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老子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50:33
中国领导人、著名学者“有关论述”与《老子》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总论篇


中国领导人、著名学者“有关论述”
与《老子》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李 德 建

一、江泽民同志有关论述
1994年6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参观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时指示:“要多宣传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整理好、宣传好,使‘三胞’和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说:“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开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人的这些发明创造,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相结合的理性光辉。”“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1999年10月22日,江泽民同志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说:“中国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成就这样的大业,… …是由于中国人民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中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自己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说:“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 …做到古为今用。”
二、张岱年、萧焜焘、陈鼓应、黄友敬、董光璧、林语堂、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罗尚贤、熊铁基、许啸天、何建民、汤一介、黄心川、叶秀山、杨叔子、黄钊、萧父、钱学森等专家学者有关论述
(一)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有关论述
道家… …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 …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创者,是反向思维的倡导者,提出对于任何问题都应从反面想一想,于是揭示了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出了正与反的统一性,“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正言若反”。道家的这些观点表现了高度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道家的学说表现了高度的智慧,在今天仍然能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摘自张松如、邵汉明《道家哲学智慧•序》)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文化高度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思想发展的源泉一样,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二千年来思想发展的源泉。… …道家富于批判精神,揭示了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偏失,要求回到自然,对于自然的奥秘有较深的体会。… …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深入考察现代实际,发扬创造性的思维的同时,研读诸子学说,仍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了解诸子之学中的深切智慧,也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摘自王德有《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序》)
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积累,到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许多卓越的思想家,对于宇宙人生的许多渊奥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出许多精湛的见解,奠定了中国学术文化继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学术文化思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 …在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孔子与老子。… …孔子是三代文化的继承者,老子是却是三代文化的批判者,对于文化所带来的偏弊提出了深刻的批判,主张因循“自然”。老子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先天地生”的“道”的观念,从而打破了从古以来以“天”为最高最大的观点,于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老子更提出“反”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要向反面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表现了高度的智慧。… …老子的继承者是庄子。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学说,认为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的,认为人必须“外天下”(遗忘了天下)、“外物”(遗忘了物)、“外生”(遗忘了自己的生命)然后能“朝彻”(大彻大悟),朝彻而后能见到独一无二的道。能见到道,则超越了“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等等,而达到精神的逍遥。庄子的文章“汪洋自恣以适已”,表现了独特无人能及的风格。有些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古希腊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源泉。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可以说先秦诸子学说是宋元明清哲学思想发展的源泉。今天我们研究哲学,必须首先了解先秦诸子的学说。这是确然无疑的。(摘自周立升《老子的智慧•序》)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撰著几大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于古代道家在自然上的贡献特别重视。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亦著论赞扬道家学说,美国著名科学卡普拉著《物理学之道》,将道家的“道”与现代物理学联系起来。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颇有趣味的研究课题。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是所谓“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发展起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如恩格斯所说:“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它”,“除了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复归到辩证法的思维,在这里没有其他任何出路,没有达到思想清晰的任何可能”。(《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旧序》)二十世纪后期,这种“向辩证思维复归”才逐渐实现。现代科学家重视老庄哲学正是这种向辩证思维复归的明显表现。道家老庄哲学所以受到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家的推崇,正是由于老庄哲学富于辩证思维。
