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基础知识(二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9:47:15
说明文基础知识(二)
邓旺林
第三节   常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的方法主要有下定义、诠释、分类、分项列举、举例、比较、比喻、引用、数字、图表等。
一、定义说明:
1.什么是定义说明
定义说明,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解释概念,说明事物。“下定义”是以判断的形式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常被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例如:
“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是应用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生产斗争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2.定义的形式
形式逻辑下定义的方法是把被下定义对象的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指出它和同一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的差别。其公式是“被定义对象=属+种差”。“属”反映事物的性质,“种差”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给列宁主义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是被定义对象,马克思主义是“属”,表示列宁主义的性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种差,表示列宁主义与其他马克思义思想体系的差别。定义既然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和特征,那么,我们在下定义之前,一定要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有清楚的、正确的认识。
定义通常是用“某某是什么”、“某某怎么样”的判断句来表述。例如,我们可以这样给水下定义:“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化合物。”然而定义在语言的表述上是不拘一格的。例如在《辞海》(1979年出版)中,它是这样给水下定义的:“水,氢和氧的最普遍的化合物,化学式H2O。”它用了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讲水的性质(化合物);第二个分句用化学式表示水的本质特征(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化合物)。
3.定义说明的作用
可以揭示一般事物的本质,能帮助人们了解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区别,常用来解说一些科学概念、科学原理。教科书,特别是自然科学教科书中,定义说明被普遍地运用。在科普读物之类的说明文中,也常常用定义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如:“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化合物”等。
定义说明是一种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说明方法。例如上面所引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给列宁主义下的定义。这个定义只有一句话,才24个字,却包括了丰富的内容。它揭示了列宁主义的性质,指出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它阐明了列宁主义的特征,说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具有国际性质。
4.定义说明的局限性
(1)不宜用于个别的事物(单独概念),因其种差不易确定;
(2)较复杂的事物不容易下定义;
(3)人们熟知的事物无需用定义说明。
二、诠释说明
1.什么是诠释说明
“诠释”,也叫释词或语词定义。它比定义说明应用更广泛。可用来解释词语、概念,也可用来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能、原因等。
定义一般是用一两句话、十几个字就把事物的性质特征表达出来,它极其简要,高度概括,这是定义说明的特点。但是,定义说明只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事物的其它特征,以及事物的状态、功能等等,很难都在定义中得到反映。因此,在文章中,定义说明之后,一般都有还要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功能等用其他方式进一步加以解释。在定义之后用得最多的说明方法是诠释,定义和诠释结合起来,能使读者对事物既有概括的认识又有具体的了解。请看下面的例文:
水,氢和氧的最普遍的化合物,化学式H2O。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聚集状态存在。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土壤和岩石层中有时也积存着大量的水。水是动植物机体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年人体中含水约65%。在一个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冰点为0摄氏度。水的密度在4摄氏度时最大(1克/毫升)。水结冰时,其密度减小,体积增大,所以冰总是浮于水面。在一切固态和液态物质中,水的热容量最大,这一特征对于调节气候有重大意义。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是最重要的溶剂。天然水中含有极少量的重水。(1979年版《辞海》)
