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56:29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2009)

进入12月,圣诞节的氛围愈加浓厚。虽然当前经济形势不太景气,但人们尤其是女性的购物欲和购买力却有增无减。此种现象在电影中也有所呈现,我们看到了那些被消费魔力驱动的女性,她们痴迷购买,乐此不疲,在物化世界的浮花浪蕊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喜人生。

透视女性消费心理

著名女性主义者杰梅因·格里尔(Germaine Greer)在其《完整的女人》(The Whole Woman)一书中云:“市场本身虽没有性别,却操纵在有性别的消费者手中。”近年来,女性逐渐成为消费中的主导力量。较之男性,女性消费具有更为感性、喜好攀比等心理特征,故银幕上出现了很多女性购物狂。

根据英国畅销书作家索菲·金塞拉(Soophie Kinsella)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2009)集中体现了女性的这种消费心理。该片塑造了一个感性可爱,令人啼笑皆非的购物狂形象。在极爱幻想的女主人公丽贝卡眼中,灯火璀璨的商场营造了一种幻觉式的购物氛围,令人不啻置身童话世界中,购物女人宛若公主,小小信用卡拥有兑现白日梦的魔力,塑料模特会循循善诱地劝其买下绿围巾,那些精致华美的奢侈品无一不在耳边发出温柔的絮语……丽贝卡认为购物“实在是太美好了……当你买了什么的时候,就会非常快乐,购物就像天堂,通向天堂只需要小小的信用卡片”。商品在无形中使女性消费者神魂颠倒,并对其进行温柔的掠夺。当丽贝卡的十几张信用卡全部被刷爆,被人疯狂追债,处在失业破产边缘,靠扯谎逃避,投机取巧也不能自我拯救的时候,她才幡然醒悟。

当感性的丽贝卡在疯狂购物时,她眼中的百货商场无异于一座能够容纳所有幻想的宫殿。除此而外,有些女人疯狂购物也许仅仅因为相互攀比的好胜心在起作用。在美国电影《新娘大作战》(Bride Wars,2009)中,由于牧师的意外失误,两位情同手足的女孩的婚礼被订到了同一天,为了拥有梦幻般的婚礼,两人开始了激烈的互相攀比,其中有疯狂血拼的场面。所幸,这是个喜剧片,二人之间的友谊最终化解了一切。

作家劳拉·帕克特(Laura Byrne Paquet)在分析消费心理时说:只要有钱,有闲,心情适宜,无论何种时代,人们都乐意用购买来犒赏自己。我们和购物狂的差别,可能仅仅是个“度”的问题。

展现物化世界的诱惑

也许在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消费时代,每个女人都难以抵挡物化世界的诱惑。这是因为,社会崇尚财富与奢华消费的观念已经给我们施加了太多焦虑与不安全感,对此人们只能直接选择用衣饰来武装自己。

在电影《穿普拉达的恶魔》(The Devil Wears Prada,2006)中,女孩安迪在大学毕业后来到某著名杂志工作,由此进入了一个时尚先锋地带。受到时尚这股魔力磁场的驱动,她开始乐此不疲地打扮自己。当安迪身着各色名牌光鲜靓丽地游刃于时尚江湖时,我们发现这个女孩原本质朴单纯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捩转,她在工作中的驾轻就熟与其每况愈下的情感生活形成了鲜明反差,所幸安迪最终在这个物化漩涡中及时地抽转身去,并重新找回了简单美好的梦想。

电影《巴黎拜金女》(2006)有着典型的法国式诙谐浪漫。女主人公艾琳是个嗜钱如命的拜金教主,她生活的全部目标便是傍上富翁,满足其奢华需求。但这个骨灰级的物质女郎并没有在拜金之途上一去不返,在情感和财富之间,她最终选择了真爱——与穷小子让一起私奔。这个结局与《穿普拉达的恶魔》如出一辙,但这种理想化的处理未免削弱了现实抉择的严酷。当我们看到女主角身着香奈儿、古琦、迪奥等时装品牌,身姿曼妙满面春风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对于爱美女性而言,此种奢华之美恐怕比贫贱夫妻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更具吸引力。

