问题的各类报道。 

 10爱滋病:包括与爱滋病议题相关的各种报道,包括对患者进行的医疗突破,对爱滋病患的个体报道以及相关的调查、会议以及评论等。

11色情:包括现象、法规,领域涉及一切扫黄范畴,也包括社会风化的内容。

12计划生育:包括人口统计、性别比例统计、婚检等。

13暴力与维权:包括国内外针对女性实施的性剥削、性虐待和其他暴力。也包括各类反暴力的法律和措施等的报道、各种权利和权益的争取等。

14医护、救助:除人物之外的抗灾抢险,医疗救助、各种生理器官或血液、骨髓捐献及跨国救助等。

15妇幼健康: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和与之相关的权益争取的报道和评论等,包括轻生自杀、美容整容,也包括男女生理健康的相关报道。

16婚姻与经济:包括婚姻、跨国婚姻、婚介的报道,以及女性经济保障等。

17求职就业:包括在求职就业之前(求学等)、之中、之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与之相关的男女生活。包括分性别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报道。

18女性文化:包括女性研究、女性成果展示等。

评价指标:

1,类别指标。主要分析18个类别中性别议题的呈现方式及深入挖掘情况。

2,角色指标。主要分析报道中女性角色的年龄、从事的职业、报道背景等。

3,形象指标。主要分析图片新闻中女性角色的场景、穿着和报道的叙事意图。

4,主体性指标。主要分析几种关系情境中女性作为主体参与报道内容的情况。

5,性别观念指标。对所有报道的性别议题进行一般性公告深入性报道中性附带报道

研究结果:

(一)在498条新闻报道中,事件明确涉及所发生地的信息中,国外报道有20条,国内报道有50条。其中国内报道中提到的省市分布,如下图所显示:

图示:图中蓝色区域和蓝星标示的省市,是2005人民网数据库报道中出现的地区或省市。

(二)498条新闻中从1版到16版的出现比率,如下图所显示: 

(三)18个层次的报道比例,如下图所显示:

类别 数量 占报道总数的百分比

1普通奉献者及典型人物” 65 13.16

2领导人” 81 16.40

3体育女杰” 48 9.72

4优秀党员” 33 6.68

5国外女性报道” 20 4.05

6妇联、妇女组织的活动” 21 4.25

7性别平等专题” 39 7.89

8评选或统计” 13 2.63

9慰安妇” 7 1.41

10爱滋病” 39 7.89

11色情” 13 2.63

12计划生育” 20 4.05

13暴力与维权” 18 3.64

14医护、救助” 7 1.42

15妇幼健康” 26 5.26

16婚姻与经济” 17 3.44

17求职就业” 16 3.24

18女性文化” 15 3.04

(三)分类别研究:

1普通奉献者及典型人物报道——突出社会性特征,缺乏个人化剖析:

2005人民网数据库报道的普通奉献者和典型人物(包括群体)共有62个,身份涉及销售、传播、环卫保洁、医务、艺术、教育、司法、军务、社区服务等众多领域;被典型宏扬的人物从阶层上看既有人大代表,也有普通农村妇女和进城的打工妹和保姆;从年龄分布上看,含纳的范围包括了青少年学生、中年女性和七、八十岁的老年女性。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人民网报道的文本紧密结合着各人物的本职特色,突出人物的良好道德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将所有典型人物的性别特征作为社会贡献者的分类统计的一个指标,目的是突出社会价值的实现对于公众(包括男女老幼)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这符合中国语境下将妇女作为社会劳动力资源和贡献者的主导方向。但报道的文本势必对个人内部精神世界的波澜或挣扎描述有所忽略,比较缺乏对人物更多立体的刻画。

从人物的社会关系和生活角色扮演的形象塑造上看,比较注重渲染人物某一社会身份对其人生的影响,从人物的阶层、工作性质判断人物整体生活全貌和精神诉求的现象比较突出,从而复制了受众对某一职业特色的女性单一和平面化的认识。

以人物对社会贡献和他人奉献的事例为宣传的重点,比较忽略对人物所面对的复杂困难和思想斗争的曲折进行解析,无形中误导受众接受了所报道的人物在天性和道德上具有优势的片面信息。

从人物的主体性体验来说,由于报道的类型需要发掘人物自身思想线索和行为轨迹,所以报道的角度和报道的内容对人物的主体性体认,主要表现在对个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的认同上。

2领导人报道——国内国外侧重不同,差异显著:

2005人民网数据库对国内女领导人的报道,从版面上看比较集中于4版;从类型上分有人物专题类、国事报道类、生活评述类。人物的身份可分为女领导人领导人夫人两类。国内共报道了9人,她们是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宋庆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国务委员、北京奥组委第一副主席陈至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华海外联谊会会长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张闻天的妻子刘英,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

