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着重加强能力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27:38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着重加强能力建设

  发表日期:2010年12月1日      作者:王忠宏 张曼茵     【编辑录入:book】

    能力建设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从产业生命周期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处于萌芽起步阶段的战略性产业。相比于成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不稳定、体制不健全、市场不成熟、资本不充分、链条不完整、设施不配套、标准不统一等特点,自我成长能力脆弱,加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代表了国家未来的产业竞争力,政府强有力的扶持至关重要。而当产业进入到成熟阶段后,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政府的扶持也就可以大大减少。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嗷嗷待哺,缺乏自我成长的能力,缺乏抵御外来侵害的能力,如果没有父母的关怀、保护与哺育,可能就会夭折。而当他长大成人后,就不再需要父母的监护,就可以自我发展了。由此可见,政府的扶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新兴产业都需政府加以扶持,有些新兴产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自组织式的发展,也有的新兴产业完全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发生更替演变,我们主张的是结构性的扶持政策,政府应该扶植的是可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或者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但政府的扶持与保护应该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如果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度扶持与保护,不仅有可能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而且由于政策扶持可能排斥了外来竞争、使受保护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动力相对减弱,还可能降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从而最终使产业难以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持续生存与发展。
  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我们要在重视政府扶持的同时,应加快培育和形成自组织的动力机制,更加重视自身能力建设,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早日学会“走步”、早日“毕业”,未来在离开政府扶持后也能实现自我良性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重视“四大能力”建设

