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七年只为一件事 眉山冬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3:10:25

致富经 卧薪尝胆七年只为一件事 -财经 -51.com视频频道
致富经 卧薪尝胆七年只为一件事,财经...时间:2010-11-25 标签:致富经 卧薪尝胆七年只为一件事 简介:致富经 卧薪尝胆七年只为一件事...
51.pomoho.com/7435309 2010-12-9 - 百度快照

卧薪尝胆七年只为一件事

时间:2010-11-24 15:42:00   来源: 中央电视台

    在四川眉山市,有一个叫王学民的颇具传奇色彩的人,因为他手上有一个一年能带来2.6亿元财富的秘密武器。

    王学民:这个东西就是很多人想知道的东西,很多人想给钱,我说给再多钱我都不卖。

    记者:给你的合作社带来多少经济效益?

    王学民:现去年合作社大概就是2.6个亿左右。

    记者:2.6个亿?

    王学民:恩,就靠这个东西。如果没这个东西,我们一分钱都没有。

    因为手里的这个东西,王学民引领了当地的一个产业,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一年能带来2.6亿元?一提到这个秘密武器,王学民就守口如瓶。

    黄学民:这个具体要问王会长,我不能给你透露这方面的消息。是一个秘密。

    

    陈世卿:那是,我也说不上是啥,是一种水剂。

    记者:水剂?药吗?

    陈世卿:不是药,我估计不是药。

    记者:你估计是什么东西?

    陈世卿:我不跟你说。

    记者:是什么东西?你不告诉他?

    王学民:不是,我们这个技术目前没告诉会员。

    记者:秘方是吗?

    王学民:对。

    记者:谁也不能说?

    王学民:谁也不能说,现在不能说,以后再说。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秘密武器,竟然能带来惊人的财富。而王学民为什么视它为秘密,不愿意告诉任何人呢?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逐渐了解到,原来王学民为了这个带来财富的秘密武器,竟然付出了家破人亡的惨痛代价,卧薪尝胆长达七年之久。

    王学卿村民:家里面出了事,当初王支书真的是,他们说家破人亡,有点恼火就是了反正。

    王卫星村民:这个事咋说呢?不好说,这个事不好说。

    王学民:不问这个了好吗?不说这个了好吗?

    一提起那件事王学民就忍不住流泪,究竟王学民经历了什么?而他又为什么会家破人亡?在他穷困潦倒之际,他又是如何靠一个秘密武器,在2009年创造2.6亿财富的呢?这还得从他19岁那年说起。

    王学民就生长在这个叫民英村的小村子里,因为村子土地贫瘠,地理位置偏僻,曾经是省级贫困村。村民靠种些玉米、红薯来维持生计。

    村民:最偏僻了,而且还有一个水路不通,各方面都不通。

    19岁那年,高中毕业的王学民当上了村支书。他相信只要找到一个人无我有的致富门路就一定能改变村子的贫困。在全国各地考察了几年之后,1994年,王学民终于在山东找到了他心目中的“人间仙果”。

    王学民:它入口非常好吃,简直比苹果还好吃。

    记者:是吗?

    王学民:我觉得太好了,我简直没吃过这么好,我觉得是一种人间仙果。

    王学民所说的“人间仙果”就是冬枣,是原产于山东沾化县的北方晚熟品种,当时还不多见,市场价格高达50元一斤。而且冬枣耐储存、耐运输,正好弥补了民英村偏僻闭塞、交通不便的劣势。如果能在民英村大面积种植,那将是独一份的赚钱买卖。

    王学民:我就想我们村肯定能在枣上走出一条好路来,当时看到枣就看到我们未来的幸福。

    靠谱村民:一斤枣子卖50块钱对我们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王学民首先自己带头,包下了这样的80亩地种冬枣。在他的带动下,到1996年,民英村在冬枣上陆续投入了100多万元,种了1000亩冬枣。

    

    当时,王学民眼里只看到希望,却完全没有发现,这个看似完美的商机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他也根本想不到,自己将会为此付出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惨痛代价。

    从94年到96年,按道理一年就能结果的枣树却只开花不结果。王学民觉得奇怪,就去请教技术专家,专家们的话,让他当场就懵了。

    罗斌高级农艺师:我们查阅了所有的技术资料,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他当时盲目推广是错误的。

    钟涛市农办副主任:当时西南农大的教授都极力反对在我们这里种冬枣。

    记者:他们为什么反对呢?