对于国内女性领导人的报道特色是:第一、突出其国家政治中女性领导人的职务身份;第二、强调其所扮演的国家意识形态发言人的身份;第三、不关切其作为女性的生理和文化属性。从而,使女性领导人难以区别于占领导人总数比例较高的男性领导人。从报道的类型上看,以国事报道为重,鲜有对女性领导人个人生活和成长经历的报道,导致了对女性领导人报道的单一化、刻板化趋势。对领导人夫人的报道,从数量上看相当不足,从内容上看也基本上被刻画为其丈夫的陪伴、支持、跟从的角色,缺少对领导人夫人自身主体发展的关注与描写。

2005人民网数据库对国外女领导人的报道,从版面上看比较集中于3版;从类型上看主要分为人物专题类和国事报道类。人物的身份同样分为女领导人领导人夫人两类。她们是利比里亚女总统埃伦约翰逊,丹麦女王,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南非首位女副总统恩格库卡,德国女总理默克尔,孟加拉国总理卡丽达齐亚,美国国务卿赖斯,美国夏威夷州长,日本天皇夫妇,英国王储查尔斯、卡米拉夫妇,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夫人,英国安妮公主,诗琳通公主,欧洲著名女性领导人。

对于国外女性领导人的报道特色是:第一、突出其政治立场与外交策略;第二、比较关注其政治资历和舆论反馈;第三、比较关注女性领导人与其政府内其他男性领导人的政见和处事作风的差别。对于领导人夫人的报道,比较注重其行事的谨慎与共同出席时的仪态,以及参与政府事务/公众事务的范畴和内容。

从国内和国外女性领导人的报道偏好上看,除了高度职业化和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共性之外,存在这样一些差别:第一,国内的女性领导人由于被默认为必须代表国家和公众权威意志,所以不再提供其他在政治舆论上的差异声音;而国外的女性领导人其言其行,除了代表其国家对外政策之外,还注重挖掘其本国内不同政见者和民意舆论的倾向与歧见。第二,国内女性领导人的女性特色在报道中往往不被强调;国外女性领导人富有女性独特经验的个人生活(包括婚姻情况、生育情况)等,往往成为连带报道的重点,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人对其全面人生的丰富想象。第三,领导人夫人的报道,国内的比较注重其与为领导人的丈夫相濡以沫、无私扶持的生活描写,突出其眼中丈夫的贡献与品德为人;国外的比较注重领导人夫人的品貌和公共事务中扮演的角色,重点在其本人精神与处事的个人特色。

3体育女杰报道——总体上以正面报道为主,缺乏体育产业发展与运营的深入报道

2005人民网数据库对体育类新闻的报道中,以女性管理者、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团体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共有51 。报道的动机集中于赛事竞技成绩、运动员伤病及疗养以及个别明星运动员与比赛、训练有关或无关的个人专题。文体以一般性描述和评论为主。报道的偏好是强调女运动员的中国体育精神,以及她们个人顽强拼搏的品质和感人事迹。

此类报道主要围绕事件、人物、正面积极报道的导向进行,相对于公众讨论的热点问题和争议问题,比如兴奋剂丑闻、贿赛问题、裁判公正、奖牌运动员高额奖金等问题,未作相应数量和力度的报道。

另外对于体育产业的其他链条的报道,比如体育产业的运营、体育品牌的培养、企业集团对体育发展的作用、体育发展与科技手段的运用、运动员转行后的经历和经验等,都缺乏相应的议题涉及和评论争鸣。

比较国内男女运动员的相关报道,都具有体现其中国运动精神和中国运动水平的共性,也都偏重描写其刻苦训练和出色竞技等方面,但是,在出镜率上,女运动员明显高于男运动员;对于国外运动员的报道,女性也具有相当的优先报道、重点报道的倾向。

4优秀党员报道——国家荣誉与个人道德和精神追究高度统一

2005人民网数据库报道的优秀党员,集中在时代先锋永远的丰碑我是共产党员等栏目报道的党的优秀女儿,以及党和国家机关女干部的党性觉悟和优秀事迹等方面。在她们的故事中,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模范带头精神和争先创优精神。她们中有为新中国的开创抛洒鲜血的英雄,有为国捐躯的党内领导者,也有国家建设发展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堪为楷模的女干部。

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发展的建设时期,她们的生命与生活中都面临许多选择,她们超越他人之处往往在于,对自己贡献于党、国家、社会和公众的使命意识,促使其作出超越常人的行为,在个人品德与人性的升华上,具有不可小觑的伟大力量。她们的事迹丰富了中国女性的群体形象,成为继主内的能手美丽的社会风景线之外更具党性和社会性的公民的典型形象。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发展时期,对于女性优秀党员的刻画,突出强调的重点在廉洁公正等特性上,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于党员优秀性和先进性的全新内涵。

