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文学路在何方?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8:42:56

澳门文学路在何方?

丁启阵

 

连续三次应邀参加澳门文学奖的评判工作,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澳门文学界朋友的自我定位意识。他们总在思考、追问:澳门的文学创作,应该有怎样的地位?

澳门人的性格、言谈,大多谦让,内敛,喜欢以小城人“自居”。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全是隐士逸民,完全没有事业上的野心。依我看,澳门文学界的不少朋友是有雄心壮志的。他们之所以表现得谦虚、内敛,也是事出无奈。毕竟,文学是需要市场,需要“群众基础”的。在这两方面,澳门的处境都有些尴尬,香港、台湾、内地,哪一处都比它有优势。四五十万人口的一个地区,可以把一大批政府官员养得肠肥脑满,但无法养活一小撮文学家。

但是,文学不同于科学。比之于体育竞赛,科学像接力赛,文学则像百米赛跑。科学成就的取得,需要众人协力,步步推进,前后累计;文学成就的取得,则更倚重个体的努力,旁人一般帮不上忙,也不存在后人必定超越前辈的规律。直白地说,澳门作家未必比香港、台湾、内地的同行低能,他们完全有可能写出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作品。诗圣杜甫有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刘禹锡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古今中外,小地方出大文豪,例子不胜枚举。

开埠三四百年以来,澳门之所以还没有诞生过影响时代、影响世界的文学家,原因应该不是“澳门太小”。天才从来是横空出世的,无法预料,无法定计划制造,无法开学校培养,不是撒胡椒面,不是选人大代表,不是任命行政委员。山东曲阜,百里地面,百年时间,诞生了两位圣人;文明古国,千年诗歌,诗圣、诗仙、诗佛(杜甫、李白、王维),却是同时所产,而且是曾经携手同游、同席酬唱、彼此相熟的朋友;四川眉山,蕞尔小城,一户苏姓人家,父子相继,出了三位文豪。有朝一日,澳门一下子涌现出一批优秀文学家,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曾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叹。我在这里给它略加修改,变成:虽说成事在天,然而,人还是不能不谋事的——否则就成了守株待兔、坐以待毙了。因此,我不揣谫陋,不怕讨人嫌,说一句未必是良言的逆耳之语:澳门文学“尚未成功”,澳门朋友仍须努力。倘若,通过本届文学奖散文组的参赛作品可以管窥澳门文学界状况,那么,我有如下一点小小的建议:

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继续向深处开掘。虽说澳门是小城,但大约不会比陶渊明的上京、栗里小多少。过了大半辈子“躬耕自资”生活、游踪十分狭窄的陶渊明,尚且可以成为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文学史上一流的大诗人,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点、往来“两岸三地”极为便利的澳门,为什么不能诞生优秀的作家作品呢?这一届文学奖,我们散文组评判之所以决定将冠军付诸阙如,主要原因,除了“缺少亮点”以外,就是觉得,参赛作者普遍有浮躁之弊,开掘不够深。最终获奖的一些作品,两千来字的文章有好几个错别字,语句冗繁不葺,知识表述不准确等等问题,都是彰明较著的缺憾。

曾经有朋友提出,澳门文学若想有长足的进步,有志于此道者,应该使自己的情感思索跟祖国几千年的文明血脉相连,应该突破“小城”意识,放眼世界,树立全球观念,培养悲天悯人情怀。从这三届文学奖的参赛作品看,由于经济的发展,澳门居民年轻一代,很多人有到内地、海外求学深造的经历,加上一部分喜欢写作的人是近年由内地迁徙来澳的,这两个“应该”,都已经有明显改善,不需要强调了。

                                                  200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