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电邮 - liwenjuan6581@yahoo.com.c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6:12:27
去年曾经写过自己是如何获得了50万年薪的工作,现在再看当时的文笔,已经觉得有些幼稚。这一年多发生了很多事情,我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两次升职机会,真正进入了公司的决策领域。
在外企做了十多年,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高层的政治斗争。人或许经历得越多便成熟得越快,在收购、兼并等等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我一直都能游刃有余地回旋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完成工作。静下心想一想,我的能力并非特别出众。我做得最成功的,或许是最大限度地在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中,保持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本质。于是和许多把自己变得和男人没区别的“女强人”相比,我显得特别具有女性的性格魅力,很多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性格魅力面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关于“强势”
对于我的评价中,一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我是那种很少有的,特别“强势”的女性经理人,因为我是公司中仅有的那几个可以改变总裁决定的人。但大多数人认为我很随和低调。确实,我很少在管理层会议上发言,也少有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
坦白说,我十分讨厌在公众场合发言,不得不说的情况下,我会用最精炼的语言,尽快把事情说清楚。因为不太在管理会议上说话,所以旦凡我要说话,连总裁都会认真听一下。而且因为每次我都有备而去,语言精炼、有理有剧,所以基本上都能达到目的。结果就变成,凡是我提出的事情,总能获得批准,我想办的事情总能办到。当然,我想要改变总裁的决定,也总能改变。
我的态度一般都很温和,从不用过激的语言,哪怕是件很要命的事情。任何的建议中,我都会给人留条后路,不会“赶尽杀决”。我处理过很多公司倒闭、收购接盘后的大规模裁员,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冲突。只要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多想一点,没有什么很难做到的事情。
我周围很多女性经理人整天风风火火,大声说话,甚至吵架、拍桌子,以显示她们的强势。她们以为把自己变得和男人一样了,才能在高层管理这个男人的天下打拼。其实,她们这样做,恰恰失去了做为女性在那里的优势。一个女人,应该能做到以柔克刚,所谓“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四两拨千斤才是最高境界。
谈谈“仪态”
我有个女下属叫Linda,从国外留学回来,硕士学位。她应该算长得比较出色的,皮肤白皙,眼睛大而有神,身材高挑。几年前我在面试时第一眼看见她,确实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她的工作能力不错,也算有责任心,业绩不能算非常出众,但也非庸庸碌碌之辈。
她跟着我三年多了,我一直觉得应该多给她些机会。几个星期前,董事会决定在中国设立一个PR(公共关系)的职位,主要负责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并且需要不时地代表公司发言。由于这个职位需要对公司业务相当熟悉,所以大家一致同意从公司内部挑选合适人员。因为这个职位需要和世界各地的分公司有大量的沟通工作,对于英语的要求相当高,所以当时我们就决定从公司中那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入手挑选。
我当时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个女下属,但转念一想,她虽然在国外几年,但英语实在是不够漂亮,平时应付工作还行,但要代表公司发言显然不够,于是我没有提她的名字。就在那个时候,总裁看到了她的名字,转头问我:“Linda怎样?”还未等我说话,公司的市场总监脱口而出:“Linda不行……”因为这个职位今后是向市场总监汇报,总裁和我都没有继续说话。