从自然观(天道观)的发展看,道家的贡献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学说,提出“正言若反”的名言,开创了中国的本论,充满了辩证智慧。而儒学宗师孔子罕言天道,孟荀亦专重人伦道德学说。为儒家本体论奠立基础的是《周易大传》,而《周易大传》实受过老子的影响。宋代理学家为孔孟学说补充了本体论的基础,而其本体论的许多观念来自道家。尊奉老子为教祖的道教虽多荒唐迷误之谈,但对于化学与养生学有所贡献,在中国科学史上亦有一定的地位。
当代西方自然科学家对于道家学说的阐释,值得我们深切注意。我个人认为古代道家的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的联系确是一个值得深入钻研的课题。(摘自董光璧 《当代新道家•序》)
(二)知名学者、东南大学萧焜焘有关论述
自然辩证法首先要加以探讨的便是宇宙的构成问题,这就是哲学本体论问题;其次,自然辩证法要加以探讨的是宇宙的演化问题,这就是哲学宇宙论问题,从广义上讲,它涉及到天体起源、生命起源、人类起源等方面。用今天流行的但未必确切的术语来讲,这些都属于所谓自然观问题。
哲学或理论科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完成。它的本性是由感性通过知性发展到理性。它的特点是用概念形式提示宇宙人生的实质。
理性思维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精神的成熟,此时,人类在精神领域完全实现了自己,从而变成了完全的人,并且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宇宙与人生的统一。此时,思维的解放,精神的自由也得到了实现。这一切也意味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
理性思维就是一种解放、就是精神的自由状态。解放与自由,决不是蔑视现实,对现实采取抽象的虚无态度,它是现实事物之间的必然性联系的揭示,现实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展开。解放与自由:对于主体而言,就是自我的完全自觉;对于客体而言,就是真理的显现;对于人生而言,就是幸福的享受;对于情操而言,就是深情的热爱。因此,思维的解放与精神的自由,意味着主客交融,天人合一;善与美统一于真、意志与感情统一于理性。
整体性要求是人类哲学思考的萌芽。人们企图在现象世界之中,探寻那一以贯之的东西。“多中求一”表明人类智慧的成熟,这个成熟时期,在古希腊大约处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这时人们关心他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起点与基础。起点与基础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的诞生。
本体论着重研究宇宙的根源,宇宙论接着研究宇宙的演化。因此,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与其相应的宇宙论。(摘自萧焜焘《自然哲学》“写在《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前面”第2、10、12页及第一章“物质论”第4页)
萧焜焘老师说:“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 …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他研究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构造、生命的奥妙、人类的秉性、社会的生成。… …他高瞻远瞩,深入解剖人生,积极介入人生。… …冷静地睿智的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质与规律,那就是‘道’”。(《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三)知名学者、《老子传真》作者黄友敬有关论述
他(老子)站得高,看得深远,认为人生不是孤立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属于自然界的,但同时又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而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产物,… …因此,他不但突破了个人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人类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现在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历史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万事万物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天地这个大圈子,把人类的思考范围,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将个人与社会、与天地宇宙都置于“道法自然”这样一个整体巨大系统中来;把有限的人生、社会、人类放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来;更将有形的万有放到无形的妙无中来;并将此两者有机地和谐统一起来。它的精华便是简明扼要的《道德经》五千言,核心是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著书是出于他救人济世慈爱之心和他的人生理想。他所说的都是有根有源的,是掌握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道,来统御现在的一切,不是自我作古,而是继承了我国古代大道的传统。老子不是单纯的继承,而是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吸收当时最高科学成就,把它升华为一种崭新的系统而完善的“道学”——大道科学。因为是前无古人的,所以“吾不知其名”;因为是微妙玄通的,所以只能勉强为它命名、为它形容。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并称“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性的。”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现在世界上译本,据说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荷兰文19种,意大利文11种,日文10种,西班牙文10种,丹麦文6种,俄文、瑞典文、匈牙利文、波兰文各4种,芬兰文、捷克文各3种,冰岛文2种,葡萄牙文、越南文、世界语各1种(克努特•沃尔夫《西文道教书目》),可谓盛况空前。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徐方平说:“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不能直接观测到的物质世界,它包括相对论所研究的宇观世界和量子力学所研究的微观世界,这些世界中呈现着像老子所描绘的‘道’的状况。”(《老子、现代科学家与直觉思维》)“玻尔认为量子论的认识问题在中国老子那里已经碰到了。”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王金怀《老子是全世界尊敬的伟大先哲》)
“李约瑟在晚年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名誉道家’。我把他称为‘当代新道家的先驱’。”“在我看来,李约瑟对人类思想史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发现的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我甚至想,他的这一发现可能是,在人类历史的转折时期,新的文化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起点。”(董光璧《当代新道家》)
葛荣晋说的好:“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灵魂,还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渗透在各个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只有我们把这些社会价值揭示出来,才能把道家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道家思想具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
