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三帝国27位元帅(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3:15:33
德意志第三帝国27位元帅(三)  19、施佩勒



  斯佩莱:出生时间:1885晋升元帅时间:1940.7.19免职时间:1944年秋季最后职位:第3航空队司令死亡时间:1953.4.2死于兰芝堡附近的家中。

  1885年2月,施佩勒出生于路德维希堡,其父以酿酒为业。1903年参军入伍。在皇家步兵第8团晋升中尉之后,施佩勒被派往军事学院受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加入航空部队,曾先后任野战航空第50大队的上尉中队长和第7军团航空指挥官,并因战斗中指挥出色而获双剑霍亨索伦皇家勋章。

  在战争后的混乱时期,施佩勒参加过吕特维茨的自由军,后来加入国防军,先后服务于第5师司令部和国防部。

  1933年,施佩勒晋升上校,在新成立的航空部工作一段时间后,被调往柏林任第2航空军区的高级航空指挥官。不久,又被任命为驻慕尼黑的第5航空军区司令。

  西班牙内战时期,施佩勒已晋升少将。他被任命为“兀鹰志愿军”总指挥官参战西班牙,并摸索出使用现代武器作战的经验。希特勒没有援助反共的西班牙人取胜的诚意,他的兴趣在于拖延战争,使地中海保持长期紧张的局势。尽管如此,施佩勒仍在参战期间,救出了几千名天主教的信徒,使西班牙天主教会永远铭记他的勇敢精神。佛朗哥还赠给他一枚西班牙十字勋章。

  1939年9月1日,施佩勒指挥第3航空队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该航空队由4个轰炸机联队、2个驱逐机联队以及高炮分队组成,同第2航空队一起负责掩护西线作战。最初,除了小规模的空战和轰炸任务之外,西线颇为平静。等到希特勒作出大规模攻击的决定之后,第3航空队开始协同龙德施泰特集团军群攻击卢森堡和比利时,并在突破马奇诺防线和摧毁香比尼等地的敌人阵地时立下了汗马功劳。Ju-87型俯冲轰炸机在发出尖利的哨声俯冲轰炸敌阵时,在敌军中造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恐怖。

  1940年5月18日,施佩勒获骑士十字勋章,7月19日晋升为元帅。

  在西方战役刚刚结束的几周内,第2和第3航空队担负了轰击英国各铁路要点和补给中心的任务。8月1日,希特勒发布“领袖训令”第17号,部署对英海岛攻击中空海军的协同动作。其目标在于彻底消灭英国空军。对英国的空战开始了,空军大元帅戈林甚至宣称,最多三天之内,英国空军的驱逐机部队即可被歼灭,德国就可夺取英国土地上的制空权。

  这时,在英伦三岛上,空军元帅道丁爵士接受了防空的任务。他以保全其驱逐机部队迎击德军登陆为作战方针。英国驱逐机只实施拦截德国轰炸机的任务,而有意避开德国的驱逐机。使德国驱逐机在空中畅行无阻。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德国空军真的在英国的南部和东南部获得了制空权。

  由于德国空军航程远,油耗大,加之他们不能橡英国飞行员那样在危急中以跳伞保全性命,在1940年8月到9月的仅仅半个月的时间里,德国各航空大队就损失了385架飞机及其乘员。

  9月6日,德国空军轰炸伦敦。13日,第2和第3航空队开始对英国实施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击。由于浓雾弥漫,攻击半途而废。18日,德国空军再次攻击英国,结果被英国驱逐机和高射炮击落飞机147架。英国仅损失飞机49架。从此以后,德国空军总司令部决定不再实施大规模攻击,而代之以小规模的空袭行动。

  施佩勒下令停止白昼攻击而改为夜间行动。这就触怒了戈林,后者严令取消这种决定。但施佩勒毫不让步,并因此而受到忌恨。

  当东方战役爆发时,第3航空队仍留在西线战场不断攻击英国。这些攻击行动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大大地削弱了自己。1943年,英美轰炸机部队轰炸了德国后方的工业中心,将各主要城市变成了一片瓦砾。

  希特勒不去责怪戈林计划的错误,却把过失推到了各空军将领身上。他虽然厌恶施佩勒,但不能下决心撤掉他。在盟军登陆前不久,他派施佩勒担任所有驻法空军部队的总司令。他想利用施佩勒丰富的作战经验挽回败局。

  在1944年6月6日清晨盟军登陆开始之时,施佩勒的500架飞机,只剩下90架轰炸机和70架战斗机可供作战使用了。所以,盟军在开始登陆的一个小时内就取得了制空权。德国空军只剩下零星的飞机不时地向登陆的敌人投掷,而听任敌机蝗虫一般飞过海峡。

  1944年9月,施佩勒元帅被希特勒免职。1945年,德国无条件投降。施佩勒被美国宪兵逮捕并解往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在法庭上,施佩勒为自己作了辩护。一位英国空军将军在证人席上发言认为,施佩勒在对英作战中的指挥表现出了他的公正。这样,施佩勒被法庭宣告无罪。

  施佩勒因患重病被送往莱希河畔一个叫泰宁的地方疗养。1949年6月,他被慕尼黑检举纳粹的高等法院提审,并再次宣判无罪。施佩勒死于1953年4月2日。   20、邓尼茨



  邓尼茨:出生时间:1891晋升元帅时间:1943.1.30最后职位:德国总统。

  卡尔邓尼茨(KarlDoenitz,1891—1980),法西斯战犯,纳粹德国海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海军总司令、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1891年9月16日,邓尼茨出生于柏林近郊的格林瑙镇。母亲早逝。父亲是工程师,总是督促他努力学习,并注意培养其学习兴趣。

  1910年4月,邓尼茨在魏玛高中毕业后,便参加德国海军,先在赫尔塔号巡洋舰接受舰上训练,后考入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1912年秋天毕业后,分配到布雷斯特号巡洋舰任候补军官。是年冬,巴尔干战争爆发,邓尼茨随舰到地中海参加封锁黑山港,向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人耀武扬威。次年5月,参加西方列强在阿尔巴尼亚的登陆行动,阻止塞尔维亚人在亚得里亚海边定居。

  1914年8月,德国对协约国宣战。布雷斯特号巡洋舰在阿尔及利亚安纳巴港外出其不意地攻击了正在港内上舰的法国登陆部队。不久,布雷斯特号与格本号战列舰冲出英国舰队的包围,平安抵达君士坦丁堡港,挂上土耳其的旗帜,帮助土耳其训练海军。在此期间,邓尼茨曾随舰袭击俄国诺沃罗西石油港和商船队,击沉了俄国罗斯特洛夫号巡洋舰。后来,布雷斯特号巡洋舰在土耳其大修,邓尼茨被派往加里波利航空大队担任观察员和机场导航员。1916年9月,邓尼茨奉命回国到潜艇部队服役,从此他的名字与潜艇紧紧相连。那时,潜艇攻击战术只是单艇作战,一旦被敌舰发现,往往被击沉。1918年10月,邓尼茨因潜艇被击沉而被英军俘虏。邓尼茨从那次经历中,意识到潜艇战要取胜,就必须集中多艘潜艇协同作战。

  大战结束后,邓尼茨回国仍在海军服役。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军拥有潜艇部队,他曾任鱼雷艇上尉艇长,后在波罗的海海军军区、海军总司令部任参谋。1928年晋升海军少校后,出任第4潜艇队司令。1933年晋升为海军中校,调任埃姆登号训练巡洋舰舰长,负责保障海军院校学员的训练。

