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打死人,悲剧本可避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7 23:08:36

10月11日22时许,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84号的糖果酒吧门前发生了一起恶性伤害致死案件,造成被害人22岁的体校毕业生林松岭当场死亡,6名犯罪嫌疑人均为30岁左右的警察。该事件中的打架现场监控录像在网上流传,部分网友看过视频后,认为死者在这场斗殴中几次主动袭击对方,也有不对之处。这种声音进而引发更大争论。尽管案件真相尚未大白,但其悲剧性质却是铁定的——死者已矣,生者也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七个家庭陷入极大悲伤之中。作为旁观者,我们能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详细:[亲历者首次披露哈尔滨6名警察打死大学生细节][评论]
第734期
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事实   由于官方的调查还未结束,因此该案件的真相我们还不得而知。从目前的新闻报道、酒吧外摄像头的视频、网上流传的各种言论里,我们可以发现若干事实——每一个事实,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起冲突是如何从小小的摩擦最终升级为恶性伤害致死的刑事案件…[详细][评论] 关键要素
本案中的体现
隐含的意义
青年
当事人年龄:二三十岁左右
年轻人往往心高气盛,容易冲动
体校生
林松岭毕业于哈尔滨体院
体校生的素质,公众评价不高
声色场所
糖果酒吧
人员构成复杂,是容易生是非之地
酒精
参与殴斗的人群里有喝醉的
酒精作用下人更易于丧失清醒和理智
家庭背景
据说林松岭其家族并非普通百姓。有报道说,在殴斗中林曾叫嚣:“你知不知道我舅舅是谁?”
有背景者更易自负,冲突时往往会采取不计后果的鲁莽行为,自认为可以通过其“后台”摆平一切
警察
一方是警察,尽管始终没有亮明身份 强而有力,其本身素质的高低与守法执法意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事态发展的方向
真相只有一个,我们还不得而知   黑泽明在罗生门里说“真相只有一个,但你很难知道。”林松岭案发生后,一幕幕的“罗生门”在上演,作为“观众”的网友态度发生了几次转变,舆论阵营也发生了分裂。真相只有一个,而事实有无数个。只有对真相多方面的事实性陈述,我们的认知才会接近真相……[详细][评论] 信息
舆论变化
1.网上名为《哈尔滨6警察当街打死大学生》的帖子及最早的新闻报道先入为主地对涉案警察做了“有罪推定” 网友几乎一边倒地同情死者,义愤填膺地指责打人的警察[详细]
2.网上开始出现关于林松岭身份的一些传言,酒吧外的监控录像被公布,还有人证实说警察先被林打破了头 有网友认为死者是活该,有网友转而理解警察的行为,并为警察辩护[详细]
3.有人指出视频中的时间有问题,怀疑视频被篡改过,还有当事人讲述亲历时说参与打人的警察不只6人…… 舆论阵营彻底分裂,对死者和警察的话基本都是将信将疑[详细]
4.六名当事警察均未承认自己打死林松岭 舆论分歧暂时搁置,对本案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林的具体死因[详细]
5.最关键的信息——林松岭的死因——等待尸检报告给出 真相大白后,自会有公论
过 程 回 放

