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Dr. You】第二期 飞鸟与时间 优胜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9:11:28
【我是Dr. You】第二期 飞鸟与时间 优胜答案  [第二期Dr. YOU]飞鸟问题优胜者hulunfu
安婆婆 发表于2008-09-30 星期二 3:08
分类:公告,我是Dr. You | |
嗒嗒~~!第二期Dr. YOU(什么是Dr. YOU,看这里)终于现身了!本期飞鸟问题(查看原题)的优胜者是一位蒙古族小伙子,他以严谨详细的答案和乐天派的精神赢得了我们的敬意。大家一起来认识认识他吧:
Q1请介绍下自己吧……
我叫呼伦夫,蒙古族,家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所以经常能够见到各种野生动物,一抬头就能看到成群的大雁,所以对鸟儿们很感兴趣。其实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科学,小时候看科学杂志的时候,很多都不懂,不过自己却非常的喜欢,每个月都期待着新的一期科学杂志。拆除了很多感兴趣的东西,可惜就是没有复原的 呵呵。
自己是一个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患者,很多人都不了解这种疾病,霍金的疾病就与我们这个属于比较接近的。在这里就宣传一下。希望现代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好,找到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自己上学学的是文科,由于身体原因现在待在家里,不过自己仍在关注自然科学,虽然不懂不过很感兴趣,那天发现松鼠会后,自己很喜欢好多的科学内容让自己又燃起了儿时科学的热情。
(anpopo:原来从小就跟大雁熟哪,怪不得^^ 温暖的回答,淡定的态度,祝愿你能早日康复!)
Q2 你的博客是?
http://blog.sina.com.cn/hulunfu 信手写的一些小作品
(anpopo:哦,来自大草原的诗人)
Q3 这里有许多志趣相投的异性,你有没有兴趣征友一下……
好啊,自己特别希望和志趣相投的朋友们交流。qq272532625,msn:hulunfu@hotmail.com 邮箱hulunfu@163.com
Q4 请提供照片一张(我们保证不非法使用),我们将在博客上隆重推出你的玉照。
不好意思,有点像老罗。
(anpopo:你比老罗还cute… 等等,T恤上写的啥?“攻无克”…-_-)(“攻无不克”吧婆婆——路人甲)
hulunfu提供的答案:
为什么有些候鸟(如灰雁)喜欢排队飞行,而其他候鸟(如北极燕鸥)在迁徙时不爱排队?
大雁的编队飞行与候鸟的迁徙的距离及大雁本身的飞行能力有关。中国候鸟的迁徙路线,主要分三条线路:一是中亚—印度线,二是东亚—澳大利亚线,三是西太平洋线。在中亚—印度线中主要的鸟类是雁鸭类,鸥类,包括我们通常说的大雁,鱼鸥等;在东亚—澳大利亚线中的主要鸟类是行鹬类,包括大滨鹬,红腹滨鹬等;在西太平洋线中既有行鹬类也有雁鸭类,包括各种各样的野鸭。
如麻雀 乌鸦等短距离飞行的鸟类 由于食量小 在缺少食物的冬季可以生存,所以短程飞行的鸟类,不会出现编队飞行。可有些长距离飞行的鸟类比如北极燕鸥,也不编队。北极燕鸥(学名Sterna paradisaea)是燕鸥科的一种海鸟。这种鸟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繁殖区为北极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这些近北极的地方。这种鸟是候鸟,每年经历两个夏季,它们每年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的海洋,再北迁回繁殖区(约24,000英里),这是已知的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北极燕鸥寿命很长,大部分可活上20年。它们主要吃鱼和水生的无脊椎动物。此物种数量很多,约为一百万个个体。燕鸥的尾巴呈叉形,它的翅膀又窄又长。这对翅膀,在空中飞翔时具有比其它飞鸟大得多的浮力。由于此类鸟在飞行中具有极强的远飞能力,不需要整体的能力也可以完成迁徙。
