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文章:从旧西藏的历史看今天达赖集团的梦想(一)_佟言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08:41:15
从旧西藏的历史看今天达赖集团的梦想
价值中国推荐 2008-05-06 09:38:09《求是》
佟言文
达赖集团长期从事谋求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的活动,却打着“保护西藏文化”、保护西藏“民族特性”的幌子,以此欺骗国际社会。某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竭力为达赖张目、代言,却根本不了解达赖统治下的旧西藏曾经是怎样的情况。那么,就让我们翻开旧西藏的历史,看看达赖所要保护的“西藏文化”和“民族特性”究竟是什么。
一、旧西藏封建落后的社会政治状况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的旧西藏,在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农奴主阶级的长期统治下,无论是社会政治制度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都处于极端黑暗、极端落后的状态,与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和进步潮流背道而驰。
旧西藏实行封建农奴制度。旧西藏农奴制度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西藏延续长达700年之久。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只占西藏人口5%的农奴主阶级,即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占有西藏全部土地、山林、草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农具、房屋及其他生产资料,而占人口95%的农奴完全不占有土地。在这一制度下,农奴在人身上依附于农奴主。农奴依靠农奴主分配的“份地”生产生活或充当世代家奴,以劳役、实物、货币等形式向农奴主缴纳地租,还要负担名目繁多的差役和捐税。各类“份地”的剥削率均在7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以上。此外,农奴主还通过发放高利贷、强迫摊派借贷的形式,加强对农奴的经济剥削和人身束缚。民主改革之前,全西藏找不到一个不放高利贷的领主,也找不到一个不负债的农奴村庄。西藏农奴主对生产资料的高度垄断和对农奴人身的超经济强制占有,构成了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构成了农奴主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基础。在当时广大农奴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是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生命虽由父母所生,身体却为官家占有。”这是对封建农奴制度的写照。
旧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经济基础的长期存在和佛教在西藏地区的普遍盛行,逐渐形成了僧俗一体、政教不分的政教合一政权组织形式。在整个政治权力结构中,达赖喇嘛是西藏噶厦地方政府的最高首领,上层僧侣集团掌握着西藏地方政权的核心权力,处于主导地位。贵族可以通过操纵活佛转世、在格西学位考试中行贿舞弊、派子弟角逐僧官职位等各种手段向上层僧侣集团渗透,使政教结合的程度无论在人事关系方面,还是在制度规定方面,都达到了相当严密的地步。在这一制度的运行中,农奴主阶级一方面通过军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实现对广大农奴的专制统治,另一方面通过佛教宿命论和轮回转世思想,在精神上恐吓和麻醉群众,使他们要么沉溺于宗教,甘心遭受压迫、不敢起来反抗,要么企盼通过宗教改变命运,反过来强化了宗教的控制功能。世俗政权和宗教神权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共同构成僧俗一体的联合专制体系,成为广大农奴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枷锁。
旧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腐朽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严重桎梏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使西藏长期陷于极度贫穷落后和封闭萎缩的状态。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仍然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普遍是刀耕火种、靠天放牧、靠天种田,农具以原始落后的木制工具为主,牧业生产方式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1952年西藏耕地平均亩产只有8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仅125公斤,还赶不上17世纪康熙年间的水平。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50年代以前西藏仅有一座92千瓦的小型水电站、一个小型军械厂和一家小型造币厂,职工仅100多人。交通极为闭塞,全西藏没有一公里公路,交通运输仍然依赖人力畜力。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农牧民一般采用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极为落后,而且主要为贵族、官员服务。民主改革前,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半文盲占西藏总人口的90%以上。在西藏100多万人口中,平均每千人中医务人员不到0.4名。旧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濒临全面崩溃的边缘。
责任编辑:张盛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