女性优秀党员的事迹报道,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男性权力语境下对特定领域忽视女性报道的缺失,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优秀党员的报道,也改变了只注重权力阶层不重视草根阶层的情况。作为具有特殊贡献和特征的人群,女性优秀党员的报道区别于其他类型人物报道的范式,表现出国家荣誉与个人道德和精神追究的高度统一。

 5国外女性报道——国际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视角为主,性别平等视角不突出:

此部分被报道的对象是排除领导人之外的国外女性人物,她们中有文化使者、艺术家、选美小姐、女战士,女记者,也有非洲女人群像、巴林女人群像等。年龄涵盖了老、中、青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报道的内容强调女性个体的卓越与成功,也注重表现卷入世界所关注的一些涉及人权与国权的冲突与事务中的女性。以国际主义的视角和人文主义的视角为主,并未突出女性主义所倡导的有意识的性别平等视角。报道版面以3版和16版为最常见。

从报道的动机上看,既有展现异域女性风采的一面,也体现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女性发展与生存处境的关心与关怀。无论是积极抗日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法国近代历史上伟大女性路易丝米歇尔,隐蔽战线女英雄、德国鲁特维尔纳夫人这一类英雄式的人物;还是以色列著名画家季娜什姆什凯维奇,以笔为枪的斗士桑塔格,中国广播电台日语广播员绿川英子这一类文化艺术精英式的人物;还是德国妈妈赛德尔,反战母亲辛迪,海军母亲,这一类被观念意识标签化的人物;还是爱美的非洲人,选美胜出的加拿大小姐这一类诠释不同女性美的人物,不仅丰富了女性对社会贡献广度与深度的世界经验,也宣扬了无论在战争、文化发展、民意诉求抑或是感受美和带来美的方方面面,都有女性不可替代的位置和贡献。

6妇联、妇女组织的活动报道——对策报道不足而问题报道有余

2005人民网数据库对于国内外妇女组织和中国妇联的活动报道,内容涉及了从城市到农村的教育和智力扶贫问题、女童问题、职能部门能力建设问题、妇女儿童维权问题等。

会议类报道包括全国妇联九届三次执委会、全国妇女扶贫开发工作推进会、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第四次协调会、首都女记者业务研讨会、首都各界妇女纪念三八节九十五周年暨表彰大会、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举行的会议、全国妇联举行的中外妇女招待会、第四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纪念世妇会十周年欢迎招待会、全国妇联基层组织研讨会等。

重要活动包括全国妇联纪念向警予诞辰110周年、王兆国回良玉吴仪等参观中国妇女十年发展成就展、全国妇联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印度首都新德里政府举行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全国妇联法律帮助中心启动,开通全国妇联公益服务热线和全国妇联玫琳凯反家暴热线、送温暖、三下乡活动、在漳县开展智力扶贫”——辍学女童重进校园,妇女文盲走进课堂活动等。重要议题包括加强妇儿工委办公室能力建设、选举通过洪天慧为全国妇联副主席等。

此类报道的特点是从宏观发展和政策战略高度提出妇女儿童相关工作以及性别平等观念推广工作的发展方向,并总结经验教训;从政策、法律、传媒等领域,对主流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机构的作用发挥和业绩评估,提出目标更为具体、措施更为完备的指导精神和操作方案。
但此类报道的缺失是,对策报道不足而问题报道有余,即使提出宏观发展目标和具体努力方向,仍显空洞与理论化;对地区经验介绍不够,缺乏地方性以及与性别或妇女相关的NGO组织在特定领域中的发展状况报道和经验推广介绍。从而造成报道资源的单一和模式化倾向。

7性别平等专题报道——范围广泛,重点仍在妇女的教育、参政、就业三大领域

此类报道包括几大部分,第一是国家各职能部门的领导针对本领域中性别发展问题的讲话,属于此类报道的有: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高强专稿《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专稿《发挥妇女作用 推进环保事业》;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专稿《全面提高我国妇女科技素质》;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专稿《发挥妇联作用 推动男女平等》;教育部部长周济专稿《确保女性平等受教育权》;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专稿《接受挑战、参与自治》;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专稿《以人为本、缓解贫困》等。可以看到国家各部级男女领导人均有就性别平等的不同议题而发表专稿。

第二个层面是围绕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十年纪念活动的相关报道,包括各种会议和活动

第三个层面是在人事制度改革、妇女事业发展、培养选拔女干部、女性平等受教育权、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妇女发展等方面,坚持男女平等,维护妇女权益,实现社会和谐。

报道的版面集中在12710131416版。报道的形式以政策宣讲、领导人讲话和相关主题的会议为主,对我国男女平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结论:男女受教育水平城乡发展不平衡;妇女参政比例偏低;妇女就业形势严峻,两性收入差距扩大。一些报道中提供了两性不同比率的统计,比如报道中提到新录用公务员中女性比例逐年提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中女性占22%”