大雁的飞行距离属于中距离,但也达到了数千公里,其中大部分大雁还需要经过喜马拉雅山脉,而大雁本身却不具备北极燕鸥的飞行能力,而大雁在物种进化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种飞行方式大雁的编队飞行,就是大家小时候都知道的知识了。而大雁作为一种候鸟,他的体型较大,飞行速度有限,就需要采用集体的方式远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群体飞行有利于保护个体 抵御外来袭击。大雁迁徙中亚印度地区,或许以下的印度佛教传说中的大雁就是从西伯利亚飞来的。(大雁折翅坠地,可能是脱离雁群的孤雁吧,累的)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科学松鼠会[http://songshuhui.net]
本文链接: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890.html
——————————————————————————
[第二期Dr. YOU]时间问题优胜者 赵洋
安婆婆 发表于2008-10-3 星期五 2:12
分类:公告,我是Dr. You | |

现在向大家隆重推出,Dr. YOU第二期时间问题的优胜者——赵洋同学!他给出的答案,真是看得小编我头晕目眩哪。啥也不说了,上照片~~~
Q1请介绍下自己吧……
以前我的抬头是Ph.D Zhao,现在又有了Dr. YOU的吓人名号,是否意味着我可以逢人便吹我是双重永久性脑损伤受害者呢?:)
好了,我还是乖乖做回小白鼠,在松鼠会的无影灯下供大家做案例分析吧。
正如好多神话都是从一个母题生发出来那样,我的思与惑也离不开自己知识结构的缺省配置。本人求学经历一帆风顺,但专业有过几次小变动,可以用“格物不精乃学工,奇技未成转治史”来概括。换成“新话”就是我认真地学过物理、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科学史……。但变非恒变,改不了的是求知欲、好奇心和对太空与历史的热爱。
想来松鼠会同仁们都有类似的教育背景,有的远比我复杂,这方面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倒是觉得,正规教育以外的东西往往更能塑造我们的文化人格。
于我而言,一切都源自那本名为《一九八四》的书。在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季,我从破败的新华书店把这本书当作科幻小说捧回家,在东北静谧冰冷的雪夜里,我和那本书笼罩在温暖的台灯光晕中。那一夜,我如领神谕。从此我知道了为什么崔健要唱“红旗还在飘扬、老头儿更有力量”。就像牛顿用几个方程梳理了宏观世界的纷繁万象一样,乔治·奥威尔用这本寓言解析了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根源所在。在那一夜,我觉得自己能够看穿一切事物表象,看透色与空。我一直以为,那是一种终极体验,大概Nero看穿Matrix的皮相时也有同感吧。
《一九八四》改造了我的世界观,科幻小说则塑造了我的科学观、技术观和对未来的看法。后来读的那些科技哲学、科技政策的书不过是“六经注我”——可见洗脑式教育对我的毒害有多大。现在的我是一个保守的技术乐观主义者,感觉人类的技术发展的确带来不少负面问题,但因噎废食,不要技术又是万万不能的。能让脱缰的技术野马收住脚步的,可能只有制度与道德。
(anpopo:在真正的Dr面前,我眼含着崇敬,默默地退下……)
Q2 你的博客是?