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是定义,说明书了水的本质特征(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化合物),第二句以后的内容,是诠释。它对定义没有包括进去的水的其他特征、状态、分布、沸点、冰点、密度、热容量、溶解性能等,一一作了解释说明。这样,读者通过定义,对水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又通过诠释,对水的其他性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综合起来,对水的这个事物,就有了完整全面的认识。
2.诠释说明的作用
诠释,是一种有效的说明方式。不但用在说明文中,在记叙文、议论文中也经常运用。在行文中,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某个词语、事物、问题、情况,稍作解释,便随手穿插在文中。这种诠释起的作用是:消除读者的疑惑,补充文意和内容,有时还引出一定的情趣。例如: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监略》。因为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鲁迅《五猖会》)
在这一节文字之前,作者极力写他自己小时候急于去看五猖盛会的心情;这节文字描写正待开船赴会时,父亲出现了,并叫拿书来读;后文还写到要“读熟”,“背不会,就不准去看会”。这当然无异“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而引文中的一个自然段,即“这所谓‘书’,……我其时是七岁”,就是诠释性的说明文字。它解释父亲叫拿的是什么样的书,为什么只有这一种书。单是这一点诠释,就足以看出父亲的严厉、可畏,足以看出作者小时候读书的单调、乏味;加之此段的最后一句,“其时是七岁”,更看出儿童精神受到的压抑和打击。这些情况和气氛,都同将去看猖会的心境截然两样,因此,后文说,“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没有什么大意思”。这样的诠释,既起到解释的作用,又起到加强气氛、衬托对比、丰富思想内容的作用。
有一种诠释,表面看起来只起注解的作用,而实际,仍起丰富思想内容的作用。例如: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贾谊:《过秦论》)
“此四君者”以下的文字是诠释,起的作用是解释“四君”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看起来的作用似乎有限,但是,联系全文来看,这几句诠释性的文字,却能从“人心”上同秦王朝相对比,并开启“约从”方面的叙述和议论。这样的诠释,作用仍然是很大的。
3.“诠释”与“定义”的同异:
同:语言形式往往相同:“××是**”
异:定义说明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提示概念的全部内涵,主项与谓项外延相等;“诠释说明”反映事物某种非本质属性,揭示的是概念的某一部分的内涵,主项与谓项外延不等。
4.诠释与定义的鉴别:
可用换位法。一般说,遇到“S是P”这样的语言形式,如果S与P的位置能互换的,就是下定义,否则就是“诠释”。例如:
“铀是银白色的金属”√ “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诠释)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定义)
但这种鉴别方法只是一种简单的区别方法,是有局限性的。两者的根本区别还在于它们的要求不同。
三、分类说明
1.什么是分类说明
用分类的方法,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一一加以说明的方法。
解释概念是对事物的概括性的说明,划分类别则是对事物的分析性说明。
例如《杨树》将杨属植物分为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大叶杨派等五大类逐一加以介绍 。
2.分类说明的作用:
(1)       显示被说明的对象的轮廓,给人以概貌的了解;
(2)       区别出各个类别的差异,帮助人们掌握被说明对象的各个特性;
(3)       使文章头绪清楚、层次分明、容易让人接受。
例如前面所引韩愈《画记》中的一段说明性文字用的就是分类说明。画上有人,有马,还有牛、橐驼和其它兽类,画面复杂,头绪纷繁。作者采用依次说明,分类介绍的方法,先说在画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介绍“骑而立者”、“骑而被甲载兵立者”等各种姿态的人,他们共有多少;再说马,介绍“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等种种姿态的马,他们共有多少;往下依次介绍,条理井然地把复杂的图画极其清晰地介绍给了读者。
3.分类说明的注意事项:
(1)坚持分类的原则;
(2)要从文章写作的目的出发,确定分类的角度、标准。
(3)多角度或多层次的划分,在表达上要注意分清层次,做到逐类说明,说完一类再说一类。
A、多层次划分(连续划分),如:
词类
{
实词
{
名词
动词
{
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
形容词
……
虚词
B.多角度划分(多向划分,同级多次划分),如:
说明文
按说明对象分〈
实体事物说明文
抽象事理说明文说明文
按写法分〈
平实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
四、分项说明
1.什么是分项说明
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加以说明,以反映事物不同方面情况的方法。
分项说明是对事物的全方位的说明,多角度的说明,有利于我们从多方面去了解事物。如《说棉》分项介绍了棉花移植的历史、特性、各类棉花的优缺点,种植现状、播种方面的常识、用途等等。
说明事物的不同功用常用分项说明方法。
分项说明时要注意一定的顺序。
2.分项说明与分类说明、分解说明的区别
分类说明着重说清楚某事物的属类,分项说明不是说明事物的属类情况,而是着重说明该事物本身各方面的情况,对该事物的分类可以是分项说明中的一项。运用分类说明,每次划分只能根据一个标准,而且分类必须包举,分项则不一定这样。分项分出来的各项与说明对象间无种属关系,在作分项说明时,始终将说明对象视为一个整体;而分类分出来的种种与说明对象间有种属关系。还有一种类似分类说明的分解说明。分解说明指的是对说明对象的若干构成成分逐一加以说明。