几天后正好我与市场总监聊天,无意中就问起为何几天前他那样坚决地否定了Linda,我知道Linda曾经因为工作的关系和市场总监有过很多接触,而且事后我得到的反馈还不错。
市场总监在公司被公认是个大智若愚的人。他不太说话,但一说话就言辞犀利。可他从不说假话,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都或多或少被他刺过一两次,但对他还是不乏敬意。
他对我说:“我们老家有一种厚百叶,很香很有嚼劲,每个人都喜欢吃。每家都会隔三岔五地炒上一盘,真的特别好吃。但是如果要请客人吃饭,或者办酒席,就没有人会上那道菜,因为档次太低了。Linda给我的就是这个感觉……”
很难形容听到这番话时我的心情。虽然说的是Linda,但我的脸上火辣辣的。我无法指责市场总监的刻薄,因为他的感觉没错,相信公司内大多数人有与他相同的感觉,只是他如此直白地说了出来,让我一时难以接受。于是我一下子想起一星期前发生的那件事。
那天正好我在办公室,午餐就和Linda及另一个女下属一起吃了。吃完后,我想和她们多聊聊,于是依然坐在饭桌旁。Linda又同往常一样,斜靠在椅子上,两脚分开向前伸,很舒服的样子。就在那时,一个晚到的男同事拿了餐盘向我们走来,他走来的方向正对着Linda。我看见他不自然地看了Linda一眼,绕道去了另一个方向。
我看了Linda一眼,内心挣扎了几秒钟,终于用手把她分开的腿推了一下。其实,这个动作是Linda的招牌动作,但第一次深刻地让我记住是在几个月前公司搞的一次户外培训中。那次培训是Linda组织的,参加者是公司所有的经理和总监。我是培训的策划者,全程跟踪观察那些经理和总监的应对能力。在培训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在户外,大家都坐在草地上。Linda由于是组织者,坐在离大家较远的一个草坡上,也是双腿大刺刺分开坐在那里。因为是夏天,衣服都比较透,也因为她坐的位置比大家都高,几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了她那时的样子。有些女同事脸上露出了不屑的表情,面对她坐着的男同事也显得有些不自然。我立刻走过去,找了个理由让她站起来,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但那次之后,我总觉得应该找个机会让Linda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她的这个姿势有多么不雅,可总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我毕竟只是她的上司,太直接了怕伤了她的自尊,可不说吧,又觉得很不是滋味。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至少应该知道这个姿势的不雅,或许只是没有注意罢了。我想提醒她一下也就行了,哪知道,那次我竟是错了。
Linda不解地看着我,不知为何我要用手把她的腿推到一起。坦白说,那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没做这个动作,因为从Linda的表情中,我已经可以想象接下去将要做的解释是多么困难。我只能很委婉地对她说:“这么坐着你会更好看更优雅呀……”Linda是个聪明人,立刻知道了我的意思。我想,从内心来说,她是认可我的意见的,但是,外在表现出来的,却是相反的举动。她的反应很过激,似乎满不在乎地大声说:“我去英国之前,就是这样总是注意自己什么场合下该怎样。但是出去之后发现,其实我根本不必如此,国外都很随意,想怎样就怎样,舒服就行。只要我知道,在特定的场合下该注意怎样的礼仪就行了……”我真的很后悔去提及这个话题,但是已经有点骑虎难下了。
我一年中有几个月在欧洲,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欧洲公司的女同事做出这个动作,即使是在意大利、西班牙这样奔放的国家,更别提英国了。她大概在情急之下,忘记我比她对欧洲更了解。
我只能安慰一下说“这不是在中国嘛,咱们还是要尊重国情和传统呀,否则妈妈也不会从小就这样教育女儿啊……”不知道我触动了她的哪根神经。她大声说:“我妈妈也是上海出去的,我们家还有房子在衡山路。我妈从小就是这么教育我的,只是我出去留学后发现没必要这样做……” (这里做个补充,Linda是从江苏的一个城市来上海工作的)
衡山路是上海西区一条很有名的马路,很多年来都是上海的所谓“上只角”,也就是最上档次的住宅区。我不知道Linda为什么要提到她们家在衡山路的房子,也不知道那房子是否存在。而且,房子和她那个不雅的姿势有关系吗?如果她家真的在衡山路有套房子,就能证明即使她仪态如此不雅,也是个具有良好修养的大家闺秀吗?
