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也有转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47:38

所以,大家做功夫,必须要研究佛经教理,不通理,功夫一做,就走到外道路上去了。你只能说你的相、一切贪瞋痴慢疑的观念比较薄了!不过这已经了不起了!比如脾气坏的变柔和了;性子急的慢慢变得不急了。但是性子慢的人,更慢就完蛋了!他要转的,你注意 “转 ”。慢的人反而变得灵敏了;笨的人变聪明;聪明人变笨了吗?(众笑)聪明人是变笨一点。聪明人思想跳得太快太急,他慢慢会柔和起来。这些都可以马上测验出来的。

所以大家问自己学佛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功夫?你在这个地方特别注意自己就知道了。什么叫学佛?我经常告诉你们,严格要求自己、严格地反省自己、管理自己就是学佛。不要求自己、不反省自己,光拿两只眼睛看别人,这个不合佛法、那个不对,这不是修行人 ……,那是入魔了!要完全彻底地反省自己,才是真实地学佛。

由这个因上转,六七识在这个清净面的现量上,慢慢转了什么呢?脾气坏的变柔和了!脾气太懦弱的变得有勇气了!这个就是转。一切习气自然会转,不要你去转它,只要在第六意识清明现量上,这些习气会慢慢转。所以中国文化到唐宋以后认为: “学问之大在变化气质 ”,内在气质一变化,外在也变化了,人家一看,哟!满面祥光(满面红光就不对了!也许是喝酒、也许是高血压,修道修到满面红光相当严重,那靠不住的),怎么样叫祥光?祥到什么样子?那要有经验的人看。外在气质变化,身体里面也自然转。

像修道家的希望打通任督脉、奇经八脉;或者修密宗的人打通三脉七轮,拼命做功夫。其实,六七因地一转清明,一定久了以后,没有不转的,甚至生死也有转机。所谓奇经八脉、三脉七轮就是生死嘛!但是转得很慢,有多慢呢?六七因上转了以后,五八难了!五八要果上圆。

六七因上转了以后,气质真变化,连肉体也转了!有许多朋友碰到这种状况问题来了,做功夫清净面境界都有,但是感觉到我还是凡夫境界,我没有办法解脱开,我还是我,原因何在?没有证果,求果可难了!比如前五识,眼识怎么转?不管你修道家、天台宗、止观、净土 ……哪一宗哪一派,都有个共同现象,大家打起坐来,闭眼垂帘,半开半闭,看见了吗?老实讲都看见,迷迷茫茫看见前面一点点,张开眼睛更看见。虽然闭眼坐了两个钟头,在里面看了两个钟头,我和诸位一样都有这个经验。

所以,心理意识上尽管清明,前五识的眼识转不了。耳朵也一样,虽然两条腿可以盘四个钟头,人来人往听见没有?当然听见,不过没管而已!如果有人骂你,少骂两句,你有点修养,马马虎虎可以不理。若是大骂你一顿,老子不坐了,先打一架再说,你还是听见,耳识转不了。鼻识更转不了,呼吸照样呼呀吸的。舌识也没有转,嘴里口水有点甜甜的、口水太多了。身识更厉害了,腰酸背痛,两腿发麻。没错!你意识清明,清明了两个钟头,前五识可受罪啊!这五位兄弟陪你痛苦了两个钟头。大家用功是不是这样?良心话,一点也不假。什么道理呢?你想把五识都转得了的话,非要证果不可!所以叫做 “五八果上圆 ”。

那么,了解这个理论,大家回去可以安心念佛打坐了。现在搞了半天,原来没有证果,自然地会难过,慢慢等吧!等到因位转了,因就是累积,比如赚钱,偷鸡要把米,没有本钱先要偷米可难了!有了一块钱,慢慢累积变两块钱,两块变三块。一亿美金是从一块钱来的,所有的果都从因位上慢慢来,这个就没有办法了,非要时间不可。所以教理告诉我们,一个凡夫从初修到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过,禅宗、密宗讲即生或即身成就。禅宗、密宗当年在教理上辩论得很激烈。禅宗说: “即生成就 ”,密宗叫 “即身成就 ”,这一生带着肉体报身也圆满了。在教理认为不可能,非要三大阿僧祇劫不可。不过,禅宗、密宗有个理论:你怎么知道我不是三大阿僧祇劫的最后一劫呢?这就很难说了!谁也不敢说我是最后一劫,所以教理与宗下在这里的看法有极大的出入。

然而禅宗、密宗注重因上转到果上,是不是也有劫数的问题呢?有,大家研究经典,不要被瞒过去,它不叫 “三大阿僧祇劫 ”,它叫 “时节因缘 ”,时节因缘不到不行,时间因缘到了就成就了。诸位懂得此理,有许多懒惰用功的人,就可以派上用场啦!许多同学这两天被我骂得好像受罪似的跑来说: “老师你别骂了,我时节因缘没有到,到了,顿悟了,一下就成功了! ”唉!你说我有什么办法。

我们了解了五八是果上圆的道理,那么,由因位转到果上的过程呢?比方像赚钱一样,慢慢累积、扩充,中间修持需要什么呢?需要方便般若,各种对治的方法。各种对治的修法极重要。比如在座有很多人都有经验,偶然用功用到心境清净,瞎猫撞到死老鼠,很高兴。一下座,这一下死老鼠吃光了,第二回腿一盘,再也不会来个清净。什么理由,知道吗?你们都不在这些地方研究,这就要研究经教懂得方便般若。

