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人为什么恶搞刘邦?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1:20:11

元代人为什么恶搞刘邦?

丁启阵

 

元代人睢景臣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社长排门告示)》,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恶搞帝王的杰作。

历史上,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回到家乡,情形大约像他的《大风歌》里所描写的那样,“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荣归故里,风光无限,志满意得。但是,到了睢景臣笔下,则完全是另一番情形:在一个虚构的孤陋寡闻的乡巴佬眼里,象征皇权尊贵的仪仗,成了莫名其妙的东西;做了汉朝开国皇帝的刘邦,仍然不过是当年曾经跟他一块劳动的伙伴,不过是一个贪杯、贪小便宜、欠账不还的乡村无赖。

套曲篇幅较长,这里只介绍几个精彩片段。

先请看乡巴佬眼里的皇家仪仗队:

 

……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仪仗中代表尊贵威严的月旗、日旗、凤旗、飞虎旗、龙旗上的图形,在这个乡巴佬眼里,全都变成了乡村中习见的事物。

再来看一下,乡巴佬初见刘邦时的情形:

 

……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你须身姓刘,您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开始的时候,这乡巴佬不知道对方是何等尊贵人物,当他认出是发小刘邦的时候,简直气坏了,立即脱口揭出了刘邦和他老婆两家的老底。

最后,再来看一下,乡巴佬在认出刘邦并且揭完他老底之后,最惦记的是什么:

 

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作者故作不知,让乡巴佬以为刘邦被称作“汉高祖”是为了赖掉欠自己的几样农产品——桑叶、粟、一些大米麦子、几称麻、几斛豆子。

显然,作者写这个套曲,除了有嘲谑乡下人少见多怪、不懂礼数的意思之外,更主要的用意,恐怕还是借乡巴佬这个人物形象取笑汉高祖刘邦,戏万乘如小儿。

睢景臣为什么要(会)这样取笑刘邦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一是,秉承司马迁《史记》以文学手法刻画人物的传统。众所周知,司马迁笔下的刘邦,不同于其他正史里单调乏味的帝王形象,他是一个较为鲜活的人物,是一个多少沾染有乡村无赖习性之人。

二是,跟元代其他一些作家一样,睢景臣也玩世不恭,也偏爱幽默艺术。因为蒙古人入主中原,大部分汉族知识分子失去了宋代有科举制度作为保障的学而优则仕的进身机会,流落市井。惆怅之余,难免产生玩世不恭的心理和游戏人间的生活态度。杜仁杰的套数【般涉调耍孩儿】《庄稼人不识勾栏》、王和卿的小令【仙侣醉中天】《咏大蝴蝶(弹破庄周梦)》和关汉卿的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攀出墙朵朵花)》等,都不妨看作是这种心态下的作品。

三是,为了表现对异族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元朝统治者颠覆了宋朝非常有利于知识分子的秩序,使他们从天堂跌入地狱。自然,他们是心怀愤懑的。张鸣善的【双调水仙子】《讥时》讽刺了元朝的贤愚颠倒,张可久【正宫醉太平】《刺世》不满于当时读书无用人人爱钱的社会风气。相比之下,睢景臣的《高祖还乡》更厉害,借古讽今,暗喻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学无术。

                                                    20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