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经据典中感受温家宝的政治道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09:51:16
西方政治领袖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引用柏拉图、荷马、莎士比亚都是家常便饭,英国首相丘吉尔还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领导人就不同了,一方面他们的知识结构单一,另一方面按照官场的潜规则,官员们一般宁愿收敛自己的文化艺术才华。
但海外评论说,温家宝在中共和国家领导人中,论对文学、艺术、哲学的嗜好,可直追毛泽东。二人不同的是:毛泽东是学文出身,当年是党的领袖而并不直接担负主管国家机器运行的职责,他可以醉心于充当民族的精神导师,其思绪可以天马行空地遨游,在党的许多大小会议上,毛泽东引用许多典故和古文,让从山沟走进怀仁堂的众多大老粗高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惭形秽、五体投地;相比之下,温家宝是地质学者,担任政府首脑后从早到晚为政府的营运协调、为民众的衣食住行而日理万机,面对的又多是有博士、硕士头衔的部下、见多识广的海内外媒体记者,出口成章,旁征博引,让人不由得啧啧称奇。
从2003年高票当选上任总理至今,温家宝在每年三月的全国人大记者会上都会引用不同诗文,有海外媒体注意到,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强调忧患意识。
2003年温家宝上台伊始就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第十五章);他还引用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未来施政的决心,这两句诗也充满悲壮情怀。2004年,他又用了“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周易·系辞下》)以及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05年,他引用《左传·襄公十年》中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2006年,温家宝又引用《新唐书·魏征传》中的“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2007年,他回答记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矛盾时,引用宋代文人苏轼《晁错论》“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温家宝说出的诗文,有一些早已活在民间,久而久之成为口头语言的一部分,不被人视作是引用了,例如2003年6月,他在与香港医护及各界人员抗击非典聚会上,勉励大家的“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2004年,用来形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紧迫性的“背水一战”(《史记·淮阴侯列传》);2005年3月人大记者会上,用来形容宏观调控丝毫不可松懈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和“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2006年,用来指斥“台独”势力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数典忘祖(《孟子·公孙丑下》),等等。
但他也信手拈来过一些在当代显得相当生僻的诗文。例如,温家宝2003年6月底,他到港主礼CEPA仪式后演讲,以晚清外交家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诗句表达自己的心情:“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再比如,2005年12月温家宝访问欧洲,在被记者问到松花江双苯厂爆炸污染和频繁矿难时,他用“夕惕若厉”四个字来表明自己日夜警惕反省的心迹,“夕惕若厉”出自易经乾卦第三爻的爻辞。
与毛泽东引经据典相似的是:虽说中共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这先后两位共产党领导人都很少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而是广泛引用古往今来各种先哲的格言;另一点相似的是,他们引用,都很少是着眼于说理,而是为了言志抒怀。
毛泽东的古典文化素养,偏重在挑战规律、反抗现实、叛离传统,像《淮南子》《水浒》等神话与故事、唐代“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色彩斑斓的诗歌,还有很多“旁门左道”的野史、杂记……都是如此;温家宝的引用范围虽然更加宽广,但是细究一下,儒家体系的经典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论语》),都是他脱口而出的。2003年12月,温家宝上任当年访美,在全球头号学府——哈佛大学演讲,更是一口气甩出“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一句“民为邦本,民贵君轻”,更是将《尚书》中的话和《孟子》的话融汇成新词。
与毛泽东又一点明显不同的是,毛泽东主要引用中国“土产”,温家宝引用的则有不少是“洋货”,这体现了两位领袖的知识结构有巨大差异。
2004年3月人大记者会上提及中俄关系,他引用俄罗斯谚语“是上帝让我们两国成为邻居”;2005年的人大记者会,面对印度记者关于中印关系的提问,温家宝现场演绎了印度古诗《奥义书》中的“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
2005年3月14日的人大记者会上,温家宝引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话:“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以此来表明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给他的回答加了分。
2003年12月访美期间,温家宝在出席美国银行家协会午餐会时,引用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强调两国领导人和精英应具有战略目光,高瞻远瞩;2005年借宋代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比喻中美发展前景。谈到为国家建设创造和平环境,他提到《庄子》中“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也引用了《论语》的“德不孤,必有邻”。对于历经艰险走向复兴的祖国,温家宝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2003年,面对台湾中天电视提问,温家宝背诵出辛亥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当年12月,温家宝访美期间会见侨界代表,又套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原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2004年人大记者会,温家宝引用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和台湾文学家钟理和的诗:“原乡人的血必定要返回原乡人,才会停止沸腾”。2005年人大记者会,温家宝吟出“一尺布,尚可缝,一斗栗,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史记》)。2005年3月的记者会,他引用唐朝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指出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