人民网报道性别平等专题的类型和内容来看,以自上而下的政策贯彻和方针导向的公告为主要模式,以分析问题、提出目标、倡导观念为报道文本的基本构成,并将性别平等的基本国策与民生问题、扶贫问题、健康问题、环保问题、教育平等问题、科技发展问题等相结合。

8评选或统计报道——分性别统计比例不高,分性别报道的意图并非以突出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为目的:

对此类报道进行收集整理的意义在于发掘社会公共信息传播过程中,分性别指标统计的范围和结论,以此发现公众关注的视角在哪些领域中特别介入了分性别的指标。

2005人民网数据库报道的各类评选或统计中,第一类是专门针对女性的报道,共有四篇: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京揭晓,顾秀莲出席颁奖仪式,孔令东、范代婵、吴志英、姬秋梅、章晓联5名女科学工作者获奖;第五届中国十大女杰评选揭晓;全总首次颁发全国五一巾帼奖10个集体和10个个人获奖;高法表彰优秀女法官,14名法院系统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34全国优秀女法官等。

第二类是在评选中格外标注女性所占比例或女性对象的共有六篇,比如:2005中国国际新闻论坛年会举行,反战母亲希恩、德国总理默克尔入选;2004年度法制新闻人物评选,任长霞当选为年度法制新闻人物、顾秀莲出席颁奖典礼;2005中国法官十杰评选,33个候选人中,女性有15 ;盖茨夫妇与当选《时代》风云人物;张怡宁当选《乒乓世界》杂志评选乒坛年度人物;女性比例过四成、30岁以下近三成——新闻采编人员越来越年轻等。

第三类是报道的侧重点在于突出女性为主要对象或以女性为受益对象,共有两篇:女性比例过四成、30岁以下近三成——新闻采编人员越来越年轻;十大科技进展(2005年终报道:日本科学家发现促使精卵结合的关键蛋白质。为开发新型男性不育症疗法和避孕方法奠定了基础。)

从女性主义传播的倡导策略来看,对报道的内容进行分性别的做法,是进行性别平等观念推广的一个间接而潜移默化的积极行动方式,可以体现在不同领域中女性参与的情况和比重,从而为评估男女两性在社会资源的分享、占有,以及社会贡献的广度与深度上的制度性差异、社会性差异以及性别观念上的差异,提供最直观和最具说服力的数据。

9慰安妇报道——报道形式的多样性和报道内容的丰富性不足:

2005人民网数据库对慰安妇问题进行了一次历时半年、前后七次的跟踪报道,分别于1410版报道了《专家证实:侵华日军慰安所南京最多》; 1133版报道了《韩首次发现日军慰安妇名册》, 313版报道了《日本民主党、共产党和社民党向日本参议院提交法案,要求政府向随军慰安妇谢罪》,3264版报道了《就慰安妇诉讼案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 413版报道了《东京高法竟驳回中国慰安妇上诉》;6144版报道了《外交部发言人强烈谴责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否认慰安妇史实言论》;713报道了《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

此次连续性的跟踪报道,重申了中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和态度,认为强挣慰安妇是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日本政府应以诚实的态度、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认真对待,妥善处理这一问题。

当日本东京高法驳回中国慰安妇上诉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答记者问时说:日本负责教育的内阁成员公然否认这个丑恶的历史事实,是对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我们对此表示强烈谴责。之后的1个月,刘建超在另一次答记者问时补充道: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日方应该以诚实的态度正视历史,进行深刻反省,妥善处理包括慰安妇问题在内的历史遗留问题。从而将日本在慰安妇问题与其在整个面对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并论起来。

可以看到,因为慰安妇问题牵涉到中日两个国家的外交关系,甚至影响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所以它往往不被单纯地作为一个女性群体受侵害的历史事件来看待,舆论传播的重点也放在不同国政府对此事的国内姿态与国际姿态的展示上。这样的报道策略固然对于维护一个国家的尊严和政治立场起到了严肃而庄重的影响,但是由于慰安妇问题不仅与不同国的国家、政府利益有关,更与慰安妇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权益有直接而深重的关系。因此挖掘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口述历史,多角度展现民间对此问题的推进,将会更加丰富民众对此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以传播的影响来看,也体现了官方与民间、传播者与读者之间更为系统化、深入化的沟通与交流。

人民网数据库就此议题的报道特点来看,体现国家政府的政策意图是首要之务,反映不同民意民生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一些可以深入和分化报道的问题上,应该注意报道形式的多样性和报道内容的丰富性。这样不仅不会削弱政府在对外立场上的严肃性,还能将更多民众的声音传播到国内和国际舞台。

10爱滋病议题的报道——层次分明,指导性强,导向积极:

2005人民网数据库对爱滋病议题的报道内容分类来看,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考察爱滋病治疗的受益人群及省市分布以及感染爱滋病的人群分布和数据统计。比如: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今年扩大至11省份;我国爱滋病感染者累计报告12万余例;广西:我国爱滋病疫苗首次接种;河南实行爱滋病网络直报;全国爱滋病实行网络直报;我国现有7.6万名爱滋孤儿;