    钟涛市农办副主任:因为气候和土壤的原因,不适合种植。

    冬枣是北方品种,不适宜南方的气候条件。之前四川已经有不少引进的先例,都是只开花不结果,从来没有成功过。因为民英村偏僻落后,王学民之前根本没听说过。原来他本以为独一份的致富项目,早就已经被判了死刑。

    

    王学民:当时信息太偏僻了,我就觉得冬枣在北方结得挺好的,为什么在我们南方不能结果?我不信。

    王学民相信一定有办法让冬枣树在南方结果,他决定坚持下去,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个固执的决定其实正在一步步把自己逼进绝望的深渊。

    当时,村子投入在冬枣上的100万都是大伙东拼西凑借来的,全村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冬枣上,为了稳定军心,王学民决定守住冬枣不能结果这个秘密。

    王学民:老百姓知道结果肯定后患无穷。到时候老百姓要到你家来闹事,还可能引起一些动乱。

    可眼看枣树种下满三年根本不结果,村里开始有人觉得不对劲了。

    王卫星村民:王支书是骗子,只是把苗子拉回来赚我们钱,是骗我们的。

    村民:有人说是不是买回来一些公树。

    记者:什么叫公树?

    村民:不结果的就叫公树,他们说是一些公树。

    郑立川:有的还要到县里面去告,不是开玩笑,真的要到镇上去告他,告王学民。

    不满的村民们居然打算集体上访,这让王学民的压力更大了。他自己为了研究冬枣,已经倾家荡产,还欠了十几万元的外债。回到家里他也不敢告诉妻子,自己的坚持很有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结果。但妻子还是从村民的风言风语中猜出了残酷的真相。然而接下来,更令他想不到的惨剧发生了,重重危机之下,妻子做出了件傻事。

    王学民:她几次劝我,没办法,你也尽力了干脆早点出去打工算了。我就知道她已经晓得了,她已经晓得枣结不了果了。我说我们枣子很快就结果了,现在放弃真的不划算,忍一忍就过去了。

    王学民当时的家就在这个地方。当时因为年久失修,房子已经摇摇欲坠。终于在一场暴雨之后,房子塌了,可是因为王学民对冬枣投入太多,家里连修房子的钱都没有,终于,王学民妻子心中的家也塌了,她觉得没有任何希望了,做出了一件让王学民至今都追悔莫及的事。

    1997年的一天,当王学民从枣田里回来,像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时,他没有想到,在家里等待他的却是丧妻的噩耗。他的妻子绝望地喝下了农药,永远地离开了他。

    

    王学民:看到我母亲我妹都在哭,她早就没气了。说实实在在的,当时不是那么多朋友劝我我也不想活,当时说实实在在的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没法,不问这个了好不好吗?

    种冬枣欠下十几万对王学民家来说是笔天文数字,妻子觉得种冬枣是没有出路的,多次劝说无效后,她绝望地喝下了农药。妻子的死几乎打垮了王学民,那段时间,他不见任何人,总是一个人默默发呆。一个月之后,村民们就发现,王学民失踪了。

    王学卿村民:枣子最邋遢的时候他就出去,两三个月没看到他。

    王卫星村民:跑了,可能就不管了。

    村民们猜想,王学民可能丢下冬枣这个烂摊子不管了。可很快,就有人在山西的一个煤矿发现了他的踪迹。原来王学民竟然跑到山西挖煤去了。

    王学民:当时我们这穷,挖煤的挺多的。当时说实在的,看到确实是,是一个发财的门路。说实在的我当时也很动心。

    一时间,关于王学民去山西包煤矿挣大钱的说法在小村子里流传着。王学民到底为什么去山西呢?直到现在也很少有人知道真正原因。正是那次山西之行,王学民才能在日后找到一年创造2.6亿元财富的秘密武器。