在出国访问会见华人华侨代表时,温家宝也时常饱含深情地吟诵诗句,其贴心话语让侨胞感动不已。如2003年年底访美时,引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无论你走多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黄昏的时候树影有多么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以之借喻华人华侨和祖国的关系。他引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类似的感情。同时,温总也借用了诗人艾青的名句“你的眼睛为什么总饱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来倾诉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在墨西哥接见使馆人员时,他又以“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出自梁启超为黄遵宪所作墓志铭)来激励他们敬业爱国。2007年访日时,又以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来劝勉在座华人华侨及使馆人员。
面对海外同胞,温家宝以《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相勉。而在会见柬埔寨华侨华人时,他又引用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名言强调“开放是中华民族强盛的道路”;他还说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温家宝引用诗文,有时候是为了用这些诗文起到辅助作用,或加强自己说话的感情分量,或让对方明白自己所阐述的问题,表达出执政思维、外交策略。像他在中秋节看望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人员时,引用了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但更多的时候,不如说是用来完善自己的形象,对人剖白自己的内心,而诵读的声情并茂也使其形象更加人性化。
温家宝引用的诗文,表明他的内心充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2006年9月,他在出访欧洲前夕接受欧洲媒体采访,借先贤名句来抒发情怀。如清代名将左宗棠为新房所题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宋代理学家张载《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竹石》“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2003年3月18日记者会上,温家宝引用《大学》中的“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来强调中国农村税费改革中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重要性,并斥责“现在农村倒过来了,‘食之者众,生之者寡’。”
2007年人大记者会上,温家宝回答记者说,解决民生问题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快乐,至于什么是快乐,他引用当代诗人艾青《窗外的争吵》的诗句:“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而在提及反腐时,他用《荀子》的古训“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来警戒官员。
或许最让人吃惊的,是温家宝在2007年11月访问新加坡时,所透露出来的信息。11月18日温家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后,有位孔学领袖问他对儒家的看法,他引述了古罗马时期皇帝兼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安东尼的名著《沉思录》里一句可堪玩味的话:“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随后在会见中国驻新加坡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温家宝透露这本书是他的至爱:“我把这本书,天天放在案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每天在看。”他接着说,“我沉思以后又加了两句:永恒的是人民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人民创造的财富,还有他们留给世界上的伟大思想。”
《沉思录》的作者,古罗马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在位近20年,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以及内部的叛乱,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令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内度过。《沉思录》这本书就是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温家宝竟将此书读了可能有百遍,那么,他是否在为宏调失灵、意外频生而四处奔走时,与两千年前的作者产生共鸣?
从2007年中共十七大至今,新的挑战接踵而来。2008年“两会”前突如其来的特大雪灾;会中不期而遇的西藏动乱;会后接踵而至的股市暴跌、物价飞涨、然后又是地震、洪水到毒奶粉。温家宝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到达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参加第63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他再一次提到《沉思录》,并引用《沉思录》里话说,“请看看那些所谓的伟大的人物,他们现在都到哪里去?都烟消云散了。有的成为故事,有的甚至连半个故事都算不上”;他希望留给后人两点精神遗产:第一,当遇到灾难时不要退缩,要勇于面对,并且带领人民去克服,这需要坚定、勇气和信心;第二,一个政府,除了对人民的负责、服务、献身和廉洁以外,不应该有任何特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都要为了人民。“我希望在我离开人世之后,人们能记住这位总理,确实是按照这两点来做的。”
温家宝还数次提到“道德”的字眼。他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问题还比较突出;只有不断而深入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以为,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进行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道德力量的国家。”
温家宝自己还是一位诗人,比如2004年4月温家宝访日期间,向日本商人吟诵了自己所作的“俳句”(日本一种诗体):““和风化细雨,樱花吐艳迎朋友,冬去春来早”;2006年4月访日后,温家宝回顾那次“融冰之旅”时,又赋诗说“扶桑今年春日好,樱花盛开催暖来”,暗喻中日关系逐渐冰雪消融。
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他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的短诗《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这首诗出自一位中国转型时期的政府首脑之手,自有其解读不尽的内涵,让人品出五味俱全的韵味。温家宝此前曾经引用过德国哲学家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一段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段话,可以看作是《仰望星空》这首诗的注解。
(注:本文参考杨韵、方延鸿所著《内阁新三角》一书有关章节进行增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