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罗奇:“后泡沫世界”的陷阱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1:57:59
史蒂芬·罗奇:“后泡沫世界”的陷阱 (1) (2008-10-06 16:42:27)
标签:经济周期 金融风险 消费 财经
《财经》特约作者 史蒂芬·罗奇 (摩根斯丹利亚州主席,原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繁荣时期著名的悲观论者,但今天看来是智者远见,特注)
世界能否从这次宏观震荡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美国和中国可能是其中的关键,而近期的迹象并不乐观
这是一种似曾相识的逻辑。
一年前,几乎没有任何端倪暗示世界金融市场及全球经济将要发生什么。当然,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的次贷板块全盘表现不佳已有征兆,但是,正如2000年早期的网络公司泡沫一般,人们普遍认为次贷对宏观面的影响甚微。否认——这种人类最强有力的情感之一,再一次占了上风。消费者、商人、决策者以及政客,全都忽略了次贷当中正在酝酿的问题,并一致相信此前五年的全球经济繁荣趋势依然完好无损。
一年前的争论被蒙上了一种令人心痛的似曾相识感。早在1999年底,网络公司仅占美国股票市场市值的6%。强大、灵活、富于创新的美国经济被寄予厚望,人们相信它会为股票市场另外的94%以及宏观经济提供内在弹性及持续支持;而一年前,次贷仅占已发行证券化抵押贷款总额的14%,依然强大、灵活、创新的美国经济被再次寄予厚望,人们仍相信它会为另外86%的抵押贷款市场及宏观经济提供持续支持。
2000年如此,一年前又是如此。这种逻辑是何等的谬误啊!
八年半以前,网络公司泡沫破裂。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广义标准普尔500指数在接下来的两年半内剧跌49%。一年前,次贷泡沫的破裂,触发了信贷及资本市场上危机的空前蔓延,使得那些曾经何等骄傲的美国金融界的“大众偶像”们纷纷倒下——起初是贝尔斯登,现在是雷曼兄弟与美林。教训令人痛心地相似。当整个资产类别(或就此而论,一个经济体)走向极端,整个资产链中最微弱的环节常常会给整个系统带来决定性的打击。以泡沫类比恰是如此。当泡沫表膜最薄的部分出现问题,其中的空气便迅速逃逸。
但是,这种比喻漏掉了关键一点。泡沫的膨胀是一个在不知不觉中加剧的过程。从股票到房产再到信贷,泡沫在规模和风险程度上不断扩大,充满泡沫的美国经济酝酿着一场系统性风险的狂风暴雨,并对美国以及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带来影响。而今,只留下我们收拾残局。
(一)危机根源
创纪录的美国消费狂潮事问题的根源所在——触发源便是,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到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的贸然转型
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永久地入不敷出。但正如那些曾经如此尝试的国家一样,美国自认为这次可以与众不同。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从1995 年占GDP的1.5%猛然升至2006年的6%。2006年第三季度,赤字按年计算的规模达到8440亿美元的顶峰,美国每个交易日要从海外引入34亿美元的资本,方能补足国内储蓄的巨大差额。
长久以来,这些资金支持随唤随到。大批新的理论被捏造出来,用以理性地解释,为什么无法持续的东西实际上也可能持续下去。很多人辩称,对于拥有世界储备币种的国度而言,无拘无束的海外借贷是一种特权。有些人甚至走得更远,开始庆祝新的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降临。他们认为,像中国一样拥有额外储蓄的国家会源源不断地将过剩的美元换成美国资产,以此保持本国货币的竞争力,以及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当然,到头来,关于这些“新范式”的解说也如以往一样,未能经受住时间及市场的考验。
问题的根源,是美国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的贸然转型。美国消费者率先行动。在1994年到2007 年的14年间,美国实际消费需求的趋势增长率按实值计算,每年高达3.5%。其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对现代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都可谓一场最为盛大的消费狂欢。不用介意那看似正在缓慢衰竭的收入增长,虽然在这一时期,实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仅为3.2%。美国消费者感到他们不必再以传统的方式存款了。自大萧条以来,他们首次将收入型储蓄的利率逼为零。为什么不呢?毕竟,他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策略——先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拿股票质押;而后是本世纪的前五年,拿房产质押。宽松的规章条例及监督管理,加之过度的货币政策调整,导致这种廉价而随意的信贷最终崩溃,证明其不过是一层脆弱的糖衣而已。
回顾过去,与美国住房的价值空间相比,股票的财富效应就相形见绌了。在2006年中期的巅峰之时,出自住宅房产的净房产抵押提取现金量(net equity extraction)飞涨至可支配个人收入的9%,是五年前此项读数3%的三倍整。这就使得收入短缺的美国消费者不仅可以挥霍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还把2007年的消费推高至当年GDP 的72% ,创下历史纪录。在这一结果的背后,是两个巨大泡沫——房产和信贷的共同作用。它们把住宅变成自动取款机(ATM)。最终,美国消费者心安理得地透支了他们的住宅财产这一未来储蓄的主要来源,来为今天的消费买单。当然,他们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背上了创纪录的债务负担。截至2007年底,家庭部门的负债率飞涨至可支配个人收入的133%,较之于区区十年前还是90%的主流债务负担率,竟也上升了40多个百分点,简直荒谬至极。而其持续的时间越长,它在美国人心目中就越根深蒂固。现在,终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