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 - 沧桑春城 崛起都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13:11
沧桑春城
崛起都市           建厂初期的一汽正门                       长春厅遗址         上世纪50年代的人民广场

  市地方志编委会 田萍

  每一个在长春生活或曾经生活过的人,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无论对长春熟悉还是陌生,有这样一个日子你不能不知道,公元1800年7月8日,长春建城日。今天,长春已走过210个春夏秋冬。在210年的城市发展进程中,长春经历了中国近代的沧桑巨变,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城市精神和建筑风貌,留下了永远不能抹去的城市记忆。现在,让我们走进长春的历史长河。

  宽容大气的

  移民城

  铺展长春的历史画卷,地处东北中部的长春,自古以来就是东北各民族共同开发的一片沃土,历史源远流长,可是从地方正式建治,形成城镇,则是清代大批移民到来以后的事。清1644年在北京建立封建统治以后,视东北为 “龙兴之地”,实行了一系列封禁政策,严防汉民族进入。长春这片土地当时被封赏给有功的蒙古郭尔罗斯王公世袭。让统治者没想到的是,封禁却为二三百年以后预备了一片完整的后发优势之地。

  清咸丰时期,在关内山东、河北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大批农民拖家带口翻山越岭来东北讨生活,史称这股移民潮流为“闯关东”。到1800年,长春及周边地带已有“闯关东”的移民上万人,出现了许多村屯,成为关内汉人越“蒙汉界”来租种蒙地的处女地。移民催生了长春厅的成立。

  公元1800年7月8日,应吉林将军秀林的请求,清代统治者在柳条边外伊通河畔的蒙古郭尔罗斯王公的土地上,借用附近一个较大的村落“长春堡”的名字,建立起简陋的衙门,设立了“长春厅”,开始管理汉人行政事宜。

  据长春史专家于泾考证,关于清代设长春厅有两个文献事实:一出自《清实录》:嘉庆五年五月戊戌(十七日,1800年7月8日),“铸给吉林新设郭尔罗斯理事通判印,从将军秀林请也”。这就是清代设置长春厅。二是出自清吏部嘉庆朝折:嘉庆五年六月二十五日(1800年8月15日),吏部在公同掣签“大选县丞包杰等二十员”一折内有“潘玉振,顺天供事,祖籍浙江,刑部律例馆议叙,从九品,双月选用,今授长春堡巡检”一条。

  长春厅初设时,由于“地”是蒙古王公的,清代统治者就必须考虑到蒙古王公——即“地”的主人可能接受的方式。于是,设计了一种蒙汉都能接受的方案——即管理汉民的长官称郭尔罗斯理事通判,掌管司法的官员称长春堡巡检。这是一种过渡形式。那么,“郭尔罗斯理事通判”至“长春厅”称谓的过渡时间究竟有多久呢?应该是1803年至1805年之间。据《吉林通志》记载,最早见到的官方文件是在嘉庆十一年,“七月乙丑,上谕内阁,郭尔罗斯地方从前因流民开垦地亩,设立长春厅管理”(《吉林通志》卷二)。清政府各种文书都提到长春堡,这种文字上的不同,反映了当时拟议和以后施行上的差异。

  1865年,长春厅为防止土匪攻城,集资建筑城垣,占地5平方公里(以现在南关区一带为旧城),是长春城最初的轮廓。1888年,长春厅升格为长春府,人口达10万余人,已是东北中部重要的粮食集散地。这片土地彻底结束了游牧与农耕的交替循环,经济上不可逆转地逐步奔向通往近代城市的发展道路。不过,这一进程却被贪婪的外国侵略者所打断。

  1899年,沙俄根据不平等条约在长春旧城西北约10公里的二道沟(今长春机车厂)修建了中东铁路和一座火车站,火车站以长春的旧称“宽城子”命名。同时,按条约在长春城西10公里处修中东铁路附属地。

  日本侵略者第二个进入长春。 1905年,日本将中东铁路长春以南的铁路划归 “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经营。在新建的长春火车站附近,日本人圈起了满铁附属地,这又是一块完全的殖民地。

  旧城与这两块街区,再加上1906年开辟的商埠地,长春形成主权四分五裂的几块街区拼图。这一时期,长春面积达21平方公里,拥有15万人口。铁路的建设,客观上是促进城市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1913年,长春府改为长春县,隶属于主管军事外交的吉林西南路道(后改为吉长道)。道台衙门建在旧城与附属地连接处的高地上,其旧官吏也曾试图振兴长春经济,但都摆脱不了政权性质的束缚。

  民国时期,长春成立了长春市政筹备处。在这一过程中,长春从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到社会结构,无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量的粮食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北各地及日本、朝鲜,作为邻国的日本对中国东北这片沃土更加虎视眈眈。

