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听证——阴谋还是阳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1:57:34
一、 冬天没到—— 心不寒而栗 2008年10月20日召开的郑州热力价格听证会历经5小时,最终以16名代表赞同、8名代表反对和1名代表提出暂缓调价的结果告一段落。
听证会上,郑州市热力总公司以煤炭、外购热、生产用电等价格上涨为由,提出居民供暖每平方米每天分别上调8分、5.5分、3分三套方案。25名代表在近4小时中分别阐述意见、发表看法,听证会统计显示:关于热力公司的调价方案,有16名代表 同意,其中,同意第一方案的4位;同意第二方案的2位;同意第三方案的6位;提出适度调整的有4位。提出暂缓调价的1位。不同意调价的代表共有8位。
代表意见集中于政府增加补贴和企业提高供热与服务质量。物价部门表示,将根据代表意见,研究提出郑州市集中供热价格调整的最终意见,报送郑州市政府和河南省发改委。热力企业提出的涨价方案又一次通过,郑州似乎仍没走出“逢听必涨”怪圈。
二、听证——只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东西
听证会可以说是一些与政府利益关联者用以掩盖其贪婪欲望的很好遮羞布而已, "听证会"看上去很美,带着广取民意的美丽光环,让曾经淳朴的我们觉得生活在民意被充分重视的环境中,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才逐渐意识的自己的单纯、无知和可笑。
我们不在乎什么“人民群众是上帝”的理念,因为“上帝”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这不过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我们不相信什么“人民群众永远是对的”的承诺,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只不过是一张实足的空头支票;我们也不需要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因为“人民”是一个空空的政治概念。
听证,只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东西。
人民的利益,也不过是一顶“看上去很美”的能够自欺欺人的高帽。
三、阴谋——是如何把老百姓阳谋的
1、代表
本次听证会共有25名代表,13名消费者代表、4名经营者代表、8名有关方面的专家代表。暖气公司总共才500多人,他们就出4名代表,而全郑州市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怎么才选出13名代表呢?。作为政府邀请的所谓的专家代表,没有一个是站到老百姓的立场上,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让人怀疑。
2、圈套
这次听证会,郑州市热力总公司提出了高中低三种调整方案,分别为每天每平方米上调8分、5.5分、3分钱。稍涨,百姓也得到了实惠,可谓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事实上,这是一个已经策划好的“阳谋”。无论如何选择,我们都已经“中了‘阳谋’的圈套”: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只是一个幌子,目的就是要实现第三种选择。
3、程序
听证结果公诸于众后,质疑声音依然不绝于耳,不少人认为听证会存在种种漏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问题就出在程序上。以郑州这次价格听证会为例。听证尚未开始,有不少听证代表要求查暖气成本账,结果屡被拒绝;希望郑州市物价局公布所审核的热力公司的价格成本,同样被拒绝。预备会上,消费者代表13人中,有11人反对涨价;部门代表8人中,有4人反对涨价。但到了正式听证会上,结果完全不同,部门代表没人反对,消费者代表也有人动摇。他形容这种变化令人“莫名其妙”。
这两个问题都与听证会的程序有关。前一个问题涉及听证会代表获取信息的程序。显然,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如果人们希望听证会代表能够理性地对价格调整建议表达意见,那提请听证的企业就必须公开相关成本信息。毕竟,召开听证会,是要让代表们对价格调整的必要性或幅度进行理性的分析。
后一个问题则涉及听证会的会议程序安排。也即,在听证会期间,听证会代表是否可以与外界接触?包括与提请听证会的企业或政府相关部门接触?他们之间是否可以交换意见?是否允许其在中途改变意见?当然,后一个问题涉及更为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听证会代表究竟是只表达个人意见,还是代表某个群体的一种确定立场?如果是前者,那在听证会途中当然可以改变意见,如果后者就不可改变意见。显然,对于这个问题,听证会的组织者似乎拒绝考虑。
四、挽歌——中国的百姓和法治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还是那句话,法治,在中国,在权贵者那里,只是他们胸前用来点缀的华丽的羽毛,而绝不能、也绝不会飞到权贵的秃顶上面!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现在仍在证明,将来还会证明!
这不是诅咒,因为我不是巫婆神汉,不会念念有词,更不会坑蒙拐骗;这也不是预测,因为我不是经济学家,不能摆弄经济学理论,更不能玩“屠龙术”;这还不是“追悼”,因为我不想悲痛,更不想“化悲痛为力量”。这只是一个平凡得可以被忽略普通得可以被遗忘的百姓,一个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必然乘客,对于心无益的一种复杂情感的特殊表达。
老百姓,安息吧!
权利,安息吧!
中国法治,安息吧!
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