第二,反映中国国内不同地区的民众对于爱滋病的态度,以及国外对待此问题的典型案例。比如:上海:谈不再色变;从印度看防;如何看待和应对艾滋病(江西、浙江、安徽读者留言);黑龙江绥化市医生惊闻爱滋病,病人被晾手术台;非洲国家举行第十四届非洲爱滋病与性病国际会议(通过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非洲国家能有效遏止爱滋病蔓延);爱滋病夺走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最后一个儿子,他强忍悲痛毅然将此事公之于众;

第三,发布一些治疗爱滋病的医疗新发现与新进展。比如:抗击艾滋:中医药大有可为;爱滋病诊疗有了指南;找到阻断爱滋病毒复制新途径;我国抗爱滋病药物研制取得重大突破;爱滋病患者眼部存在HIV病毒;我国抗爱滋病中药研究获突破;

第四,公布一些对于防治爱滋病的要点和问题。比如:世界艾滋病日;流动人口教育是薄弱环节;底数不清阻碍爱滋病防治;过半数爱滋病人因结核死亡;
第五,公布各国各地区抗击爱滋病的各种努力和成绩。比如:南非大力抗击艾滋病;北京预防艾滋病列车启动;公益晚会展示抗艾滋决心;预防爱滋病知识进校园活动启动;防治爱滋病科技活动启动;中华红丝带基金启动;河南爱滋病致困家庭纳入特困户救助;关注妇女抗击爱滋行动启动;孩子,我们欢迎你!(第二届全国关怀爱滋病致孤儿童夏令营在北京开营);关爱妇女 远离艾滋。安徽省阜阳市张颖创办爱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世界银行作为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共同发起组织之一,发布《全球性防治爱滋病战略》;

第六,反映爱滋病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群体的生活感受。比如:吉林永吉——“艾滋新人的集体婚礼;一位爱滋病患者的新年;爱滋病家庭儿童上学了;用点亮生命(一位艾滋病患者的重生);

通过以上的分类,可以总结出2005人民网数据库对于爱滋病问题的报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比较注重对于爱滋病感染人群的数据统计和对爱滋病防治工作进展的报道。体现出防艾工作的阶段规划性与实时掌控性。

第二,能够以中立的姿态反映国内外、不同地区民众对爱滋病问题和爱滋病人群的态度。并能够积极引导读者正确看待爱滋病问题和健康公正的态度对待爱滋病患者。不仅提供理论的知识和分析,还提供丰富而具有感染力的实例。在社会观念上加重对爱滋病问题的客观性认识,在精神文化上突出对爱滋病患者的理解与关爱。

第三,抗击爱滋病的各种活动与努力中,重点突出了校园防艾、妇女防艾等问题,对于爱滋病家庭和人群致困问题、爱滋病致孤儿童问题等给予了相应的关怀举措。从而将妇女和儿童从防治爱滋病的人群中特别区分出来,并将防艾工作从个人生活和发展的角度,以及身心健康维护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推进。

第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宣传,扩大社会对爱滋病问题的重视,增强防治爱滋病的知识,提高公众对爱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第五,对于爱滋病问题的报道,除了与国际社会关注爱滋病问题的视角与观点进行横向比较之外,还注重与国内其他问题,比如儿童教育问题、社会贫困问题、妇女健康保障问题等进行纵向的联合,从而深化了爱滋病问题报道的深度,反映了问题、措施、观念、行为各个方面的情况,形成了完整而相对系统的报道框架。

11色情报道——以打击为重点,批判时缺乏心理和文化维度:

2005人民网数据库对色情问题的报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网络色情问题的关注。表现在:

第一,报道了有关网络色情的惩处讯息,如:湖南网络色情第一案宣判;公安部取缔598个境内淫秽色情网站;首起淫秽网站涉案者被判刑;陕西省文化厅依法查处违规网吧;黑龙江警方打掉多个网上色情表演团伙;53家网站涉黄涉暴被查处;合肥 中国网络色情第一案开审等。并强调了对待网络色情问题政府和主流社会的态度:向网络色情宣战

第二,分析了网络色情的违规成本,讨论了色情网聊是隐私问题。

第三,特别强调了警惕色情问题对于青少年的毒害。

由这些报道可知,中国的网络色情事件被认定为社会公害而予以取缔,对于相关人员也将进行惩处,而对于比较敏感的隐私与公共道德的冲突矛盾,也有专门的文章予以讨论,特别是对色情毒害青少年的危害予以了强调。从而使色情、特别是网络色情问题从法律、教育、经济等方面的视角得以被呈现和剖析。

