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项目-新闻-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30:36

东南亚、南亚地区与我国资源开发互补性分析

 

东南亚、南亚地区与我国资源开发互补性分析
  
  --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资源研究之一
  
  新华社昆明2月17日电(记者李承祖、崔砺金) 经济发展依赖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离不开资源,资源是现代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各自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然资源富集区之一,同时又各自匮乏部分资源,而各国间的资源量和品种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针对这一突出特点,亟待进行三大经济区的资源研究,以利于推动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各国经济发展,获取多赢局面。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车志敏称,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陆地总面积共1837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2%,人口近32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5人,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另一个面积同等大小,人口密度如此之高的区域。东南亚、南亚地区计有19个国家,位于亚洲东南部,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结合部,共有国土面积877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总国土面积的6.55%;2002年人口19.12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数的30.76%,人口密度为220人/平方公里,为世界人口密度的4.7倍;耕地面积25210万公顷,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8%。
  
  云南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稚等专家分析,东南亚、南亚富集而我国紧缺的资源主要有:
  
  --在矿产资源方面。据原国家计委、地矿部权威论证,全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油、气、铁、铜、钾盐、铬、锰、铝、金、银等15种矿产,从2000年开始出现紧缺(当年进口铁矿石6997万吨、锰矿120万吨、铬铁矿110万吨、铜矿181万吨、钾盐539万吨),预测至2020年,我国紧缺矿种将增至21种。云南矿产资源对建设保证程度与全国类同,目前油气无探明储量,富铁矿、富锰矿比例急剧下降,锡、铜、镍、铝等矿产多属贫矿或难选矿,钾盐品位过低,开采条件复杂,近期无法利用。今后国内石油、富铁矿、富锰矿、铜、铬、钾盐等矿产的长期短缺已成定局,其它紧缺矿产也将随着时间推移而逐年增多,1999年我国石油产量1.6亿多吨,而需求则达到了2亿吨,并以年平均4%的速度递增,据预测这种供小于求的态势还将进一步发展;2002年石油进口量近7000万吨,占我国石油需求量30%以上,2003年将突破8000万吨;据业内人士分析,至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将超过1亿吨。未来10年国内石油消费量的40%-50%要依赖进口。而我国紧缺的矿产资源在南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中,多属优势矿产,如东南亚的石油,老挝-泰国的钾盐,印度、缅甸的富锰矿,越南、印度的铝土矿、富铁矿和铬铁矿等。
  
  --在生物资源方面。2002年,我国向东南亚、南亚进口了大量生物资源类产品。例如天然橡胶进口量占我国需求量的70%(需求量250万吨,其中国内自给45万吨,向泰国进口150万吨,向越南进口20万吨)热带水果3.72亿美元、软木及木材9.00亿美元等。
  
  据专家们介绍,我国相对丰富而东南亚、南亚地区不足的资源主要有:
  
  --在矿产资源方面,我国具有优势的煤矿(特别是炼焦用煤)、磷矿、锡(精锡及制品)、钨、锑、钼、重晶石、萤石等矿产,在东南亚、南亚多数国家中又属紧缺矿产,如东南亚、南亚各国普遍紧缺炼焦煤及铅、锌、锑、钨、钼等精炼有色金属及其制品,印度等国严重缺少农用矿产,东南亚产油国配制泥浆用的重晶石多从我国进口等。
  
  --在生物资源方面,2001年我国向东南亚、南亚出口了较多的生物资源类产品,例如蔬菜水果5.07亿美元、烟草及其制品2.48亿美元、中、西药品1.52亿美元等。
  
  --在人力资源方面,在东南亚、南亚不发达国家中,虽然资源丰富,但缺乏加工生产的技术设备和高级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而中国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可以与其形成互补。
  
  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资源互补的构想
  
  --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资源研究之二
  
  新华社昆明2月17日电(记者李承祖、崔砺金)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主任车志敏等专家建议,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资源互补的指导思想是:以资源为基础、交通为先导、市场为导向、共谋发展为目标充分开发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资源互补,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多赢局面,为实现共同繁荣富强奠定坚实基础。
  
  资源为基础--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三大经济区资源丰富,各自拥有优势资源同时也存在部分资源紧缺的情况,彼此资源互补性强,合作开发前景良好,是共同实施全球资源战略,确保资源可供系统需求平衡的重要地区之一。
  
  交通为先导--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支撑。云南由于独特的区位条件,在国家实施南向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面临的市场最广,是我国实施生产力发展南向战略的桥梁和纽带。云南直接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相连,从昆明出发沿公路有的只需半天,有的不到一天即可穿越相邻国家边境。中南半岛5个国家的首都与昆明的距离都在2000公里以内,由于云南处于低纬度高海拔的内陆地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的良好气候条件,一年四季都可以顺利通过东南亚、南亚国家腹地。因此,必须加快中国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为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资源的互补提供更好的交通环境。
  