电影版《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2008/2010)更是把这种物化世界的诱惑发挥到了极致。整部电影堪称一场声色繁华的广告大片,4个购物狂般的女主角,共用了三百多套品牌服装,上千件单品,各种服饰令人眼花缭乱。看罢此片,我们不由感慨,这部电影中的真正主角是各色奢侈品,各色植入式广告喧宾夺主,而我们所关注的女性自我认知,以及女性真正的自由独立等严肃论题,在片中却退居次要位置。

类似电影还有美国电影《美国空姐》(View from the Top,2003)、日本电影《大和抚子》(2000)等。这些电影对购物成狂的拜金女郎含有批判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渲染了物化世界声色犬马令人沉迷的一面。这种矛盾的态度仿佛一个双面人,一面板起面孔斥责败家之害,令一面却对奢华生活流露艳羡之意。这两种面孔,究竟哪一种更真实呢?诚如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云:“人们在消费符号下以某种方式庆祝着真实自我之消失和漫画般自我之复活。”

此类电影,还提供了剖析购物狂病理原因的生动范例。对于多数女性而言,疯狂购物是发泄情绪的需要,或是表现情感诉求的途径。

在《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丽贝卡每当情绪落寞之时,就会产生不可遏抑的购物冲动。诚如她的独白:“买东西让世界变得美好起来,很温暖,而现在它不美好了,我又要去购物了。”同样,我们看到,丽贝卡最后成功戒除购物瘾,也是因为爱情的滋养使其重新找回了温暖和快乐。

香港电影《天生购物狂》(2006)中的女主人公方芳芳也是如此。她身世凄凉,自小被父母抛弃,缺少家庭温暖,长大成人后,似乎只有在狂热购物中才能找到快乐。章子怡主演的《非常完美》(2009)中的苏菲失恋后,为重新赢得男友的眷顾,她所使出的第一夺爱招式便是疯狂购物,目的在于改变个人风格,增强自我魅力值。不仅女人如此,甚至男性都需要在购物中寻找慰藉。电影《耍酷一族》(Mallrats,1995)中,无药可救的浪漫主义者T.S.与布朗迪两人被女友抛弃后,心碎的他们选择到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寻求安慰,在那里,他们的伤心失望很快得到了补偿。故有网友云,我们消费的不是金钱,是寂寞。

当然,仔细思量购物狂背后的病理原因,这是个令人略感沉重的话题。以悲剧形式呈现女性的拜物心理,早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项链》以及杜鲁门·卡波特的《蒂凡尼早餐》等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揭示。戏剧家尤奈斯库云:“只有喜剧才能给我们力量去承担存在的悲剧。”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这类电影都偏好以喜剧形式来演绎购物狂形象。

链接:购物狂算不算精神病?

很多人误以为“购物狂”是近年来新生的概念,事实上,这个词最早是用来描述那些购物上瘾而不能自控的精神症候的。早在1915年前后,德国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雷佩林就在教科书上描述了这种病症,并给它取名为Onimomania(购物狂),这个词自诞生之后很快传播开来,如今越用越广。

《美国精神病学期刊》曾刊登了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家劳林·克兰教授的研究,美国有一千多万人经常昼伏夜出疯狂网购,而这些人大部分是女性。她们购物上瘾就像酗酒或赌博成瘾一样,经常无法控制地购买一些并不实用或价格不菲的物品,陷自己于困厄之境。这种境况十分普遍,有些人甚至需要以抗抑郁药物来改善自己的行为,由此,专家们正在考虑是否将它列为一种精神疾病。像《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的丽贝卡,在商场样品促销活动中为抢购一双璞琪靴子而和别人大打出手,这显然不是正常人所为;在《天生购物狂》中,同为购物狂的方芳芳和丁叮当来说,她们俨然都是病人,而且病得不轻,前者属于冲动性控制失调行为,后者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症状。

无可否认,将购物狂划入精神疾病会引起人们对此种症候的关注。但是,这是否也存在“泛精神病”的倾向呢?我们这个时代,凡是人类行为中存在问题的部分,都逐渐被划入精神病领域。而这可能会令人忽视了造成这种问题的社会因素,比如媒体和广告的影响,比如信用卡鼓励人们负债消费,以及商场打折促销等营销策略。此种社会问题,同样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  

(刊于《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