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领导和管理的关键并不在于建立建全法律法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00:24:57

7、领导和管理的关键并不在于建立建全法律法规

【原文】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1,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

楚人鲛革、犀兕2以为甲,鞈3如金石;宛钜4铁釶5,惨如蜂虿6;轻利僄78,卒如飘风,然而兵殆于垂沙9,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10,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辨,沟池不拑11,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明内者,无它故焉,明道而钧分之,时使而诚爱之,下之和上也如影响,有不由令者,然后诛之以刑。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邮12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流,无它故焉,由其道故也。

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错13而不用。”此之谓也。

【译文】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是治理辨别的最高顶点,是强大国家的根本,是威行天下的道路,是功勋与名誉的总纲。王、公们遵照它,就可以得到天下;不遵照它,就会毁灭社稷。所以,坚固的铠甲和锋利的兵器,不足以取得胜利;很高的城墙和很深的池水,不足以视为坚固;严酷的法令和繁琐的刑罚,不足以形成威力。遵照这个道路就能行,不遵照这个道路就是废的。

楚国人用鲛鱼、犀牛与兕的皮作为铠甲,坚硬如同金属和石头,宛如巨大的铁矛,惨毒就象蜂螫蛇咬一样,其轻巧便利轻薄容易张开,突然来去就象风一样,然而终于在垂沙兵败,唐蔑死了,庄蹻起兵造反,楚国分裂为三四个小国。难道是因为没有坚固的铠甲和锋利的兵器吗?这是因为他们所统治的政策不是正确的道路。汝水、颖水用作为天险,长江、汉水用作为护城河,以邓林为屏障,以方城为攀缘,然而秦国军队一到,鄢、郢两地就举兵附秦,就象振动枯枝落叶一样。这难道是没有坚固的关卡要塞来阻挡吗?这是因为他们所统治的政策不是正确的道路。商纣王挖出了比干的心脏,囚禁箕子,创造出炮烙的刑法,任意杀戳臣民,他的臣下都战战兢兢不敢违抗他的命令,然而周国的军队一到,他的命令就不能在下施行,就不能用于他的人民。这难道是他的命令不严肃、刑罚不繁多吗?这是因为他所统治的政策不是正确的道路。

古代的兵器,不过是戈矛弓箭而已。然而,敌国不等待试一试就屈服了;城与郭还没有分别,沟和池还没有人工合拢,坚固的要塞还没有树立起来,弩箭机巧的变化还没有张开,然而国家平静不害怕外人而且明白于内部,没有别的缘故,就是明白道路而且平均分配,适时使用并真诚地爱护人民,下面的人民和同上面也如同影子和回音。有不遵照命令的,然后才用刑法惩罚,所以惩罚一个人而天下的人都信服。犯罪的人不责怪上级,知道是自己犯了罪,因此刑罚用得少而威权流行天下,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遵照国家的道路而已。古时候,尧帝治理天下,只杀了一个人、处罚了两个人,而天下就得到治理。传说:“威严厉惩而不轻易尝试,刑罚废弃而不使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是关于领导人与管理者怎样对待战争问题的论述。最好的行为方式就是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所以荀子称之为这是治理辨别的最高顶点,是强大国家的根本,是威行天下的道路,是功勋与名誉的总纲。因为社会行为规范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大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规律而“约定俗成”的,是得到广大人民百姓认可的,如果谁要违反和破坏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人民百姓就不会认可他,除非他说得有理。比如商纣王,为了自己的享受和心情,不惜违背和破坏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人民百姓就不认可他了,而周文王、周武王对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作了合理的解释,就得到了人民百姓的认可和拥护。所以,统治地位的稳固、权威的建立、管理的进行,最关键的在于“说理”!说得有理,人们就会相信、认可,从而拥护,并愿意接受领导和管理。说得无理,人们便会怀疑,从而不相信,然后就不愿意接受领导和管理了。所以荀子强调说,战争的关键并不在于铠甲和兵器,也不在于坚固的城池和自然的天险,而在于民心。得到人民百姓的拥护,即使没有天险和坚固的城池,没有铠甲和兵器,人们也会奋不顾身地保卫国家,保卫自己的土地。如果是进行没有道理的统治和管理,或是无理的说理,人民百姓就不会相信,从而不愿意接受领导和管理,所以即使有铠甲和兵器、有坚固的城池和天险,也是废的,因为没有人来使用和守卫。对这个问题孟子也探讨过,牺牲了大量的人民百姓,夺取到广阔的土地,但没有人,这些土地也是废的。

所以,荀子强调说,只要上上下下都遵守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刑罚就可以不使用了。究其实,法律不是对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解释,而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延伸,是一种对违反和破坏社会行为规范的禁忌和惩罚。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某个地方的社会秩序良好,并不是它的刑罚很重,而是用得很少。所以领导和管理的关键并不在于建立建全法律法规,而是在于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有道理的说理。

——————————————————

【注释】1.由:《书·武成》:“乃反商政,政由旧。”《诗·小雅·宾之初筵》:“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梁惠王上》:“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荀子·修身》:“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这里用为遵从,遵照之意。

2.兕:(si四)动物名。《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小雅·吉日》:“殪此大兕。”《诗·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老子·五十章》:“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论语·季氏》:“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国语·晋语》:“唐叔射兕于徒林。”《考工记·函人》:“兕甲寿二百年。”《说文》:“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这里指独角的犀牛。

3.鞈:(ge革)《管子·小匡》:“轻罪入兰、盾、鞈革、二戟。”《字汇·革部》:“鞈,坚貌。”这里用为坚硬之意。

4.钜:同“巨”。《礼记·三年问》:“创钜乾其日久。”《尚书大传》:“钜野蓤。”《汉书·郊祀志》:“言吾欲见钜公。”《汉书·西域传赞》:“钜象师子。”这里用为大之意。

5.釶:(shi师)同“鉈”。《说文·金部》:“鉈,短矛也。”这里用为金属矛之意。

6.虿:(chai去)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诗·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7.僄:(piao漂)《荀子·脩身》:“怠慢僄弃。”《说文》:“僄,轻也。”《后汉书·袁绍传》:“僄狡锋侠。”这里用为轻薄、轻狂之意。

8.遫:(chi翅)《管子·小称》:“造父有以感辔策,故遫兽可及,远道可致。”《集韵·职韵》:“遫,开也。”《方言》卷十二:“遫,张也。”这里用为张开、打开之意。

9.垂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唐河西南方。

10.举:《管子·牧民》:“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荀子·致士》:“无君子,则道不举。”《吕氏春秋·察今》:“举事必循法。”《史记·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汉书·食货志》引贾谊《论积贮疏》:“并举而争起。”这里用为兴起之意。

11.拑:通“钳”。《史记·秦始皇本纪》:“拑口而不言。”《汉书·五行志》:“臣畏刑而拑口。”这里用为合拢、闭住之意。

12.邮:通“尤”。《诗·小雅·宾之初筵》:“不知其邮。”《国语·晋语四》:“邮又甚焉。”《荀子·成相》:“己无邮人。”这里用为责怪之意。

13.错:《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颜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书·微子序》:“殷既错天命。”这里用为废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