我只能笑笑,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后,岔开了话题。Linda继续保持着她的招牌姿势,我想以后再也不会提醒她什么。
我不能说Linda因为自己的仪态不雅失去了一次机会,因为她的英语也不够好到可以担任这个工作。但是她无法赢得别人对她的尊重是一定的,哪怕她的工作业绩再好,恰恰因为这点,让我觉得如此悲哀。
不能说“仪态”会是一个女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决定因素,我觉得它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不能起死回生。
一个优雅的女人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女性魅力,会让周围的男性意识到自己作为男人该有的大度、礼貌等等,而这些潜意识中的变化,会在一些关键时刻,为一个女人赢得尊重、理解和包容。在欧洲公司工作了近十年,我从来没有觉得任何一个人特别难以相处,哪怕是那些被人认为非常难以相处的老外。一次在法国开会,总部的一位老者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帮助你这样的女士是我们男人的荣幸……”
关于“幽默”
我一直觉得幽默是一种智慧,无论是市井小唱还是阳春白雪式的幽默,都需要人迅速理解把握情景,发散思维,巧妙表达。这是一种情商加智商的综合表现,任何一点小闪失都会弄巧成拙,搞得象东施效颦。
生活中的我自认不是个特别具有幽默感的人,但在工作中,我曾经小试牛刀。没想到小小的“幽默”一下,不仅替我解了围,还让别人记住了我,算是不留神自我炒作了一下,说给大家听,权当笑料吧。
几年前,新上任的亚太区总裁来中国视察,他是个五十多岁的英国老头,顶着个秃瓢,异常严肃,据说很少人见到过他笑。中国区总裁周末在家请客吃饭,想拍下新老板的马屁。于是新总裁带着太太欣然赴宴,我们几个人也受邀作陪。这本是我最不喜欢的事情,周末和一群无聊人吃饭,故作姿态,不知道可聊什么,又不能不聊。于是我心不在焉,吃几口,说几句话,再发发短消息,无聊到了极点。正在那时,男友打电话给我。我顿时象找到救命稻草,说声“excuse me”便躲到一边泡电话粥。足足打了20分钟电话,还嫌不够,意犹未尽地回到餐桌旁。
中国区总裁见我回来,大概想调节下气氛,哈哈一笑对新老板说:“一定是无缺的男朋友……”一桌人大笑不已。我下意识辩解了一下说:“他正在出差呢……”当时我是所有人中最年轻,职位最低的一个,新总裁并不认识我。估计也是想让下属们见到自己比较放松的一面,他就顺着我的话说了下去:“不,不,无缺,他说不定就在楼下等你,手里还拿着花。他告诉你在外地出差,当然是为了给你个惊喜,他可以为了见你乘飞机从其他地方赶来……”他的话音未落,一桌人都笑了起来。总裁太太坐在我对面,也在笑。
于是我顺住老头的话说:“哎,真希望他的身边有您这样的高手指点,那样我也可以象您太太那样幸福。相信几十年来您 都在给 太太这样的惊喜……”老头一直绷着的脸一下子显得放松了,居然还流露出些又调皮又得意,又有些不知所措的尴尬神色,他太太在旁边捂着嘴笑。老头显然没料到我这个无名小辈居然敢拿他开涮,可他显然又很受用,特别是在他太太面前。他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他太太一直在笑,终于对我们说:“我的天,这是第一次Mike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老头显得又无奈,又开心,又意外,他的样子笑翻了一桌人。
我的随口一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顿饭的气氛后来变得很好,老头甚至还操起一把挂在墙上的吉他,表演了一把。我真的很惊讶,他的吉他弹得行云流水,几乎是专业水平。在那么严肃刻板的表面下,掩藏着如此生动鲜活的个性。我们都开始有点喜欢新总裁了。
老头就这么认识我了,而且印象极其深刻,估计这件事情也传到了英国总部。Mike在公司里以严肃出名,没想到在中国被个无名小辈涮了一把,还很受用,很多人对此都比较好奇,包括Mike的老板。以至于后来每次英国有高层总监过来,都想请熟人介绍一下谁是那个让Mike哑口无言的人。我也算是无意中自我炒作了一把,呵呵。
有一件事情,也不知道能否算作自己“幽默”了一把。
一年多前我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晚餐一桌有十多个人,除了我全部来自欧洲,全部是男性。其中职位最高的是集团副总裁,一个五十多岁的法国老人。
这种晚餐对我来说很平常,几乎是家常便饭,谈些不痛不痒的话题,吃饱拉倒,那天应该也是这样。谁料想,饭桌上有个刚加入公司几个月的,某业务亚太地区总裁(法国人),估计是第一次和这么“高”职位的老板一起吃饭,因而急于表现,顾不上吃饭,滔滔不绝。
说了半天业务,才加入几个月,自然是牛头不对马嘴,好在是在饭桌上,大家就当成酒话,一笑而过。于是锋芒一转,开始谈大家都不了解的中国。因为是在欧洲开会,很多人从未去过中国,自然很认真地在听,全然忘记了他不过是个“山寨版”,正版的在一边没吱声呢。
大概为了显示他对上海历史的了解,他眉飞色舞地说起了上海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说在上海的殖民时代,那个地方是跑马场,还挂了个牌子,上面写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说完后哈哈大笑,说实在太荒唐了,怎么会有这样的牌子云云。
我觉得他简直是放肆至极,就算是在欧洲,就算是你们法国人的公司,你也该知道在这样国际性的会议和酒会上,尊重其他国家的人。他哈哈大笑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同桌的其他人都不太自然。集团副总裁更是很敏感地看了看我,眼神中有对我的抱歉。我很礼貌地对他笑了笑,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
同桌的十几个人中,一半是法国人,其他有两三个英国人,还有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等等。他发现中国话题没引起足够的“轰动”,于是又开始转到其他国家。从意大利人在欧洲的另类,到西班牙人的夜生活。同桌的人有时轻蔑地笑一笑,不做声。最后,这个法国人终于把矛头指向了老对头英国。要知道,法国和英国打了几百年,属于相看两生厌的情况。几个英国人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不咸不淡地对应着,没让法国人占着便宜。
我讨厌至极这个无礼愚蠢的法国人,觉得实在没必要因为在法国公司工作,有法国大老板在,就接受如此粗鲁无礼的言行。如果再不对他之前的出言不逊有所应对,作为在场的唯一中国人,我觉得内心有愧。虽然我的职位比他低得多,但并不代表我不能出言反击。
于是,当他又在滔滔不绝谈论英国人热衷的园艺,说英国人就喜欢把自己的花园都封闭起来,里面山清水秀而外面的人想看又看不到,完全是生长在小岛上的人的岛国情绪时,我不痛不痒地在后面接了一句:“人家当然要封起来,总不至于在花园门口挂个牌子,说法国人与狗不得入内吧?”