  希特勒上台后即开始重整军备活动,邓尼茨极为赞成,成为纳粹党的狂热拥护者。1935年6月,英德签订海军协定,德国立即公开组建潜艇部队。10月,邓尼茨担任韦迪根潜艇队司令,晋升为海军上校。邓尼茨认为,德国欲重新崛起,迟早要与英国发生冲突,而欲战胜英国,则海军的强大是最重要的因素;英国面对着德国的港湾,恰好在德国进入大西洋的航路附近,如同一条栅栏,既能控制德国舰队的出海,也可控制大西洋的战线,加上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无基地,一旦军舰被击中,无法就近修复,所以海军发展的重点不是水面舰艇,而应是能够克服上述不利条件的潜艇;英国是个岛国,许多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争物资都必须通过大西洋输入国内,德国可以用潜艇对英国商船实施袭击战和吨位战,切断其海上运输线,迫使英国屈服。因此,潜艇是实现德国海军战略的最有效的作战武器。

  邓尼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作战的经验教训,采纳德国王牌潜艇艇长克雷契马的建议,在海上开始演练“狼群战术”,主要内容为:1.事先将若干潜艇组成“狼群”在敌船队的航道上垂直展开。由具有经验或资深的潜艇艇长担任群长,负责具体指挥“狼群”的协同作战。2.“狼群”平行搜索敌船队,艇与艇间隔15海里~20海里。“狼群”正面搜索宽度300海里~400海里。3.任何一艘潜艇发现敌船队后,立即报告岸上指挥所,并命令艇群迅速航行至船队前方,白天在视距以外跟踪,夜间以水上状态逐次实施鱼雷攻击,对掉队的单艘舰船也可进行炮击。4.天亮前停止攻击,脱离船队至视距以外,日落后再次接近攻击。

  根据其作战思想和战术方针,邓尼茨又提出潜艇建造方案,要求建造500吨左右的潜艇。这种潜艇前后均有鱼雷发射管,能同时携12枚~14枚鱼雷;下潜时间只需30秒,水下和水面操纵都很方便;时速可达16节,作战最大半径为8700海里。邓尼茨反对建造重型潜艇。

  1936年,邓尼茨晋升为潜艇司令部司令后,从军官的选拔到训练计划的拟定,从组织战术演习到研究具体技术问题,都亲自过问,并同下级官兵保持密切的联系,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1939年1月,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向希特勒提出扩大海军的“Z”计划,要求建造大型水面舰艇。邓尼茨坚决反对,根据在大西洋上进行的多次潜艇集群行动的演习得出结论:德国必须拥有300艘潜艇,其中100艘在基地检修或休整,100艘在海上航渡,100艘在作战海区执行任务,才能取得攻击英国海上运输线的胜利。可是目前德军仅有57艘潜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邓尼茨要求扩增潜艇数量。在邓尼茨的力争下,希特勒终于废止“Z”计划,而在1939年12月批准“限定海军造船计划”,规定在1941年底以前,建造392艘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因潜艇数量不足,邓尼茨只得实施“小群战术”,由3艘~5艘潜艇组成的编队在某一艇长的直接指挥下作战。由于当时盟军使用的声纳装置效能很低,德国潜艇可以接近到离目标3链~15链处发射鱼雷,所以仍取得很大战果。1939年9月3日,他下令U30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100多海里处突然击沉英国雅典娜号邮船,1400名乘客几乎全部丧生,其中有不少是美国人。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希特勒对外矢口否认此乃德军所为,对内严令销毁证据。根据希特勒的指示,邓尼茨把U30号潜艇官兵调往U110号潜艇,然后有意制造了沉没事件。9月17日,U29号潜艇击沉英国无畏号航母。10月14日,U47号潜艇潜入斯卡帕弗洛英国海军基地,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在此阶段,德军共击沉盟军运输船只近400艘。1939年10月,邓尼茨晋升为海军少将。1940年,晋升为海军中将。

  1941年春,盟军加强护航和反潜措施(如反潜舰、装有定向器的飞机),使德国的攻击受挫。邓尼茨及时调整部署、改变战术。一方面,坚决要求空军支援潜艇作战,首次提出航空兵与潜艇的“战役与战术协同动作是极为重要的”。经过有力交涉,希特勒命令驻波尔多的第40飞行大队在进行远距离侦察方面隶属潜艇司令部。另一方面,开始全面实施战前制定的“狼群战术”,即把30艘~40艘潜艇编成一个“狼群”,再分为侦察和突击两个艇幕。侦察幕各艇间隔30海里~40海里,突击幕各艇间隔15海里~20海里。两幕的战役纵深保持在50海里~100海里之间。稍后,邓尼茨又修正战术,将两幕分为侦察、预备进攻和突击三幕。修正后的“狼群战术”使潜艇不再躲避盟军的护航警戒舰艇和飞机,一旦发现目标,所有潜艇都浮出水面,全速接近目标,用高炮射击护航飞机,用鱼雷攻击护航舰和运输船。

  由于指挥得当,邓尼茨的潜艇给盟军大西洋海上交通线带来浩劫。1941年4月至12月,共击沉盟军325艘运输船,总吨位约158万吨。美国参战后,德国潜艇的活动范围又扩展到美国海岸及加勒比海一带。1942年,德国潜艇每月击沉盟军商船近97艘,总吨位达52万多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潜艇部队共击沉盟军运输船、商船2828艘,总吨位达14687231吨,击沉击伤盟军军舰115艘,给同盟国特别是英国造成极大的困难。英国海军惊恐地认为:“邓尼茨炸沉我们的商船是在慢慢地绞死我们,……他是自荷兰勒伊特以来,英国最危险的敌人。”

  1943年1月,雷德尔海军元帅因在作战问题上与希特勒发生严重分歧而辞职。邓尼茨继任海军总司令,并晋升为海军元帅。

  然而从1943年4月起,德军在大西洋的潜艇战已走下坡路,击沉商船和运输船的吨位逐月下降。尽管邓尼茨针对盟军反潜力量的加强而相应改变了战术,但是德军再也不能把握主动权了。1943年5月24日,邓尼茨下令停止在北大西洋对盟军护航运输船队的作战。

  1944年7月21日1时,邓尼茨在柏林发表广播讲话,强烈谴责刚发生过的暗杀希特勒行动,表示海军一如既往效忠元首。1945年4月20日,希特勒将德军尚占据的德国领土分为南北两个地域,任命邓尼茨为北部地域德军总司令。次日,邓尼茨用飞机把1个海军营运入柏林,保护希特勒的安全。这时,纳粹德国内部分崩离析,连戈林、希姆莱都在考虑退路,第三帝国要员中只有邓尼茨和戈培尔仍然真心效忠希特勒。因此,4月30日,希特勒在自殺前指定邓尼茨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戈培尔为帝国总理。戈培尔自殺后,邓尼茨又兼任总理职务。邓尼茨在普伦接到上述任命的电报和希特勒自殺的消息后,立即通过汉堡广播电台向全国发表文告,号召德国军民继续在东线负隅顽抗,暗地指示西线的德军向盟军投降,以使战后德国有更多的人口领土能继续保留在资本主义世界里。5月2日,邓尼茨将大本营移至弗伦斯堡。5月5日,邓尼茨派海军总司令弗里德堡去兰斯求见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次日又派约德尔去兰斯,再次恳请盟军接受德军投降。5月8日,邓尼茨向全国发表投降的广播文告,次日派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签字投降。德国潜艇部队则根据邓尼茨从前制定的“彩虹计划”,将224艘已上浮的潜艇全部凿沉。

  1945年5月23日,邓尼茨被盟军逮捕。1946年10月,邓尼茨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判处10年有期徒刑。1956年10月,邓尼茨从施潘道监狱刑满获释后,定居在奥尔,但仍为顽固不化的纳粹分子。1980年10月24日,邓尼茨病死。   21、勃洛姆堡



  出生年月:1878晋升元帅时间:1936.4.1免职时间1938.2.4最后职位:战争部长及国防军最高统帅死亡时间:1946.3.13死于美战俘营。

  陆军元帅勃洛姆堡是普鲁士军官中的一位杰出人物。

  1891年,当他13岁的时候,就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从那时候起,勃洛姆堡这个名字就已在军官团里无人不晓了。因为他的父亲,一名预备役上校,也曾是该团的候补军官。

  在本斯贝格的初级军官学校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里,勃洛姆堡的成绩均属优良。他爱好体育运动,并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才能。