    

    其实王学民一直没有放弃冬枣。1997年,他北上山西,去一家枣类研究所系统地学习关于冬枣的知识。他带着借来的100多元钱离开了民英村,当他辗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口袋里只剩下一枚5分钱硬币。

    王学民:肚子很饿,我心里就软了,回去没钱,住下没钱。

    无奈之下,他只能去煤矿挖煤打工挣钱。王学民白天去枣类研究所上课,晚上挖煤挣生活费,常常因为休息不足体力不支,晕倒在煤矿里。

    王学民:我第一次挖煤出来的时候,只看到两个眼睛,身上全是煤。说实在的,当时我想我宁愿去死也不要再去挖煤了。

    王学民一边挖煤一边学习,三个月以后,他对冬枣的习性已经了如指掌,但是他失望地发现北方的专家也不能解决南方的问题。

    村民们发现王学民又悄无声息地回来了,而他的举动也更加令人难以理解,他不是整天蹲在枣田里,就是把自己关在这个屋子里。

    记者:这根本进不去人啊。

    王学民:对,这里摆的都是,现在看到摆的都是一些瓶子。

    记者:当时你住的样子跟现在有多大差别?

    王学民:现在这里比当初好几十倍上百倍了,当时这里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棚子。表面上看这里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

    王学卿村民:那两年确实把王支书整得不成样子,看他人都不像人了。

    王卫星村民:他整天就往那一蹲,就蹲着,就围着那枣树打转,对不对吗?我们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王学民一系列怪异的举动让村民们难以理解,他到底在干什么呢?其实,他那个带来2.6亿元财富的秘密武器正是在这个屋子里创造出来的。

    王学民为了让北方的冬枣在南方挂果,落得倾家荡产,逼得妻子喝农药自杀。为了学技术,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煤矿打工,却失望地发现北方的技术解决不了问题,接下来,他只能靠自己摸索。

    

    当时,王学民就是在这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屋子里完成了关于冬枣的试验。这些药瓶子就是他当时用来试验用的。每年冬枣的花期只有二十多天,在这二十多天里,王学民把累计一年的研究成果争分夺秒地做实验。每一年,他都会取得一点小小的突破,而那一点点突破就是支撑他度过下一年的动力。终于,在2001年的一天,他日夜期盼的一幕出现在了眼前。

    王学民:比较好的村民你们来看,我这是什么?当时夏师傅第一个来看的。他说这是啥子?我说你看这是啥子?这是枣啊,这是枣子。那心里真是太高兴了。

    经过无数次试验,王学民总结了一套适用于南方的冬枣种植技术,而最关键的核心是他研制的一种保花保果的药剂,解决了冬枣在南方花芽分化不正常的难题。

    罗斌高级农艺师:北方冬枣一旦引种到南方,因为气候环境不适宜,花芽就不正常,喷上复合剂之后,花芽分化就正常了。

    这些照片就是王学民当时拍下的。这些挂满枝头的冬枣就像是最好的奖励,让他多年来的痛苦都一去不复返。一个原本不懂技术的普通农民,7年卧薪尝胆攻克了冬枣在南方华而不实的难题,一时间,这个消息震动了整个眉山市。

    

    钟涛:我们都感到不可思议,到底消息是不是属实。

    王学民:那些专家都不相信,他们都要伸手拍一拍。

    记者:拍一拍什么意思?