但是这类报道缺失的方面是,第一,以打击犯罪为重点,忽略了对商业文明下色情文化的实现方式的关注与讨论,比如缺乏相应地对色情网络营业的暴利获益的相关对策等;第二,对沉迷于网络色情的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缺乏深入分析,对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存在的各种问题缺乏重视;第三,对有过网络色情经验的青少年不加区别地予以负面评价,甚至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与是否参与过网络色情实践联系起来评估。

12计划生育报道——缺乏对特殊女性群体的婚育需求的关注:

对于此议题的报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分析与宣传。如:假如没有计划生育;推进人口计生事业与妇女事业共同发展(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专稿);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努力稳定生育水平;

第二,人口统计。如:第十三亿个小公民降生(我国13亿人口日推迟四年到来);“13亿人口日向我们走来;

第三,男女性别比例问题。如:如何看待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衡(河北、江西、四川、上海、山东等地群众留言);

第四,婚检知识普及和婚检民众接受情况反馈。如:婚检知识普及活动展开;广东:婚检率低了,出生缺陷率高了(专家认为应实行免费婚检);浙江:婚检免费喝彩寥寥;免费婚检少人捧场;婚检:法律冲突凸显;性别平等 健康和谐(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赵白鸽专稿)。

第五,婚育服务与存在的问题。如: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日益深入人心;生育保险要过三道关(立法滞后;发展不均;管理薄弱);把生育保险纳入法制轨道;让更多女性享有生育保险;

第六,农村和县镇地区妇女计划生育报道。如:公婆劝儿媳少生娃;重庆梁平独生女户更安心(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山东五莲县计划生育家庭受奖励。

在此议题的报道中,由于近年来出现的丁克家庭现象和三高女性(学历高、年龄高、工资高)的单身问题和生育问题,已经成为计划生育问题不可不重视的组成部分,用单一指标进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检测,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生活和一部分人群在此问题上最热切需要被关怀的需求。因此构成了人民网对此议题报道的缺失。

 13暴力与维权报道——以法律公正和人权保证为准则,未突出女性群体诉求;致暴原因留于个案化,缺少体制上的反省与建议:

对于女性遭受的暴力类型界定,依情势、环境和暴力的性质可分为战争中的女性受暴问题、女性遭受家庭暴力问题、女性遭受的医疗安全、卫生与自由权的侵害问题、女性遭受人身伤害暴力问题、女性遭受性别歧视暴力问题等。维权的范围包括以上女性遭受暴力后的维权问题,也包括女性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人身权等的维护问题。具体而言可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比如:医疗事故后女性维权问题、女性在工作环境中遭受意外伤害的维权问题、女性安乐死的选择权及生育副产品的所有权的维护问题、女性财产权和土地耕种权的维护问题等。

2005人民网数据库对女性暴力与维权问题的报道,以上方面均有所涉及,具体报道条目可参看文后附录。所有关于暴力与维权的报道,其特点是以案例和解决结果的文本再现,引起公众对女性遭受各种暴力问题的关注,对于女性权益维护的报道,则从政府政策、民心所向的层面,以女性主义的观念和法律法规的限定等角度予以呈现。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偏重对于法律公正的诉求时未突出以女性为主体的边缘弱势群体的迫切吁求;对于人权的维护只偏重于全社会所有人群的基本享有,未将特权群体和特权阶级以及权益受损害阶级和人群区分开来。另外,对于女性遭受各种暴力的原因往往归结于实施暴力者个人的问题,而没有涵盖从体制和制度上进行反省和改进的对策。

14医护与救助报道——女性形象以天使和被拯救者为主,剖析女性身陷危境的原因不够深入:

这一部分的报道虽然从内容上看或许有与暴力与维权相互重合和交叉的部分,但是与暴力与维权强调的女性遭受暴力类型分析和维权方式等的报道不同,医护与救助这个部分强调的是女性对于社会伤害问题的态度与行动,以及女性在社会伤害问题中得到的救援与帮助。比如:中国妇女代表团慰问泰国海啸孤儿;爱心天使——斯里兰卡琪卡拉在印度洋地震海啸抗灾工作;中华骨髓库 生命的希望工程的报道,属于前者;比如:女娃溺 奇迹获救;消防队员飞身一跃轻生女子幸免一死;中国国际救援队4名女队员的报道属于后者。

此外,还有一类由医护与救助范畴引发的报道类别,涉及到不同性别指标的分析尺度的报道,也被归入此类,比如:男护士走俏的报道。

通观这类报道的特点是:体现了女性温柔和强韧的气质特征,以及在危难与灾难面前无畏抵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一定层面和特定的报道语境中,刻画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关注与支持的情况。但这类报道的问题在于,由于偏重渲染对于女性的救助,所以在报道的文本中不太注重对于被救助女性更多信息的深入挖掘,无法体现这些受益女性整体生活状况的情况。从而造成叙事上对于救助者和被救助者之间报道比重和报道倾向的不平衡趋势。对于处于危境的女性因何陷入危险之中,则更加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报道。只重结果不追究原因和过程的报道缺失,体现了传播者对于事件挖掘不够深入、发现与观察视角偏于简单化的问题。