  1897年,勃洛姆堡被派往驻汉诺威的轻步兵第74团作见习军官,同年内被任命为少尉。7年后,他晋升为中尉。

  1904年,勃洛姆堡考入军事学院,1908年晋升为上尉,并被派往陆军参谋本部服务。他丰富的军事学识、待人接物的热诚与处事的干练以及求精求新的态度,使他发挥了良好的工作效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勃洛姆堡上尉担任预备第19师的参谋官。1916年,他晋升少校,并调任预备第18军司令部参谋官。1917年升任第7军团司令部首席参谋官。因在1918年的希明达姆攻势中卓有功绩,勃洛姆堡获得普鲁士高级勋章。

  战后,1921年调任第5师参谋长,并于1925年被派往国防部任陆军训练处处长,数月后即晋升上校。两年后任军队署参谋长。1928年与1929年先后晋升为少将与中将,分别任第1师师长与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其间,勃洛姆堡曾去俄国和匈牙利作了一次广泛的旅行和考察。1930年还访问了美国。

  自1932年起,勃洛姆堡担任日内瓦裁军委员会的陆军首席代表。他的外交才干、谈判手法、语言天赋和军事学识,使他在这一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33年1月30日,勃洛姆堡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部长。半年后,他晋升为上将,同时获得了德国法学院名誉院士的学位。他获得这两项荣誉绝非偶然。勃洛姆堡相信国家社会主义是有前途的,因此他拥护了保证重整军备的新政权。

  希特勒于1934年6月30日清算了冲锋队(褐衫队)的领袖。国防军早就知道国社党与冲锋队之间要发生冲突。他们希望取消冲锋队,成立一支现代的党军。冲锋队的高级将领们都在亲卫队(俗称黑衫队)齐射的枪弹中倒了下去。两位声望很高的军官--罗姆和施莱歇将军也遭暗杀。

  曼施坦因是当时的陆军参谋本部作战署长,曾请求他的上司维茨勒本将军向陆军总司令弗里契上将说明这次暗杀事件的真相。于是陆军总司令就请求国防部要求希特勒依法惩办暗杀分子。

  但勃洛姆堡未采取任何行动。他告诉维茨勒本,希特勒已经掌握了罗姆和施莱歇与某敌国合作的证据。其实,勃洛姆堡不可能相信这种谎言,因为希特勒未曾握有证据。纵然他相信了这种谎言,罗姆,,将军和施莱歇夫妇的惨遭枪杀也是一起暗杀事件。勃洛姆堡之所以未采取任何行动,显然是由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如他自己所言,害怕戈林“把我的整个店铺都砸碎”。何况这时的兴登堡总统已是行将就木之人。

  在这一年里,勃洛姆堡又犯了一个极为不幸的大错。当兴登堡总统于8月2日逝世以后,他命令国防军效忠于希特勒。这种效忠希特勒的宣誓,是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

  希特勒曾于1934年8月20日就国防军向他个人的效忠宣誓写了一封亲笔信,感谢这位国防部长:“国防军官兵既然效忠于我所领导的新国家,我当随时负责保证国防军的存在和不可侵犯,以实践刚刚逝世的元帅的遗嘱,并且不违背保证军队为国家唯一武力的诺言。”

  勃洛姆堡竟然相信了这些话,或许是因为他心术过于端正,以致并未怀疑一个政客的许诺。

  希特勒于1935年6月1日自称为“德国领袖和总理”,同时兼任国防军最高统帅。当时已改称战争部长的勃洛姆堡则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唯一遗憾的是,在名义上戈林虽隶属于勃洛姆堡,但实际上他却拥有一个更强的地位。一年以后,勃洛姆堡晋升为元帅,达到了军事生涯的巅峰。

  1936年3月,当希特勒命令国防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的时候,勃洛姆堡曾提出了警告。在法国政府动员了几个师的时候,勃洛姆堡建议立即停止德军开入莱茵地区的行动,并将已开入的部队撤回原驻地。

  一年半以后,勃洛姆堡又曾提出过反对希特勒的意见。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向勃洛姆堡元帅、雷德尔海军上将、戈林空军元帅、弗里契陆军上将、诺拉特外交部长和希特勒的陆军侍卫官霍斯巴赫上校宣布了他要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企图。并声称,德国的问题至迟在1943年或1945年必须得到解决。建军业已完成,武器已达现代化,再拖下去,武器就有落伍的危险。为了保护德国的侧翼,奥地利必须吞并,而捷克也必须攻破。

  当希特勒把他的意图宣布完了的时候,勃洛姆堡在弗里契的支持下提出了恐遭西方列强起来干涉的警告。勃洛姆堡的意见是,英法绝不会象以往那样而与德国为敌,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免使英法被迫起来干涉。在讨论中,勃洛姆堡同戈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弗里契也发表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希特勒未曾想要说服他的两位陆军将领。他只表示相信英法绝不会起来干涉。虽然如此,他却对这两位将领的反对意见极为震怒。事后,希特勒出人意料地离开了柏林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并决定要除掉这个讨厌的警告者。实际上,这个警告者才是希特勒的最忠诚的顾问。不久,除掉勃洛姆堡的机会终于降临。

  勃洛姆堡是个单身汉。在1937年与1938年岁序交替之际,戈林宣布说,勃洛姆堡要结婚了,同时声称,他所选的对象违背了军官严格的择偶规定。但戈林却在暗中鼓励勃洛姆堡打破社会的旧习和成见。

  1938年1月12日,婚礼举行了。希特勒和戈林都是证婚人。但几天之后,就散布说,勃洛姆堡太太的出身太坏,不宜做一名军官和战争部长的配偶。勃洛姆堡既然选择了这种配偶,不足以为部下表率,当然只有辞职一路可走。勃洛姆堡失去了一切公职,社会地位和个人名誉之后即解甲归田,但希特勒却从此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顾问。当然,这种诚恳的效忠乃是因为勃洛姆堡不了解或不愿了解希特勒的为人。希特勒事后也承认过自己失去勃洛姆堡的损失之大。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其1943年3月9日的日机中,曾有一段记述希特勒的话:“领袖对于失去勃洛姆堡感到十分伤心。他对于他的忠心仍然非常赞赏。领袖认为,如果所有的将领都是这样忠心的话,国防军受益就会更大……。”

  勃洛姆堡的名字已经不再出现在公众之间。到了战后的1945年夏天,才在美国的报纸上见到一则报道说,这个昔日的战争部长和元帅已被解到纽伦堡的国际军事法庭。1946年3月14日,他死于美国人的拘留所。

  对于这位元帅所犯的一切错误,无论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都很难令人同情。毫无疑问,他是使德国国防军蒙受灾难的人之一,他对于希特勒的一味盲从超过了他的军事才能。勃洛姆堡是在封建体制忠君思想的传统教育下身败名裂的。   22、克莱斯特



  出生时间:1881晋升元帅时间:1943.2.1免职时间:1944.3最后职位:南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死亡时间:1954年秋死于苏战俘营。

  在德国历史上,克莱斯特家族被誉为剑与琴、天才与智慧、伦理道德与节俭质朴的化身。

  克莱斯特的高祖父是腓特烈大帝麾下的元帅,其子孙历代都有忠勇军人。但克莱斯特本人却并不是出身于军人家庭。他于1881年8月8日出生在布劳恩费尔斯的一个教授家庭。高中毕业后,克莱斯特被送往野战炮兵第3团任见习军官,一年之后晋升少尉。1906年任营副官,一年后任团副官,1910年晋升中尉,并考入军事学院受训。

  1912年,克莱斯特被派到驻卡塞尔的骠骑兵第14团任职。1914年,在担任驻但泽近卫骠骑兵第1团的上尉连长时,曾参加了坦能堡会战。1916年任职于第17军司令部,一年后任近卫骑兵师首席参谋官。该骑兵师于1917年11月被调往西线,曾参加过兰斯、香比尼与马斯河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意志帝国崩溃,克莱斯特上尉加入义勇兵团,后投奔国防军步兵第6指挥部,1921年7月晋升少校。1922年起在汉诺威的骑兵学校任战术教官,1926年晋升中校,1928年任驻布雷斯劳骑兵第2师参谋长,次年任第3师参谋长并晋升上校。1931年任驻波茨坦步兵第9团团长,次年任骑兵第2师少将师长,希特勒掌权后不久即晋升中将。