那个人笑了一半的嘴突然停在那里,而桌上其他人听了我的话,哈哈大笑起来。几个英国人还在那里对着我鼓掌,我若无其事地喝一口红酒,顺便敬一下给我鼓掌的英国同事。酒下肚后,我看了看副总裁,用眼神向他致歉,他微微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同桌的法国人,没有一个有异样的表情。或许在他们心里,也很讨厌这个不识大体的同胞,只是碍于情面不便出口罢了。
在紧张、不快、尴尬等等不利的状况下,发怒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试想如果我在那个法国人一提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时就出言反击,可能不一定能得到同桌其他人的认同,也很容易让自己与别人起冲突。而这种冲突的结果就是,该表达的没表达清楚,反而说了很多情绪化的语言,让自己显得不成熟。而一个不成熟的人的言行,有多少可靠度呢?当我在代表中国的时候,要显示出该有的冷静,抓住机会,体现国人的气度和睿智,
后来那个副总裁到中国访问时,点名让我在晚餐时与他同桌。说他曾经在欧洲与我共进过一次晚餐,让他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着装”
有些网友留言给我,想知道在外企中,女性应该如何着装才合适。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一定要回答的话,我只能是说,选择最合适那个场合的服装。
以下的描述,只是我个人的习惯,给大家参考吧。
记得不少年前,我因为工作需要,经常需要到曼谷开会。这种出差很累人,基本是第一天上午早班飞机出发,中午到曼谷。先到酒店check in,下午进办公室处理邮件,进行一些谈话。第二天是整天开会,晚上一般都是正式的晚餐。第三天上午回上海。这样的出差,我的惯例是穿一套,带四套衣服,一双鞋。乘飞机的时候,我基本都穿得很休闲,牛仔裤,有时候甚至是运动装。到酒店后,因为下午进办公室,所以换成职业装。第二天开会,换第二套职业装,因为我不能两天穿同一套衣服。第二天的晚餐一般都安排在曼谷最顶尖的饭店,所以我会换成小礼服,或者中装,视不同的餐厅(一般饭店的安排都会在出差前就收到的)。回程我会换上另一套休闲装,因为曼谷天气很热,根本不可能再穿同一套休闲装了。我一般都会带一双黑色的皮鞋,能配那两套职业装和小礼服的就行。
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很短的几天里,因为要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所以要带那么多衣服。其实,即使是10天的行程,可能也就多带一两套衣服吧,因为我需要应付的场合就是那么多了。我一直觉得,在工作的环境中,无论怎样的着装都只是“工作服”,以适应环境为主。当然,服装风格适合自己的必须的。
我个人是非常偏爱中装的,所以如果要出席一些特殊场合,都会穿一些中式风格的衣服。当然,我会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风格、颜色和款式,让自己既特殊,又不突兀。
几年前,我所在的公司被另一家大公司收购。在之后一个月,我受邀代表公司参加一个酒会。酒会在外滩一个非常出名的西餐厅内举行,参加那个酒会的,是所有公司在亚洲的总经理和执行总裁,70多个人中有70%是法国人。那个酒会其实是为了欢迎我们公司的加入而举办,一般这样的场合,我会选择颜色比较靓的衣服,让自己在一堆穿着深色西装的男人中比较特殊。但那天,我特意穿了一条黑色的改良旗袍,唯一有颜色的地方就是耳环、发簪和手包。而且我的头发盘得很松,增加点散漫的女人味。这是反复考虑的结果,因为我希望自己既低调,又能被人记得。
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最安全的颜色大概就是黑和白了。那个酒会相当于把我第一次介绍给新公司,新同事。而那个时候,我是处在被收购方,当时大局未定,前途未卜,我有什么理由让自己“闪亮登场”呢?而且,那70多个人恐怕都知道我是谁,而我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职位。那种揣个糊涂却非要装成明白的事情,做起来很痛苦,所以我决定尽可能低调。我想让别人看到我的第一眼,就觉得我是个“弱女子”,让对方觉得自己处于强势的地位,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比较有利。
