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的生命在于天,国家的生命在于社会行为规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31:25

6、人的生命在于天,国家的生命在于社会行为规范

【原文】雩1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2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敦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3物而多4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5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译文】举行了祭祀仪式而下了雨,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就象不举行祭祀仪式也会下雨一样。日食月食出现了而去营救,天旱了就要举行祭祀仪式,经过卜筮以后再决定大事,并不是为了得到而去祈求,而只是以此来文饰。所以君子以此为文饰,而老百姓们却以为这是祭神,以此为文饰那就是吉祥的,以此为神灵那就是有凶险的。

在天上的没有比日月更光明的了,在地上的没有比水火更明亮的了,在万物中没有比珠玉更明亮的了,在人类中没有比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更明亮的了。所以,日月不高,那么它们的光辉就不显赫,水火不积聚,那么它们的晖光和润泽就不广博;珠玉的光彩不显现出来,那么王公们就不会把它们作为珍宝;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不用在国家管理上,那么功名就不会显著。所以,人们的生命在于天,国家的生命在于社会行为规范。领导人民的人,崇尚社会行为规范尊重贤能而能称王,重视法制爱护人民而能称霸,喜好利益多欺诈就会有危险,玩弄权术阴谋颠覆阴险待人而就会彻底灭亡。

推崇天而思考,谁能给予万物养畜并控制呢?顺从天而颂扬,谁能控制天的命运而掌握使用呢?盼望时节而等待着,谁能够对应时节而役使万物呢?依靠万物而重视,谁能施展才能而化育它们?思考万物而选择,谁能治理万物而又不失去它们呢?愿望于万物之所以生长,谁能有选择地使之有成就?所以错误的人们只思考天,那么就会失去了解万物的实情。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还是继续探讨天地的作用,天既然是自然而然地有其常道,那么人们举行了求雨的祭祀仪式后,天就会降雨,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人们感动了天吗?这个问题困扰了几千年来的人们。正因为在举行了求雨的祭祀仪式后碰巧下了雨,所以才导致人们更相信神灵。其实,下不下雨与祭祀毫无关系,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只记得举行了求雨的祭祀仪式后下了雨的例子,然而在举行了多少次求雨的祭祀仪式后仍然没有下雨的例子人们就将其忽略过去,再也不提了。这就是迷信!再说,人们不举行求雨的祭祀仪式然而也是大雨滂沱,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天道。天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运行的,南方的暖湿气流与北方的冷空气一接触,阴阳化蕴,就会有下雨的现象。而出现日蚀月蚀后,统治者也要举行祭祀仪式,在决定大事之前统治者也要举行卜筮仪式,这又是为什么呢?荀子在这里作了回答,是为了文饰。为什么要文饰呢?也就是说,干旱了,出现日蚀月蚀了,由于人们掌握、控制不了天,而统治者们又不能表现得束手无策,于是只好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来表示他们与人民百姓一样感到焦急和担心,来掩盖他们的无能和无奈。这就叫做文饰。进行这样的文饰没有也不会有什么大错,所以荀子称之为吉祥。而真正地相信举行了一定的祭祀仪式后就有神灵帮助,就会有奇迹发生,这种迷信思想则会导致大凶。为什么呢?因为,既然有神灵帮助发生奇迹,那么人们在其他事情上也会相信有神灵帮助,从而渴望不劳而获,不作而收,于是就会更加懒惰,“守株待兔”。而懒惰的后果则是凶险。所以荀子紧接着论述道,谁都不能给予万物养畜并控制,谁都不能控制天的命运而掌握使用,谁都不能对应时节而役使万物,谁都不能施展才能而化育它们,谁都不能治理万物而又不失去它们,谁都不能有选择地使之有成就。所以错误的人们只思考天,那么就会失去了解万物的实情。荀子的这个思想在现代来说一点不落后,所谓的科学研究,就是了解实际事物的实情。在人们疯狂地掠夺大自然后,我们只看到很多物种的灭绝,而很少看到新物种的兴起,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人们到今天为止,还没有真正了解大自然和掌握大自然。再怎样改变瓜的基因,瓜还是瓜,绝不会变成豆。这就是实情。所以荀子的意思是,不要去思考那些虚无飘渺的事情,应该脚踏实地的研究人类能掌握的东西。

荀子这一段论述,对统治者、对领导人、对管理者很重要,作为普通人,信信什么宗教什么神灵是可以的,但作为统治者、领导人、管理者却不能去迷信神灵,去祈求天,渴望天能够帮助人而产生出奇迹。统治者、领导人、管理者只能依靠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爱护人民,才能真正掌握和控制国家的命运,才能真正掌握和控制组织的命运。因为,人们的生命在于天,国家的生命在于社会行为规范。

——————————————————

【注释】1.雩:(yu于)《周礼·司巫》:“则帅巫而舞雩。”《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说文》:“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这里用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仪式之意。

2.文: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其也含有文献、学问文章之意。《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老子·十九章》:“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荀子·致士》:“凡节奏欲陵,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群义之文章也。”

3.因:《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4.多:《逸周书·程典》:“轻其行,多其愚,不智。”《汉书·张耳陈余传》:“张王已出,上多足下,故赦足下。”这里用为重视之意。

5.物:《周礼·地官·载师》:“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管子·侈靡》:“而复畏强长其虚,而物正以视其中情。”《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物土方,议远迩。”《礼记·中庸》:诚者,物之终始。”《淮南子·缪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物其欲。”这里用为选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