  市场为导向--市场是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资源和产品只有进入市场,经过贸易变为资金,才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发优势资源和产品,供应市场。东南亚、南亚向我国出口的优势产品主要有:矿产品(特别是东南亚的石油,老挝-泰国的钾盐,印度、缅甸的铬铁矿、富锰矿等),塑料和橡胶、木材及木品、纸桨及纸制品、油脂等。东南亚、南亚从我国进口的主要是:机电产品、织纺品和服装,蔬菜水果、贵金属及金属制品、矿产品(尤其是炼焦煤、铅、锌、锑、重晶石、蔬菜水果等)。
  
  共谋发展--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间的合作以经济贸易为主,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求不一,贸易差的问题较大。实现三大经济区合作,推动建立健全三大市场合作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优势产品出口到需求量大的国家,换成资金和自己需要的资源,缓解本国需求,形成优势互补,获取多赢局面,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更快发展和共同繁荣富强。
  
  车志敏认为,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资源互补的原则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实现多赢,由近及远、先易后难。要利用云南与周边国家的区位、地理、交通优势和WTO及自由贸易区优惠条款,合作开发三大经济区优势资源,实施全球资源战略,互补各自所需的紧缺资源,实现资源需求平衡。
  
  专家们称,应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吸引东南亚、南亚较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建立云南花卉、蔬果种植加工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农业开发、烟草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强化与次区域五国合作,加速澜沧江-湄公河水力水运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广阔空间。
  
  合作开发利用的重点
  
  --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资源研究之三
  
  新华社昆明2月17日电(记者李承祖、崔砺金) 云南财贸学院李淳燕教授等专家认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资源合作开发利用的重点可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矿产资源
  
  (1)合作开发利用老挝、泰国优质钾盐
  
  我国钾盐矿产资源贫乏,探明储量(以KC1计)4.6亿吨,绝大部分分布于青海。目前世界上生产的钾盐,90%以上用于农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70%缺钾,受国内资源量的限制,每年大量进口钾肥,2000年进口钾肥755.60万吨。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平衡施肥及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的提高,国内对钾肥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主要从俄罗斯(57%)、加拿大(24%)、约旦(8%)等18个国家进口钾肥。
  
  但老挝、泰国占世界总量的68.52%的优质钾盐尚未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钻孔选择性溶浸-多元组合结晶”先进采矿工艺和勘查、开发、加工等方面的优势,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合作开发老挝万象地区和泰国呵叻盆地、沙空那盆地钾盐,一举多得,势在必行。
  
  (2)合作开发越南南部优质铝土矿
  
  铝是世界上仅次于钢铁的重要金属。近年来我国铝的消费量急剧增长,氧化铝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1999年进口氧化铝达162吨,逐年进口上升的势头较强。优势互补,合作开发价值高、交通便利的越南南部优质铝土矿十分必要。
  
  (3)合作开发越南北部与中部和印度富铁矿
  
  我国自产铁矿石远远不能满足钢铁工业的需求,自给率逐年下降,全国矿石的进口量已由1991年的1469.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6997.2万吨,预计到2010年须进口富铁矿1.3亿吨以上,(引自2002年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矿产资源主要矿种开发利用水平与政策建议书》分布于越南北部与中部地区的铁矿(探明储量12.59亿吨)紧接我国云南边境;富铁矿储量达260亿吨的印度距云南也很近,应加强与越南、印度的合作,共同开发利用其富铁矿。
  
  --生物资源
  
  三大经济区生物资源十分富足,为满足本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生产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要,云南以开发优势的绿色资源为依托,大力合作开发无污染、少污染的绿色产业群,围绕林、畜、果、蔬、菌、药、花等支柱产业,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实现热带、亚热带、温带绿色产品的互补。
  
  --水能、水运资源
  
  强化与次区域五国合作,加快开发利用澜沧江-湄公河水能水运资源。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唯一的一江连六国的国际河流。自古以来,这条"东方多瑙河"就是一条天然纽带、民族走廊、经济通道,把中国和东南亚的社会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流域内极其丰富的水运、水力、矿产、旅游、林业、渔业、灌溉资源开发中,以合作开发水运水电资源的条件最为成熟,见效最快,沿岸各国都可受益,并能带动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
  
  澜沧江-湄公河全长4880公里,流量充沛,河床稳定,水深条件好,通航里程3465.3公里,流经两国首都,水运开发潜力巨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水电量6048万千瓦。
  