分类揭示事物的种属关系,即被分(A)与所分(A1、A2……)之间是种属关系。
分解揭示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即被分(A)与所分(A1、A2……)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分项反映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侧面)。即A与A1、A2……之间既非种属关系,亦非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与A1、A2……并非被分与所分关系。A1、A2……是A的不同方面。
★     部分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整体的所有属性,种则具备属的所有属性。如:
对象
具有的属性
人(A)
直立行走(a)
有语言(b)
会抽象思维(c)
男人(A1)



女人(A2)



人的手(B1)



人的脚(B2)
-*


男人(A1)、女人(A2)与人(A)是种属关系,而人的手(B1)和脚(B2)与人(A)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脚只是人体直立行走的工具,不能说“脚会直立行走”。
★ 可从语言形式来检查、区别分类、分解与分项:
A1是A<的一种(类)>( A1是…的A)——分类,如“白杨树”与“杨树”
A1是A的一部分——分解,如“白杨树干”与“白杨树”
只能说“A1是A的一部分”的是分解,。如《珠江漫话》对珠江水系构成成分西江、北江、东江的介绍便属分解说明。不能说“北江是珠江水系”,只能说“北江是珠江水系的构成部分之一”。
既可以说“A1是A的一部分”又可以说“A1是A( A1是……的A)”的或只能说“A1是A( A1是……的A)”的属分类。如:“化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A'是A的一方面——分项,如“白杨树的历史”与“白杨树”
杨树:白杨、黑杨、青杨、胡杨、大叶杨——分类(白杨是杨树的一种)
杨树:树根、树枝、树干、树叶 ……   ——分解(树根是树的一部分)
杨树:特点、类别、种植历史、作用……——分项(作用是杨树的一方面)
五、举例说明
1.什么是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就是举出具体事例(具体事物)进行说明。其语言形式是:“如……”、“例如:……”
2.举例说明的作用
为了要诠释一个定义或说明一种现象,举例说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而通俗易懂。
从定义到分类,既说明概括的含义,又说明具体的类别,使读者不但了解事物的概念又了解到事物的轮廓。但是如果不把每类事物都说得很具体,这种印象只是事物轮廓性的印象,还是不够具体清楚。因此还得用上举例说明,使每一类事物的内容具体化。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的一段话: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这段话说明沿海地区春天的来临比同纬度的内陆要迟若干天。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如果我们只把这个自然现象简单地告诉读者,当然也未尝不可,但是总觉得抽象,印象不深。这里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大连和北京比,大连的纬度比北京低一度,照理它的春天比北京稍早,而实际却比北京晚,因为它临海。第二个例子是济南和烟台,它们差不多在同一纬度上,照理春天应差不多同时来临,实际却是临海的烟台比内陆的济南晚。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上述自然现象,就使人得到具体清晰的印象。
举例在议论文中是作为论据而用的,目的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在说明文中却是为了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浅显,晦涩变得明朗,简言之,就是要使说明的事物容易被人理解。
3.举例说明的三种情况:
(1)一般举例——举一个一般性的、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可以假设,旨在具体化。如:“毕业班的年级为届。如1995年的毕业生,简称为95届毕业生”。
(2)列举举例——列举同类事物中的多个具体事物作例子。一般是为了说明事物所包括和适用的范围。列举举例常同分类说明结合使用,用以说明事物或事理所包括、适用的范围。列举举例要求举出的例子要准确,符合所划分的类别,不能错乱。例如:
“(由有机高分子物质做成的粘合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的,如淀粉、糊精、蛋白质、沥青、虫胶及天然橡胶等;另一类是人工合成的,包括受热后能变形的树脂,如聚乙烯、聚苯乙烯……和受热后不变形的树脂,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以及各种类型的合成橡胶”。(《奇妙的粘合剂》)
“很多鸟类是专以昆虫为食的,叫‘食虫鸟类’,例如杜鹃、啄木鸟、楼燕、戴胜、家燕、椋(liáng)鸟、山雀、柳莺、黄鹂、卷尾和伯劳等数百种鸟类”。(《鸟类和人类生活》)
“再在上面是工程技术学科,如工程结构、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农业技术等”(《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  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工程技术学科
(3)典型举例——所举事例有代表性,能充分说明要讲的问题。一般是为了把说明的事物说得更清楚、具体、明白。典型举例所举的例子典型,不是垂手可得的材料,不能假设。典型举例时所举例子的多少,要看写作的实际需要,其关键是例子要典型。
例如《奇妙的粘合剂》说明这粘合剂的粘合力之大时就使用了典型举例:
“例如用氰基丙烯酸酯树脂粘合剂,只要用一滴加到钢管上,30分钟后它能吊起两吨半重的载重汽车。而被誉为‘万能胶’的环氧树脂粘合金属时,每平方厘米能承受八百公斤的拉力”。
又如《鸟类和人类生活》谈到鸟类消灭农林害虫方面的贡献时,举了这样一些例子:
“有人计算,一只燕子在夏季能吃掉五十万到一百万只苍蝇、蚊子和蚜虫;……有人在一只杜鹃的胃内就找出173条松毛虫 、12只金龟虫甲和49条舞毒蛾幼虫。……估计一只猫头鹰全年所消灭的老鼠约有一千只,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
4.举例说明的运用:
(1)       举例贵在典型
举例说明,例子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典型。也就是说,所举例子最好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茅以升的科普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在开头部分概述了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和中国古代建造石拱桥的成就(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分布很广)后,举了赵州桥和芦沟桥这两个典型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下面是对赵州桥所作的说明:
赵州桥横跨在佼河上,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约宽九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鹫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这两段话,对赵州桥作了详细具体的介绍。头一段,介绍桥的一般情况:建桥的时间、地点、历史和现状。“最伟大”、“最古”、“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这些对桥的评价印证了前文的“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第二段,介绍桥的具体情况:长度、宽度、设计施工情况,强调了桥的“雄伟”和“奇特”,接着对桥的特点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文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由此可见,作者举赵州桥的例子有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具体地说明石拱桥的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成就,而这个例子也最能说明这两点,因此我们说它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但是,光举这个例子还不够,赵州桥是单拱桥,只是石拱桥的一种类型,还不能表现我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分布很广”的特点,所以文章接着又举了芦沟桥的例子。芦沟桥也是历史悠久、坚固雄伟、外形美观、闻名于全世界的石拱桥,它同样能说明前文的概释内容。而且,芦沟桥是联拱石桥,它同赵州桥并列,就充分地证实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多样”和“分布很广”。
总起来说,举例说明要求例子典型,能充分说明问题,至于详与略、多与少,要由文章的内容决定,一般说来,例子不宜过多,也不宜太略。
举例要有代表性,如《蛇》中的一段文字:
……至于蛇出蛰活动和入蛰冬眠的时间,因为我国南北各地气温不同而有早迟。以浙江为例,大致从十一月中旬开始入洞冬眠,到十二月初绝大多数蛇都进入冬眠状态,直到翌年的三月上旬开始出蛰活动。……但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因寒冷季节较短,所以蛇的冬眠时间相应要短些;而长江以北地区,寒冷季节较长,故蛇的冬眠时间相对要长些。
蛇的冬眠时间,在我国南北地区因气温不同而各有长短,如果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举例说明,那将举不胜举,而且过于繁琐,行文也会冗长,这就需要举出有代表性的例子。文章举了浙江的例子,从我国南北纬度来说,浙江地处适中,寒冷季节不长不短,因此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有了它,南北两地蛇的冬眠时间也就可从比较中得到了解;讲起来可以省去许多笔墨,从而使文章显得简洁精练。
(2)     要举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
(3)     要力求具体生动、有一定启发性。
六、比较说明
1.  什么叫比较说明
就是把所要说明的对象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或对同一对象的两个有关的方面进行对照比较。
2.比较说明的作用
比较是突出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某种事物在某方面的特征就因为它在某方面不同于别的事物而形成的。正如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见高山,不知平地。”“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可以使大小、轻重、好坏、美丑都容易突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比较方法,也是一种把难于理解的事物说得清楚易懂的好方法。有的事物比较抽象,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在说明它们的性状特征时,人们常常运用比较说明的方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和陌生的事物作比较,使读者有个由此及彼的理解。《宇宙里有些什么》就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