那个酒会大概是我参加过的最有挑战性的酒会,记得我一直在面对各种提问,那些问题都很敏感,关于收购,关于正在进行的兼并,关于作为被收购方的感觉,关于对新公司的看法等等。在不太清楚对方身份的情况下,我必须要字斟句酌,话要说得中听,有理,可结果又得要和没说一样。因为这样才能对我,对我代表的公司安全。那天,我自始至终都是“惜字如金”,不问不说。要说,就是用最精炼的语言,没有一句无关的话,不加入一句带个人情绪的判定性言语。如果实在太敏感的话题,我就只能笑一笑,半开玩笑地说一句“您能否允 许一位 女士先喝点东西再回答您的问题呢……”
两个月后,当时我的老板从巴黎打电话给我,声音中抑制不住的欣喜。他告诉我,讨论兼并后中国区管理层的会议正在进行,刚收到他老板的口信,说会议一开始,首先就确定了我来担任新公司的HR Head,当时全票通过,因为所有人都觉得,我的低调沉稳,是最适合做那个职位的人。
当我逐渐开始熟悉新公司的时候,酒会上的一张张脸终于开始和名字对上。我惊讶地发现,当时一直站在旁边听我说话的人,是集团的人力资源发展总监,那天他恰好在上海。而那几个被我半开玩笑拒绝回答的人中,有中国地区的董事长、CFO、东京事业部的总裁等等。他们似乎都对我留下深刻印象,估计分别在总部替我做了把免费宣传。否则,总部那些从未见过我的老板们,怎么会知道我是个低调沉稳的人呢。
服装有时候会在特定场合帮助渲染下气氛,把别人的情绪和思路往你希望的方向引领。所以我说这就是“工作服”,呵呵。
关于“自信”
一直在外企工作,我见过很多“女强人”。她们中的不少人从工作开始,接受的就是欧美企业倡导的公开、直接等等的文化教育,于是一开口就言辞凿凿,咄咄逼人。当然,她们中的一部分确实非常优秀,有底气这么做来显示自信。但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不那么咄咄逼人,难道就不能显示自信了吗?毕竟我们要显示的是自信,而不是那种强硬的态度。
虽然在外企工作,但这里依然是中国。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赞赏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象孔明那样轻挥羽扇举重若轻。
公司有位资深的制造总监,因为资深,所以自负,没有人可以改变他的决定。大家在背后都说他的部门是“一言堂”。我刚进公司的时候,他没把30不到的我放在眼里。但是几年前,我改变了“一言堂”的情况。
五六年前,公司招聘一位制造部的经理,最后一轮面试官是我。当时我十分钟就结束了面试,写下的评语是:可以胜任该职位,但进一步提升职业的可能性很小。制造总监很惊讶,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在十分钟内,他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都有极大保留,哪怕是最无关痛痒的问题。在如此重要的面试中如果都无法做到坦诚,我很难相信他会在平常的工作中与他人彼此信任。人与人之间如果连信任都无法建立,他如何领导一个大的团队,有谁愿意为他工作?”总监先生不是很相信,我也没有坚持。我觉得,即使他最终无法胜任更高的职位,也无伤大雅。对于这样的小挫折,公司和制造总监都不会伤筋动骨,但这样的事实更加有说服力。有时候,无声也是一种自信,让我们静观其变。
他在那个职位上果然做得不错,两年 后总监 先生打算提升他。在批他的升职报告前,我打了个电话提醒制造总监:“最近最好多与他聊聊,恐怕他一旦升上去后,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搞不好,你升他的职,反而会促使他离开……”总监先生又惊讶了,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以他的个性,职位越高越会孤家寡人。他一个人如何做那么多事呢?当他顶不住压力的时候,以他追求完美的个性,一定会选择离开的……”总监先生沉默了很久,还是决定提升他。我大笔一挥,照批不误。
三个月后,我和制造总监同时收到了他的辞职报告。总监先生在与他打了一通电话后,拨通了我的电话。那个电话足足打了一小时,当时我正开车,只能停在路边。他离开的原因,与我之前的说法一模一样。制造总监在电话中不断叹息,太后悔了,当初应该听你的。以后千万多给我些建议,我一定会认真考虑。