15妇幼健康报道——陈述多于分析,宣传多于省思:

2005人民网数据库对于妇幼健康的报道,因为涉及的方面非常庞杂,报道的角度也多种多样,所以粗略分为以下一些侧重点:

第一,妇幼健康环境和妇幼健康政策保障、完善的报道。比如:进一步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我国妇女享有哪些特殊权益保护;广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山东构建适合妇女儿童发展环境;珍爱每个母亲和儿童;一起来关注女性健康(80岁妇联界委员冯理达呼吁);

第二,政府和NGO组织对于妇幼健康的提倡和行动报道。比如:母亲健康快车开赴西藏;成立社会妇女庇护所(委员建议);

第三,对于特殊时期、特定地区女性健康维护问题和女性健康问题解决的关注报道。比如:严禁向产妇推销奶粉;慎用药物改变月经周期;代理妈妈呼唤建立长效机制;今天怎样做母亲;妇女绝经期激素疗法是安全的;国内首个乙肝产妇 分娩手术室启用;我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为城市两倍多;不孕妇女的新希望;广州首例未成熟卵子体外培养成功(受精费用降低,避免部分副作用);

第四,对于女性健康误区和盲点的澄清报道。比如:女性服用泰诺应监控血压;避孕药可能致癌说法尚未定论;阿司匹林及维E无助妇女防癌;乳腺癌早期治疗可提高生存率;诱发乳腺癌的八个因素;美容整容维权四招;更年期激素治疗不必然引发癌症;专家建议女性30岁起适当补钙;

对于妇幼健康的报道,其特点是:注重从观念引导和科学保障健康的教育入手,从政策、行动的经验中总结得失,特别关注女性处于经期、孕期、产期时的健康保障,指出在育产问题上的误区和解决方法。对于女性的日常护理和极端的美容整形中的安全和健康问题,提出专家建议,对于社会舆论热点和盲点问题予以关注和澄清。

但是,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是:第一,应注意区别致因的多种来源,特别是对美容整形这类社会讨论比较大的事件进行评价,不要过分渲染受害女性的无知,也不应夸张评价其个性,而应当提供判别美容整形的安全方式和区分方法,以及受损害后如何寻求各方面援助的信息。第二,对于贫困女性的健康援助项目或行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其的关注,但是就如何提高贫困女性自身对健康的评估和保护,在知识、环境、资金保障和体制保障上的报道还未能提供相应充足的信息。

16婚姻与经济报道——类型报道不全面,反映女性整体权益诉求的报道不深入:

此部分主要从婚姻观念、婚介服务以及对女性的经济救助等角度,进行报道的整合工作。报道的特点是:

第一,关注国内外结婚风俗的变迁,比如:从婚车看变化(私家车多了,单位公车少了);水下婚礼见证浪漫;婚博会浪漫落幕(18对最靓丽的新郎新娘);巴印 跨国婚介促睦邻;3000父母代子女相亲(南京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办,父母替儿女相亲)等。

第二,关注遇到的政策困难、经济困难等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及对于不实信息的澄清。比如:结婚登记要限额属讹传(民政部门澄清);办嫁妆:何时不用进城;红娘也将持证上岗;婚庆服务要多添彩;郑州八成婚介所有问题等。

第三,关注特殊人群的婚姻与经济问题。比如老年人对于婚庆周年的重视:八旬低保老夫妇 佳节喜庆钻石婚;比如母亲们的经济问题:北京 一个新妈妈的帐单;上海 14万妈妈领补贴;幸福工程”10年救助贫困母亲14万;比如对于女模范和政府官员的妻子们,则关注诸如:全国三八红旗手是否有优待政策的问题,以及开展家庭助廉教育工作 构筑反腐倡廉防线的问题。

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婚姻议题的报道,比较缺乏对非婚姻非异性恋状况的讨论与报道,比如同居现象、同性恋现象,以及与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未婚生育状况、未婚母亲的权益保障情况等。从而出现了报道内容上的偏离与失重。对于经济议题的报道,比较缺乏对于女性收入整体水平不高的探讨,也比较缺乏对女性社会收入与家庭收入分配与消费问题的反映。女性的经济问题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复杂的状况,比如是要升职加薪还是要生育?婚前协议的优劣和婚后理财智慧等等,都成为现代女性急需得到疏导和解答的问题。

17求职就业报道——呈现较为零散,猎奇描述多于建议提供:

 对于女性求职就业问题的新闻报道,比较集中在以下议题上:(1)下岗女工再就业问题。(2)打工妹、小保姆的发展与劳务保障问题。(3)女大学生求职的困境与应对技巧问题。(4)敏感职位的夫妻档问题。(5)社会工作的性别差异与比例失调问题。(6)求职准备阶段以及求学阶段遭遇的困难与波折等。

