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现代农业的“核心密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7:25:57
《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26日   06 版)

  编者按: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关系农业未来的一个重要课题。安徽农业综合开发从发展的瓶颈入手,着力解决农业投入、效益、市场等核心问题,创新机制,集中投入,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有益尝试。

 

  冬浇过后,麦田又泛起新绿。在安徽南陵县龙潭村田间,村民李自强自信地说:“从年初抗旱,汛期排涝,要是没有项目区的灌溉保障,今年亩产哪能稳上千斤?旱能浇、涝能排,咱种粮才有底气。”

  经历严峻的自然灾害考验,今年安徽粮食总产突破616亿斤。在来之不易的连续七年丰收背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样的高基数上,今后粮食怎么保,农业效益怎么增,这些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难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期待破解之道。

  安徽探索农业综合开发新机制,突破现代农业的要素瓶颈,瞄准关键环节,探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路径。

  钱从哪儿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集中打造高标准农田

  今冬以来持续干旱,更能感受有水无水两重天。

  芜湖市许镇镇池湖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里,一条条整齐的水泥渠通向田间,农民朱小勇一边浇地一边说:“过去春怕旱、秋怕涝,靠天吃饭;现在渠相连、水畅流,旱涝保收。看这绿油油的麦苗,明年的产量差不了。”

  池湖村支书何先彪说,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许镇镇,打机井、修渠道,村里的4000多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去年大旱,小麦平均浇了三次水,亩产超过1100斤。

  同是池湖村,项目区外的几百亩地却是另一番情景。机井失修,渠道淤积,有水流不进,不少麦苗都泛了黄。麦田叫渴,农民上火。为啥不修?何先彪说,主要还是缺投入,一个工程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靠农民自己修不起。

  事实上,安徽6200多万亩耕地中,中低产田占到60%以上,面积4000余万亩。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成为制约全省粮食生产的突出瓶颈。

  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钱从哪儿来?

  “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单靠财政资金,重要的是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一种新的投入机制,形成强农惠农的合力。”安徽省财政厅厅长陈先森说。

  安徽财政建立2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先搭“戏台”,各方资金一起“唱戏”。省财政通过政策引导、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吸引农民、社会力量劲往一处使,形成“财政引导、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

  新机制催生新活力。近3年来,2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共投入农发资金7.7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1.5亿元,吸引社会资金50.7亿元。为大规模、高标准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钱往哪儿花?“集中资金办大事,解决农民想办又办不了的事情。” 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张广寿说,财政资金瞄准产粮大县,瞄准制约农业生产的最薄弱环节,建设高标准农田,力争把粮食核心区打造成高产稳产的永久粮仓。2007年至2009年,安徽土地治理项目累计投资26.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74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3亿公斤。

  意义不光在于产量,关键是找到了一条稳粮之路。许多项目区实现了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农业抗灾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小灾不减产、大灾小减产、无灾大增产”。

  效益从哪来——引导农业转方式,一亩地变成几亩地

  发展现代农业,说到底是效益农业。鼓起“粮袋子”, 还要鼓起农民的“钱袋子”。然而安徽人均1亩多地,效益从哪儿来?

  “一靠科技,二靠规模,核心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王建培说,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儿,不仅要看“硬件”,还要看“软件”。

  向科技要效益。近三年来,安徽省农发局集中2800万元科技推广经费,建立了112个省级科技示范点,推广优良品种、扩行条播等核心技术,整合农业部门“高产攻关”项目落户田间。先进生产要素五指成拳,项目区良种普及率达到100%,粮食单产提高100斤以上。

  新技术带动了结构调整。“现在一亩地变成了几亩地。”南陵县陶富村农民崔国福说,过去一季麦、一季稻,单产只有600多斤。现在用上新技术,单产能到1100斤。水有了保障,技术员上门指导,冬天还能再抢种两茬反季节蔬菜,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翻了两倍。

  向规模要效益。扶持发展社会化服务,用“统”的办法解决“分”的烦恼。2008—2009年,安徽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7800多万元,扶持45个种粮大户和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流转土地面积27.16%,有效地推进了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在郭河示范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大院,河口新村农民吴永成说:“农机、植保、稻米都有合作社,只要带着种子到田头,从种到收都有专人干,省心省钱。”全程托管、承包服务、菜单服务,示范区内推广良种1.8万亩,农民亩均节约成本20%以上。在濉溪县黄桥村,农民李家鹏说,80%村民都加入淮北口子谷物合作社,服务到户,措施到田,亩产提高80公斤左右,去年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市场咋对接——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是关键。做大产业,才能做强农业。

  安徽农业综合开发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新模式,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订单一签,价格有保障。”庐江县庐城镇农民姚大海尝到龙头企业带来的实惠。他说,万乐米业有限公司统一提供种子,比市场便宜5毛,统一收购,比市场价多卖3分钱,他家的15亩地,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

  庐江县委书记王民生说,将粮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县扶持农业大型龙头企业上百家,从小麦到面粉,再到饼干、淀粉糖,附加值能增加十几倍。“龙头”为农业护航,不断增强发展后劲。郭河示范区引入的高科技米浆加工企业,年消化稻米6万吨,稻米增值3—5倍。

  政策扶持引导,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濉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5年的不足10家,发展到现在的285家,带动农户8.7万户。百善镇龙桥村在合作社带动下,蔬菜大棚发展到170个,农民邹丙林说:“今年一棚黄瓜卖到了3万多元,顶上好几亩地!”

  龙头带协会,协会带农户,农业综合开发打造完整产业链,推进了标准化、专业化生产。萧县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全县龙头企业发展到133家,带动农户20多万户,面粉综合加工能力连续六年稳居全省第一。

  推进现代农业,安徽农业综合开发做出了有益尝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