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这些星星是由非常稀薄的空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这段话是说明大恒星的特点。大恒星的特点有两条,一是体积庞大,一是密度很小。“庞大”,大到何种程度?“很小”,又小到什么地步?用一般的数量词很难表达,读者也难以理解。比如有的大星星的面积,如果用平方公里这个单位来计算,那么不知会有多少位数多少个零,你一口气读下去,也不知道要多少时间才能读完。就算你读完了,恐怕也弄不清它究竟有多么大。这就要用比较说明的方法。作者用人们熟知的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然而有的大星星竟能装下八十万万个太阳,其庞大便可想而知了。地球上的空气的密度本来是很小的,然而这些大星星上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的密度,只有它的几万分之一,比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更稀薄。其密度之小,就不难想象了。
3.比较说明的种类
比较说明分横比说明和纵比说明两大类。
(1)    横比说明:将两样以上可比事物加以比较,或将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有关情况加以比较,从而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叫横比说明。上面这个示例就是横比说明,就是两种以上事物间的比较说明。横比可分3种情况:
A.同类事物相比。(同一属类、同属一小系统)如椰林《从烽火台到光通信》以激光与普通光作比较。激光与普通光同属于光。:
“激光有三大特性:单色性好、相干性高,方向性强。……所谓方向性强,是指激光只向一个方向,发散角很小,几乎是一束平行光束。它不象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射向四面八方”。()
B.异类事物相比。(不同属类,不在同一小系统)例如:
“水跟铁块不同,铁块有一定形状,无论放在什么地方,它的形状不会改变。而水却不是这样,它会流动,无一定形状,装在瓶子里就是瓶子的形状,装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状。但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的大小是固定的,就是说都有一定的体积。” (1979年小学课本《自然常识》)
物质包括金属和非金属。“铁”是“金属”的种概念,“水”是“非金属”的种概念
又如:“白杨树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它能长得比三层楼房还高”。
C.同一事物不同方面之间的比较,包括正面与反面、表与里、左与右,等等。如一牌匾的正面与反面比较,果壳的表面与里面相比较,江河的上游与下游比较。
横比往往是以此物与彼物相比,因此要注意两样事物“可以作比”这个条件,尤其是在异类相比时。例如说“白杨树能长得比三层楼房还高”,白杨树与楼房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可比的地方就是“高度”,它们都有高度,因此可以作比。如果说成“白杨树落叶的时间比三层楼房还早”就不行了。对同一事物不同方面之间的比较也是一样。“木与夜不能比长”
(2)纵比说明:同一事物本身某一方面先后情况作比较 ,以说明对象的性状特征、发展变化的情况或过程。也就是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情况拿来进行比较,从而说明某种问题,这叫纵比说明。纵比属历时性比较,而横比属共时性比较。例如许涤新在《森林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就运用了纵比说明的方法:
……但对于地区气候的变化,森林则能够发生相当有力的影响。四川省的西昌地区,解放前全是荒山秃岭,从1958年开始绿化,云南松现在已经大面积成林,这个地区的气象就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相对湿度从1958年的58%,提高到七十年代的62.4%,大风的次数也逐渐在减少。
这段话把四川西昌地区1958年开始绿化时的情况,跟云南松已经大面积成林的七十年代相比,这种纵的比较一目了然地显示了绿化后的相对湿度提高,大风次数减少的气候变化,说明了“对于地区气候的变化,森林则能够发生相当有力的影响”这个道理。文字不多却具体明白。
又如《从珠穆朗玛峰看世界污染》一文将贝加尔湖原有水生物种类的状况与现有的状况作比较,说明污染的危害:
“世界最大最深的淡水湖苏联贝加尔湖近几年由于污染,使得湖中原有的一千二百多种水生物至少灭绝了一半以上”。
纵比说明在文章中常常用到,比如,要说明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拿解放前与解放后进行纵比;要说明粉碎“四人帮”后生产建设的发展,就拿十年动乱时期和现在进行纵比;要说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经历的曲折的道路,就拿解放后不同时期进行纵比;要说明一条河或一个湖的污染情况,就拿这条河或这个湖污染前后的情况进行纵比。……总之,纵比说明,在各种体裁的文章中都经常用到。
(3)纵横比较
有时,同时运用纵比和横比两种方法,能把事物说得更深更透。刘宗棠、范眭的《惨痛的教训》就是这样的例子:
今年暴雨成灾的地方,大多发生在林木稀少、森林覆盖率低的地区,而在森林多、覆盖率高的地方,尽管暴雨程度相近,受灾程度却要轻得多。根据科学部门调查,地处嘉陵江边的苍溪县龙王公社,由于大跃进中森林砍伐殆尽,1964年三天内降雨250毫米,就冲毁土地一百多亩。以后,这个公社抓了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恢复到30%,这次两天内降雨290毫米,土地却一亩也没有被冲毁。新都县三河公社龙门大队,从六十年代开始植树造林,全队平均每人有树和竹子38丛,这次洪水灾害中,有26户倒塌房屋,冲毁农田7亩半。条件相同的长桥大队,每人平均只有十丛树和竹子,洪水一来,60多户倒塌房屋,冲毁农田160之亩。
