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如何去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55:23

第25节:懂得如何去爱(1)



  七、懂得如何去爱

  于丹最新感悟:

  爱中一定要有尊重,一个把尊重卖给对方认为是爱的人,一定不会幸福,也不是真爱。

  爱要比懂得来的快,来的容易,但是没有懂得的爱不能称之为爱。

  爱需要两个人一起建设及经营,如果不去建设只想要取得,这就是小爱,小爱中有的只有计较和争吵,大爱的建设才会让两个人更加光明而幸福。

  真正的爱不是"捆绑"

  我们很多时候是在以自己的判断去要求别人,哪怕是你爱的人。

  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曾拍过一部中篇电影,叫《爱的捆绑》。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受到丈夫冷落的妻子,得了一种叫"强迫性紧缚症候群"的精神病。她每天都用绳子把家里的桌椅、宠物小乌龟、剪刀甚至房门捆起来,最后到了要丈夫把自己也紧紧捆绑起来的地步。她觉得唯有这样才能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全感。随着病情发展,她甚至要将星期六、空气等无形的东西也捆绑起来。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她离家出走了……

  在这部忧伤的电影背后,人们看到了艺术世界以外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缺少安全感,而用自己的判断要求身边的爱人和亲人,把自己的价值理念强加给他们;一旦他们达不到我们心目中的要求,我们就会失望,然后抱怨。很多女人会不断地说,"我为家庭放弃了青春与事业,作出了多少牺牲,做为丈夫,做为孩子,你应该怎么样来感激我",家人听到这样的话都非常不高兴,即便他们可以按照你的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心里肯定也不舒服。用于丹的话来说,这是"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亲情之间的绑架",在心理学上,这就叫"非爱行为"。

  在建立一个家庭的过程中,你付出爱的同时,也享受了爱的幸福。能够爱或者被爱,都是生命的一种恩赐。所以,在这个互相扶持的人生之旅上,其实我们都是彼此依靠的。我们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和亲人、爱人的感恩,而不是经常的抱怨。著名作家亦舒曾经说:"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第26节:懂得如何去爱(2)



  这句话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我们对家庭、友谊都付出了自己的真感情,所以当子女、爱人、多年的好朋友对我们稍微有一点不理解、不尊重、不体谅的时候,我们就会非常难过,"为什么我对你这么好,你却不愿意这样来对我呢?"

  然而,这样的爱已经不再是一种感情,而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这样的爱已经不是毫无计较的付出,而是用来衡量等值的武器。这时候,其实我们都得了"爱的强迫症",以爱的理由胁迫别人来爱自己,而这不是爱,是对爱的"绑架"。

  关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经典的刺猬哲学可以给人以启迪。冬天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刺猬就聚在一起,互相依靠,借彼此的身体取暖。但是当它们靠近时,身上的刺会刺痛对方,使它们立刻分开,分开后因为寒冷,它们又聚在一起,聚在一起因为痛又分开。这样反复数次后,它们终于找到了彼此间的最佳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

  其实,刺猬的距离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同样适用。虽然是亲人、朋友,也要保持彼此独立和基本的尊重,才能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获得温暖、理解和共同的宽容。过于亲近,有时会被刺伤;过于疏远,又感受不到互相的温暖。只有把握好相处的距离,才能让爱长长久久、绵绵不绝。

  于丹在《论语心得》的处世之道里有简简单单的七个字: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禅宗推崇的人生境界,花在全开了后马上就要凋谢,月亮在圆了之后马上就要残缺。所以,没有开满的花儿和没有完满的月亮是最美好的,因为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对完美的期待。而这份憧憬常常可以令我们少一份苛责、多一份宽容,给彼此心里多一点海阔天空。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好的感情是拉得开却扯不断的。拉得开就是彼此都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判断,而扯不断是说彼此之间的温暖和依恋。所以,爱不是一种捆绑,相反,我们可以把爱看成是人生的一种"松绑",因为爱是如此的温暖、宽容,包含着彼此的信任与疼爱,给有限的人生带来无限的体贴与希望。

  总有一个让我们互相理解的平台

  电影的最大效率不是影院灯光亮起的时候,不是满堂掌声或者哄堂而散,而是欷?#91;不已、意犹未尽的心理共鸣。这样一种共鸣可能在心里映照到了自己的生活。

  在古代日本,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虽然出身贱民,但他一心皈依佛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了却了自己的心愿。后来,无三禅师被众人拥戴为住持。在举行就任仪式的那天,有个人突然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禅师,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住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就任仪式庄严隆重,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都被眼前发生的事弄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能来阻止这个人说话,只好屏息噤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仪式被迫中断,场上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众人都为无三禅师捏了一把汗。

第27节:懂得如何去爱(3)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一句佛禅妙语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喝彩。那个站出来刁难的人也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三禅师的精湛话语。就任仪式继续进行,这突然的刁难并没有对仪式产生什么影响,禅师的佛禅妙语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无三禅师虽然出身"贱民",但在他的心里,因为"懂得",令他可以理解更多的人,可以用更多的慈悲心肠来感化众生。

  生活中,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受过不同的文化和教育,大家因为背景和环境的各不相同而很难彼此认同。但仔细想想,恰恰是因为不了解,才更需要互相理解。有一首曾经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里面有这样的歌词:"你不能懂我的歌,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假如我们每个人都夸大彼此的分别,我们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很有可能,我们的恋人、朋友、父母、师长,都和自己有很多的不同,我们会惊讶于世界和我们好像是对立的。

  可仔细想想,无论是道德判断还是审美取向,或者是关于勇敢和正义的定性,对此我们都能够有一个初步的共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总能找到一个平台互相理解,彼此沟通。

  作为影视传媒行业的资深策划,于丹曾经这样分析今天古装影视剧的走红因素,她说:"今天拍电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历史和道德的悖论。"像罗贯中那种渗透了强烈的道德批判的东西已经过时了,人们现在看电影并不是要去听某个人来做道德的审判,而是想看到其中最恒久的美好的人性。

  人们从英雄末路中读到悲凉,在美人迟暮中想到感伤,在激情燃烧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年少轻狂,这才是心理上最大的共鸣。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所有人看过之后的体会都是八个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哀是我们对他的怜悯和同情,怒的是他怎么就那么不争气,总是用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这样的一种恒久、不变的感情,就打通了各个时代读者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就是沟通和理解的平台。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完美平等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从心理上建立平等的观念。"例如,母亲喂幼儿吃饭时,自己也张开嘴巴,作势诱导,所以母子之间水乳交融;父亲以身当马,让小孩骑在上面玩耍,因此父子之间心意相通。世间大小尊卑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以己心度人心,就可以相互接纳,彼此包容,而一切交流的基础都是两个字:"理解"。

第28节:懂得如何去爱(4)



  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佛法。佛之所以高深,就在于他可以摒弃一切偏见,认为人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所以佛法包容了世间万物,同时也给予了众生最大的理解与尊重。

  教育学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说父母带孩子出去逛街,孩子就在地上不停地哭,母亲非常气愤,说这么有意思的东西你一个都不看,怎么总是哭个不停呢?结果她发现孩子的鞋带开了,在她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的过程中,她忽然发现,以孩子的身高,他所能看到的只是人们杂乱的脚步,而不是父母看到的琳琅满目的商品。

  是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彼此了解的,当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对方的眼光和身高来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所以,试着去包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吧,在彼此的理解中含着对各自生活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