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面面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4:29:08
有效学习面面观 中国网 | 时间: 2007-12-18 15:41:17 | 文章来源: 中央电大师范部

一个人没有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往往抱怨学习环境的恶劣,这样对不对呢?

所谓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作为学习者学习的条件和场所,既可以指安谧的书房、美丽的校园、一流的师资和藏书宏富的图书馆,也可以指不同的家庭背景、社区环境、文化氛围、同学情谊等等,其中既有物质条件,当然也有精神文化条件,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由于远程教育的出现,目前人们还把基于不同媒体的教学资源也看作学习环境的一部分,比如处在纸质媒体资源的环境下和置身计算机网络资源的环境下,一个学习者的内心感受将会大大不同,他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自然也会不同。而更宽泛地说,甚至一个人的遗传基因、智能倾向、生理条件和相貌特征等等,也无一不可划归学习环境的范畴。在我看来,这后一部分还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环境,因为你毕竟不可能脱离自己的身体来学习。拿破仑曾说:“一个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人的命运。”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可以说是至理名言。

学习环境影响一个人的学习状况,这是没有疑问的。我们从小就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知道有句名言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都说明了学习环境对于塑造一个人的重要作用。但话说回来,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有的人成材了,有的人却一事无成,这又作何解释?反观“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说,一个人只有在人格不成熟的情况下(像孟子童年时),才会对学习环境产生较高的要求;而当一个人的人格水平提高以后(如孟子长大了),他对于学习环境的要求反而会降低。从这个角度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许只适合于那些意志不坚定、人格有问题或者童蒙未开的人;而对于那些意志坚定、人格健全的成熟个体来说,其结果可能就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了。一个热爱学习并善于学习的人,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他总能想法设法学习;而那些不愿意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人,才总抱怨环境的优劣问题。比如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曾经津津乐道于“三上读书”,即将“马上、厕上、枕上”都当作了学习(读书)的场所,生活在现代化背景下的求学者又有什么理由抱怨学习环境?

这样说来,学习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学习环境一词,考虑的主要是学习问题的外部因素、客观条件,有其局限性。如果从有效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观条件来看,我觉得可以提出“学习境界”的概念(英文可译为Learning horizon)。在汉语中,境界一词和个人的修养关系密切,而许多学者对于艺术境界、人格境界等等也有不少现成的表述,可以直接借用。

比如,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曾集宋代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词句,针对艺术境界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实,这也是学习者在求学道路上所必经的三种学习境界。你看,这里所谓“独上高楼”云云,显然是求学者立志的真实写照,也就是在“西风”(严酷的现实)的催逼下,求学者立志发愤学习了,此为第一境界;接着是寻寻觅觅、上下求索,即使“衣带渐宽”也不后悔,“憔悴”等词表达了学习过程中的艰苦情状,此为第二境界;最后,求学者于阑珊的灯火之中,“蓦然回首”,看见了“那人”,这暗示了学有所成、心有所得的那种狂喜、那种灵光一闪的神秘过程,此为第三境界。王国维笔下的求学者简直是一个圣徒,和学习环境的优劣何干?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中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又如,根据人之“觉解”(觉悟、理解)的程度不同,冯友兰曾将不同个体的人生境界划分为由低到高的四种类型,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同样可以作为学习境界来待。处于自然境界的人,一味地顺应自然,依照本能来做事,这就如一个懵懂无知的人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处于功利境界的人,主要是依照“生物之理”或“动物之理”来做事,这就如一个学习者太多地考虑了学习的功利作用;处于道德境界的人,依照自己所处的“人伦”和“位分”的道德规范来做事,这种学习者将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道德义务;处于天地境界的人,能在日常行为中完全地觉“宇宙大全”,能与天地同其乐,亦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种学习者已将学习视为自己的一种本能,生活和学习已不可分,甚至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

当然,强调学习境界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我想,既要改善学习环境,又要提升学习境界,两者并重,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