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盛产“中国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7:27:58
.h1 {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h2 {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h3 {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h1 {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h2 {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h3 {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军事存在的总方针是不会变的。美国对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总额达到一万亿美元,拥有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五个盟国及25万常驻美军,可以说有至关重要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太平洋战区司令部也由此成为美军几大联合作战司令部中覆盖面积最大的一个,其职责覆盖半个地球大小的区域,与周边43个国家有交流。因此太平洋战区司令往往不只是军事家,还是“外交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太平洋司令部与中国军方的交流日益升温。在五角大楼挑选太平洋司令人选时,是否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从事过与中国有一定关联程度的工作,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和标准。

 

  自1996年以来,约瑟夫·普吕厄、丹尼斯·布莱尔、托马斯·法戈、威廉·法伦、蒂莫西·基廷、罗伯特·威拉德先后担任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他们不但越来越重视中国,而且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事实上,无论是太平洋司令部的情报和作战部门还是研究机构,都有一群活跃的“中国通”,他们不仅直接决定太平洋美军与中国的军事交流,还影响美国国防部对华的总体战略。

普吕厄(普理赫)

  最早提议建军事热线

  普吕厄1996年担任太平洋美军总司令,统领包括第七舰队在内的10万官兵,1999年3月离职卸任。普吕厄在担任太平洋美军总司令期间,7次访问中国,对中国有较完整的认识。2008年4月10日,对于中美两军交流的历史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两国防长使用刚刚建立的国防部直通电话进行了首次通话,这标志着中美之间的军事热线交流机制正式启动。而最初提议在中美之间建立军事热线的人正是普吕厄。

  1999年,57岁的普吕厄成为美国派驻中国的第7任美国驻华大使。在上任当天,他就通过一名懂中文的发言人宣布,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决定舍弃先前使用的中文姓名“普吕厄”,改名为“普理赫”。普理赫极力主张与中国“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