“后期道教学者极力追求‘深根固低、长生久视之道’,从自然哲学转到生命哲学,再具体化到人体功能的深入探究,从大宇宙(天)与小宇宙(人)、自然大生命与人体小生命的同构与互动的角度,探索生命的奥秘,揭示出许多人体功能的自然节律,促进了中国特有的道术科学和养生妙术。”
道家之学,源于柱下,依附隐者,流播民间。在先秦,虽尚无道家或道德家之名,而论道各家,已蔚为南北诸流派,旨趣不全相同。但道家诸派,都无例外地祖述老聃,单扬道论,以其特有的思想风骨和理论趋向,轻物重生,反抗异化,贬斥礼法名教,主张反朴归真,追求精神自由,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共同学风。道家学风的首要特点,是以“尊道贵德”为理论重心,力图超越可名言世界的局限,探究宇宙万物的终极本原。道家独创的形而上学及其精神语言体系中,“道”成为超乎天地、万物、五行、阴阳之上,而又与“气”、“朴”、“大”、“一”等抽象处于不同层次的最高范畴。“道”被规定为:“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是“天地之始”、“天地之根”、“万物之母”、“万物之宗,具有终极的根源性;“道通为一”、“道无终始”、“道未始有封”,即具有无限的普存性和永恒性;“道常无名”,“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即“道”属超名言之域,非通常的理智和感觉所能认知,而只能通过“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智”的特殊方式去体知。“夫体道,天下之君子所繁焉”。“道”并非不可知,而是“可传”、“可得”、“可知”的,只是需要人在特定的实践中去体知。道家在理论中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区别于“认知”(依靠名言)的“体知”(超越名言),并论证了这种“处于心智”、超载名言的对“道”的体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机制。道家从两个方面展开它的论证:一方面,由自然哲学引向社会哲学,从“道法自然”的原则引出社会批判的原则。另一方面,道家以贵已养生为立论基点,由自然哲学更深入到生命哲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对中国传统的医药学、养生学、气功学等应用人体科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更重要的是道家对生命的深入探究,并非仅限于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实测与开发,而是旨在同时探究哲学意义上的“真人”与“真知”。道家所谓“真人”与“真知”,即摆脱了异化枷锁、归真反朴的人所特有的对人天合和境界的体知。所谓“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并非神秘直觉,而是经过长期的修炼,逐步地意识到“人”(小宇宙)与“天”(大宇宙)、个体小生命与自然大生命乃是同构互动的。(萧 父《众妙之门——道教文化之谜探微•序》)。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68年,他首次指出老子是在2000多年前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他以“返老还童”比喻道家思想的现代性。
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在《当代新道家》的序中,还进而为这种“复归”从哲学高度指出它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它”,“除了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复归到辩证法的思维,在这里没有其他任何出路,没有达到思想清晰的任何可能。”(《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旧序》(摘自黄友敬《老子传真•前言》)
(四)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董光璧有关论述
我把那些基于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道家某些思想归复而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的学者称为“当代新道家”。当代新道家的实质在于,把中国古代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发展为一种科学人文主义,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我认为这种新道家思想,不仅是解决当代世界的文明危机的一条出路,也是重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可取的方案。对于以道家思想为其哲学基础而远未现代化的道教来说,在世界各大宗教都在试图通过改革而适应现代化新形势的情况下,这种基于文化趋同性的世界主义文化观,无疑也能为其继承传统而面对现实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种新的学术基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加深,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越来越受到注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论证道家思想的现代性,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阐述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文化哲学家卡普拉(Fritjof Capra,1938—)推崇道家的生态智慧,当代德国哲学家曼纽什(Herbert Mannucci)诠释道家怀疑论的现代价值,中国哲学史家陈鼓应倡导中国哲学的“道家主干说”和道家的批判精神,美籍奥地利女文化史学家艾斯勒(Riane Eisler)致力于从人类学的立场阐明与道家思想异曲同工的人类合作论。在克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隔阂的努力中,一些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虽然他们多不自称道家,但却已经并且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着当代新道家的形象。
正是在这新启蒙运动中人们发现了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与当代科学人文主义的一致性,即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及其世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新和教授的评论说,逐步发展起具有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的当代新道家思想体系应是当代中国学者的使命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天津师范大学刘仲林教授在他的两篇文章中,把新道家与新儒家和综创家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哲学思潮。袁保新亦主张发展当代新道家,不让新儒家独领风骚。北京大学许抗生教授认为,在严格意义上说现代新道家新的思想体系还尚未建立起来,但他相信当代新道家学派犹如母腹中的婴儿不久即将诞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的刘笑敢博士,在其《老子》中每章都有专节讨论道家智慧的现代意义或现代转化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胡孚琛教授则呼吁,通过道学现代化造就一批中华民族的当代新道家。《当代新道家》还被韩国学者李锡明译成韩文出版并一再重印,引起韩国学者的关注。
尽管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当代新道家的思想体系也还有待建立,但古代道家思想现代化的许多重大课题已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其中包括道教的教义思想现代化问题。