这段文字用了两个例子说明森林对防洪抗灾的重要,很有代表性,很有说服力。第一个事例用了纵比说明的方法,将溪县龙王公社两次受灾的情况进行对比。同是一个公社,两次雨量差不多,为什么灾情却大不相同呢,读者一看就明白是森林覆盖面积增加的缘故。这个公社的事实说明,森林覆盖面积小,洪水造成的灾情重,反之灾情就轻。第二个事例是龙门大队和长桥大队进行横比说明。横比是两种事物的比较,它们之间要有共同点。这两个大队条件相同,可以进行比较。结果是树和竹子多的龙门大队比树和竹子少的长桥大队灾情轻。以上两个事例,由于进行了纵横比较,清楚有力地说明了森林与洪灾之间的科学关系。
4.比较说明的运用:
(1)    作比的事物要有相同点,有可比之处。如,太阳和大星星是同类事物,可以相比。地球上的空气抽气机造成的“真空”与大星星不是同类事物,但它们都有密度,有了这个共同点也就可以相比。异类事物的比较,首先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看看它们是否具有可以相比的地方,如果对比不当,就会文不达意,弄出笑话来。
(2)拿来相比的事物应尽量选择大家熟悉的、容易理解的。如果用来作比的事物,比原来的事物还难懂,那就不易达到说明事物的目的。
七、比喻说明:
1.什么是比喻说明
比喻说明就是通过比喻(打比方)来说明事物。我们说明一种事物,既要说得准确清楚,还要力求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就可借助于比喻说明的方法。
2.    比喻说明的作用
比喻说明可以将抽象的事理或复杂的、陌生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确切具体、形象生动。例如:
“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小鲇鱼的叫声象蜜蜂飞过,嗡嗡地响;成群的青鱼象小鸟一样,叽叽地叫;黑背鲲的叫声有如风刮树叶,沙沙作响;……” (《鱼类的声音》)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色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的时候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了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美丽的。(《看云识天气》)
用“白色的羽毛”、“洁白的绫纱”比喻卷云,用“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比喻卷积云,用“棉花团”比喻积云,用“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比喻高积云,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读起来很有兴味。天上的云,虽然大家都见过,但什么是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一般读者恐怕就很难区分,一经运用比喻,就豁然清楚了。
3.  比喻说明的运用
比喻说明在文章中用得很普遍,有的文章一连运用多种比喻,例如: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热;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飘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北方没有,许多北方人也就不知道荔枝的具体形状特征。白居易在这里向读者介绍荔枝,他用的方法就是比喻说明的方法。文章一个接一个地运用精确贴切的比喻,拿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把荔枝的树形、叶、花、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几方面的特征,具体形象地告诉读者,使人有亲见之感。
比喻说明贵在精当准确。因为在说明文中运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说明事物形态特征,是为了将事物解说明白。比喻说明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不同。说明文中的比喻旨在使事物的特征鲜明突出或使读者易于了解,不能有夸饰。而记叙文中的比喻属描写手段,旨在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可带感情色彩,允许有夸饰成分。例如上面所引《看云识天气》中的一段文字虽然有些文学意味,但它毕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风景描写,作者介绍这些云的目的,是为了看云识天气。“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只有非常准确地把各种云的情况告诉读者,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它要求准确,不得夸张,夸张了,就不能确切地表现事物。而文学作品中却允许“燕山雪花大如席” (李白诗)这样带夸张的比喻。
说明文的比喻――旨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了解。例如《景泰蓝的制作》在说明用铜丝粘成的叶子时说:
“每片叶子两笔,象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
记叙文的比喻――旨在形象生动,营造形象性,情意性。例如:
“(荷花)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欣赏性的)
“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象刚吃过死人的野狗”(管桦《小英雄雨来》,憎恶性的)
议论文的比喻――旨在说理生动形象,爱憎分明,不枯燥,让人乐于接受或化难为易,便于理解。例如:
“又长又臭,象懒婆娘的裹腿。”(《反对党八股》)
“艰苦的工作就象担子,摆在我们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关于重庆谈判》)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月色》)“像笼着轻纱的梦”这种比喻不能用于说明事物。
“任何比喻都是拙劣的。”任何一个比喻都只能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来反映事物的某一特征,而不可能对一事物的所有特征作全方位的反映。如只见形而不见色与香。
