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严峻的环境考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23:53:17
 

 

中国面临严峻的环境考验

79岁的李平日(音译)在广州的赤岗涌边长大,他仍然记得儿时这条河碧波荡漾、鱼虾成群的景象。如今,尽管广州市为治理本市的河水和溪流已花费了486亿元人民币,赤岗涌依然臭气熏天,令他无法忍受。“我们就住在这条污水河旁,每天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已从广州市地理研究所退休的这位老研究员说,“如果人们连洁净的空气和水都得不到,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正在雄心勃勃地构建全球最出色的绿色能源网络,同时在不遗余力地制定最为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规定。然而尽管如此,为了治理过去30年间工业废物堆积所造成的污染,全国每年的清污开支仍高达680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International Fund for China's Environment)主席何平这样表示。
据中国环境规划院称,目前,中国每年用于河流及其他污染物清理的花费为2800亿元。在2011年至2015年间,这项开支预计还会翻一番。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和引起的开支也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中国环境规划院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04年,健康问题所导致的生产力水平下降、农作物减产以及各种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共计5120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决策者们已是进退维谷。如果大力推行污染整治计划,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出台更为严格的法律,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那么金属冶炼等污染严重的支柱产业中员工数量庞大的企业的经营成本无疑会有所增加,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则会面临倒闭。但如果政府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污染的毒瘤早晚会危害整个国家经济。今年7月,中国最大的金矿开采企业福建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汀江流域受到污染,中毒致死的鱼类数量够7.2万人吃上一整年,此后紫金矿业的一家铜厂被迫关闭,其在福建省东部的一座金矿也被迫限产。
像李平日这样的普通民众已经受够了这一切。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马军表示:“如果中国只顾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污染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去年8月,陕西省凤翔县600多名儿童铅中毒,官方公布的血铅污染源调查结果指向东岭集团铅锌冶炼公司。得知这一消息,数百名村民讨伐了东岭冶炼公司,厂区的围墙被村民拆毁,工厂内的机械设备也遭到破坏。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亚洲研究部门主管、反映中国环保困境的书籍《黑色河流》的作者易明表示:“环境污染导致的示威活动一直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热心环保事业的人们正在通过博客和Twitter网保持沟通,积极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
今年8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在相关报告中建议,应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细化税收优惠认定条件,落实好增值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提高清洁生产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今年9月于天津举办的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中国将与世界各国通力合作,降低碳排放,巩固中国在环境保护事业上取得的进步。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授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教师曹静(音译)认为,以往的环保行动往往没有坚持下去,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北京市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便是如此。政府采取的外迁污染工厂、机动车限行等措施“使城市的整体环境大为改观”,他说,“但两年后,随着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成倍增长,北京的污染状况又逐步恶化。”
2008年末,广州市政府保证在2010年11月亚运会开幕前投入数十亿元人民币用于城市污染治理,广州市长还承诺,水环境治理措施实施一年后,将组织广州各城区领导游泳横渡珠江,前文提到的赤岗涌也是汇入珠江的一条支流。2010年6月,李平日写信给广州市市长,提出他家门前赤岗涌的水质情况并无任何改善。他说:“想花一年半载就清理掉数十年淤积的污染物,这个目标太不切实际了。”

提要:分析家表示,中国每年花在污染治理方面的费用高达数万亿元人民币。时间:2010-11-12 15:43:27  作者:格莱尼丝·西姆(Glenys Sim)和Feiwen Rong  译者: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