科学文化将在21世纪上升为人类生活的主角,尽管未来还会有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世界文化演革流向的大趋势将无疑是走向融合。纵揽中国文化的历史遗惠,道家思想最具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特质。正如李约瑟所说,道家思想不只是宗教的和诗人的,而且也是方术的、科学的和民主的。一般来说传统的惯性是历史的阻力,但在适当的条件下长期被忽视的古代遗惠也可以成为创造的源泉。对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建理性以克服伴随科学技术加速发展而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引导世界文化的演革流向、促进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的历史性的转变,道家的某些思想遗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科学与道德的关系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代,作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其现代化的努力应包括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在世界各大宗教无不以其理性化和伦理化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形势下,已有两千年历史的道教无疑可以通过吸收新道家的思想而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的道教自明代以降几乎一直处于衰势,尽管它已传播到世界五大洲,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相比,还远不能说是一个世界化的宗教。但这并不表明其世界化的前途暗淡,从当代新道家兴起的形势看,道教具有其他世界宗教不可比拟的潜在竞争力。作为道教信仰核心的“道”之合理性和道教伦理的生态价值观,其适应现代文明变化的能力非其他宗教所能比。“道”作为世界统一性的根源与根据,作为超越人类及一切有限之存在的最高象征,作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之对象,能以其更高的合理性经受后现代性的冲击和考验。上帝死了,道还在!(摘自罗嘉昌、宋继杰 《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六)》“当代新道家与道教现代化”一文)
科学人文主义的一支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并发展出它的现代形式。这些学者中的李约瑟(1900~)自称“名誉道家”。… …我用“当代新道家”指称以李约瑟为代表的这样一批学者,他们揭示出正在兴起的新科学观向道家思想复归的某些特征,并且倡导东西方文化融合以建造一个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 …而我所谓的“当代新道家”,虽然他们多不自命“道家”,也不专注于道家思想的“现代化”,而是基于他们的发现,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道家的某些思想归复的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趋同性的世界主义文化观。… …大概是由于当代新道家与新科学结缘这一特征,给不熟悉科学特别是不理解科学的真正意义的人文学者造成了某种心理障碍。要不,为什么有人说,你可以言“道”,你也可以言“物理学”,但是你不可以言“物理学之道”呢!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也有一些人文学者对此取宽容的态度。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说:“… …西方有些人像卡普拉已不愿拘限在传统的窠臼 之内,由于他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乃提出物理学之‘道’而引起热炽的讨论。这方面自难作成任何定论,但观念的冒险需要开拓新的视野,却是无可厚非的。”排斥当代新道家的人文学者可能认为,现在正需要以人文精神限制科学和弥补科学之不足,何必要人文与科学结缘呢?其实著名美国科学史家萨顿(1884~1956)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当今的人文精神不应是旧人文主义,而应当是科学的人文主义。当代新道家的新文化观的哲学基础是,早已蕴涵在古代东方思想家的著作中并由现代科学重新揭示出来的世界观。黎凯旋经与科学家十多年的讨论总结出《易经》中所蕴涵的若干“宇宙最高原理”:“最近十多年来,我曾和不少中外数理科学家见面,每次在讨论到《易经》的原理和方法技术时,大家都一致认为,《易经》中实含具有宇宙最高原理。所谓‘宇宙最高原理’,即宇宙万有所含具的共通的原理,也就是宇宙万物万事及一切学问都离不了的共通原理,包括对称原理、平衡原理、和谐原理、循环原理、生生原理、稳定原理等等。”这些用现代语言表述的原理在历史上道家的著作中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阐发过。而在当代学者的著作中又通过重新评价,使这些古人的睿智焕发出新的光辉。李约瑟阐述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汤川秀树论证道思想的现代性,卡普拉推崇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在克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隔阂的努力中,一些科家和人文学者已经并且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着当代新道家的形象。我把他们发展的道家思想的现代形式归纳为四个基本论点:道实论、生成论、循环论和无为论。… …道家传统在中国历史中虽有几次微兴,但应该说它长期处在被忽视的境遇。在这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危机中,当代新道家的出现,是否预示着一场新的文化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和出绿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摘自董光璧《当代新道家•引言》)
有种种迹象表明,在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的转变中,科学可能不再完全沿着17世纪确定下来的路线前进,如何建构后现代科学已是一些学者的中心话题。李约瑟认为中国传统中保存“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其他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中国的文化价值的后现代性。英国天文学家沙里斯(M.Shalls)在其《新科学的诞生》(1985)一文中认为,前进的惟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1985);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比利时化学家普里高津(I.Prgogine)在其《从混沌到有序》的中文版序言(1979)中说,新的自然观“将把西方传统连同它对实验的强调和定量的表达,同以自发组织世界观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Prigkgine)在回答中国学者问题时说,他创立协同学同时受到了西方的分析思维和东方的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人类意义世界所作出的这种价值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历史转折时代的传统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重新获得其生命力。在我看来,道家人道主义的自然对于后现代科学启蒙、儒家伦理价值的科学化,对于科学的人性化以及中国传统科学的潜在模式对于未来科学,这三方面的意义应认真加以研究。
超越时代的伟大思想家老子和庄子,不仅意识到当时的文化困境,而且深刻地顿悟到文化对人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必将导致人类与自然界的疏离,从而构想出依据理性的引导复归于自然之“道”的理想出路。老子和庄子曾依据认识的相对性十分尖锐地提出人类知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问题,即人类知识的基础和是否能给人以幸福的问题。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一个世纪以来连续不断地更替着的动荡不安,把个人、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的不安全都展现在人类面前。这种世界性的社会危机正是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文化对人的严重异化的表现。对待当代文化异化特别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态度,在观念文化子系统里表现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裂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隔阂。对待当代世界文化危机的态度,依然如历史上所表现的那样,理性与反理性对立。这种对立的新特点是,反理性从怀疑科学理性走到了明确反对科学的地步,从而导致科学人文主义诞生。