意识在清净面久了,停留一段时间,唯识有一句话讲得很清楚: “境风起识浪 ”。什么道理?不要忘了!虽然心境偶然到达意识清净面,你前五识四大业力的肉体整个没有转耶!没有转,静极了气动,气动就是风动,境风一起,识浪变了,一点都不稀奇。所以有许多同学报告,上一堂坐得好,一点杂念都没有,清明极了!我问下一堂呢?没有了!当然没有了,当你碰到清明时,你知道,下一个境界来,识浪动,精神更健旺,妄念刹不注停不掉。那么,你懂得这个理,晓得下一幕一定是这个境界,根本就无所谓,这个时候,境风起了,识浪动了。

所以禅宗临济祖师就叫我们认得真主,为什么?前五识生理功能爆发的气动是 “宾 ”,主人退回,请客人当几天家,不过主人要看着,否则,随便招房客进来,算不定连房子都拆掉。主人退开,坐在那里静静地看它。动极必静,下一个境界就来了。这些道理都是方便。

学佛用功并不难,难还是明理难!真明了理,智慧知道,每个境界来,你自己认识得很清楚,这是个什么东西?这是老大,这是老二,这是魔,这是鬼。魔鬼你都认识了还怕什么?魔鬼是你朋友,魔来了请坐!你爱魔哪里你去魔吧!我找个地方给你魔,很简单!就怕你不认识,被客气作主。中国人常讲 “客气 ”,客气二字从《楞严经》 “客尘烦恼 ”而有客气二字,这是唐朝至宋朝间的新名词。客气不是主气,后来的演变,一个人太讲礼,我们说不要客气、不要客气。这个东西要不要?不好意思,实际上心理要不要?要啊! “主气 ”要,客气的人说不要,这个东西就是 “客尘烦恼 ”。

那么,我们认清楚以后呢?在这个时候认识宾主,不晓得反复多少次,看起来好像自己功夫在配合。你把理认清楚了,不断在进步。所以古人说,修道不怕魔障,经过一番魔障,增加一分道力,道理在此。

好,现在我们晓得前五识、六七识是这种情形,那么我们再回转到《宗镜录》上,永明寿禅师提出的看法:

又如众生八识之中,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第八识,俱缘现量。

这里没有讲五识,读书不要马虎,五根,都是现量的境界,在生命范围来讲,这叫真现量。至于唯识学上说的第六识,意识的分别,现代心理学有一个很好的名称叫 “第六感 ”,实际上也不过是唯识学第六意识的一部分的作用,西方心理学将之抽出谓之 “第六感 ”。对现代青年讲第六感,他容易接受。你说这是唯识,他说你落伍了!千万不能那么讲。再不然,讲 “第六能 ”,告诉他这是最新的科学,他一定去研究。

第六识、第七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一样,不大容易翻译,只好以数字代表。第七识的译名是 “末那识 ”,也就是 “我执 ”,又叫 “俱生我执 ”,与生命同在,只要一有生命, “我 ”的作用就在,生命中有这么一个意识,也叫做 “数取趣 ”,连续性的生命永远在抓。人生就如猴子偷玉米(包谷),永远要抓住一个生命。 “数取 ”,很多次地抓, “趣 ”,进入那个地方,向那条路上走。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所以, “末那识 ”包含很多意义,不管怎么翻译都不能概括全意,只好翻成 “末那识 ”,它属于心的第七个部分,这部分就是 “我 ”。

年轻人大概没有看过,猴子偷玉米的景象很有意思,有时我们故意逗它让它摘,帮我们做工。他抓一个右腋下一挟,再抓一个左腋下一挟,再抓一个右腋下一挟 ……就那么左挟右挟挟了半天,听到人一叫,它拼命跑,以为带走很多,其实一个也没有带走,这在山上看是很妙的一个镜头。

我们的生命就像猴子偷包谷一样。现在在座的同我一样,都抓一个 “这个 ”,用了几十年,也跟猴子一样,走到民权东路的时候,把 “这个 ”丢掉又去抓一个新的,这是第七识。

六、七两个识,在一般唯识学上讲,第六意识思想感觉的作用,属于比量、非量的境界;第七识也属于非量境界,立场不同。拿本体来讲属于非量,本来无我,他当成有一个我,本来这个身体不属于我,暂时租来借用的,他把这个身体当成我,看得很牢,所以是非量境界,认的是假我。永明寿禅师提出 “若 ”字,假使、假定。假使我们认为的第六识、第七识这两个识,落在比量、非量两个境界上,以及计算、推度、随念分别这个现象上,那么,它就是念念常在生灭,它本来变化无常。念念生灭是理论,归纳而言叫无常,不永恒存在,这个生了,那个灭了。

好,这个理论,大师讲,也是 “于生灭中有不生灭性 ”。我们不要搞错,这里讲五根;生理的整个机能,包括每一个细胞,以及第八识, “俱缘现量 ”。

今天与某同学研究第八阿赖耶识,他建议换个现代化名词使人比较能接受。我说就叫 “生命能 ”好了。我们这个生命能都是现量境,即本体功能呈现出来的作用。所以修行求证,不但要把整个心理念头转清净,连同此身非要转清净不可。这其中就有很多修持的方法。他说我们认识了这个以后:

得诸法之自性,不带一切名言,又无二种计度分别、随念分别,即现前不生灭。若六七二识落在比非二量,及具计度随念分别,即念念常生灭,亦是于生灭中有不生灭性。已上经文,此是因阇王示疑,寄破外道断见,有此方便,分别生灭不生灭二性。

永明寿禅师讲到这里,引用波斯匿王与佛辩论的问题来加以说明。

前五识,就是我们生命的能,现在活着动的机器 ——身体,眼耳鼻舌身。第六识、第七识属于比量非量的境界,但是没有交待清楚。在一切生灭的境界中,它自然还有一个不生灭的境界在,不生灭的那个功能,就在生灭的作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