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力戒“客观形式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29:24
领导干部应力戒“客观形式主义”【发布时间:2010-12-15】 【作者:惠进才/来源:学习时报】 【阅读:4 次】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打印】

    形式主义主要分为主观形式主义和客观形式主义。对主观形式主义群众都深恶痛绝。而客观形式主义往往一开始的出发点和愿望是好的,但由于决策或落实等环节出了问题,结果事与愿违,劳民伤财,造成事实上的形式主义,与主观形式主义一样具有相当的危害性,群众对此也很不满意。从某种意义上讲,客观形式主义对党的事业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必须要力戒。

  客观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很多,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能力局限”。就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只有干事热情,没有办事能力,虽然想问题、办事情的动机和愿望是好的,但往往做的是“夹生饭”,挑的是“半桶水”,甚至好心办了坏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主要是我们的干部荒于学习,懒于思考,疏于总结,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二是“思路偏差”。就是在决策时,方向不明,情况不清,方法不对,思路出现了偏差,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结果导致南辕北辙。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实际不够,听取意见不够,官僚主义在作怪。

  三是“落实走样”。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和思路都没有问题,但在落实和执行过程中走了样子,念歪了“经”,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矢”,却没有射中实事求是的“的”。决策是实事求是,落实却是形式主义,结果更是形式主义,贻误了时机,浪费了才智,劳民伤财,得不偿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工作作风不实,落实的措施不力,热衷于以口号落实口号,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结果却大相径庭。

  四是“程序断裂”。就是在一件事情的决策、落实、监督等环节中,缺乏有效的、法制化的推进机制,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层层落实,留下了断档和空白地带,让形式主义乘虚而入,最终损害了群众的利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起一套管用的机制做根本保证。

  客观形式主义有四个特征:一是预见性差。客观形式主义的“魔鬼”一般都存在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是“隐患”和“暗礁”,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它才会暴露出来。二是隐蔽性强。由于客观形式主义的出发点和动机是好的,一般会得到群众的赞成和拥护,较少有人去质疑它。在群众的热力下,一些本该能发现的问题往往非主动性地被掩盖和隐藏,量的积累最终导致质的变化。三是成本高。由于前两个特征的影响,客观形式主义在演变过程中,吸引着人力、心力、物力、财力不断地被投入进来,识别和纠错的成本越来越高。四是危害性大。相对于主观形式主义而言,客观形式主义的危害更大。主观形式主义容易被人识破,有时候是“剃头匠的担子一头热”,危害是有限的,而客观形式主义周期长、牵扯广、成本高,一经形成,危害更大,损失更重。

  客观形式主义的成因错综复杂,在实际工作中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要防止客观形式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

  首先,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客观形式主义的根源主要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个人功利主义思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增强科学发展意识,不断巩固和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谋发展,使一切工作都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必须增强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历史,不被历史遗忘,不让历史留下污点;敬畏人民,不被人民抛弃,不让人民唾骂;敬畏岗位,不给岗位抹黑,不让后来者耻笑。必须增强群众意识,教育引导各级干部始终把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决策,要让群众提意见;办事情,要让群众来监督;谋发展,要让群众得实惠,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其次,强化作风能力建设。作风不实、能力不足是造成客观形式主义的直接原因,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要大兴理论联系实际之风,提高学习思考的能力。引导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能力来对待,知识上要有饥渴感,本领上要有恐慌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敏于实践。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最基础环节,坚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提高执行落实的能力。鼓励干部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最后,强化制度建设。要完善工作机制,在各项工作的调研、决策、分工、落实、总结等环节,建立起配套制度,形成一套有效机制,做到要求明确、职责清晰、办法具体、措施得力,从而用制度链条的环环相扣,推动工作的层层落实,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要完善考核机制,把工作考核与干部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业绩考核机制,从制度上防止和遏制“数字出干部”、虚报浮夸、搞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考核内容的确定、考核指标的设计,要有利于引导和鼓励各级干部干实事、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要完善监督机制,坚持党内监督、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四位一体,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情况通报、媒体曝光、视察巡视、评议测评、听证质询、责任追究等形式,使监督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让客观形式主义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