在科学人文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被发现。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作为一位出身东方文化传统的现代科学家最早预感到东方思想对于科学观转向的重要性。他以“返老还童”比喻道家思想的现代性,认为像相对论这样的物理论对整体和谐的强调很接近东方人的看法。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自命为“名誉道家”,并认为道家思想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科学”,提出了以道家开拓科学未来的纲要。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卡普拉(F. Capra,1938—)为道家的生态智慧所吸引,著《物理学之道》(1975)和《转折点:科学、社会和兴起的文化》(1982)等书,勾画出一种东西方平衡的世界文化模式。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新科学的基础上阐释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并致力于重建以东西方文化平衡为目标的新理性。我称他们为“当代新道家”。(摘自任定成、王骏、高勘主编的《科学前沿与现时代》董光璧的“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四大难题”)
(五)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教授的有关论述
中国哲学一向是较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的。这些问题的讨论,又常落到伦理道德的圈子里,这样一来,思想范围常常被框在某些格式上。老子哲学的特异处,就在於扩大了这一个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个宇宙。他看人生种种问题,乃从宏观出发,而又能微观地作多面的审视。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近些年来,我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问题。我是从专业哲学的角度考察中国哲学的主线及主体思想而提出道家主干说。儒道两家代表着文化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伦理学正如逻辑学、美学、宗教学等等,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什么是道德上的“善”与“恶”,“是”与“非”。它的任务是分析、评价并发展规范的道德标准,以处理各种道德问题。它在哲学的大厦中,并非主体“建筑”。从西方传统哲学来看,形上学(宇宙论和本体论)是为主体,从中国传统哲学来看,则宇宙论和人生哲学为其主体。从中国哲学的主体部分立论,无疑地,道家居于主干的地位。至于文学中、美学史、艺术史,则道家思想更具有灵魂性的重要地位。中国哲学之所以能被称为哲学,就表现在它与西方哲学有共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它们所研究的问题、对象及在诸学行中的位置等。从哲学之为对宇宙人生用作整体性思考和根源性探究这一角度来看,先秦哲学唯独道家担当这一重要角色。总言之,中西哲学的迥异之处,就在于西方哲学是“超自然形上学,而中国哲学则为“自然宇宙观”。在“宇宙观”的问题上突出“自然”的特性,正是道家的特色。中国的宇宙观创造于老子,为庄学与黄老之学等道家各派所发展,而孔孟思想在宇宙观方面则一无建树。道家的思维方式成为历代中国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对立及循环的思想最早是由老子系统表述的。老子最早系统地提出来的上述思维方式,从来广泛影响其他各家各派,从而成为先秦哲学史上主要的思维方式。它对后代哲学体系,更是至深且巨,乃至成为中国思维方式的象徵。在诸子百家中,就考虑问题的规模而言,无疑以道家最为宏大。孔、墨基本上都局限于人类社会之中,而老、庄黄老则能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社会、人生之问题。与道家思维方式的泛化一致,其他各家特别是儒家也渐渐地广大其思考的范围,从人生而进至自然宇宙。从而使中国哲学表现出天人之学的形态。中国哲学的特色就思维方式 来看,最重要的莫过于道家老子所开创的“推天道以明人事”与“天地人一体观”以及“对立”与“循环”的思想法则。就思维内容而言,莫过于道家老子所提出的“道论”。冯友兰先生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的境界。《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认,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冯先生所说中国传统哲学最重要的在于“为道”,以求提升心灵境界,而哲学乃“属于为道的范畴”,可见老子提出“为道”的重要性。道论中有关道体的论述及万物生成论等部份约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宇宙论)。因此,可以说,老子(及道家)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道论的主张,其为道家各派所发展,自战国中后期为稷下各学派所普遍接受,而成为其后千年来中国哲学最核心的部份。然而,长期以来,以老庄为主的道家深受曲解,近年来学风渐趋正常。晚近张岱年先生在《道家文化研究》等刊物上连续发表有关老子哲学论文多篇,观点公允而精确可作为当前中国学界对老学的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兹引述其主要论点:(1)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创始者。张先生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为天地万物的本体,这是理论思维的一次巨大的跃进。”(2)关于中国“哲学的突破”这个问题,张先生有着近似的观点:“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孔子所讲的道德观念大都前有所承。老子则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所讲的道德观念大都前有所承,而老子这种前无所承的独创性思想,这正是中国哲学的突破。”始于老子并以老子为中国哲学之父的根本理由。张先生还说:“中国传统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有二,一是儒家,二是道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的创造人是老子。孔子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楚;老子开创了关于本体论的玄想。”这正是我在拙著《老庄新论》中所说的:“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伦理家,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老子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3)老子道论为中国哲学之缩影。张先生多次提到老子道论对后代哲学史的影响:“老子提出了‘道’的观念,在战国时代发生了广泛的影响。《管子》、庄子、《易传》、韩非,都接受了‘道’的观念,而各自加以推衍… …张载、程颢、程颐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从战国前期到清代,‘道’都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而‘道’这个最高范畴是老子所提出来的。应该肯定,老聃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老子的道论,不仅被历代道家各派所发展,也为历代儒家人物所继承,张先生明确指出:“道家以‘道’为本体论的最高范畴,后来亦被儒家所接受。”“理学的本体伦是在道家本体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毕此以观,可澄道家的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体地位。老子的道论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的形上学传统,其后,黄老及庄子等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并提出气论来补充道论之不足。道家的道论不仅开创了中国形上学传统,也开启了中国特殊形态的人生哲学。(摘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六)著名学者林语堂的有关论述
