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48:35
东坡肉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丁启阵

东坡肉,望文生义可以是苏东坡身上的肉,顾名思义则是苏东坡发明的烹饪方法烹制的肉。其实,无论是望文生义,还是顾名思义,可能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大文豪苏东坡的文章影响深远,当时就有“苏文熟,吃羊肉”的说法,可见宋代某一个时期,不少举子得其嘉惠不菲。宋代以后,受苏东坡诗文益处者,更是不计其数。总而言之,精神的苏东坡,的确养活了千千万万的人。但是,肉身的苏东坡,是老病而死的,他的肉一点也不鲜嫩,大约是没有人愿意吃的。望文生义之大谬不然,乃是显而易见之事。
那么,顾名思义对不对呢?我觉得颇为可疑。从甲骨文字和历史文献记载看,中国家猪驯养、食用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三四千年。换言之,在苏东坡出生之前的两三千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即使是最孤陋寡闻的人,也都是“没有见过猪跑,却也吃过猪肉”的。吃了两三千年的猪肉,却不懂得少放水、用文火炖的烹调方法,这太匪夷所思了。我认为,“东坡肉”的做法,即使是于苏东坡生前的某一天,站在黄州街头说话,也应该是能用“古已有之”这个成语的。
实际上,那首描写“东坡肉”具体做法的诗歌《猪肉颂》(还有作《煮猪肉羹颂》的),也有两个问题。考虑到可能有朋友还不会背诵这首非著名的诗歌,这里先照录如下:

净洗锅(一作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熟时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哪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诗的真伪问题,有人怀疑这诗是后人伪托的,并不是苏东坡本人的作品。第二个是诗的内容中,诗人并没有觉得是自己发明了这种烹制猪肉方法的意思。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的重点是最后两句,即:有肉吃就是大幸福,大自在。诗中丝毫都没有自矜发现之功的意思,充其量他只是说“贫者不解煮”,并没有讲所有人都不解煮。我们知道,倘若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东坡先生是一定会隆重地用自己的名字加以命名,并引以为自豪。凡是他自己和他家人发明的菜肴,他都一律冠以自己的名字。一次,苏轼在田野间架一口断了腿的破鼎,就地取材,拿蔓菁和芦菔(就是萝卜)煮了一锅汤。自以为美味,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自诩“珍烹”,而且以“东坡羹”三字命名。这一款羹后来经过改良,材料多了,味道好了,他就作颂纪念,在颂文前边,郑重其事地写了一篇引言,引言的第一句就是:“东坡羹,东坡先生所煮菜羹也。”(《东坡羹颂并引》)有一天,他的儿子苏过突发奇想,用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都不错。苏东坡就得意洋洋道:“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还是标出了这羹的名字: 东坡玉糁羹!
我认为,人们之所以把一种文火炖猪肉的烹饪方法叫做“东坡肉”,既不是源于知识产权意识,也不是科学考据的结论,而只是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感情:对一生坎坷、亲近百姓的天才诗人苏东坡的喜爱、尊敬与怀念之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