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炎凉世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46:45
我们经常听见人们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无不感慨如今世态炎凉,人心险恶.社会究竟是让人感到温暖,还是感到冷酷?其实,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而做结论的,既要看问者,还要看答者他们在如今社会之中所处的地位和境遇如何,则他们的心态与作答的内容也就大有差异.
如果一个人事业有成,家庭和美,仕途得志,他的回答自然是深深感到眼前阳光灿烂,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温暖。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既没有受到创伤,也没有受到打击。
如果一个人,人生道路上坎坷不平,几经风雨几经冰霜,且不说什么事业有成,也许连个固定的维持生活的收入都难以得到保障,他能会感到温暖吗?他所接受的他人那歧视和不肖的目光难道会少吗?这样的他,自然感到社会的冷酷。
如果一个学子,他金榜题名,荣宗耀祖,春风得意,不用说他自己暖融融的,就是社会和周围的世人对他自然也是温暖有加;反之,如果他不幸落第,周围的冷嘲热讽,能让他感到社会的温暖吗?然而,世间的事情就是没有那么简单,都存在辩证的两个方面。金榜提名者,虽然受人的逢迎,也少不了那些嫉妒者的白眼相加,而落第者或许能在其它方面得到意外收获,这也就应了那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仕途得意者,高官厚禄,忘乎所以,为所欲为,一朝东窗事发,宦海之中船翻落水,在他的心中只有对世界冷酷的感受;往日的落第生如果能跌倒了再爬起,肯下苦功,有了一技之长,对社会有所贡献。则社会对他自然敬重有加。那么此时的他,自然凉意全无,同样深感温暖无比的呀。
因此,世态究竟是炎还是凉,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处境和感受。这个问题,在社会当中是无法找到明确标准答案的。与其在社会中找,不如在自己的内心中去找。
许多人在得意之时,很难体会到世间诸多东西的珍贵.无论是有形的物质世界,还是无形的精神领域都会有我们值得珍惜的.人一旦落难了,人世间的百味自然会尝遍的.固然,苦难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残忍的,只有在苦难面前才能真正放得下苦恼。在身心历练在苦难之中时,世间的一切贪欲都已在身外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心灵才能得到安宁,那种心境超越了苦难带来的摧残。人真正的苦是来自内心的,被欲望和自私沾满的心是不会快乐的。即便锦衣玉食,位高权重,也绝不会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拥有此种境界并非前世修来的福分,必须心怀宽容之心来面对眼前的现实。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如果我们能以此种心态来对待世态的炎凉,还有什么越不过的坎坎呢?
我们不妨在不如意的时候静下心来想想,种种的不如意,正成为打开生命光辉领地的钥匙。不要抱怨遭遇的都是痛苦,不要以为面临的都是挑战,不要光提眼前的黑暗,不要只想成功的遥远。 放飞视线,还有一片蔚蓝的天空。夕阳离去,难道光明还会远吗?枯叶飘落,迎来晶莹的飞雪。辉煌或许不再,却能带来昔日的奋进,让拼搏的快乐重来;成功或许远去,却能洗去浮躁的外表,使生命重新获得一种充实。挫折能让一个人走向沉默,也能把一个人打造的光芒四射,学会淡化挫折所带来的痛苦是前进的关键。我们可以化悲痛为动力,勇敢地告诉别人生命的力量就是不顺从,不屈服,不气馁,不颓废,不示弱。这,就是我们对待世态炎凉应有的心态。
文正公在他著名的《岳阳楼记》里曾经写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文正公的这段千古名言,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我们完全同样也可以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闲看院前桃花,淡看世态炎凉,人的一生,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足矣.愿以此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