  1936年,由于扩充军备,克莱斯特晋升骑兵将军,任驻布雷斯劳的第8军军长。1938年,因其反对国社党的行为而被免职。后来,根据1939年至1940年度的动员计划,克莱斯特重新入伍并被任命为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属下的第1装甲军军长。

  战争中,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迅速突破了克罗伊茨堡以东的波兰防线,在拉多姆附近包围了波兰的军队并同北来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会师。装甲部队独立作战获胜,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在1940年实施西方攻势的时候,以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为突击主力。5月10日,攻击开始,鲍克的B集团军群猛烈地冲向荷兰与比利时的阵地,荷兰军队立即崩溃。克莱斯特的部队也经过卢森堡和南比利时向前突进。6月9日,克莱斯特在贡比涅突破敌人阵地,两天后到达马恩河并继续向南越过里昂而到达伊泽尔河。战役于6月22日胜利结束。克莱斯特在战役中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并晋升上将。

  为实现希特勒控制巴尔干半岛的企图,李斯特的第12集团军集结于保加利亚西部边境。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就配属于该军团。1941年4月8日,克莱斯特部越过南斯拉夫边境,经尼什向贝尔格莱德突进;4月12日,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所属装甲部队南下该地,迫使南斯拉夫军队倒戈投降。4月23日,希腊军队投降,克莱斯特于27日进入雅典,突进伯罗奔尼撒,大败欲登船逃脱的英国远征军。继之,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奉调马不停蹄地开往罗马尼亚。

  在东方战役的第一周内,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到达达罗夫诺和卢茨克地区。苏军布琼尼元帅以其2400辆坦克同克莱斯特的600坦克相对抗,竟坚守不住而被迫退却。

  克莱斯特所部又向南方突进,到8月24日,整个第涅伯河以西直到河口的地区就都落入德军之手。当会战于9月26日结束时,共有65万红军被俘,884辆苏军坦克被缴获。

  当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指向克里米亚时,克莱斯特所部在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实行强行渡河,歼灭苏军5个师,并在亚速海会战中与第11集团军共同歼灭苏军两个集团军。

  由于苏军强有力的反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被迫撤出罗斯托夫。希特勒命令停止撤退,并将龙德施泰特上将免职,以赖歇瑙接替,而赖歇瑙也守不住原来的阵地,被迫退至米阿斯河一线。

  1942年9月9日,希特勒将与他意见不合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李斯特元帅免职,自己瞎指挥了三个月之后才命令克莱斯特继任该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后,克莱斯特晋升元帅。

  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失败、第6集团军投降以及苏军向纵深突破,逼迫克莱斯特部后撤。1943年3月底,A集团军群又在哈尔科夫与塔甘罗克一线占领新阵地。由第6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曼施坦因任司令。该集团军群在遭到苏军不停的反击之后,于8月间被迫退至第涅伯河一侧。

  1943年9月中旬,由新的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编成了一个由克莱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损失严重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得以顺利地撤至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第17集团军也转移到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并坚守到了1944年4月,终因兵力消耗过大而被迫后撤。

  1944年3月30日,克莱斯特和曼施坦因被希特勒召到贝希特斯加登并解除了他们的职务,接替他们的是莫德尔和舍尔纳。

  克莱斯特最初退居于西里西亚过着安静的日子。当战争逼近德国边境时,他又迁居到下巴伐利亚的米特费尔斯。

  战争结束之后,克莱斯特被美国宪兵逮捕。1946年,他被引渡到南斯拉夫,以战犯罪被判刑15年;1948年又被引渡到苏联,关在莫斯科监狱的担任牢房里。1954年,被转移到弗拉本米罗夫卡的将官俘虏营,同年秋天死在那里。  23、勃劳希奇



  出生年月:1881晋升元帅时间:1940.7.19免职时间:1941.12最后职位:陆军总司令。死亡时间:1948.10.18

  1938年1月29日,希特勒召见第4集团军总司令--炮兵将军勃劳希奇,任命他接替弗里契上将为陆军总司令。6天之后,希特勒自己担任了三军最高统帅,解散了战争部的“防卫军局”而成立了“防卫军统帅部”,同时任命凯特尔将军为防卫军统帅部参谋长。

  1938年2月4日,国社党机关报《民族观察报》宣称该日为“国家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和里程碑”。希特勒曾向德国军民宣告:“从现在起,整个防卫军的指挥权都直接掌握在本人手中了!”

  许多高级军官都被勒令退役了,其中包括德军优秀的代表。防卫军成了希特勒的工具,在他之下没有一个指挥总体作战的专家。

  勃劳希奇的任命仅仅是一种应急的办法。本来,希特勒有意把这一高级职务委派给国社党的党员赖歇瑙将军,但又怕赖的任命遭到陆军的激烈反对,所以才决定了勃劳希奇。因为他在陆军中声望很高。

  勃劳希奇于1881年出生在柏林,排行第五。其父曾为骑兵将军,他是一个天子聪慧的军官。这个昔日普鲁士皇家的候补军官,曾因在一次大演习中情况判断准确而初露头角。当他晋升中尉时,曾服务于第3近卫野战炮兵团。1912年,他未经军事学院培训即直接调往参谋本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勃劳希奇始终担任参谋军官职务。战后,于1918年晋升少校,被派往拥有十万人的德国陆军中服务,曾在作战部队和参谋部任职。1932年调任炮兵监察员。1933年2月1日任第1师师长兼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并于同年10月1日晋升中将。在这一工作岗位上显示出他的干练和组织能力,一年之后即晋升为炮兵上将。

  1937年,希特勒任命勃劳希奇为驻莱比锡的第4集团军总司令。一年后,因勃洛姆堡和弗里契相继被免职,勃劳希奇即接任陆军总司令之职。

  勃劳希奇聪慧过人,反应敏捷,头脑冷静,凡与他有深交的人,无不对他敬佩。他是在德意志民族与德国陆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接任陆军总司令的。勃洛姆堡的去职,尤其是弗里契的被清洗,引起了世人的惊讶。而陆军仍然保持了高度的战备状态。当时和以后常有人问道,为什么新任陆军总司令不为弗里契将军主持公道,请希特勒恢复他的职务。曼施坦因元帅在他所著的《一个军人的生活》一书中解释说,勃劳希奇未曾干预此事,是因为他已奉命参加了清洗弗里契的行动。

  这可能是确实的。希特勒当时还给了勃劳希奇一笔费用,以解决他财务开支上的困难。这样,他接受了陆军总司令的任命。历史学家戈洛曼在他所著的《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德国史》一书中对这件事评论道:“

  那时战争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契均已免职,后者的去职是由于被讨厌的秘密警察中伤的结果。各将领都知道他们的同僚是无辜的,但无人能够挽救他。他们都很愤怒,但也都受到了谣言的威胁,和1933年施莱歇被暗杀以后一样。那时,陆军参谋长贝克如果能够得到将军们的支持,他必定能够给中伤者、警察和党内当权派一个严重的打击。他们不支持他。弗里契的继任者勃劳希奇之所以愿意受命,是因为他得到了希特勒一大笔赠款。”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1939年春季,当戈林在全体将官面前指责军队“固守传统而不适应国家社会制度的需要”时,勃劳希奇为什么没有予以反驳。