什么使中国人成为哲学家的?不是孔子,而是老子。谁制作广传在中国民间思想中最好的格言?不是孔子,而是老子。……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深藏不露的哲学家,教人用质柔如水的力量。……老子的影响是大的,因为他充实了孔子积极主群及常识所留下的空虚;以心灵及才智而论,老子比孔子有深度。……每次我想写点东西来谈著作《道德经》的老子,我都先读一点爱默生,使自己有一个适当的心境,但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方式或风格的相似。老子充满似是而非的隽语;爱默生则只是偶尔如此。爱默生的金块散布在他亮度不够长的碎石中,老子则把他深奥的智慧挤入光辉密集的五千字里面。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来具体表现一种哲学的全貌,且曾对一个民族的思想有这么大的影响。(摘自林语堂《中国哲人的智慧•编者前言》)
在孔子的名声远播西方之前,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和学者,早已研究过老子,并对他推崇备至。其实,我胆敢说,在这些了解东方的学者中,致力于老子研究的,超过研究孔子的。(摘自林语堂《中国哲人的智慧》第190页)
(七)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有关论述
中国道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建构了玄之又玄的形上学道体的逻辑结构,为中国思辨哲学之源头;又渗透到各个百姓日用的学科,促进着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人文文化和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文化,以及医学、养生、气功等科学技术文化的发生、发展,而成为养育道学的活水。这样,道学就成为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活水之一。
道学之体虽玄而用功,并非体玄而用虚,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个层面上圆融会通。因此不仅在中国古代有其操作的功用、效用,而且在现代亦有其现实的功效,具有很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道学说到底是对于人的生命的关怀。她是对生命的存在、如何存在,生命的价值意义、何以有价值意义,天地万物存在与人的生命有何关系、如何协调和合,天地万物与人生存的所当然和所以然之故等等问题的追根究底的精髓所在反省,而求完善人物的生命存在。本书试图揭示道学对上述这些问题反省的、思维理路、人文精神、现代价值等。(摘自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前言》)
(八)《老子通解》作者、广东省老子文化研究会会长罗尚贤的有关论述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老子道学,以其抽象哲理的鲜明特点,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历代的杰出思想家,无不研老,并在老学中得到启迪。
老子学说,内容极丰富,是个完善的思想体系。迄今所知老子的著作,只有《老子》一书。(摘自罗尚贤《老子通解》再版前言、一版自序)
(九)老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熊铁基的有关论述
我们写《中国老学史》时的一个指导思想是:老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不是我们的创见,但为我们所强调和重视,并且作了尝试性的努力。撰写《二十世纪中国老学》,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摘自熊铁基、刘韶军、刘筱红、吴琦、刘固盛《二十世纪中国老学•前言》)
近十年来,文化的研究异常活跃,传统思想文化重新受到社会的重视,其中,道家、道教思想文化的研究大有与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分庭抗礼”之势一部《老子》,字不过五千,却拥有一个博大的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人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故历来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研究、注释、阐发,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且悠长的学术流派,同时也就构成了一部老子学说史。(摘自熊铁基  马良怀  刘韶军《中国老学史•前言》)
(十)许啸天有关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来源于儒释道三家。晋葛洪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未也。此说不无道理。孔夫子亦曾向老子请教,称赞老子如龙在天。老子深邃的“道”,贯穿于数千年历史,倾倒无数中外鸿儒大家。先读老子的《道德经》,其后再读各家经典,即可知许多学问家为何往往要把他老人家列于孔夫子前边。(摘自许啸天《老子 内容提要》)
这三家中,我们今日根据他思想寄托范围的大小,与夫思想进展的自然系统,当然要推道家思想发生得最早。道,是说自然的天道;又类乎希腊哲学的宇宙论,或自然哲学,自然哲学,以自然为对角;(研究天地内外一切有生物无生物,有形质的,超天地生死的一个最初唯一的自然原则)……拿中国的学派来归纳:则自然哲学属于老子,……自然哲学所讨论的范围,便是在研究最初的唯一的真理。如世界之起原,历史的运命,又如生命秩序的根原,这种学问,在西洋又称为“形而上学”,与所谓“本体论”对举。便是研究每个实在为物质的抑精神的。——宇宙论,便是讨论宇宙是否由独立自存之多数个体集合以成?又万有是否是一体?而部分与全体间有无不可相离的关系?这最初的哲学思想,中国的道家,实在足以当之而无愧。近人梁启超说:“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损自然之朴。”(摘自许啸天《老子 内容提要》)
(十一)何建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所教授、博士)有关论述
中国人性格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李约瑟(joseph Needhan)《中国的文明》第二卷。(摘自何建明《道家思想的历史转折》)。
国际著名科学史家、道家学研究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n)博士曾经指出:“在唐代,真正的道家哲学出现了第二次繁荣。在公元6世纪和10世纪之间,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书籍,这些书籍应该好好读一读,值得人们更深入地研究。”(摘自何建明《道家思想的历史转折•绪论》)。
而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国民心理影响既深且广,现今理应加强对于这一重要思想源流的研究,深入发掘其富有人文价值之精华。(摘自何建明《道家思想的历史转折•审读报告》)
(十二)汤一介、黄心川、叶秀山有关论述
把“道家”“道教”与“仙学”作一统一体做整体性的研究,其意义无疑是深远的。
(摘自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汤一介序》)
