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与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3:09:06

全球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与启示


日期:2010-12-20 作者:姜永坤 来源:文汇报                      
    ■姜永坤
    
    为何经过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努力干预,时达两年之久,全球至今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我们所遭遇的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究竟如何?它对我国的转型发展又有什么启示?这是我们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全球发展面临的经济、生态、社会心理三重压力及其影响
    
    1、全球虚、实经济运行失衡格局化,新老经济体经贸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加剧,世界经济运行再平衡缺乏主导力,世界经济可能进入非对称“滞胀”运行状态。
    
    当前,从世界经济运行态势来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双轨运行不仅失衡,而且已呈格局化。这表现为,一方面,受产业国际化进程所驱动,跨国公司的制造业投资大量转移到了新兴经济体国家,使全球新增了巨量的过剩生产潜能;另一方面,盘踞在虚拟经济领域的全球投机资本总额已超过百万亿美元,其运行已呈体系化、规模化,存在着失控的可能。世界经济运行失衡格局化更深的内涵是,从经济全球化角度看,由于跨国资本在实体经济运行中与技术转移不对称,导致新老经济体国家之间双边国际贸易中的价值交换失衡。跨国公司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生产要素全球化配置、推进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尽力抑制企业技术外溢,人为地形成双边国际经贸关系中的非对称交换状况。这是造成世界经济运行失衡格局化的重要缘由和物质基础。
    
    因此,在目前所谓的“世界经济再平衡进程”中,如果说西方发达经济体国家的金融去杠杆化和政府与居民的资产账户修复需要相当长的经济磨合与社会政策消化时间,那么,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去过剩产能”,则需要更多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产业结构国际范围内的调整和转移空间。这不仅需要对国际经济运行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与规则进行改革,而且需要南北经济政治关系的重构和国际经贸秩序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从目前的世界经济力量格局来看,虽然以“金砖四国”为主体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力量在抬升,世界经济多元化格局在形成,但由于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经济规模依然在全球经济中占了半数以上的份额,主导着世界经济走势,在现行国际经济运行秩序和规则内,短期内无法形成有效的全球协同干预和治理机制。
    
    在汇率及贸易摩擦问题上因缺乏全球性的有效主导力与协同力推动,所谓世界经济运行的再平衡将是一个耗时工程,世界经济复苏的步履蹒跚是必然的。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内新重商主义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垄断主义的行为将加剧,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为自救而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除了有利于其转嫁经济危机恶果之外,必将加剧全球过剩流动资金跨国界的投机,冲击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资本市场和世界资源性商品市场,使汇率的国际摩擦不断升级。
    
    2、地球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环境的共融性与存续性面临压力,生态系统生产力出现蜕化,资源性产品成本呈全面上涨趋势。
    
    生态环境的好坏将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时下,不少地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使水、空气的质量降到了人类生存的底线,使得这些地区的生态生产力出现蜕化,生态移民潮开始初露端倪,各种资源性产品的开发成本上升,生态因素制约下的供给趋向紧张,价格呈趋势性上升。与此相随,包括与粮食产品密切相关的劳动力资源的成本上升也已成为全球现象,这意味着世界将可能面临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球石油危机之后的一轮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周期,世界经济今后再也不可能在廉价能源和农矿产品、粮食食品的基础上运行了。
    
    3、由经济、生态压力叠加造成的消费者信心危机和社会精神危机在积聚。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来看,经济发展和危机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的经济行为的结果,因此,危机后经济是否能及早复苏,也根本要看消费者的信心及其社会消费行为价值取向。金融泡沫的破灭使各国中产阶级收入缩水,中间收入群体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冲突加剧,社会精神危机在积聚之中。美国政府和家庭都面临收支平衡修复问题,社会消费能力的恢复有待时日,欧洲由政府信用危机引致的企业信心处于低潮,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复苏乏力,欧盟与日本都面临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欧洲绿党和美国茶党力量在社会上和议会中地位的增强,都预示着整个西方的消费者信心和社会心理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中,一直被视为福利天堂的北欧国家也爆发了成规模的社会骚乱和政局动荡。
    
    追根溯源,目前这种世界经济运行失衡格局化和全球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是当代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冲突的反映,其实质是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及其发展方式的危机。如果说,以往所有的危机后世界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增长问题,那么,这一次世人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确立何样的发展价值观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它迫使我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趋势中探索科学发展方式,把握其中的发展战略机遇,思考如何立足我国生态人文国情,探索我国转型发展的新路径,特别是对现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方式和路径进行反思,这应该是这场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战略性启示。
    
全球发展压力为我国转型发展带来启示
    
    1、由全球农矿资源性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形成的输入式通胀压力持续加强,要求我国加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调控、运筹好农矿资源性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加快推动过剩产能资本转型,促进内需型产业大发展,以结构调整来全面化解通胀预期压力。
    
    从农业的产业性质及其发展前景来看,当代农业已经是集现代机械技术、生化技术、物流技术为一体的技术—资源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正在扭转其长期以来的弱势产业地位,全球性的低粮价时代已经结束,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由农矿产品价格上涨所引致的连锁带动性全面通胀过程中。因此,如何把当下抑制农产品涨价预期和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结合起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工程来夯实,应该是我们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目标。从全球来看,我国处于过度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状态,作为一个开放经济大国,全球农矿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将不断输入;从国内来看,由于我国货币发行量尚处于可控制之中,我们应从规划上和政策上大力扶持、推进过剩产能资本加快转向内需型产业,争取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既减少不必要的、“三高一低”的过剩产能,切断这些产业对国外资源性产品的依赖,消除输入性通胀压力,又促进内需型产业大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化解通胀预期压力。
    
    2、生态环境恶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要求我们创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摒弃单一工业化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方式,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发展。
    
    从我国水资源70%以上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来看,我国前一轮大规模推动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有积重难返之势,多数地方的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严重蜕化,导致区域开发成本愈来愈大。这警示我们,各地区形成的追赶发达国家工业化的那种增长方式,是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所难以继续承载的,必须彻底摒弃,为此,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为基础,以集约化发展为手段,以构建产业和区域生态环境有机融合的产业生态化发展为方向,树立因地制宜的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坚持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坚持促进民生内需为重,通过创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解决我国国情下特有的人与地之间、人与人之间、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转型发展。
    
    3、由社会公益性产品供需矛盾引致的重塑社会发展价值观要求十分迫切,要求我们以实现全民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导向,深化社会主义公共产品事业改革,对以公共性稀缺资源为基础的社会准公益行业及其产品,实施可管控的准市场化运行体制,以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目前,我国面临的社会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产品供需矛盾十分凸显,特别是一些以资源的公共性为基础、涉及重大民生的准公益性行业和领域,如房地产、医疗、教育等,由于先前在价值导向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社会心态失衡,公共利益问题上的冲突加剧,使社会发展不可持续。这对我们以实现全民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导向、深化社会公共事业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准公益性产品的供需平衡、实施准公益性产品的准市场化运作、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与社会正义、培育社会主义公共价值观和社会公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营调控模式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要求我们在全社会积极推行科学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模式,大力倡导社会公德理念和生态维护行为准则,引导人们树立真善美的行为价值导向;大力宣传并树立新的可持续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改变浪费奢侈、炫耀消费的行为,使消费更人性化、更具有环保性,让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节能减排成为消费模式。
    
    (作者为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