4.比喻说明与比较说明的关系
比喻说明与比较说明中两事物间的的横比说明有相通之处,即都是以此物比彼物,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它们的不同主要是:
比喻是由异求同(似)、突出彼此之间的相同(似)之处;而比较则是由同求异,突出彼此不同之处或由同求似,说明彼此之间的相同(似)。如将某一山峰与另一山峰相比,指出它们很相似。
5.比喻与比物、比较的同异:
同:都是两事物相比,尤其是比喻与比物,不仅是两相比,而且比物本身也含有比喻的意思,这样两者就更容易相混了。如
①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②人们看惯了什么阔人的通电,什么会议的宣言,什么名人的谈话,发表之后,立刻无影无踪,还不如一个屁臭得长久……
③可是在中国,那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④相信吧,三门峡作出最后的判断,水库容量大如海,也不及中国人民的心田。
以上四个例子,除第一例是比喻外,其他三例都是比物。
比喻与比物不同:比喻,两事物相比是平比关系;比物,两事物相比是差比关系。这种差比关系,可以从超过方面比较,如例③和④,也可以从不足方面比较,如例②。由于比物是差比关系,所以它是建筑在比喻基础上的比较。以第三例为例,这种差比关系,先以比喻为基础,即“可是在中国,那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象罐头一样”(在这一点上它和比喻相同)。然后再在比喻基础上进行比较,得出差比结果来。即“可是在中国,那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在这点上它和比喻不同)。比喻的喻词常用“象、好象、好比、有如、仿佛、是、成为、变为、变成”等表示平比关系,比物的喻词常用“不如、不及、比……还……、比不上”等表示差比关系。
比喻与比较也不同。尽管它们也是两事物相比。比喻是两类不同事物的相比,比较是同类事物的相比。比喻多用形象生动的事物作比,去描绘所要说明的事物,因此两类不同事物相比往往是形象性的比较;比较仅是同类事物的实际相比,它不需要形象性的比较。如:
⑤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⑥小明的学习劲头和杨眉的差不多。
⑦这把刀跟那把刀一样快。
例⑤用“小手”和“紫芽姜”相比,是两类不同事物的相比,同时又具有形象性,因而是比喻。例⑥、⑦都是同类事物相比,是比较。
(详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第一版  刘小南《语法修辞易混问题区分》P99―100)
“比物”,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并非完全相似,但在比较中相喻,从旁加以表现,读者可从比较中获得深刻印象。“比物”有人称之为“异类相比”,或谓“旁喻”、“较喻”,作为“比喻”与“比较”的兼类,归于“比喻”中。有人则不同意将其归为比喻一族中。
八、引用说明
1.什么是引用说明
指引用资料来说明事物的有关情况。
2.引用说明的作用
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有关情况时,常引用现成的资料(包括他人的话语、诗句、研究成果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增强信度。
我国的典籍是非常丰富的,许多典籍的内容也是十分准确、详实的。在说明事物的时候,适当征引典籍,能使说明的事物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广泛征引典籍说明事物,收到极好的效果。《水经注·河水》有一段写道:
河水南迳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山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邱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登。”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曰防,兼孟门津名矣。
为了说明和证实黄河流经孟门山,并说明和证实孟门山的险要,《水经注》引用了《山海经》、《淮南子》和《穆天子传》中有关孟门山的说法。而所引的这些书,在当时来说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因此能使人深信不疑,是作者进行说明、当作注释的最好的书面文字材料。而且,三种书的说法基本一致,这就有很大的可靠性。
3.引用说明的运用
应注意的是,只有对使用的材料或资料指出了出处或指明有出处的说明才算是引用说明。例如:
①“地理教科书说,尼罗河全长6632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②“北江发源于湖南省及江西省南部,长598公里。”
例①属引用说明,例②不属引用说明。
注意两点:
1.引文要与说明对象有内在联系,
2.引用的资料要认真核实,必要时还应注明资料的来源。
3.倘若是孤证、旁引别的典籍以说明事物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言论,并为人们所公认,带有一定权威性,才能使人确信。
附:关于引用
在说话或写作当中,有意引用现成话(语录、诗句、成语、格言、熟语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引用。
引用的修辞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含蓄深刻,富有启发性;语言精炼,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引用又分为两种形式: 1.明引; 2.暗引。
明引――有的照原文引用,打上引号;有的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都注明出处和来源,这种引用叫做明引。例如:
①我们看到,历史上一切重大的科学成就,莫不是几经波折,多次失败,最终胜利归于不折不挠,知难而进的人们。有的甚至历经多少代人的前赴后继,艰苦努力。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正是历史的科学总结。(方毅《读攻关》)