道学暨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领域的研究自本世纪后半叶以来,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舆论家所瞩目。近处来,我国学术界曾在这方面发表了不少学术专著和论文,其中不乏很多有见地的创作。……使道学思想的精华和智慧为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改革和现代化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从而能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衔接,应该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用道家的科学思想来接纳西方文化中的先进要素,这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当前东西交通、能济的频繁接触,信息的高速传递,特别是因为在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窒息下出现了种种社会弊端、精神危机,西方文化和基督文化的没落,使不少西方思想家、科学家又回归于东方,憧憬东方的古老文明,要以东方精神文明的智慧去弥补西方的缺陷,为此道学思想特别是老子的“法道自然”、“人道合一”、庄子的“道通为一”、“无以人灭天”的思想曾经引起了欧洲、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很多人文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重视。例如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量子力学家薛定谔、美国著名科学家卡普勒、印度的化学家P赖易、日本的科学家汤川秀澍等在阐述他们的科学的哲学和历史著作中都援引了道家的思想和著作,并肯定了道家思想的科学性、现代性和普世性。(摘自 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黄心川序)
我尝说,在哲学家的最源头,西方哲学只有古代希腊泰利士的一句话:“万物的始基是水”,而我们《老子》书有五千言,我说泰利士这一句无论如何顶不过老子这“半句话”。然而西方人的哲学发展成为众多的哲学体系,蔚为大观,而我们的哲学,虽不能说没有发展,却也不能说按比例已超过西方“半万倍”。就中国传统哲学来说,我总觉得,老祖宗对得起我们,问题出在子孙们身上。就哲学而论,重点常在道家,老子这五千言,的确有深刻的哲学理路。我们看到,老子这一思想在哲学上的伟大意义是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的。黑格尔说,一切“有限的东西”是都要消亡的,在这个意义上,一切“有限事物”,都有两个名字,一个叫“有”,一个叫“无”;就其“形成”过程而言,为“有”,就其“消亡”过程而言,为“无”。至此,我们的老子的思想达到了何等高超的哲学层次,不是很值得一切不抱偏见的西方哲学体味的吗?(摘自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叶秀山序》)
在全世界即将跨入21世纪之门时,如何适应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寻找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从而提出振兴中化民族,奔向大同社会的文化战略?中华民族自伏羲、黄帝、老聘一脉相传的道学文化,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其学“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足以承担这历史使命。道学是参天地、赞化育、贯中西、通古今的大学问,创立新道学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潮流中审时度势,应变自强的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今天,道学文化如旭日东升,不仅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开始沐浴着她的光辉,西方的有识之士也为她的智慧之光而欢呼。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尽管有着政治观念上的种种分歧,但在道学文化中却不难找到共同的语言,道学是革新的文化,是前进的文化,是通向未来的文化,是世界大同的文化。通论道学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征,向读者展示道学中五光十色的瑰宝,这是笔者历尽寒暑伏案耕耘的一大心愿。(摘自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壹、通论篇》)
(十三)杨叔子(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教授)有关论述
从某一角度上看,科学是在讲“天道”,人文是在讲“人道”;固然,“天人合一”,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是指“天道人道合一”;但从某一角度上看,也可指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互朴、交融、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文化一大精华,特别在今天更为国内外一切有识者所公认。(摘自《新华文摘》2002年第9期杨叔子的《科学人和而不同》一文)
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近日表示,今年他的机械专业的博士生,先要背诵《老子》和至少半部《论语》,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杨叔子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化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举例说,基督教国家的学生被要求读《圣经》,伊斯兰国家学生要读《古兰经》,中国学生要读什么?他认为应该读《老子》和《论语》。他说,中国不是缺少科技人才,而是缺少人文科学人才。让博士生背《老子》、《论语》,有三个好处:培育民族责任感、锻炼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摘自《每周文摘》总1307期2000年1月11日《想戴博士帽先过〈老子〉一关》)
(十四)黄钊(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关论述
道家学术是我国古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道法自然”的旷达玄思,闪烁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之光,推进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孕育生理论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闪耀史册的历史贡献。
而道家则以自已的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在古代科学技术的殿堂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英国当代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著名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古代科技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之后,特别推崇道家的发明创造。他在谈到道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时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过去,人们只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近处,英国学者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的指导下,撰成了一本名为《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的书,其中肯定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它指出:中国古代除印刷术、造纸、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外,还有九十多种世界首创的科技成果,如:水下鱼雷、多级火箭、载人飞行、枪炮、白兰地,甚至蒸气机的核心设计,也同中国人的智慧分不开的。这一百个“世界第一”,是我们民族智慧的象征,其中道家的智慧尤其值得重视。(摘自黄钊《简论道家学术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养生理论的重大贡献》)
(十五)萧  父(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有关论述
道家之学,源于柱下,依附隐者,流播民间。在先秦,虽尚无道家或道德家之名,而论道各家,已蔚为南北诸流派,旨趣不全相同。但道家诸派,都无例外地祖述老聘,阐扬道论,以其特有的思想风骨和理论趋向,轻物重生,反抗异 化,贬斥礼法名教,主张返朴归真,追求精神自由,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共同学风。
