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最大的智慧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6:22:42

2、最大的智慧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事

【原文】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1。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2;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3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4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5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译文】不作为就有成就,不追求就能获得,这就称之为天的职能。如果象这样,它虽然很深远,高明的人却不去多加考虑;它虽然很广大,高明的人却不去增加它的才能;它虽然很精微,高明的人却不去加以考察,这就称之为不去与天争夺职能。上天有它自己的时节,大地有它自己的财物,人有他自己的治理,这就称之为能互相配合。舍弃其可以互相配合的,而只愿望其所可以互相配合的,那就会迷惑。陈列在天上的星星随着时间而旋转,太阳与月亮交替照耀,四个季节接替运行,阴与阳有很大的化生,风和雨广博地施为,万物各得其和同以生长,各得其养育以成长,没有看到它们侍奉谁,而只看到它们的功效,这就称之为神奇。人们都知道万物其所以成长,但不知道这无形的力量,这就称之为天。只有圣人不去追求知道天。

天的职能既然建立,天的功效既然形成,人就具有了一定的形体和生出一定的精神,其好恶、喜怒、哀乐就藏在其中,这就称之为天情。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形体、才能各有连接而不能互相替代,这就称之为天官。心的位置居中,用以控制五官,这就称之为天君。大地上的财物不与人同类,但可用以养育人类,这就称之为天养。顺从着这些的为有福,背逆着这些的为有祸,这就称之为天政。

蒙蔽了天君,混乱了天官,放弃了天养,违反了天政,背离了天情,因此丧失了天功,这就称之为大凶。圣人清静自己的天君,端正自己的天官,预备着自己的天养,顺应着自己的天政,培养着自己的天情,用以健全自己的天功。象这样,那么就知道自己可以作为的,也可以知道自己所不可以作为的了,那么天地可以被管理而万物也可以被役使了。他的行为周遍于治理,他的养育周遍于适宜,他的生存不会受到伤害,这就称之为知天。

所以,最大的技巧在于不去做不能做的事,最大的智慧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事,所向往于上天的,是已经看到其现象显现而可以期待了;所向往于大地的,是已经看到其适宜的可以繁衍生息了;所向往于四季的,是已经看到其日数的变化而可以做事了;所向往于阴阳的,是已经看到其知道而可以去治理了,管理人要守望天空,而自己却要守住道路。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天行有常”,“其道然也”,所以天地没有什么作为就有成就,没有什么追求就能获得,这就称之为天的职能。那么,人有没有这样的职能呢?没有!人类只有顺应天时,顺应地理,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改造或创造。舍此之外,别无选择。荀子在这里提到圣人不去追求知道天,因为荀子知道,天,实在是太广大太广大了,“其大无外”,人类没有办法去探究天的奥秘,所以提倡不去探究它,而只是掌握天的运行变化的规律就行了。这与孔子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意思是说,还没有知道生的问题,怎么能知道死的问题?确实,人的出生的问题直到现在没有弄清楚,一个人的出生,不仅仅是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因为,首先还要弄清楚男人为什么要有精子,女人为什么要有卵子。还要弄清楚精子和卵子是由人的身体的哪一部分衍生出来的,还要弄清楚精子和卵子的成活机制、结合机制,等等问题。就算这些都弄清楚了,还要弄清楚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的来源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春秋时代,就是到了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人的来源既然都弄不清楚,人死后的去向又怎么能弄得清楚呢?这是孔子的回答,也是孔子对人的一生的深深的思索。这种思索,也可以说是唯物主义的思索,是唯物辨证法的思索。荀子也是同样如此,人类生活在这天地之间,具有了人的形体和五官,更重要的是具有了人的“精、气、神”,这就是与其它动物的区别。所以,保持心的清静,端正五官各自的功能,充分利用大地上的万物,顺应万物发展的规律,培养自己的性情,以健全人类自己的功能,那么人类就可以生存在这天地之间了。当然,荀子的这种思想是受历史发展条件所限,但也有他一定的道理。比如现代人类,如果不顾一切地发展航天器,想要探求宇宙的奥秘,那只能是以失败告终。因为人类目前的条件还只能是在太阳系内发展,到人类可以在银河系内发展,甚至可以在银河系外发展了,人们才具有探究天的奥秘的可能。所以,荀子最后说,最大的技巧在于不去做不能做的事,最大的智慧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事,对人民进行管理要守望天空,就是要顺应自然的意思,而自己却要守住道路。这也是老子“不为”思想的发展,不为,并不是什么都不作为,而是不该做的事就不要去作为。因此,人类只有就可以观察到的、可以接触到的天地万物进行研究,而不能异想天开地去研究无法观察到的和无法接触到的东西。

而端正自己的五官,就含有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思想,这就是说,不是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事不看,不是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话不听,不是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话不说,不是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事不做。也就是说,在不利人亦不利己的情况下,或是损人利己的情况下,都不做不看不说不听;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会容易一些。然而,与人相互亲爱是否人人都能做到呢?显然很难!如果能做到与人相互亲爱,与其他每个人都能相互亲爱,也就没有忧虑了。也就是说,在与每个人都能相互亲爱的情况下,当你出现了任何问题,任何人都会帮助你,能得到所有人的帮助,你还有什么问题呢?没有了问题也就没有了困难。这实际上牵涉一个心态问题,“克己”就是克制自己,控制自己,就是“学而时习之”中的调节自己的问题。当与别人有利益、利害冲突时,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行为规范,才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最佳的行事方式,以求达到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这便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也是荀子的思想。

——————————————————

【注释】1.参:(cān餐)《管子·形势》:“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也。”《国语·越语下》:“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荀子·王制》:“君子者,天地之参也。”《韩非子·扬榷》:“形名参同,用其所生。”这里用为配合之意。

2.官:通“管”。《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管子·山国轨》:“轨守其时,有官天财。”《荀子·君道》:“大夫擅官,士保职。”《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说文》:“官,吏事君也。”《字汇·宀部》:“官,司也。”甲骨文字形,从“宀”,以冖覆众,本意则有治众的意思。这里用为管制,管理之意。

3.曲:《老子·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礼记·中庸》:“其次致曲,曲能友诚。”《孟子·告子下》:“五命曰,无曲防。”杨伯峻注:“曲,与《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荀子·非相篇》‘曲得所谓焉’、《礼论篇》‘曲容备物之谓道矣’诸‘曲’字同义,有‘无不’、‘遍’之义。”《荀子·王霸》:“儒者为之不然,必将曲辨。”这里用为周遍之意。

4.志:《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易·蒙·彖》:“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荀子·解蔽》:“志者,臧也。”《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文》:“志,意也。”《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这里用为志气,意愿,心之所向之意。

5.息:《诗·小雅·菀柳》:“有菀者柳,不尚息焉。”《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汉书·卜式传》:“岁余,羊肥息。”颜师古注:“息,生也。”《集韵·职韵》:“息,生也。”《释名·释言语》:“息,塞也,言物滋息塞满也。”这里用为滋息,生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