  勃劳希奇虽然敢于从军事角度来反对希特勒一切从政治着眼的观点,但希特勒固执己见,坚持“政治第一”。这个陆军总司令绝对不是巧言令色、心术不正的希特勒的对手。

  1938年8月4日,贝克上将提出意见书,认为希特勒对波兰和捷克的政策将引起西方的干涉,从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在场的所有将官,除布施和赖歇瑙之外,都赞同贝克的意见。于是勃劳希奇决定去见希特勒,向他陈述以上意见。而希特勒正想刺激西方列强的干涉,以便推行自己的战争政策,因此他毫无顾及其参谋本部和各总司令的警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勃劳希奇就表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按照他的计划,波兰军队遭受三面围歼。1938年9月27日,华沙政府终于投降。波兰战役前后仅27天,陆军总司令完成了一部杰作--“闪击战”。

  当希特勒决定攻击西方的时候,又是陆军总司令和陆军参谋本部的参谋长哈尔德表示了反对和坚持防御的意见。

  勃劳希奇这时希望能与英法取得谅解。此外,许多将军--其中有严谨的勒布,还请求他阻止破坏中立的行动,以免损害德军的荣誉。希特勒不加任何考虑。野战军于1940年5月10日又发起了攻击。在勃劳希奇的统率下,德军各部队又赢得了很大的战果。此时,法军已在埃纳河与索姆河一线完成了防御配系。经过激烈的战斗,这一防御配系土崩瓦解。法国于是投降。勃劳希奇由于西方战役的胜利而被晋升为元帅。

  当他胜利地结束了巴尔干战役而使东南翼获得安全之后,他又指挥野战陆军去攻击苏联。早在1941年春季,在希特勒与勃劳希奇之间发生了多次意见分歧和冲突。其结果是,这位元帅不仅要与苏军作战,而且也要与希特勒的偏执进行斗争。这就注定了他非失败不可的命运。

  勃劳希奇以莫斯科为德军作战的主要目标。为使苏军不能实施大规模的兵力调动,需要攻占苏联重要的铁路交通中心。但希特勒却命令去攻打列宁格勒,因为他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组织的中心。他打算在占领列宁格勒之后还要占领东乌克兰,然后才去攻占莫斯科。

  勃劳希奇磨破了嘴皮才说服了希特勒放弃大包围计划,而直接攻击莫斯科,而这种攻击同样造成了用兵上的困难,致使德军被迫于1941年12月5日停止攻击行动。

  在中央集团军面对敌人,同冰雪和泥泞搏斗之时,勃劳希奇则试图说服希特勒改变他的许多荒谬主张。但他终于无能为力了。希特勒只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于12月7日要求陆军总司令辞职。实际上,勃劳希奇也已精疲力尽,他的心脏由于不断地同希特勒发生争执已衰竭不堪,于是在12月19日辞去了职务。同一天,希特勒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并向陆军参谋长哈尔德解释道:“作战指挥这样的小事人人都会。陆军总司令的职责是要使陆军国家主义化。没有一个将军能够按照我的意志去尽到这种职责。所以我才决心自己来干。”

  勃劳希奇回到了施莱西亚,赋闲在家。他完全同外界隔绝了。希特勒却把一切过失都推到这位去职的元帅身上。他对于这位在波兰西部和巴尔干诸战役中建立过功绩的人的态度,可以从宣传部长戈培尔1942年3月20日所写的日机中看出:

  “领袖抱怨冬天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忧虑和困难。我这时注意到他已经很苍老了。如果他一软弱下来,前线立刻就会崩溃,而且会造成比拿破伦更惨重的灾难。那样,几百万勇敢的士兵就会面临饥寒与死亡,我们的智慧就会化为愚昧。这种可能的过失,大部分都推到勃劳希奇身上。领袖对他满怀轻蔑之情。”

  勃劳希奇元帅再度被公众所注目,是在1948年他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提做证人之时。此后不久,1948年10月18日,他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他是一位有才干的陆军指挥官和战略家,但他不是混世魔王希特勒的对手。  24、布施



  出生时间:1885晋升元帅时间:1940.7.19最后职位:西北集团军总司令(西战场)死亡时间:1945.7.17(死于英战俘营)

  1885年7月6日,布施出生于莱茵-威斯特伐伦工业区的埃森施泰莱。他父亲是一个孤儿院的院长。他在普鲁士的候补军官团接受了军事教育,于1904年毕业于格罗斯利希费尔德高级军官学校后,即被派往蒙斯特的步兵第13团为见习军官。

  晋升少将后,布施即于1908年调往驻韦塞尔的步兵第57团。1913年晋升中尉后,调到卡塞尔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任连长,并先后在西战场参加了兰斯、那慕尔、阿图瓦、佛兰德、拉巴斯、阿拉斯、凡尔登诸战役。还参加过1918年在香比尼的各次战斗。1915年晋升上尉的布施,在各次战斗中都表现得勇猛干练。他在步兵第56团任营长时,曾获得普鲁士高级勋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布施在拥有十万人的陆军部队里服役时,曾在一些部队的司令部里任参谋官。1930年任驻柏林施潘道步兵第9团中校营长,同年升为上校。1932年任该团团长,驻波茨坦。

  1935年升任步兵第23师少将师长,3年后晋升步兵将军,并调任驻布雷斯劳的第8军军长。该军于1938年攻占苏台德时首次参战,在其后的波兰战役中则为李斯特上将指挥下的第14集团军的左翼。

  布施的军从格雷维茨边缘的集结地域出发,经过激烈的战斗,首先突破了波兰在上西里西亚的坚固边防要塞,攻占了克拉考。在奔袭中,击溃了强大的波兰军团,渡过萨恩河,并突进到卢布林以南波军的背后。在那里,布施的部队同从对面来的被集团军一个装甲师会师,从而包围了波兰的军队。

  在波兰战役中,布施又表现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舍生忘死的勇敢精神和深谋远虑的指挥才能。

  1939年10月15日,布施将军接任第16集团军司令,负责西战场龙德施泰特上将集团军左翼进攻的任务。

  1940年5月10日,该军团从特里尔附近攻入卢森堡,并担任马斯河与摩塞尔河之间边境线的警戒。而B集团军和A集团军的右翼则在比利时和荷兰军队投降后攻入了法国。

  在B集团军群在鲍克将军的指挥下于6月5日向索姆河上游突进之后,A集团军群即于6月9日从其待机地域发起攻势。布施军团则与第2和第12集团军向香比尼突进,并于6月11日突破了法军在埃纳河的阻击阵地。6月17日,该集团军向东方迂回,打算包围据守马奇诺防线的要塞部队。但这次作战行动因休战而未能实施。1940年5月26日,布施因战功卓著而获骑士勋章,之后不久即晋升上将。

  第16集团军因准备实施“海狮作战”计划而暂时留驻法国,1941年5月才调到东战场担任勒布元帅指挥下的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该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南部的埃本洛德地区向科夫诺发起攻击,两天之后即占领该地。6月26日,当登纳堡被第56装甲军攻占时,第16集团军击退了威胁该装甲军右翼的苏军的反击。

  7月13日,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发起攻击。第16集团军为了掩护第18集团军的南翼,曾在伊尔门湖西南方的索尔齐附近增援因过分突进而被苏军包围的第56装甲军。

  10月初,强大的苏军开始反击,阻止了第16集团军的前进。勒布元帅违背希特勒的意志,命令布施撤退到沃尔霍夫河的后面并转入防御。

  1942年元月,苏军为解除列宁格勒之围,利用德军的疲惫不堪和装备匮乏,深深地突入第16集团军的两翼。同时布劳克道夫将军指挥的第2军及其他德军部队均被苏军包围。斯大林亲自下令消灭被围德军,并以5个军团的兵力向仅靠空投补给的德军发起攻击。但这些部队守住了阵地。直到4月,布施上将打开了一条突围的通路,才获得补给和增援。

  第16集团军所占阵地位置的不利条件,促使布施数次提出调整防线的建议,并在可能条件下暗中实施局部调整。虽然其他陆军指挥官都支持布施的意见,但希特勒仍然拒绝德军部队后撤,其理由是不能降低德军的士气。

  直到1943年1月,陆军总部才接到希特勒的命令,批准了布施的迫切请求。至此被围德军有计划地撤退开始。第16集团军被围各师能在毫无物资损失的情况下安全撤至后方阵地,完全归功于布施的老练和出色的指挥。1月30日,布施晋升元帅。其所以如此,显然是承认了他在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成就。