  长春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新兴城市,经历了一次次大规模移民潮。其中,有自发闯入的人口增长,有被动的外来侵入流,还有后来新中国计划经济下的产业大军迁入。这些移民潮都对长春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春移民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奋斗与宽容精神并存,一代代创业精神永不磨灭。

  带着特殊印记的

  “都城”

  对长春而言,最让人不能忘记的是东北沦陷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它在长春城市建设历史上烙下了特殊印记。在硝烟和争夺中,长春的“都城”气象更使这座城市的地位显赫一时。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第二天的凌晨,长春也被日军侵占。这一沦陷就是整整14年。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立傀儡政权——“满洲帝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由此,长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伪满洲国把长春建成了一个以棋盘街道和放射性圆广场为特点的消费型城市。“国都”一期、二期规划建设扩大了城市版图,新市区置于旧城南面的“市中心”(今朝阳区)地带。至1944年,市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人口达121.7万人,超过东京,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

  伪满洲国国都规划与建设计划投入约7000万日元,其中,通过强压地价征购农民土地而获得的大量资金被用来充填基础建设资金。数千户中国人失去土地,被强制迁移到伊通河以东邻近工业区的新建贫民区。由此,决定了近代长春作为殖民地傀儡国家首都的定位和城市特征,并且影响和制约了长春城市格局和以后城市的发展。

  对末代皇帝溥仪来说,那个伪满洲国的“皇宫”,自然比北京故宫逊色多了,可对长春来说,它已是长春历史上抹不去的特殊印记。而按日本风格建起所谓“国务院”、“八大部”等大建筑,则全景式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伪政权的“落日辉煌”,形成了特殊的折衷主义的殖民地城市景观。长春各类殖民建筑遗迹,铭刻着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时刻警示国人:国弱和分裂就要挨打,国强和团结才不受欺凌。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当年10月,长春为了纪念为解放东北而牺牲的23名苏联飞行员,在大同广场(现人民广场)毁掉伪满洲国水准原点石标,修建起高达27.5米的飞机塔。纪念塔因地处城市中心且造型独特,不仅成为长春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长久以来也被当做长春的城市标志。

  据资料记载,在解放长春战役中,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曾电示东北局:“力争我党占领长春,以长春为我们的首都。”1946年4月19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致电党中央:“对于长春,我们决定采取巩固确保方针,争取成为我们的首都。”(李旸主编:《解放战争长春英烈图片展资料汇编》,2008年版)这已预示了日后长春在新中国建设中的发展未来。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 “久困长围”5个月战斗中,大约有10万名长春市民饿病而死,长春人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代价。

  共和国的

  三大“基地”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成为解放全中国的大后方基地,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百姓用小推车上前线支援,地方提供大批干部。为此,中央对长春给予足够关注,确定长春为特别市。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对长春的行政隶属关系不断进行调整,变化频繁。建国之初长春是特别市,后来是中央直辖市,1954年划归吉林省,随后省会迁至长春。从此以后,长春一直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被国家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纵观建国后长春的历史,三大基地的美誉一直是长春人的骄傲。

  首屈一指的是汽车工业基地。一汽在全国是老大哥身份的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曾为新中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立下汗马功劳。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兴建。长春人说,这个项目是毛泽东立项、周恩来选址、陈云最后拍板的。可见,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厂当时在国家领导人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从1956年生产出解放牌汽车和毛主席所坐的第一辆红旗牌小轿车,历经数十年发展,一汽在汽车产业成为全国的龙头,拥有30万职工的一汽,已是全国工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产销一条龙的现代化汽车工业基地。汽车产业也是长春的支柱产业,长春被誉为“汽车城”。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长春人的又一骄傲。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接管了较为先进的摄影棚,拍出许多堪称新中国“第一部”的影片。长影是全国最早、产量最多的电影产业基地。60年来,长影也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电影人才,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长春还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粮食是长春独领风骚的主打产业。长春位于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上,粮食产量长期处于全国前列。 2008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88.4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占吉林省粮食产量的1/3,全国粮食产量的1/60。全国10个“产粮大县”,长春有仨——榆树、农安、德惠,其中榆树和农安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位。

  据统计,长春市自1951年至2002年的52年间,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达467.6亿公斤之多,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长春幅员2060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800平方公里,总人口750多万。长春,已经发展成为一座产业优势明显、科教文化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未来,长春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将更加完善地走向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汽车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科教文贸城市。

  两个世纪前的长春城,宛如一个少女带着朴实无华的芳香从蒙古草原向我们走来,今天,她更以年轻与美丽跻身于国内特大城市之列。她华丽万千,风采卓然!

  经过210年的巨变,长春渐渐褪去了陈旧的城市躯壳,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和文化名城。这座美丽的城市,承载历史的厚重,挥洒现代的风姿,传播人情的温暖,孕育无限的希望!

 

  ①建厂初期的一汽正门

  ②长春厅遗址

  ③上世纪50年代的人民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