林松岭的同伴与警察发生争执

对警察的第一次殴打

对警察的第二次殴打

对警察的第三次殴打

警察开始围殴林松岭
拍 案 说 法

罗德尼·金诉洛杉矶市警察局案
美国新闻媒体历来标榜客观中立,以揭露事实真相为职业的最高追求,其中司法新闻更是强调以事实为生命。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新闻报导实际上不可能包括事实真相的全部细节,它只能接近事实,或者只能是一种有选择性的事实。回首往事,1992年洛杉矶市发生震撼全球的黑人大暴乱事件,与新闻媒体报导罗德尼·金(Rodney King)被殴案时对原始录像画面的剪裁取舍有直接关系。[详细]
最优选择:亮明警察身份,制止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第十九条: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应当履行职责。放在此案来看,如果警察在口角升级到肢体冲突,造成有人受伤时就亮明身份,便可以对方扰乱治安秩序或者寻衅滋事的名义,命令对方停止违法行为。此时警察就是在执行公务,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将当事人带到派出所进一步处理。正因为警察没有及时亮明身份,履行职责,一起普通的治安案件,演化成一起恶性伤害致人死亡案…[详细][评论]
次优选择:不亮出警察身份,采取正当防卫    如果警察当时选择不亮出身份——事实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那么在冲突过程中,警察可以采取忍让姿态来缓解冲突进一步升级——从视频来看,很多网友也认为警察一开始是在忍让,当林松岭手持“道板”对警察采取更肆无忌惮地袭击时,警察这个时候是可以采取正当防卫的,在此情形下,如果凭借自己的身手,将使用武力的必要限度止于“制服”,即使造成对方一定的伤害,也是不需负刑事责任的。但遗憾的是,当林松岭被扯掉上衣,转身逃跑时,警察一方却有人追了过去…[详细][评论]
最差选择:“暴怒”之下的故意伤害   看过影片《七宗罪》的网友应该对结尾那一幕印象深刻:本来勇敢、果断的Mills警官与“七宗罪”毫不相干,但最后他在罪犯的“引导”下,以自己的行为“暴怒”(七宗罪之一)成全了凶手的“伟大杰作”。很有可能,哈尔滨这起伤害致死案件中,警察追出去殴打林松岭正是因为“暴怒”而犯下了罪——这一最差的选择,偏偏让这几个据称“平素表现良好”的警察选中了…[详细][评论]
像都市里汽车尾气一样为害甚烈的暴戾之气   日常生活中的这种暴戾之气,像无所不在的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却更令人不安。暴戾之气,是人的“原罪”,在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可能消除殆尽。你看,美国的监狱人满为患,警察滥权打人也时有发生;法国的失业青年、德国的光头党、英国的足球流氓,闹起事来都够蝎虎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夜不闭户、礼让为先、乐于助人是寻常风俗。而这种生活氛围方面的差距,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最需要缩小距离的一条…[详细][评论]
暴戾之气,是权力(利)脱离法治轨道的表现    这样的悲剧在现代法治社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法治社会以人权与公民权利保障为价值追求,以限制国家权力以及权力的相互制衡为制度设计,当公民权利受到来自他人或公权主体的非法侵害时,公民能从独立的司法机关那里获得权利救济,司法法治化是权力(利)行使法治化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阻却权力(利)行使脱法化的最后屏障…[详细][评论]
暴戾之气,是因为道德构建的根基本身有问题    罗尔斯等人讨论道德的基础,谈的都是财富和权利的公正分配的问题,这才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基础。几千年来哲学家都在探求一个公正的制度,因为只有自愿达成的公正的社会契约与制度才能得到最大多数人的认同。大家都没有怨气,才能减小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也才能使好人、能人、勤劳的人得到更好的回报,这样的社会才会有人愿意好好干活,最终才有经济的繁荣。大神学家尼布尔说得好:“有些东方人一直很难明白,我们的繁荣是因为道德,而不是相反。” …[详细][评论]
腾 讯 调 查
你有没有在公共场合跟陌生人吵过架
有过
没有过
你有没有在公共场合跟陌生人打过架
有过
没有过
你觉得哈尔滨“10·11”恶性致死案中谁的过错更多
林松岭一方
警察一方
不好说
你觉得本期专题如何
不错,会继续关注今日话题
尚可,看了有些收获
无聊,浪费我的时间
很烂,想痛扁编辑

欢迎网友到“今日话题Q吧 ”交流
本期责编:罗亮
Email:88884922@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对一切侵犯版权的行为,腾讯网将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想必很多网友看过这个案件的详细过程后,都会自问一句:如果换作是我,我会怎样?毕竟讲道理,说得总是好听的,真要放到那个场合,谁都没有绝对把握自己不会冲动。也许,悲剧给人们的所谓警示意义永远都是短暂的、脆弱的,但请相信,如果我们更致力于法治和制度的建设,这样的悲剧还是可以减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