  目前,云南周边国家电力供应普遍紧张,如泰国60%的电力靠进口,对电力的需求每年增加100万千瓦,希望从邻国购进电力。因此,关于中国向泰国供电问题,中泰两国政府极为重视,签署过多次协议。根据地理优势和开发条件,第一步合资建设在云南省澜沧江上的景洪、糯扎渡电站(总装机容量730万千瓦),是实现向泰国等周边国家送电的最佳方案。
  
  景洪电站计划2009年建成向泰国送电150万千瓦;糯扎渡电站装机容量580万千瓦,预计2014年6月第一台58千瓦的机组发电。届时可实现中泰两国协议2014年共向泰国送电300万千瓦的要求。
  
  第二步合作开发上湄公河班会汤与下湄公河孔埠瀑布两个梯级,达到发电、通航、流量调节和增加旅游景点等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
  
  上湄公河班会汤梯级。班会汤梯级位于老缅泰三国交界夕处金三角上游12公里的老缅界河上。上湄公河老挝会晒至中国景洪400公里流域内,既有中国西双版纳,泰国的金三角、麦赛、清莱、清孔,老挝的会晒和缅甸的大其力、景栋等著名旅游景区和城镇靠近江边,又有多条公路干线与河道相联。在该河段上的老挝班会汤地段选址建坝,梯级渠化回水至中国勐松电站坝址,可从根本上改善该255公里河段的航行条件,库区内通航万吨级船队。这样既可开展类似海上豪华巨轮旅游和同时游览沿岸著名旅游景区,又可通过同属多国可自由航行的大水库将多条公路及铁路连为一体,进行水陆联运开展次区域多国价廉量大质优、商业速度快的经贸交易与滚装船等方式的运输;同时还可获得约350万千瓦装机容量与约280亿立方米库容,通过流量调节还可大幅度提高下游通航船舶吨位,减少下游旱涝灾害,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大。
  
  下湄公河孔埠瀑布梯级。位于老柬边界,上距老挝首都万象878公里,下距柬埔寨首都金边1317公里。孔埠瀑布附近约600平方公里地域,自然景观迷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该处河床宽约12.5公里,河床中有4大岛屿,将水流分割为5汊,可在第3汊小支流上修建栏河坝与船闸及电站,坝前正常蓄水位只相当10年一遇的天然洪水位,无淹没损失,不会淹没景点,破坏自然景观,修建船闸和电站后,只会增加该处的旅游景观,上游水位稍抬高后,瀑布将更为壮观,吸引游客。据规划研究,该船闸正常运行水位高程为70-72米,最大水头24米,装机容量24万千瓦,一级船闸(闸室=280×34×5.5米),坝总长1264米,总投资约5.3亿美元。
  
  --农业开发合作
  
  东南亚、南亚陆上国家拥有极为丰富的待开发农业资源和土地,且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云南与东盟国家在农业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重点是向缅、老、越等国购租宜农荒地,合作发展水稻种植、畜牧业、热带水果、海产品和水产品养殖;合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双边农产品贸易;在云南合作开发温带农业等。加大山林开发经营力度,合作建设木材加工和林化工企业,开展热带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加快开发缅、老、泰、越等国的热带水果、花卉、药材、天然香料、橡胶等经济作物和特种经济动物。最近,中国与泰国签订了蔬菜水果零关税协定,并合作建立水果市场。泰国历来不发展蔬菜种植,全依赖进口,在中、泰毗邻地区发展冬春早菜和夏季淡菜,供应泰国市场前景广阔。充分发挥云南的农业科技优势,进一步与周边国家合作,有计划地在境外实施毒品替代发展合作项目,不断扩大替代种植的范围、品种和规模,并逐步向替代产业发展。
  
  --烟草产业合作
  
  云南烟草生产技术优势明显,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大有可为。要抓紧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广泛寻求在越、老、缅等国合作或独立建立卷烟生产企业或烟草经销公司的途径,扩大云南烟草在东盟国家的生产和销售。同时,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在云南及周边国家统一规划,择优布局,使云南进一步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烟草生产基地。
  
  --旅游业开发合作
  
  要加大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力度,共同建设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以各国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及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次区域跨国旅游带,实现次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近期工作重点是尽快与东盟各国形成合作开发客源市场、联合宣传促销、共建旅游环线的机制,并支持和帮助旅游企业走出去到东盟各国承包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经营旅游景区景点等,同时力争尽可能多的东盟国家城市与昆明等城市直航。
  
  有关资源开发合作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资源研究之四
  
  新华社昆明2月17日电(记者李承祖、崔砺金)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车志敏等专家建议,当前应尽快制定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制度性经济合作的总体规划,建立实施指导和协调体系。
  