    王学民:他们还以为是绑在上面的,要亲手拍一拍才相信。

    有很多人要出高价买王学民的技术,他却坚决不卖,他为这项技术已经付出了太多,最怕的是它被一些人不正当的利用,他要用通过保护它来保护这个产业。

    王学民:你把它卖了,卖个一千万两千万有什么用?一下就没有了。我这个药,它每年给我们创造多少效益?不是一千万两千万,是一个亿的问题。它是个未知数。

    穷得叮当响的王学民居然说靠一张秘方就能赚得亿万财富,任谁都觉得这个牛吹得有点太大了。可是王学民却敏锐地发觉,这项技术里暗藏着一个巨大的商机。他要把这项技术封闭在民英村。

    王学民:把它封闭在本村,像世外桃源一样。我们当时称为世外枣园。

    王学民以为,只要把技术免费提供给村民,民英村就可以靠冬枣这个独门生意挣大钱。但是事与愿违,2003年冬枣成熟的季节,眉山市偏偏阴雨连绵长达一个多月,民英村不通公路,枣成熟了却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冬枣烂在地里。

    王学民:做市场我觉得比什么都难。技术是很成型的东西,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卖出去非常容易,卖上好价钱,那是一门学问。

    这惨痛的教训让王学民明白,小农意识是行不通的,只有走出去才能发展。2003年,他成立冬枣协会,为所有入会的枣农统一提供枣苗和技术服务,还承诺帮会员统一销售。

    王学民:南方冬枣比北方早上市提前一个月,而且皮薄,口感肉质细腻化渣,一咬就碎了。

    南方的冬枣比山东等地的北方冬枣皮薄肉嫩,糖分适中,而且早上市一个多月,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王学民发现,他的冬枣具备打造为高端产品的条件,但是缺少知名度,于是,一个大胆的营销计划在他心中渐渐成型。

    2007年,王学民成立了合作社,开始了他将冬枣打造成名牌产品的计划。他让社员按照大小把冬枣分成几个级别,把最好的枣全都挑出来,特地留了下来。他要把这些最好的枣送到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展销会上。按理说,这些最好的枣能卖上最高的价,但王学民却告诉社员说,这些枣绝对不能卖。

    

    王学民:我跟工作人员说,我们冬枣不是来卖的。别人问冬枣怎么卖?我说不卖。

    孙群仙合作社秘书长:当时我有点生气,没见过这样的,见钱还不要的。

    在2007年的各大农产品展销会上,这种来自南方的冬枣都格外出风头。王学民这种表面上浪费的做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学民:我们的摊位一旦摆上果之后,是最热闹的,很多媒体都来报道,他们都不知道抢的是什么。

    通过在展销会上的免费品尝,让更多人直接认识到这种南方冬枣的独特口味,也吸引了媒体的争相报道。王学民用这种另类的方式,成功打开了销路。

    王学民:他们那些地方枣子很便宜,我们喊道二三十块他们说我们是疯子。但是我们不卖,给消费者产生一个心里状况,你这什么枣子不卖呢?不卖请你尝一下咯。

    尝到甜头之后,王学民在每一年冬枣成熟的季节都会举办一个盛大的冬枣品尝节,每年都拿出一部分最好的冬枣在现场给消费者免费品尝。

    王辉客商:当时他们订的合同基本上是争着抢,你应该说已经挤不上席了,挤不上。

    

    打开市场之后,王学民为了保证品牌的高端品质,合作社的鲜枣全部统一包装,分为特级、一级两个档次销售,分别定价二十五元和十五元一斤。不能达到等级的冬枣一律不能直接进入市场,王学民把它们开发成冬枣酒等深加工产品。2009年,合作社鲜枣销售额达到2.6亿元。

    黄学民:分等级,销路好,价格好,有果子就没愁过销路。

    陈世卿:销售不管,技术有人指导,有他指导,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

    王学民因为在冬枣产业上的突出贡献,获得四川省青年科技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的农民获得者。

    钟涛市农办副主任:特别在我们西南片区,能够把冬枣种植成功,就能带动一个很大产业的发展,当然就能带动一方农民的致富。

    何中县组织部部长:为什么他一坚持就是7年?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执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