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被欺负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6:07:00

在谘询中,经常会有家长问到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该怎么办,他们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又担心自己的干涉会让孩子依赖自己,不敢独自社交,还担心小孩会学得骄横,不讲道理。家长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

如何把握干涉与不干涉的尺度呢?

一般在谘询中,我会建议家长不去干涉,也可以说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我总觉得有些苍白,故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

孩子之间的社交免不了会有些暴力发生,心理学对儿童暴力也有许多解释,什么“学习理论”、“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等等。然而,当自己的孩子不是实施暴力欺负人的那个,而是被欺负的那个,就什么理论的解释都没有用了,哪怕是我自己,似乎就没有答案了。

我有一个女儿,有一个同学老是要挤她、推她,什至打她。这个孩子头很大,爱看书,五、六岁就认很多字,看《三国演义》,但动作协调能力较差,走路是摇晃的,奔跑不能,只能慢跑。平日没有男孩子愿意和他玩,我经常看他和女孩子玩。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老是“欺负”我女儿。

我当时也很生气,把他们分开。虽然家长、老师会批评他,但是情况没有改变。于是,只好让孩子注意保持距离。

然而,那孩子为什么老是“欺负”我女儿呢?

原因有以下几种:一、因为他爸爸、妈妈老是用我女儿做榜样,和他比较,他心里对女儿有怨恨。二、他喜欢我女儿,用反向的方式表达。三、家庭关系里爸爸、妈妈也是用肢体方式解决问题,他也学习和模仿。

当我做完心理分析,心里就释然了许多。“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不要和他计较”。孩子之间的事情,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我们只能给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不要打架,这是不好的”,“打不过,就闪,没有什么关系,不丢人。”“发现人家生气了,就离远点!”但是这样的建议会对什么样的孩子有效呢?恐怕只能影响个性比较弱的孩子,他们会因为你的话,少吃些亏。而那些个性强的孩子,不会因为你的话而不还击。那些“没心眼”的孩子,打完了,哭完了,又会继续和人家玩在一起。

一切都如此,孩子欺负人或被欺负的事情仍然在继续,你也许还在难受,但孩子们又开始新的游戏。所以真正出问题的可能就是你自己,连当事人都和解了,没事了,你还着急什么呢?因为我们总是害怕孩子吃亏,害怕孩子被欺负,心理学说:“越是怕什么,越是来什么”。我们对孩子的焦虑,会让我们格外重视孩子的事情,孩子也就格外容易出事情。当我们相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总是有磕磕绊绊,就可以安心许多。你的担心少了,孩子就会成长得更顺利。

上面的解释,虽然说得过去,但还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因为这些内容虽然超越了家长的角度,但还只是我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看到的东西,我还没有真正地蹲下身子用孩子的眼睛去看这个事情,没有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想法。我关注的还只是家长本人,担心家长的干涉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依赖权威,狐假虎威。

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力、领导力,但是这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学习得来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把无知变有知,把不知道的变成知道。学习是要学习者、学习物件、学习的人文环境、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成果等几个元素组成的。

举一个例子,用手抓食物是人的本能,不需要学习,而用筷子吃饭就是学习而来的能力了。小孩子不会使用筷子,这就需要对未知领域的学习。在学习使用筷子中,学习者就是孩子;学习物件就是筷子;学习的人文环境就是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的传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会到会,从夹不起到夹得起来,从满桌狼借到一粒不落的过程;学习成果就是能自如地用筷子把饭吃到嘴里,吃饱肚子。成年的中国人使用西方的刀叉餐具,也是这样的过程。由此可见,我们学习的物件,都是那些我们未知的,或者与己不同的领域。

回到本文的主题,人际交往是本能还是需要学习的能力呢?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群居生活是一种本能,但是人际交往中有许多的规则和技巧,那些灵活使用它们的能力却是要学习的。孩子出生到这个世界就开始最初的社交学习,先是在家庭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中学习,继而到其他活动环境中学习,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就是社交能力的学习过程。在小孩子的社交中,家长会发现孩子的交往物件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和孩子相近的类型,另一种是和孩子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会很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是,当你的孩子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孩子,什至是你不喜欢的类型或你认为属于“坏孩子”的时候,你一定会担心、焦虑,因为你担心孩子会受到影响出现变化,你会失去控制,什至他学坏了,比如你会担心孩子被欺负而变得畏缩或者暴力。

在我的工作实践,可以证明你的担心的确存在,但是它的实现,会有其他因素共同影响。比如孩子是内向的、孩子是低自尊、家庭支援系统失效、孩子学业受挫、孩子处于叛逆期等。如果你的家庭和孩子不存在上面的不利因素,那么,就不应该过份的担心,因为孩子和不同类型的孩子交往也是一种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的是与自己不同的人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种人际的互动也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学习者是你的孩子;学习目的是交朋友的人际能力;学习物件是那些不同的孩子;学习过程是有挫折、有成功、有拒绝、有包容、有泪水、有欢笑的每一个情节;学习结果是拥有宽适的人际能力、影响力、领导力。因为只有与不同类型、族群、地域、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才能了解和理解他们,才能适应和包容他们,什至拥有影响和领导他们的能力。如果交往的物件只是同类型的人群,视野会狭窄,这些能力会很难学会。

举一个例子,学校中名列前茅的学生能上重点大学,成为某个专业的专家,但是他们少有成为优秀的企业家或者领导的,而优秀的企业家和领导者往往是学业中上的学生,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于学习,社会交往的时间少,交际圈往往又是成绩好的一些同学,範围比较狭窄;而中上的学生会有较多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交圈大,三教九流,因此他们的社交能力会强很多。专业知识的成就高,不代表人际能力的能力高,领导者不需要优秀专业水平,主要的是管理能力和影响力。

因此,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人,多了解不同人的特点,多练就一些与不同的人交往的技巧,可能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也许,我上面的观点你并不认同,但是不管怎样,家长不要去做一个操控孩子发展方向的“舵手”,要做一个顺应孩子发展方向、支持孩子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推手”,永远为他支援和加油。

你现在是哪只“手”呢?

当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负时,你是说“不要和他玩了”、“别理他”、“你也打还他”的,那么,你就是在为孩子做决定,就是一个“舵手”。

如果你是让孩子回到引发矛盾的原点,让孩子自己问对方说“为什么你要打我?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让孩子自己学习并尝试解决问题时,你就是一个优秀的“推手”了。我们要让孩子自己管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要让孩子自己健康成长,而不是按照我们的计划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