道家学风的首要特点,是以“尊道贵德”为理论重心,力图超越可名言世界的局限,探究宇宙万物的终极本原。道家独创的形而上学及其精神语言体系中,“道”成为超乎天地、万物、五行、阴阳之上,而又与“气”、“朴”、“大”、“一”等抽象处于不同层次的最高范畴。“道”被规定为:“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是“天地之始”、“天地之根”、“万物之母”、“万物之宗”,具有终极的根源性;“道通为一”、“道无终始”、“道未始有封”,即具有无限的普存性和永恒性;“道常无名”,“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即“道”属超名言之域,非通常的理智和感觉所能认知,而只能通过“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智”的特殊方式去体知。“夫体道,天下之君子所各繁焉”。“道”并非不可知,而是“可传”、“可得”、“可知”的只是需要人们在特定的实践中去体知。道家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区别于“认知”(依靠名言)的“体知”(超越名言),并论证了这种“外于心智”、超越名言的对“道”的体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机制。
道家从两个方面展开它的论证:一方面,由自然哲学引向社会哲学,从“道法自然”的原则引出社会批判的原则。另一方面,道家以贵已养生为立论基点,由自然哲学更深入到生命哲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国传统的医药学、养生学、气功学等应用人体科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更重要的是道家对生命的深入探究,并非仅限于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实测与开发,而是旨在同时探究哲学意义上的“真人”与“真知”。道家所谓“真人”与“真知”,即摆脱了异化枷锁、归真返朴的人所特有的对人天合和境界的体知。所谓“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并非神秘直觉,而是经过长期的修炼,逐步地意识到“人”(小宇宙)与“天”(大宇宙)、个体小生命与自然大生命乃是同质同构、互涵互动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道家关于道论体系的建构和对于“道”的体知途径的探索,可以说触及到了真正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其所达到的理论深度,对现代人的哲学思考无疑具有启发性。不自陷于各种片面和局限,而能不断地开拓视野,不断地自我超越,这是道家学风的重要特徵,似有助于突破现代哲学的某些困境。
道家学风体现在学术史观与文化心态上,更有一种恢宏气象。从总体上与儒、墨、法诸家的拘迂、褊狭和专断相较而言,道家别具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无论是前期的道家或是后期的道教的学风及其对异已学术的文化心态者较为宽容、开放而具有广阔的胸怀的。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很值得发掘的优秀思想遗产,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基因,(《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萧 父《尊重客观事实的学风述要》)
道家和道教的思想学脉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洪波浩瀚中,据有重要地位,发挥过独特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视野扩大,道家和道教思想文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已越来越引学术界的重视。关于这方面的论著,也逐年增多。(摘自萧  父《道家思想的历史转折•序》)
(十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有关论述
我以为我国的哲学工作者有两大任务:(一)从古人和今人的学术著作中,摘取可为我用的东西,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
例如中国古代哲学就有这类精华,毛泽东同志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所以我曾建议您所的道家、道学专家胡孚琛同志摘取道家思想之精华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摘自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跋》第688页)
三、《老子》思想确能给我们以重要启示(提纲式)
《老子》(世称《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华夏第一部百科全书。深入研究《老子》,感到《老子》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和和潜藏着巨大无比的力量,具有现代价值和宇宙意义,可以古为今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启示之一:具有引导哲学革命的意义,从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建构世界哲学。《老子》开创了哲学本体论,提出一个全新的划时代的并且还深深影响着今天和未来的观念——“道”的观念。老子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时至今日,《老子》中关于“道”之本体论思想仍然光辉灿烂,光芒四射,这可以从《老子》第4、14、21、25、34、等章次中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
启示之二:具有引导宗教革命的意义。当今时代,宗教异化严重,宗教迷信甚行,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许多有识之士汇入宗教改革的洪流,拔乱反正,继往开来,复归其宗教之为宗教的本来面目。而老子之“道”的思想、“象帝之先”(《老子》第4章)等等论述,实在是具备了引导宗教革命的能力。哲学本体论决定哲学诸论,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论……从而使哲学走上真正意义上的理性自觉。
启示之三:具有引导科学革命的意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老子宇宙生化此三大公式诚是科学界、哲学界的最伟大的奇迹,将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许多科学家从《老子》中得到启示,纷纷著文进行论述。因此,老子之道对于科学进步同样具有革命的意义。
启示之四:对人生革命有重大启示。司马迁说:“老子修道德养寿”(《史记》),按司马迁的观点,老子活了160多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无比之喜悦,证之以现代科学,这个数字是完全可信的。
启示之五:“德、治”思想的革命性意义。对于“道”、“德”与“德治”思想,《老子》有非常深刻充分地论述,因此,可以引导我们对“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进行深入思考,使“德治”思想走上自觉、持久的轨道。
启示之六:生态和谐的革命意义。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思想,又是一个具有非常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老子的思路是:“道法自然”基础之上的“辅其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实现“大顺自然”的理想境界。
启示之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重要意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第4章)、“夫唯不盈,是以能敝而新成”(第15章)的不断创新思想,可以给我们以巨大的启示,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之论断提供非常深刻的理论依据。这就是老子深邃的“配天”思想,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
还有很多很多的启示。这些启示是全方位的,具有真理性、革命性、深刻性和全面性。我们可以从中感到震撼,得以升华,而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