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的幻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52:22
(2009-01-24 18:36:06)转载 标签:

西北政法大学

宪法

政治理念

校方

贺卫方

中国

信仰

法制

杂谈

分类: 政治言论

图腾幻灭

 

    有人把中国宪法画成一本书,上面顶个地球,但是看着别扭,“宪法顶个球”。有人建议把球拿下去,可是再看还是别扭,“宪法球不顶”。后经多轮协商,还是让宪法顶着球吧,其它的法就不要顶球了。所以就有了宪法顶个球,其它的法球都不顶。

一、图腾 

    “在西北政法大学的图书馆前,大家会看到图中的著名景点——学生称为:“宪法顶个球”(其实就是一本书状的东西——宪法,上面托着一个地球)
    据说,校方鉴于学生的称呼,把上面的球去掉了,结果学生们惊呼:宪法连个球都不顶了……
    校方无奈,只好把球又放上去了,呵呵~~”
    看后让人忍俊不住,实在是为学生们脑筋的灵活和校方的愚蠢而感叹。
    为何一个“很正面”的雕塑会被学生们“恶搞”成这样呢?难道学生们真的都是“刁民”?
    问题的本质是校方以那雕塑的树立,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政治理念庸俗化”的活靶子。而学生们的“恶搞”,恰恰是对执政者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动机的有力批判。
    事实上,在一个充斥着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动机的社会环境里,任何神圣的政治理念在言不由衷的“颂扬”过程中,都会被迅速的从神坛推向庸俗的泥沼。就像一块“尿不湿”纸尿布,被洁白无瑕的垫进婴儿的臀部,不用很长的工夫,它就会被臭烘烘的抽出来,扔进垃圾堆里。
    在这样的社会时期,明智的当政者,不应该跟着那些平庸之辈一起,一边俗不可耐的“歌功颂德”一边无奈的指责群众的“刁蛮”,而应该脚踏实地的多做有利于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实事、小事。
    好大喜功的执政方式,将无可避免的在社会上制造出一块又一块的“纸尿布”来。
    今天,在那庙堂之上,正在劲吹的政风,从上到下都是追求以“大手笔”,来“抓大事、做大事”(也许是因为这样才能出大官?)。多数人似乎并没有认识到,很多时候自己正在使用社会资源来制造时尚的垃圾。因而,政治理念被民众“恶搞”的尴尬事情,在今天的中国也就总是屡出不绝了。

二、幻灭

    西北政法大学一座象征“宪法至上”的巨大金属雕塑日前被拆除,这座雕塑下部为书形基座、上部为地球仪,被拆除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有人把照片上传到互联网,并且被人嘲讽为“宪法顶个球(没有用)”。而当雕塑被拆除后,网民又嘲讽说,“宪法连球都不顶了”。

    这座长宽高达三米的巨大金属雕塑始建于一九九八年,一直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北政法大学学校图书馆前,是该大学的著名景点。

    有评论指出,由于中国老百姓对中国宪法的一些内容,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无法实现深感不满,因此该雕塑成为嘲弄的对象。

    这副图片已经成为历史,贺卫方教授来校讲座时,调侃这个建筑:“宪法顶个球。”一语惊人,满堂哄笑。贺卫方的特色法学界的人士都有了解,其实,他讲话很到位,却又很隐晦,比如他一再主张把“人民法院”的“人民”两字去掉,却言在此而意在彼。后大家众说纷纭,再接着,球被校方于悄无声息中拆除了,以免尴尬。雕塑的“脆弱”还是宪法的“脆弱”不言而喻,我们都擅长“掩耳盗铃”的招数,并“从上到下”,乐此不疲。    看到林达在《南方周末》“自由通”版对此的一篇相关评论——《宪法的自信来自哪里》,想想还真有点难为情,校方其实实在没有必要因为所谓的“流言蜚语”而“忍痛割爱”,反而应该拿出名校应有的气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另一方面,对于这件“小事”,西安的媒体没有一家给予一丝关注,却被远在北京的媒体拿去放在“当代法制建设的理念及其现状”的“高度”去评价。     “法律人”心里都明白,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现实作用是“谨慎的乐观”,这是宪法的无奈。当老师们每每说道:“宪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最高法”时,我们都能听出他的“心虚”,只是说的人和听的人都不会去追究深意,摆个样子、撑个场面的东西我们都不陌生。一位法律专业的人从美学角度去分析当前的宪法条文,作为毕业论文,别有一番风味,权当自慰!      法律必须被信仰是法制社会的理想。点燃理性之光,涵养生命本真,探求生存真谛,捍卫人的尊严,是法制社会的追求!中国已经踏上了法制的不归路,法律也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精神,这多少有点让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