http://taikongnaut.spaces.live.com/
Q3 这里有许多志趣相投的异性,你有没有兴趣征友一下……
(anpopo:俄,不要回避问题嘛 ^^)
赵洋对时间问题的回答
如果没有钟表,你怎样计算时间?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尽可能多地利用那些与时间有关的物理量,或者是寻找那些带有明显周期性的变化,比如天文现象。这些物质运动或变化需具备周期性、稳定性和可测量性的特点。此外,”时间”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时间的间隔;二是绝对的时间,比如公元纪年下的年月日时分秒。二者同样重要。本文主要讨论时间间隔的测量,因为测定后者需要确知您在丢失计时工具那一刻的绝对时间,然后再用确定的时间间隔和天文周期来推算当下时间,所以本文不作讨论。
物理法
目前最精确的测时方法是测定原子内部能级跃迁频率。但考虑到您有了这套仪器就意味着有了一部原子钟,算不得失去计时工具,所以先不去想它。光速。这是最基本的物理量,且与时间有关。如果你知道从光源到远方反射镜的精确距离,那么时间的测定就像做除法那么简单。可惜光速太快了,你必须能够精确记录发光和光返回的信号。
同理,声音也可以测量很短的时间。你对着岩壁大喊,回声传回的时间就是距离除以当地声速(不同海拔、温度下的声速有表可查)。
重力加速度是个不错的物理量。在这里本人并不建议您在北纬45度的海平面上量出9.8米的高度,然后让一个小球在竖直真空管中自由落体,虽然它经过这段距离的时间间隔恰好是1秒钟。可这太难操作了。古人曾用更简便的方法靠重力测定时间,从水滴下的速度到单摆都可使用。多级水钟可以测出很短的时间,单摆则能精确地量出1秒钟。
如果您有稳定电源,标准升温电阻,银制的导线和测量热功当量的仪器,也可以推算出在某一电压下,电阻升温多少度需要的时间。
谈到这里,您会发现,只要是量纲中带有时间的物理量,几乎都可以拿来测量时间。只不过要求的器材和手段有简有繁罢了,此处不再一一列举。甚至,没有量纲的物理量也能用来测定时间。比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率。用这种方法衰变测出的时间间隔从几千年到几万年不等。
天文法
天文现象适于测量长一点的时间间隔。从某次特定日食从食既到生光的几分钟,到地球绕太阳转过一圈经历的一年,都可以精确地计算并度量出来。天文也不是没有办法测出很短的时间。巨型日晷的针影会变得模糊不清,如果您有建造巨石阵的巨大勇气和技巧最好。假如您的”巨石”足够多,摆放足够精确,间隔足够小,甚至可以通过辨认某一时刻掠过某一石缝的特定恒星推算出一秒的时间间隔。现代的”中星仪”就是这个原理。哪怕是观测月球的盈亏和土星卫星的运动都可以测定时间。前者需要知道您所在的经度。后者则需要你知道现在是哪一天,然后用土卫隐现的时间间隔与星历表相对照,得出那个时间间隔有多长。
生物法
心率在不同境下会很不稳定。考虑到我们因突然失去时间的度量而着急万分,把脉不是一个好方法。但有些生命活动是有着严格时间节律的。您可以耐心观察某些蝉的一生,确定17年这个时间单位。也可以累加特定细胞的分裂次数,得出一个较准确的时间间隔。
化学法
燃烧是化学现象。做一盏油灯,点燃油芯后,油壶里的油就开始一点点下降。如果供氧量不变,油芯材质和粗细又很均匀,我们可以通过油面下降的高度知道精确的时间间隔。与水钟一样,这种方法需要其它测时方法来校准。
有些无机化学反应总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您预先知道那个时间,一旦丢失了手表也不用怕,赶紧找出药品和分析天平,做个实验吧。
又及:问题2之小纸条中做出设问:”怎么计算等公交等了多久?”这可以用频闪的方法来实现。人眼有视觉暂留的特点。在眼科测出自己视觉暂留的时间后(0.1-0.4秒不等),通过观察街上掠过的汽车轮子是向前转、倒转还是看起来不动,你有把握知道车轮的转速是多少。因为你已牢记不同款式汽车的轮径(推算角速度和线速度用),预先量好两个路灯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出该车驶过这两个路灯所用时间只是除法那么简单。用这一时间间隔来衡量姗姗来迟的公交车被你等了多久,绝对十拿九稳。
至于小纸条问到的”考试还有多久结束?”本人以为,既然是考试,考生就有询问监考老师”现在几点了?还有多久交卷?”问题的权利。万一不幸监考老师以考试内容就是”本次考试还有多久结束?”来拒绝回答,你可以参照上文给出的N种方法测出这段时间,用时从1分钟到几个世纪不等。
章请注明,转载自:科学松鼠会[http://songshuhui.net]
本文链接: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