  1943年夏天在激烈的战斗中渡过了。10月12日,布施升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接替了身负重伤的克卢格元帅。同一天,他又因在指挥第16集团军防御中的功劳而获希特勒颁发的栎树叶骑士勋章。

  接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之职后,布施的参谋长是特雷斯考。此人曾策划过鲍克和克卢格两位元帅参与推翻希特勒政权的运动。谋反军官们对于是否能把布施也拉入这一运动毫无把握。当时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任职的军官施拉布伦多夫曾写道:

  “当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时,克卢格突然从奥尔沙去明斯克的途中因车祸而受重伤,数月不能视事,这就失去了领导本土与前线陆军密切合作实施反抗计划的重要人物。克卢格的继任者布施元帅是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勇敢著称的军人,但是他却不能胜任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任务,因为他在缺乏政治上的判断能力。”

  必须指出的是,这一评语只能代表一个下级军官的个人意见。他之所以贬低布施,是因为未能争取到后者参加其反抗运动。我们的客观评价是:布施元帅的性格、智谋、品德与才干都是“无可挑剔”的。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他在政治上是有错误的。

  当布施接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时,前方已是危机丛生的紧要关头。按照希特勒的意见,他必须肃清由于克卢格的犹豫不决而产生的一切后果。布施一再提出要求,一千一百公里长的正面上必须放弃各突出部,以缩短战线。希特勒不但不批准这一要求,反而要他们采取攻势,继续前进。对于布施关于苏军在中央集团军群正面有强大兵力集结的报告,希特勒竟毫不在意,他认为这只是苏军的一种诱惑行动,认为苏军的主攻方向在别处。

  布施又听信了希特勒的话,他虽然内心沉重,但对希特勒的命令照办不误。这些由于情况判断错误而产生的行动,自然就造成了无谓的损失。

  布施的绝对服从害了自己,厄运即将降临。1944年6月6日,盟军开辟第二战场。6月22日,苏军对中央集团军群向东突出部发起猛烈的进攻。北方的维特布斯克和南方的博勃鲁伊斯克都被红军突破,中央集团军群大部被围。希特勒禁止突围,并鼓吹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成为一座“要塞”。凡是违抗他命令的军官和将军都被撤了职。布施命中注定要扮演一个替罪羊的角色。6月28日,希特勒免去了他的职务,并派乌克兰集团军群总司令莫德尔元帅去接替他。

  布施先去上西里西亚的施特兰斯居住,后因战线离德国边界越来越近,就迁至蒙斯特附近的奥斯特贝温。在那里,他不能不以焦急和悲伤的心情眼看着事态的日益恶化。

  1945年3月,当各条战线均已崩溃之时,希特勒又把布施从放逐的生活中召了回来,并派他担任北海岸部队的指挥职务。但这种败局远非布施所能挽救得了的。5月7日,他在弗伦斯堡附近一个小村庄里奉命投降。14天之后,他被押解到伦敦送入奥尔德肖特集中营。

  1945年7月17日,布施死于心脏病。

  或许是贝克将军所说的几句话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感动了他吧:“一个身居高位的军人,如果此时只知道在其军事任务的有限范围内尽职尽责,而忽略了对于全民族所负的崇高职责,那么他对于自己职责的认识就不够全面和深刻。”

  布施的一生是知道他所担负的这种崇高职责的。但是,希特勒这个魔鬼却不曾知道。布施未能反抗“领袖”,因为服从束缚了他。   25、凯特尔



  出生时间:1882晋升元帅时间:1940.7.19最后职位:统帅部总参谋长。死亡时间:1946.10.16被绞死。

  1882年出生于甘德斯海姆的凯特尔,性格倔强。1901年,这位农场主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即从军于沃尔芬比特尔的野战炮兵第46团。在他任该团的中尉副官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慕尔与马恩河的各次会战,因作战有功而获得过二级与一级铁十字勋章,并于1914年冬升任炮兵连长。1915年春,他晋升上尉并调到第10预备军军部任职,于1916年参加了凡尔登血战。同年,凯特尔调任师首席参谋官,并获霍亨索伦皇家勋章。在战争的最后一年,他在佛兰德担任海军陆战队的参谋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凯特尔仍留在军中服役。1931年10月担任军队署组织处的上校处长,1933年晋升少将,并奉命在不来梅组建第22师。

  1935年,凯特尔从师长直接被任命为陆军部局长,1938年2月晋升为国防军参谋长,一跃而为希特勒最亲信的军事顾问。但他在重大决策问题上都无法说服希特勒,尽管在希特勒决定进攻波兰时他曾提出过劝告。

  凯特尔已晋升上将。他对陆军内部的反抗浪潮毫无接触。他相信希特勒在军事方面的判断能力。虽然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同他个人的意见大相径庭,但他始终以服从为天职。

  西方战役结束之后,凯特尔被晋升为元帅。

  这时,希特勒决心进攻东方。凯特尔又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并提出了一份不要进攻苏联的意见书。希特勒对此毫不理会。从这时候其,凯特尔转而处处迎合希特勒,1941年7月25日,海军元帅雷德尔在一份意见书中建议在地中海海区实施军事扫荡行动,并加强北非的作战力量。凯特尔为避免引起希特勒的不快,提请彻底修改意见书。

  在东方战役过程中,凯特尔毫无保留地同意希特勒撤掉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他甚至助纣为虐,赞同处死许多高级军官,而这些军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从希特勒关于死守的命令。1944年2月,凯特尔要求处死罗夫诺的守备军司令,遭到陆军参谋长裁茨勒的反对。但特级元帅戈林则支持凯特尔的意见。希特勒命令举行军法审判。经审讯确认守备司令有罪后,凯特尔又要求处死罗夫诺地区的一名师长,终因曼施坦因元帅的反对而未能进行。

  1944年夏,西线崩溃,凯特尔的失误已暴露无遗,他的绝对服从助长了前线的灾难。希特勒于7月29日召集了隆德施泰特、隆美尔和施佩勒诸元帅以及海军上将克兰克、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等人到贝希特斯加登举行作战会议。会议上,隆德施泰特和隆美尔要求希特勒停止战争,但希特勒仍然固执地预言总体战的“胜利”。

  会后,隆美尔约凯特尔恳谈,并向他说明,战况毫无希望,战争必须尽快结束,凯特尔也相信战胜没有希望,他虽然答应向希特勒陈言,但他仍然迷信“领袖”的“天才”,并希望战争能获得不分胜负的解决办法。

  凯特尔一直到希特勒自殺的那一天都是忠心的。

  他于1945年5月13日被俘,1946年10月1日在纽伦堡的国际军事法庭被判死刑。10月16日被执行绞刑。当他听到判决的时候,脸上毫无表情,登上绞刑架时也是如此。他已完全被希特勒的魔力所降伏。  26、维茨勒本



  出生时间:1881晋升元帅时间:1940.7.19免职时间:1942最后职位:西线总司令死亡时间:1944.9.8被绞死于普吕村湖。

  1944年9月8日,维茨勒本元帅在普勒村湖监狱被处以绞刑。在一个屠户的挂肉钩子上,一位受过真正的普鲁士教育的优秀军官、一位代表“另一个德国”的贵族死去了。

  维茨勒本是“七·二○”密谋刺杀希特勒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的反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绝非德国面临崩溃时才开始的。这种思想在他心目中早就扎下了根子。

  1881年12月4日,维茨勒本出生在布雷斯劳的一个普鲁士佩剑贵族家庭。这一家族曾养育过许多效忠于普鲁士王室的军官。维茨勒本自幼笃信基督教,立志终生为大众谋福利。

  他早年就开始接受军人教育。从格罗斯利希费尔德高等军事学校毕业后,他被调往第7警卫团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已升为连长,参加了对凡尔登附近弗克斯堡垒的首次攻击,因作战有功而获两枚铁十字勋章。后因负重伤调职于参谋本部。

