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贸组织:既雄心勃勃又模棱两可的态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0 20:27:09
[法]科琳娜?瓦德卡尔
来源:国际理论动态      2008-6-17
法国2007年6月20日出版的《经济问题》杂志发表了巴黎工商会国际事务负责人科琳娜瓦德卡尔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既雄心勃勃又模棱两可的态度》的文章,认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遵守自己的承诺,不断完善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尽管中国在制度层面上做了诸多努力,但仍受到某些西方国家的指责,它们认为中国根本不把世贸组织的规定放在眼里。由于缺乏多边谈判的经验,以及在政治文化传统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异,中国政府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一直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中国给世界留下一种更加重视双边贸易谈判的印象。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为遵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在入世5年间先后修改的相关法律法规达到近百万条。即使这样,中国仍然被外界指责不能遵守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法规。作为美国利益的代言人,前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曾指出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美国政府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方面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并于2005年4月将中国等14个国家列入美国制定的侵犯知识产权的国家名单中。
2006年3月,欧盟拟就中国对进口汽车配件设置关税壁垒的问题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实际上,这是欧洲汽车生产商对中国向进口汽车配件征收高额关税表示不满。根据2005年2月中国通过的一项规定,到2006年7月,汽车零部件(如车门、发动机、汽缸等)的进口税由原来的10%提高到25%。2006年3月27日,欧盟成员国请求欧盟委员会采取紧急措施或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而欧盟则希望与中国协商解决此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贸易合作伙伴在是否启用争端解决程序的问题上还犹豫不决。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不仅遭到有关侵犯知识产权的指责,许多观察人士还担心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并渡过开放期后仍会留有保护主义的残迹。
与此同时,世贸组织也担心中国会成为新的贸易干涉主义国家"正如欧盟驻世贸组织大使特罗扬所说:“经过一段对世贸组织规则的适应期后,中国似乎又想推行国家保护主义,对外国公司采取歧视政策”。
不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世贸组织而言还是利大于弊的。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纪野认为:“并不是中国改变了世贸组织,而是世贸组织改变了中国”。
中国与世贸组织
可以说,中国在世贸组织谈判中的态度并没有激起大多数国家的不满,因为这种审慎的态度反而给中国蒙上了一层无辜甚至老实的面纱。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建立一个开放、公正、合理、无歧视的多边贸易体系。中国商务部也表示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自由进入西方市场。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盟,对中国的这种立场却不以为然,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不属于4成员国(美国、欧盟、巴西和印度),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这种态度并不能从政治层面上妨碍谈判进程。
由于中国并没有能够完全遵守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所以对于世贸组织的事务中国并未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可以说中国现在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而实际上,世贸组织在当前的谈判回合中对中国并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对于中国而言,这完全是个免费学习的阶段。"此外,中国缺乏多边贸易谈判的经验,而巴西和印度早就参与过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并于1995年加入了世贸组织,它们同时也是4成员国。
取消纺织品限额以及其后引发的中国纺织品的过度出口,严重损害了柬埔寨、孟加拉和蒙古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南地中海纺织品出口国也因此蒙受了一定的损失。此外,许多与美国或欧盟有出口贸易的国家也遭到了中国的排挤。
中国既需要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性原材料的供应,又需要发达国家的投资,以争取在出口贸易中获得最大收益,因此在对外政策中,中国往往采取一种静默外交。中国政府对贫穷国家的扶持也是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交换条件的。在2005年世贸组织香港会议中,中国也支持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一揽子计划。
在世贸组织中,中国一直表现出一个模范学生的姿态,从来不到处宣扬自己的雄心壮志。实际上,中国的低调态度正是为将来的高调姿态做准备的"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曾说:中国的消极态度只是表面的。这只是一个谈判态度的问题,在世贸组织中并不少见。由于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世贸组织就是一个政治舞台,既能带来利益,也会带来损失,甚至挑起纷争;而对于亚洲国家来说,不仅仅是中国,其他亚洲国家也存在与西方不同的理念"它们信奉孙子兵法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则。对于它们而言,重要的是最终的结果,哪怕花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形势,争取有利位置。同时,别人制定的规则并不能真正限制它们的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政府在世贸组织谈判中采取的等待观望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是否在走双边主义道路?
如果说中国重视发展双边主义,是因为不遵守世贸组织谈判规则和缺乏多边谈判经验,那么我们要对这种论断进行一种相对化的分析:一方面,中国从来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一味追求签定双边协定,另一方面,中国在此之前签定的协定并不是自由贸易协定或合作协议。
亚洲地区一体化趋势空前发展,中国作为新兴的经济大国在其中不断发挥自己的影响,这些都是中国政府选择双边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遵循世贸组织规则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不仅促进了地区和全球的自由化进程,而且更加有利于降低关税水平、扩大中国的服务和投资市场。
总之,没有什么证据可以指明中国偏爱双边主义而忽视多边发展。如果说中国在双边发展道路上投入了更多精力,那是因为中国政府采用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弥补逻辑,填补双边和地区贸易协定方面的空白。当时中国签署的大部分协定都是合作条约、框架条约或优惠协定。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的是积极参与亚洲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如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6年3月参加第一届亚欧首脑会议。中国还与韩国!日本一同积极参加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年会,开展东盟与中日韩(10+3)的合作。2002年11月中国同东盟签署了一项旨在推进全面经济合作的框架条约,该条约于2003年7月生效,双方议定在10年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与该条约有关的商品贸易协定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协定也于2005年1月生效。此外,中国政府还签署了关于加强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的协议。至于优惠协定,中国于2001年正式签订了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商贸协定,成为《曼谷协定》成员国;2003年,中国与巴基斯坦政府签订了《中国与巴基斯坦优惠贸易安排》。此外,中国还与墨西哥政府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中国扮演的角色日益突出"2003年10月,中国与泰国签署协定,对188种蔬菜和水果产品实行零关税。2005年11月,中国政府与智利签署了关于削减关税的双边协定,该协定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生效。
同时,中国有关方面也积极探索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亚太地区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合作。2003年和2004年,中国与这两个国家相继签署经贸合作框架协议。2006年5月15日(19日,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第七次谈判在昆士敦举行,而在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谈判中争论得最激烈的话题则是开放中国服务业市场的问题。
中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也启动了自由贸易谈判计划,并于2004年7月签署了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的合作框架协议。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所以与海湾国家的自由贸易计划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另外,中国和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业已同意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同时,中国也在考虑与印度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认为自由贸易协定对两国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印度商务部长卡迈勒纳特在世界贸易组织非正式部长级会议上曾表示,由于中国还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印度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不大可能实现。换言之,只有中国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印度才会与中国签署经济合作协定。
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与中国签署双边贸易协定的国家都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由此们可以猜到为什么欧盟迟迟未与北京进行实质性的协定谈判:因为它还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
[马京鹏摘译:中共中央编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