  鉴于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筹组织与协调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机制,车志敏等专家建议外交部门、对外经济关系事务部门和国内产业政策部门联动,及早制定与东南亚、南亚制度性经济合作总体战略规划,建立实施指导和协调体系,推动三大经济区全面合作。同时应加快与东南亚、南亚洽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步伐,建立互利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局面的形成。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我国应积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以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方式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资源互补的基础上建立互利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三大经济区形成资源共享的局面。
  
  专家们称,近期应该优先建立三大合作机制:
  
  --自然资源开发合作机制。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以资源领域的合作促进各成员国的投资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意义,建议在此领域内尽快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对话的合作机制,确定重点合作领域和优先项目,为资源合作提供有效的对话机制。
  
  --跨国旅游合作机制。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拥有多国度多民族风情以及旖旎风光,合作开发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前景广阔。建议尽快与东南亚、南亚合作开发客源,联合宣传促销,共建旅游环线及旅游景区景点的合作机制。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机制。人才是推进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建议与东南亚、南亚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机制,重点是支持国内有条件的学校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合作办学,与国际组织合作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基地,促进学术界的交流合作等。
  
  云南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稚等专家还建议,应与东南亚、南亚协商,共同设立资源开发基金。他们认为,建立资源风险勘查基金,是扭转当前资源勘查滞后、勘查开发投入不足、资源保证程度偏低局面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勘查先行”的重要举措。资源风险勘查基金的模式,可分为风险基金的融资渠道、风险基金的资本建立、风险基金的经营管理及风险基资的使用监督等4个单元。建立基金管理委员会、经营管理机构、使用监督机构,制定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基金使用的目的、对象、范围、管理监督、仲裁机构、基金使用权申请受理审批程序、审批内容、所有权人权力、义务与法律责任等。
  
  专家们认为,除了应签定区域资源合作开发多边协议外,当前还应完善区域资源合作开发外部环境,包括以下方面:
  
  --金融环境。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GMS次区域合作及边境贸易等WTO最惠国待遇的例外条款优惠,真正实现次区域资源勘查、开发市场自由化,资源产品贸易便利化。
  
  --交通环境。要充分认识云南-东南亚、南亚是构成亚洲中部的南北轴线,昆明是中国陆路交通连结东南亚、南亚及非洲各国支撑点的地域优势。东南亚是世界货物周转、集散的物流中心之一,充分发挥这一地域区位优势,将是GMS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依托。
  
  目前澜沧江-湄公河已初步实现国际通航,泛亚铁路东线玉溪-河口段将于近期施工,滇越铁路越南境内改造正在进行,昆明-曼谷、曼谷-腊戍高等级国际公路已全面开工,中缅陆水联运通道开发利用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涉及交通、能源、矿业、农畜牧业、电信、环保、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投资等领域的合作项目全面开展。这些项目的启动、实施和建成,将使云南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互衔接配套、多方位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经济走廊,不但可使我国内陆省市经云南东、中、西三个方向进入东南亚和南亚,而且可使中国南下印度洋、西进中东、北非里程缩短3000-5000km,从而根本上改变GMS次区域矿业开发的交通运输条件。
  
  --电力环境。要充分重视GMS五国与中国具有矿电结合的国际竞争优势。GMS次区域耗能矿产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整体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具有以电促矿,矿电结合,发展电磷、电铅、钢铁、有色金属等耗能矿业精深加工产品的迭加优势,对优化次区域矿业产业结构,增强矿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十分有利的资源组合条件和区位优势。
  
  --矿业市场贸易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完善矿业贸易投资环境需要建立统一的含矿产品物流、矿业信息流及资金流的三流合一的矿业大市场,其中最关键的是两项:
  
  1、建立矿产勘查、开发、矿产品贸易风险投资交易中心
  
  引进国际风险投资和矿权交易机制,组建多层次并具规模的矿业风险投资交易中心,改政府拨款为融资(募集社会资本)进行矿产勘查和矿业开发。
  
  2、建立矿产资源数据管理及矿产资源评价系统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全球矿业开发中被普遍关注的新技术。是矿产勘查、开发中可以用来获取、管理、分析、模拟和展望未来空间相关信息的计算机系统。GMS次区域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极需通过亚太经社会的经费、技术援助,通过各国协商,合作解决GIS空间数据库的三大建设问题,即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
  
  专家们还认为,我国在一些设备生产和技术能力上有优势,同时我国某些大宗资源缺口大和部分产品供应不足。因此,必须“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实现资源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要以我国短缺矿种资源为重点(如石油、富铁矿、铜、钾盐、锰矿、铝土矿、铬矿等),从外贸进口矿石到"走出去"收购、参股采矿权、再进行风险勘查、开发,应在国家层次上研究建立全球矿产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