这类报道在叙事上往往采用中性描述的方式,提供案例解析社会中突出的几大性别敏感度比较高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社会公众对女性的生存保障的关注和发展期待越来越高,又得益于社会文化对女性社会地位和两性平等分享社会资源与发展机遇的改善趋势,对于一直以来存在较多曝光盲点的人群(打工妹、保姆、下岗女工、高职位夫妻档等),2005人民网数据库也和其他一些主流或非主流的纸媒一样,开始注重以积极的形象塑造和对这部分女性的福利及发展关怀予以特别关注与报道。

这类报道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对于关注和期待的良性回馈,也会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但是由于非主题性策划和比较零散地呈现这些选题,以及缺乏相应的法律咨询或建议提供,所以对于读者的阅读需求来说,能够满足对于个案的关注兴趣和好奇,但是对于普遍性问题的反馈和信息传播意义的发挥,则显然存在较大完善空间。

18女性文化报道——以点带面地展现女性的文化建设和自我发展:

所谓女性文化方面新闻的整合工作,主要是指那些针对女性受众、反映女性在文化、艺术、生活潮流和存在价值等方面的独特体验和经验的新闻。从2005人民网对女性文化新闻方面报道的情况来看,有对女性文化节的报道,有对女企业家论坛活动的报道,有对独特的女性文化瑰宝女书的报道,也有对影视剧中女性演员和女性角色的分析报道,还有对女艺术家和普通女性生活的报道等。

对女性文化报道的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女性可以说是社会时尚的风向标,一方面女性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比男性更敏感,另一方面,针对女性而设计的文化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所以通过报道女性文化的相关情况,可以看出社会人文对于女性独特文化现象的关注。其次,由于女性在职场、生活场和家庭内的多重角色扮演中,职场报道的突出问题是性别歧视的具体表现,而家庭内的角色扮演会受到私人空间较为封闭的限制,所以对于女性社会角色更多、更丰富的报道就集中在生活场域。生活场域又可细分为交友场、商务场、自我学习场、身心提升场以及观念交流场等等。由于当代女性丰富的社会活动内容和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为报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再次,以往由于女性处于两性关系中劣势的一方,也影响到传媒对女性的报道有较多选择性的限制:比如报道偏好、报道比重等。又由于商业运作中以贬损女性需求或权益以获取利益的情况一定程度上还普遍存在着,但受到社会舆论特别是女性主义监督声音的干预,一些以往不被认可其重要性和意义的选题,一些不认为能够驱动巨大商业利益的新闻,也纷纷提高对其的关注和报道力度。

通过考察2005人民网数据库对女性文化的报道,可以折射出传媒对女性文化新闻报道的总体特征以及存在的不足,比如在数量、比重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于女性文化更多层面、更多角度的新闻挖掘也仍有较大空间。

(四)结语:

通过对2005人民网数据库性别议题相关报道的检测与评析,可以发现人民网作为一家代表国家政府主流话语传播的平台,在推进性别平等观念、关注弱势边缘群体特别是女性群体的权益和生活原生态方面,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对于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议题,比如爱滋病问题、慰安妇问题、网络色情问题、女性领导人问题等,给予了专题报道或跟踪报道;对于关乎中国女性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问题,比如计划生育问题、暴力与维权问题、妇幼健康问题、婚姻经济问题以及求职就业问题等,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报道。从对性别议题报道的广泛度来衡量,人民网”2005年的性别议题报道达到了一定的广度,涵盖了国家政策、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法律健全等方方面面。但是相应议题的报道深度还明显有待扩充。以女性主体身份和视角提出的观念报道,和提升女性社会参与能力以及机遇竞争意识的报道,相对而言略显薄弱。另外,分析评论性的报道中,针对国家政策和法律宣讲的报道,明显多于对社会文化和女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报道。

从报道的版面分配来讲,24571112版相对来说比例较高。但是在整体报道中,性别议题的报道、针对女性受众的报道数量依然相当有限,对于女性自身健康、职场发展、以及家庭营建的报道,与女性消费、文化构建的报道比例之间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基于以上监测结果,本报告对于传媒的制作和传播、对于传媒人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增强编辑记者的性别敏感度和性别关注意识。增加女性权重。

第二, 提升对性别相关议题的报道力度和报道深度的挖掘,将相关专家、学者的成果和其他社会资源广泛纳入策划和编辑过程中。将性别平等指标作为评估新闻报道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忽略的指标之一。

第三, 对于报道的文本,增强信息量与积极导向效果。杜绝含有性别盲点和性别歧视的叙事方法或语言。

第四, 警惕商业化对女性受众需求导向的偏差和盲目,报道要突出女性主体的需求。

第五, 克服对以女性为主的弱势边缘群体的刻板印象复制,突破陈规陋见,全面反映女性精神与生活多方面的情况。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北京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