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力”的把握 - 一片天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04:31:0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力”的把握

有效教学 2010-06-03 09:57:20 阅读16 评论0   字号: 订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力”的把握
平潭县实验小学 陈敬文

笔者曾在《福建教育》撰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跟进策略”研究》(2004·3期),还先后在福清、蒲城等地作《动态生成与跟进策略》讲座,受到老师们的关注与推崇。“跟进策略”下的课堂教学的确为学生着想,课堂随着师生动态生成,跟进不同的情势,建构生命化课堂,实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然而,随着教育,教学研究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担心到实施“跟进策略”,往往陷进“盲从”,造成费时、低效,甚至“动态不生成”。因此,“跟进策略”的后续研究就落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着眼从师生互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调控力。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通过师生的互教互学,形成一种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开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在这样的教学中所生成的必然是师生生命活动与成长、师生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与超越,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我们在审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应对新的课堂教学情势,勿容置疑地坚持跟进,着眼捕捉; 规避盲从,实施既调; 审视情势,有效调控。
1、 规避盲从,实施“四调”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课堂上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秉持中立准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这五条原则的精髓,可以营养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课程。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程进展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当然,跟进不等于盲从;相反的,实施“跟进策略”必须规避盲从;我们营造的动态是优质动态,实现的升成是有效的生成。为此,我们实施“跟进策略”必须规避盲从,落实既调。
(1)"调谐"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要产生和谐"共振"的效应,需要教师审视情势、运用高超的"调谐"技艺,才能比较精确地测度学生信息的接受量,使教师输出的信息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频率相等。学生感知信息的心理过程具有外显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外显行为作出判断,准确地透视他们的学习心态。如:《可能性》教学中,教师以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的斗智、斗勇的故事引入,阿凡提被巴依老爷诬陷,法官被巴依老爷买通了,便决定以抓阄决定阿凡提的“生”与“死”。师问:阿凡提一定想。。。?而巴依老爷一定想让阿凡提。。。?生答引出“一定”,可法官被买通了,两张签都是“死”,那么:阿凡提会。。。?引出:“不可能”。根据学生的心理,老师请学生提阿凡提想个办法让自己活下来,学生非常积极地出谋献策。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号实质上是学生知、情、意的外显,由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各种外显反馈信号所负载的信息量从整体上进行测度。

(2)"调速"
教学节奏的决定课堂教学效果。教学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困境;速度过慢易使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即使速度适中,若均速不变,没有起伏,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剌激。怎样才能做到张弛相间、变而有度、稳而有序呢?有人提出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快节奏加慢镜头"。"快节奏"就是养成学生快看、快说、快记、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中的严格要求、课后的作业限时等都是施行快节奏的基本环节。"慢镜头"就是在教学关键上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其基本形式有时、重复、追问、暂停,让学生画个草图看看,列个式子算算,举个例子试试等等。在解题思路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加多路的沟通等活生生的思考情况。通过强烈明快的节奏感,引导学生时续、时急、时缓,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知识更好地渗进学生的心田。

(3)"调味
"
学生最厌烦枯燥乏味的课,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追求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实效性。教学过程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领悟和掌握知识,防止思维桎梏,激起思维涟漪。首先,应当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诱趣,防止哗众取宠。其次,要注意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化过程,通过竞赛、游戏、质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的持久性,特别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质疑兴趣,每节课结束前应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从小养成敢疑、善疑的良好习惯。再次,要注意寓趣于教学过程始终,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如在《分桃子》教学中,课始课件出示有48个桃子,分给2个猴子,每个猴子得到几个桃子,92个桃子分给4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几个,鲜红的桃子和活泼的猴子吸引着学生都快乐地举牌口算着,当出示294个桃子分给3只猴子呢?这下为难了学生,一时半伙的口算不出来。师提出怎么办呢?有学生提出用笔算,这样大家又积极去探究笔算的算法,大家也慢慢找出除法的计算方法,正当大家都在兴奋的引出算理时,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想从个位应该也可以除,你看48÷ 3中可以先用18÷ 3得6,再用30÷ 3得10,再和起来一样可以算出商得16。顿时象开锅似的,学生开始讨论,这时如没处理好便使这堂课无法继续,可处理好了,就更有味了,教师也要抓住这一信息展开讨论,举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来试试行吗?课间出现的信息要能及时处理,学生便能保持更良好的学习心态,愉悦地投入学习。

(4)"调温"
人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才能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课堂教学要保持最佳状态下的"常温",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知识冷落处加温或聚热,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氛围之中,情绪高涨地学习。如 教学“乘法分配律”,揭示规律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填数练习:

(1)(8+9)×3=□×3+□×3
(2)13×(40+4)=13×□+13×□

(3)16×(5+3)=16×□+□×
3
(4)34×19+66×19=(□+□)×□

集体讨论并练习后,教师发现学生的情绪落差很大,学生的目光似乎告诉老师:真没劲,就这样讨论、作题!于是老师再没有出示别的练习题,而是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当回老师,出题考考老师呢?”话音一落,“唰”了一下,学生精神抖擞起来了——有的自己即刻动笔,有的与同座交流、合作出“考题”,还有的在窃窃私语:得出难的,不能便宜老师……

  生1:(17+19)×2=17×□+19×□

  生2:4×9+9×6=(□+□)×□
  生3:(14+13)×□=14×□+13×□
  生4:(7+8)×□=7×□+□×8
  生5:□×□+□×36=37×(□+□)

  生6:(27+56+32)×7=27○7○56○7○32○7(填运算符号)
学生出的每一道题,教师都非常认真地分析题意,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有根有据地分析解答每一道题,并让学生判断正误,直至学生满意地说“对了”为止。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教师从容答题,师生充满信心,共同沐浴在愉快的教与学的环境中。
这样原先冷却的气氛顿时变活跃了,同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审视情势,实现“三控”
现代控制论告诉我们:对一个系统的有效控制必须取得足够的信息量,“反馈”是系统优化的关键,没有反馈的系统是无法实现控制和无从优化的。一个系统要高效和稳定,必须通过反馈调控才能实现。课堂上的察颜观色、个别提问、课外作业、测验考试等,无一不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但由于传统的手段费时太多而不能为教师经常采用,致使教师无法由此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以及时、准确、全面时地调控自己的教学。为此,我们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坡度、密度、深度进行控制。

(1)控制坡度
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有多种因素互相联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多变过程,是把外部知识转化为学生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教学时要善于引导迁移,巧设坡度,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来掌握新知识。尤其在教学难度较大的内容时,要及时补充中间的过渡题、过渡步骤,以突出关键,从而削减坡度,降低难度,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顺利进行。要控制好教学的坡度,必须做到:(1)把握教材纵横的内在联系,理解每单元、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2)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面向大多数学生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坡度,设计教学层次,选择最佳教法。(3)从教材知识结构上,思想上做好"搭桥","铺路"和"垫坡"工作,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把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沟通起来。如在《左右》教学中,“上、下楼梯靠右行”的理解,单从字面的理解,学生易认为都在右边那么不是相撞了吗?而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感知自己的右边,再旋转180度后自己的右边的方向是否相同,便请两小组学生演示上楼梯一对靠右走上,下楼梯的一队他们向右走下来,会相撞吗?这样,教学的"坡度"得当,就能实现既不让学生"坐着吞桃子",也不叫学生"跳起来摘月亮",而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2)控制密度
课堂教学需要有一定的密度,但密度过大,节奏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食而不化,所学知识接受不了;密度太小,节奏太慢往往浪费时间,不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生气。因而应把握好课堂密度,对课堂教学节奏的张驰,强弱,快慢事先应认真设计。(C)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是这样安排的:师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先请学生找找:哪些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再出示1寸的照片让学生估计大约有几平方厘米?接着问:老师送你一个1平方厘米的格子,你想用它量什么?最后请学生凭着对1平方厘米的认识剪一个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继而再学习平方分米、平方米。这样的教学能迎合学生思维,课堂教学张弛有序。
(3)控制深度
控制并掌握好教学深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必须做到目标明确,符合“课标”要求,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如《点与间隔的秘密》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点与间隔的理解是比较抽象的,但老师以一系列的活动去探究感知,就不觉得深奥了。教学中以“剪塑料管”活动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以“小兔跳石墩”让学生探究“在一条线上,点与间隔数的关系”;以“围篱笆”活动探究“在现实中,点与间隔数的秘密”;以“在圆形水池、长方形水池里进行绿化种树”活动探究“在封闭状态下,点与间隔的关系”;以“晒手帕用几个夹子”活动来探究“点与间隔的秘密”等课堂上的各项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生也乐于探究之中,通过观察、引导、讨论、小结出点与间隔的秘密,学生的反应活跃充分感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课堂教学程序,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
诚然,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及丰富创造力,使他们在课堂中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活力。而正是这种生机活力,使得进行中的课堂连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以“跟进策略”推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但是,“跟进策略”同时也是教学调控的“晴雨表”,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因素,结合教学设计,紧紧抓住“动态因素",机智运筹、灵活地调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用"跟进策略"推进数学课堂教学,关键的问题要在营造优质"动态"上下工夫。"动态"不优化,无论是新的教学状态,还是新知识、新智慧、新激情都无法"生成"。只有运用"跟进策略"促使教学"动态"的优化,进而实现教学的有效“生成”;再运用"跟进策略"经营“生成”,就会不断迸发新的优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