  1919年,维茨勒本参加了鲁尔区的平叛作战,后来服务于陆军,任第6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34年2月1日,他升任第3师少将师长,后来升任第3军军长兼大柏林第3军区司令。

  维茨勒本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道主义”者。他目睹了1934年罗姆暴动事件之后的大屠杀,思想上开始反对国家社会主义征服所采取的一起野蛮的警察手段,后来发展到反对国家社会主义。

  在1934年的大屠杀中,施莱歇和布雷多两位将军惨遭暗杀。当时的第3军区参谋长曼施坦因因此请求维茨勒本少将向陆军总司令弗里契上将提出抗议。弗里契也是反对纳粹党徒的,曾在希特勒面前提过异议。但希特勒说,这两位将军有里通外国的行为。至于证据,却始终没有拿出来。

  当希特勒内政方面的“划一革新”实施完毕之后,他开始推行其外交上的目标。1937年11月5日,他在国防军三军总司令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宣称,他已决心采取行动,甚至不惜去冒战争的风险。很多高级将领恳切地提出劝告,切勿挑起纠纷,以免危及德意志民族的生存。希特勒对此无动于衷,仍一意孤行地推行其扩张计划。

  1938年3月13日,德军开进奥地利。1938年5月30日,希特勒决定解决捷克问题。

  7月16日,陆军参谋长贝克上将向新任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上将递交了一份报告,力陈勿轻启战端,要求各降落阻止希特勒的侵略企图。

  与此同时,已有秘密反抗组织出现了。政治家、工商界领袖、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外交家和军人都分头聚会,策划推翻希特勒政权。尤其是在陆军中,有一个反抗组织拟密谋除掉希特勒。这个反抗组织的首脑就是前莱比锡市长戈德勒。

  戈德勒曾在国外很多地方旅行过,从调查中获知,希特勒及其政权都得不到外国的支持。于是,他写了一份意见书并散发给各个将领。

  反对希特勒组织还派出一名叫施门齐恩的农场主去伦敦会见范西塔特爵士和丘吉尔。施门齐恩向这两位政治家陈述了希特勒的战争政策并指出,如果英国支持德国陆军中的反希特勒组织,希特勒的战争计划在48小时内就会被完全打破。

  在1938年秋季的那些充满戏剧性的日子里,推翻希特勒的一切内部准备已经完成。贝克上将在一次演说中提到,德国陆军不仅要准备应付一场未来的战争,而且还必须准备应付一次仅限于在柏林进行的“内部斗争”。同时还透露,在预期的这次“内部斗争”中,柏林警察局长黑尔多夫伯爵和驻柏林的军长维茨勒本将军已有了特殊的任务。

  有关颠覆的的一切准备在柏林业已完成,驻在波茨坦由阿勒费尔德伯爵指挥的部队以及驻在图林根由赫普纳将军指挥的一个装甲师也准备好了随时行动。万事俱备,只等英国在外交上予以支持。

  可是,英国首相张伯伦不接受他们的请求。对于德国反抗组织的努力,他仅仅表示赞许,却与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到慕尼黑去了。他们要同希特勒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德军开入捷克苏台德区。由于英国的这种姑息态度,希特勒竟然胜利了。德国陆军中的反抗组织深知,要在当时推翻希特勒已无成功的可能。但他们绝不放弃努力。当贝克上将辞职之后,新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继续与维茨勒本将军保持联络,等待时机,以求重振反抗力量。

  1939年8月底,维茨勒本调任驻法兰克福的第2集团军总司令,后又调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与第7集团军一同集结于德国的西部边境。

  波兰战役之后,反抗组织的各将领开始重新策划除掉希特勒。

  1934年,前任陆军总司令哈默施泰因-埃克沃德上将,因公开反对国社党而被希特勒免职。依照战时动员的规定,这位上将重新起用,于一九三九年调任位于西线北翼的一个特编兵团司令。此公绰号“红色将军”,按照反抗组织重新策划的行动,他必须在希特勒巡视齐格菲防线时将其拘留。而维茨勒本将军则负责查封国社党的各党务中心,拘捕党的主要头目。希特勒似乎已察觉出不详之兆,他取消了巡视,并将哈默施泰因免职,列为预备指挥人员。这样,一次可以解救德意志民族的机会又丧失了。

  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短时间内就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打败了英国和法国军队。第12和第16集团军于6月17日转而向东方实施猛烈的钳形攻势。

  此前,在6月14日,业已晋升上将的维茨勒本在圣阿沃德-萨尔布吕肯地区突破了马奇诺防线。这样,位于南希和贝尔福之间的法国军队就被包围了。6月17日,法国要求投降。

  1940年7月19日,维茨勒本晋升为元帅,10月间被任命为D集团军总司令。1941年3月15日,又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一年之后,因病被免职而列为预备指挥人员。

  维茨勒本隐居故里,但仍继续同陆军中的反抗组织保持密切的接触。

  德国内部的反希特勒组织,其成员来自各种政治派别,各民间团体,包括各种职业。他们下决心推翻希特勒及其政权。维茨勒本及其在陆军中的同谋者深知,要消灭希特勒及其政权,必须采取强硬手段。但从当时的情况看,政变的时机尚未成熟,主要是因为一些陆军将领如龙德施泰特和曼施坦因等认为在战时进行抗命和兵变是大逆不道的,相反应该履行“效忠”的誓言。

  传奇性的非洲军团指挥官隆美尔也不赞成谋叛者要杀死希特勒的建议。他的意见是,只能将希特勒逮捕并移送法庭审判。困难之处还在于,青年军官都不知道反抗的计划,而只能在事发后告诉他们。

  大战中各条战线的败局迫使反抗者急于采取行动。1943年3月13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部的传令军官施拉布伦多夫中尉企图用炸死希特勒,但没有爆炸。这一暗杀行动遂归于失败。

  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上校在最高统帅部作战简报室里放置了一枚。当他离开简报室时,爆炸了。在柏林待命的反叛人员按计划行动。此前,反抗组织的领导人之一维茨勒本已在告全体军民书上签字。事成之后,他将出任国防军最高统帅。

  可是“七·二○”谋杀行动失败了。施陶芬贝格及其他有牵连的军官于当晚全部被处决。紧接着又有许多人被捕。他和所有参加反叛的军官一样,被送到“荣誉法庭”,以“不名誉”的原因被开除国防军。

  在国民法庭上,维茨勒本表现出大义凛然,他承认了密谋反抗希特勒的行动。在宣判他死刑的时候,他向各位法官声明说:“你们可以把我交给刽子手,但不出3个月,那苦难和愤怒的民众必将去找你们算帐!”

  十五年后,联邦国防军总监豪辛格上将在致联邦国防军各指挥官的一项训令中,提到“七·二○”行动时指出:“这是德国最黑暗时期的一个焦点,勇士们的基督教救世和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决定了这一次的暗杀行动。我们联邦国防军人对于他们的牺牲精神和良知表示无限的敬佩。他们无愧于我们的表率。”  27、鲍卢斯
 


  出生时间:1890晋升元帅时间:1943.1.27免职时间:1943.3最后职位:第六集团军司令(东战场)死亡时间:1957.2.1死于德累斯顿。

  1890年出生于黑森的布赖泰瑙镇的鲍卢斯,19岁时在卡塞尔的高中毕业之后,就去投考皇家海军军官学校,由于他出身平民,因而未被录取。鲍卢斯决心攻读法律。但他在马尔堡大学学习一年之后,又进入了巴登的步兵第3团。入伍第二年即晋升少将。次年秋天,他娶罗马尼亚贵族之女索利斯库为妻。1914年秋,鲍卢斯以营副官之职开赴前线作战,因表现突出而于1917年调至参谋本部服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鲍卢斯已是获得过两枚铁十字勋章的上尉军官。他最初在边防部队任职,加入陆军后,曾被派往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班受训,然后调至卡塞尔的国防军第2兵团司令部。1923年到1927年在驻斯图加特的第5步兵指挥部任参谋官,后来担任步兵第13团的连长。此时隆美尔也在该团任机枪连连长。鲍卢斯和隆美尔不同,他更喜欢需要深思熟虑、从容冷静的参谋工作。尽管如此,他还是同自己的连队长关系融洽。