②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朱自清《荷塘月色》)
③我们赞美莲花,不仅在于它形态之美,而且还由于它精神之美。“出污泥而不染”,是宋人周濂溪对莲花的赞语。根茎生于污泥而花瓣洁白无瑕,从腐土中吸取营养而花蕊却馨香可闻。(刘则渊《绚丽的莲花》)
④中国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来说是真理,对于认识论来说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实践论》)
⑤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勇于革命的。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⑥学习共产主义是要积累知识,从科学的宝库中吸取一切有用的东西,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建设成功。列宁说:做一个共产主义者,就是要用人类所积累的一切科学财富使自己丰富起来。(伊凡诺夫《列宁给青年的教训》)
上面例①至④都是引用原文,加上引号,并注明来源和出处;⑤、⑥都是引用原文或大意,不加引号,但注明来源和出处,这些都是明引。
暗引――不说明引文出处,而把它编织在自己的讲话或文章中,有的引原句,有的引大意,这种引用叫做暗引。例如:
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②在血雨腥风里, 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 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 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 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袁鹰《青山翠竹》)
③写作过程常常能引导着我们的思想进入新的境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苦恼和喜悦,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是常常会经历到的。(施东向《关于写文章》)
④革命加科学将使我们如虎添翼, 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上面例①是暗引白居易《忆江南》 这首词中的两句; 例②是暗引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的两句;例③是暗引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的两句; 例④是暗引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大意。值得注意的是,暗引必须引原文或大意,只是不注明出处和来源,如果在引用时变更了形式或意思,这就是另一种辞格——仿拟。
九、数字说明
1.  什么是数字说明
指以数字为材料说明对象。
用作说明材料的数字可分为确数和约数(概数)两类。
2.  注意事项
要准确理解、使用数词(另外还有准确理解、使用量词的问题)
(1)运用数字要准确恰当。在写作中,我们常常运用数字去说明事物。数字要用得科学,也就是要准确、恰当,说明问题。《宇宙里有些什么》说到星星之间的距离时,用了这样两个数字:
“从这颗星星到那颗星星的距离,每秒钟能走十六点六公里的火箭得走几万年。”
为什么这句话中的一个数字要那具体、准确,连零点六也不能省略,而另一个数字却那么笼统,只是个大约数呢?原来这十六点六公里是第三宇宙速度,是人类飞出太阳系的速度,如果省略了小数点后面的数字,火箭就飞不到其他星球去,因而谈不上用它来做测量距离的尺子,所以它一定要具体、准确,不能用“十几公里”这样的大约数反而不准确,而只宜用大约数。大文章中,数字用得是否科学,不是看它是否具体,而是看它是否准确得当。什么地方用具体数,什么地方用大约数,这要由文章的内容来决定。
(2)要准确使用倍数和分数
从一增加到十,可以说“增加了九倍”。或“增加到十倍”。从十减少到一,可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减少到十分之一”;减少尽量不用“倍”,不说“减少了九倍”。例如: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到距离防风林等于林高度二十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列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二十倍。(《向沙漠进军》)
A.表示减少的不能用倍数。如不能说“减少……倍”,应说“减少几分之几”等。
B.“增加多少倍”,不含本数。如“4比2增加1倍”,“是……的多少倍”,含本数。如“4是2的2倍”
C.“增加”,不含本数,“增加到”含本数。
(2) 要注意约数的表达方法,正确使用约数,
①“约”(“大约” “近”、“超过”、“几” )+  数词。例如:
“大约五十人”   “几十人”    “近五十人”――少于50
“超过五十人”――多于50
②数词+“来”、“把”、“多”、“左右”等
A.数词+“来”(“把”)表示全数不定。如:“十来个”、“百把人”
B.数词+“多”:表示余数不定。如“三十多人”
C、数词+“左右”(“上下”)表示具有中心数的概数
D.数词+“以上”(“以下”)表示概数有一定范围。“以上”、“以下”用在数词后还有划界作用。按习惯,“以上”、“以下”一般包括本数在内。当同一文章中兼用“以上”、“以下”时,应对是否包含本数在内加以说明。
③用相邻或相近的两个数表示。如“三四个”、“三五年”
注意:不能同时在数词的前后加表示约数的词语,如“约……左右”
十、图表说明
1.什么是图表说明
用图表进行说明对象的有关情况。
2.图表说明的种类
(1)       图示说明—用图案、符号、标志.示意图、象形图、写实图(写生)等介绍知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它以图形代替文字,或与文字说明相配合,具有直观形象、简明清晰、美观醒目、易于掌握和不受言语不通的限制等优点。当图示具有较大的模糊性时,最好要与文字说明配合。
表格说明—用表格(主要是统计表)说明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