这样的结果是两年前我能想象到的,只是没有选择在那时与制造总监争论。我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当那个可以预见的结果并非会带来致命的损伤时,我可以自信地静观其变,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提醒,在事态严重的时候施于援手。我没有咄咄逼人,因为强硬对于一个资深总监起不了作用。为什么不利用一下那个无伤大雅的错误呢?只有事实才能改变他的观点。
后来制造总监成了我办公室的常客,只要有任何重要的决定,他一定会先征求我的意见。当然,我也逐渐改变了他一言堂的做法。我们成了很好的搭档。
宽容也是一种自信
3年多前我招了几个下属。我喜欢那种经验不是特别丰富,但聪明好学的人。所以在被录用的人中,就有Lisa。她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可惜专业并不对口。但她聪明好学,反应极快,在面试中几乎将我问倒,让我留下深刻印象。
进入公司后,Lisa在很短时间内就让大家对她的能力刮目相看。因为她悟性很高,一点就透,而且可以举一反三。新的东西自己学会后,还能教会别人。加之她的个性非常张扬,所以公司大多数的人都在两三个月中记住了她。短期内,她的业绩非常好,但很快,我就发现了她的缺点。
她就象个短跑运动员,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保持好的业绩。如果那项工作需要她付出持续的努力和关注,她就无法做得同样出色。因为她的个性中有华而不实,爱秀的成分,除非一直给她机会让她成为众人的中心,否则她会失去工作热情。因为她在加入公司开始的那几个月受到太多的赞扬的关注,心态开始变得浮躁。她的所做,似乎都是在为了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或是得到肯定,而非工作本身。
对于这样一个下属,用得好或许她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用得不好,就会成为鸡肋。
其实管理人就是在管理他们的期望,在了解Lisa的性格特征后,我就很清楚该如何用她了。
一方面,我给了她很多秀的机会,哪怕有时候和她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只要不会占用太多时间,都会让她试一下,因为这是她的能量来源。另一方面,我不断在业务方面提高对她的要求,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秀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底盘不稳,心里打鼓”,这样她才知道自己该在哪里提高。
我甚至把一些原本该由我出面的工作,让她一起参与,并且把主要的“秀”的部分让她做。她刚开始很得意,不需要我的帮助,自己就上了。但越来越发现底气不足,以至于后来越来越严谨、认真,每次做同样的事情,都要在事前与我一再讨论。
当时和Lisa差不多时间进公司的一些经理,开始大半年曾经私下讨论,说Lisa能力这么强,性格这么张扬,各方面似乎都超过无缺,无缺这个“老板”今后怎么当啊。后来Lisa自己告诉我,刚开始听到这话,心里有点得意,也有些紧张。得意的是自己的能力和“老板”不相上下,紧张的是怕我故意压制她。没想到后来我不仅没压制她,还给她各种机会让她“秀”,结果是她自己越来越对自己的能力没信心,而在我帮她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专业水平实在与我相差太远了,开始真正地对我心悦诚服。
后来那些与Lisa差不多时间进公司的经理,有几个成了我的朋友。他们说起三年前Lisa刚进公司那会儿,问我为什么我那么沉得住气,对于Lisa当时的张扬会那么宽容。我告诉他们,那是因为自信。一个没有能力的上司才会压制下属,而我对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自信,使得我有足够的气度让下属充分表现。
Lisa现在还在我的部门,随着我的升职,她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明年或许她会被提升,去做另一家公司的经理。我觉得她很幸运,如果在一个不够自信的上司那里,她要不了多长时间或许就会被扫地出门了。而在这家公司,她已经工作了将近4年,而且性格越来越沉稳。没有了性格中那些虚浮的东西,她更加出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