  当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时,鲍卢斯已晋升中校。他虽然一开始就对希特勒及其纳粹党表示反感,但仍受到信任和重用。他很快就晋升上校,并被派往新成立的驻柏林的装甲兵司令部任参谋长。由于希特勒对他的信任和对装甲兵的重视,他逐渐拥护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鲍卢斯已升少将,在赖歇瑙上将指挥下的第10集团军(后来改称第6集团军)任参谋长。在波兰战役和西方战役中,争强好胜的赖歇瑙和他的冷静沉着的参谋长,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地合作得很好,真是相得益彰。

  在希特勒实施东方战役之前,他曾命令曾担任巴本和施莱歇政府新闻居长马克斯少将对东方战役进行一番研究。因为这一研究结果脱离实际,于是希特勒命鲍卢斯草拟了一个新的建议。鲍卢斯虽然对于攻击苏联一事不无疑窦,但他仍制订了一项暂以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第涅伯河一线为目标的攻击计划。

  鲍卢斯认为,对苏军不仅应予击退,而且必须歼灭。他还强调说,一切都将有赖于后勤补给和预备队的支援。他还认为,不仅要从地图上也要在了解第一线部队实际情况中实施对作战的指挥。但希特勒不同意这一点,他经常干涉第一线的指挥,尤其是在对苏军进攻受挫时。鲍卢斯坚决抵制德国纳粹党派驻军中的“党政委员”的错误命令。他不因循守旧,当他接任了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司令之职后,立即取消了集团军中的“赖歇瑙命令”。

  1942年夏季,希特勒实施大规模的攻势,命令南方集团军群担任从顿河的沃罗涅什一直到高加索的广大正面的攻击任务。苏军铁木辛哥元帅于5月9日以钳形攻势指向哈尔科夫来对抗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战斗中,已晋升装甲兵将军的鲍卢斯给苏军以毁灭性的打击,表现极为出色。5月29日,他因功而获骑士十字勋章,成了最高统帅部的宠儿。

  希特勒鞭策着东战场的部队向前推进,而不给一刻喘息之机。不顾严重的补给困难,他命令迅速对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发起攻势。他愈来愈依靠自己的主观顾望和臆断来指挥战争。南方集团军群被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鲍克元帅被派指挥辖有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B集团军向伏尔加河突击。

  B集团军群于6月28日打到顿河的沃罗涅什时,鲍克坚持固守这一线,以便警戒两翼。希特勒因此而免去鲍克之职,并派魏克斯元帅接替。

  8月21日,向斯大林格勒的攻击开始了。第6集团军由于把装甲部队拨给了攻击高加索的军团,加之补给迟迟不到,因而兵力严重减弱。此时,发生了一个指挥上的严重危机:A集团军群总司令李斯特元帅由于力阻对高加索的作战而被免职,希特勒亲自兼任其职;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也因对战局的危机提出警告而被免职。

  悲剧从此开始,红军开始顽强抵抗,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以房屋和楼房为依托的巷战。德军的俯冲轰炸机不断轰击苏军的抵抗中心,重炮兵把街道炸成一片瓦砾,战斗异常激烈。苏军投入了强大的兵力。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指挥的顿河方面军固守克列门斯卡雅桥头堡,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则集中于城东和城东南。苏军不断获得加强兵力,一切都预示着要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攻防战。

  为了先发制人,鲍卢斯命令先行炸毁斯大林格勒的“加农炮工厂”和“网球拍”这两个桥头堡。攻击从11月9日开始,但由于步兵过度劳累,攻击多处受挫,双方伤亡都很大。13日,鲍卢斯再次命令攻击,但由于苏军的殊死抵抗,德军伤亡太大,攻击又被迫停止。

  10月6日,斯大林格勒初雪,严冬降临,这就加重了德军的困难,须知部队尚无冬装。19日午夜,苏军炮兵猛烈攻击罗马尼亚第3和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军团因抵抗不住苏军绝对优势而仓皇溃逃。鲍卢斯把第6集团军一切可用兵力都投入了苏军的东侧。然而苏军的两个突击兵团于22日在卡拉奇会师并包围了第6集团军。

  在第6集团军司令部举行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第6集团军坚持固守,但空中补给必须迅速加强。然而日益严重的局势迫使他们重新考虑突围。于是,鲍卢斯电呈希特勒,陈述突围理由。由于希特勒听信了空军司令戈林大元帅保证空中补给的许诺,因而仍旧命令第6集团军固守。此时,鲍卢斯再次举行作战会议,听取下属各指挥官意见。会上,第14装甲军军长胡贝将军主张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冒险突围。海茨和耶尼克两位将军也同意这一主张。尤其是第五一军长库尔茨巴赫更是强调突围势在必行。

  鲍卢斯根据希特勒关于固守的命令表示,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服从。库尔茨巴赫仍不放弃自己的意见。他向集团军总司令递交了一份意见书说,纵使是违背了希特勒的严令,也必须突围。他坚持认为,从军事的立场看,固守是一种犯罪;而对德意志民族所负责任来说,固守也是一种犯罪。

  从以后的情况表明,空军根本就无法对被围军团实施补给。几周之后,补给飞行几乎完全停止,饥饿和寒冷严重威胁着被围部队。

  12月12日,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从科捷什尼科夫地区发起攻击,企图打开一条通道,经过激烈的战斗和重大的伤亡,该军勉强进到距被围的第6集团军的50公里处,终因兵力消耗太大而不能再前进了。尽管如此,被围部队仍充满突围希望。他们同霍特的部队保持不断的无线电联系。一俟霍特的部队接近到18公里之处,就向该部队所在方向迎头突围。但此时希特勒仍明令禁止任何突围行动,他特别指出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装甲部队还有燃料可用,这些坦克绝不能丢弃在草原上。

  鲍卢斯又失去了主张,霍特的各师又撤回去了。被围部队越来越困难。从12月26日起,每人每天只能配给50克面包。鲍卢斯一再迫切地要求补给和增援。他哪里知道,希特勒的心目中,早就没有这个斯大林格勒的被围部队了。鲍卢斯盼来的,只是希特勒授予他的上将军衔。

  1943年元月8日,苏军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第6集团军劝降。鲍卢斯请示希特勒,被希特勒严词拒绝。10日,苏军终于发起了最后的攻击。他们的炮兵掀翻了德军的阵地,德军防线立即土崩瓦解,被围德军被切割成两个包围圈。

  元月26日,鲍卢斯急电陆军总部要求投降,希特勒再次拒绝,并命令该军团坚守阵地至最后一人一弹。

  元月30日,第14装甲军投降,次日,第51军也随之投降。就在这一天,鲍卢斯接到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的命令。但他已同俄国人取得联系,同意投降。当苏军指挥员出现在军团司令部时,鲍卢斯羞怯地退回自己的房间,他关上灯,弯着腰收听无线电广播。投降事宜则由他的参谋长施密特将军代办。鲍卢斯让施密特转告俄国人,他仅能代表他本人及其司令部投降,但不能代表他的集团军残部投降,因为同他们已经失去了联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流血最多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此结束,第6集团军22万官兵只剩下九万人活着走进俘虏的行列。他们行进在冰天雪地之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估计这些人大半都死在草原上了。

  鲍卢斯被关进战俘营。他供认,德国攻击苏联是完全违背国际公法的。他也承认,他曾盲从了一个不讲信义的人,所以自己才会失败。1944年,他加入了德国军官反法西斯联盟,后加入“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的“德国军官同盟”,公开反对希特勒及其指挥下的战争。

  1946年,鲍卢斯奉召前往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作证。从苏联的战俘营被释放后,鲍卢斯定居于东德的德雷斯顿。

  1957年2月1日,鲍卢斯因长期患病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