  所谓能力,简言之,就是实现目标的本领和才能。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建设,就是要获得并保持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并在各种风险冲击下保持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我们感到应着重加强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避险能力等能力建设。
  1.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主要是考察我国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是处于高端地位、中端地位还是下端地位,是处于全球产业发展的领导地位还是附属地位?领导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产业规模实现了快速扩张,工业产品跃居世界首位的数量已上升到全球第一,但“大而不强”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我国汽车产销量2009年上升到世界第一,但利润70%被外资企业获得,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中的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和低利润环节。2007年6月,《纽约时报》分析了美国苹果公司旗下的一款iPod音乐播放器在全球的价值分解情况,发现美国的企业和工人从全球价值链中直接或间接获取的附加值总计196美元,占到商品最终价值的65.6%;日本提供了部分关键的零部件,其获取的附加值为99美元,占商品最终价值的33.1%;而中国的代工企业,位于“世界工厂”最底端的加工和组装环节,仅获得4美元,占iPod商品售价299美元的1.3%。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的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有的形成了相对完整、规模较大的产业体系,有的示范应用走在全球前列,有的具有比较明显的资源优势,加上我国特有的巨大市场空间、丰富的人才优势,这些都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具备了抢占国际产业制高点的能力和基础。只要战略对头,措施得力,是可以在一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
  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不少地区上马的项目,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简单加工、制造环节,这就意味着这些产业越得到鼓励发展,控制着品牌、销售网络、关键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获利越多,我们在新一轮发展中就可能继续被固化在价值链低端环节。同时,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的核心企业竞争能力与跨国公司差距较大,在经济实力、研发水平、人才储备、商业模式等方面相去甚远。如在物联网产业领域,我国还缺乏像IBM、思科、西门子这样世界级系统集成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还缺乏像丰田等技术领先企业。这些核心企业不仅在国际上缺乏话语权,甚至对国内配套企业、支撑企业也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整合能力。
  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我们应高度重视产业在价值链条中的地位与利润获取份额,重视核心企业在全球中的竞争力和对配套企业的领导能力,实现从追随者到领导者的转变, 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水平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正是我们所想通过对“领导能力”的强调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得到加强的。
  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原创能力、技术向产业转化的能力怎么样?制度创新的水平如何?等等,是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金融创新等多方面在内的全面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步明显,企业更加注重依靠增强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来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国的物联网、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甚至局部环节取得领先优势。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潜力的大企业涌现出来,如华为成为国内第一家跻身世界500强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大量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正在迅速崛起。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新型产业创新组织形式在各地快速发展。新能源、生物产业、电动汽车、物联网、云计算、LED等领域的创新产业联盟纷纷组建。一些企业在商业赢利模式创新上也取得了突破,如深圳比亚迪2003年才转行进军汽车领域,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已成为中国汽车领域成长最快的企业之一,并处于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地位,这与其在商业模式上将汽车产业链的有关优势环节垂直整合、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有关。
  但我们在一些战略性新兴发展上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差距明显,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如在锂电池的研发上,关键材料原始专利多为欧美所有。2008年日本在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领域,申请的专利数占到全球专利数的72%。LED上游外延片和芯片制造环节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LED上游区域85%-90%的原始性发明专利被美国、日本和欧洲企业控制。此外,在一些支撑技术上也存在明显差距,国内的装备制造和工艺水平还比较落后。如物联网领域的高端芯片、精密传感器,电动汽车的电池生产所需的重要装备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加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纷纷出台了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加大了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这无疑使我国的技术赶超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可以说,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最关键因素,成为能否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的根本支撑。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瓶颈,加强商业盈利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努力实现从“实验室到销售柜台”的良好接续,促进产业的自主创新、自主发展。
  3.协同能力
  协同能力主要是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配套企业的协同状况,企业与政府、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协同状况,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状况,还包括地区之间产业发展的协同状况。
  一个发展健康良好的产业,不应是单个企业孤军奋战,而是上下游企业之间、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支持机构之间形成合力,以及地区之间形成良性分工、错位发展的格局。只有各个主体之间协同推进,才能发挥“1+1>2”的整体效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正如《未来企业之路》指出的:“协作才能生存,能够靠我们自身单打独斗而又能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完成的事情越来越少。我们会继续减少组织内部的工作,让合作伙伴甚至是竞争对手完成更多的工作”。
  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看,尽管在一些领域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也出现了产学研合作和产业联盟的积极探索,企业与政府、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协同状况也进一步改善,各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也力图注重特色发展,但总体而言,协同能力还很欠缺。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链条还不完整,存在不少薄弱或缺失环节,如电动汽车领域的充电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问题,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并网发电问题。产学研合作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强有力的整合主体,实际成效一直没有很大突破。不少产业联盟的组建,背后主要是政府力量的推动,由于受到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好和企业相互竞争的影响,企业间基于市场开发、技术研发的实质性合作不多。目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更多重视制造环节,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支持政策不足,流通、设计、研发、资金、营销、教育等环节的支撑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自身条件和基础,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我们应把增强协同能力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构建良好、和谐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相关支撑机构、地区与地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合作关系,完善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实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共赢。
  4.避险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潜力大,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完善、技术水平的进步、市场推广的扩大、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据此初步测算,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接近5万亿,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0万亿,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但我们也要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生事物,由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和当今国内外形势快速变化、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大大增强等影响,面临着政策调整、技术更新、专利保护、质量安全、产品替代、体制束缚、贸易壁垒、过度竞争、资源衰落等内外风险。如在技术领域出现的突破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将使原来的技术研发和投资“打水漂”;如“三网融合”由于体制的问题,制度创新滞后于技术创新,多年来进展不大;如电动车成本远高于传统的汽柴油汽车,如果没有政府对需求的引导,很难规模化推广;还有物联网、LED等产业,消费者缺乏认知,更谈不上市场应用。面对这些风险,一旦把握不好,很可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导致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落。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声名显赫、规模巨大的企业相继倒下,而一些企业反而抓住了市场动态带来的新机会,关键就是面对风险冲击各个企业适应能力不一造成的。
  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我们要高度重视避险能力建设,一方面增强产业的预见和预警能力,加快构建完善的信息收集、分析、决策和反应机制,更重要是立足长远,提高产业的学习水平、组织水平和创新水平,切实增强产业的动态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力的建议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能力建设千头万绪,我们感到可以概括为:一个关键、两大重点、三个结合、六大支撑。
  1.加快形成政府推动的市场化盈利模式
  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力建设的关键。要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爆”作用,加快制定包括财税、采购、投资、信贷、创新、资源环境、重大项目建设、空间布局、人才引进、基础设施配套、中介机构、国际合作等在内的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下大力气改革束缚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不断发挥和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逐步形成成熟的市场化盈利模式。
  2.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牵引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技术创新和应用牵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力建设的两大重点。我们要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和创新文化建设,鼓励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发挥好产业联盟的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推动中央与地区创新的紧密结合,力争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重视应用牵引,培育市场需求,并在实践中完善提高技术水平。反过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减少技术风险,扩大市场推广应用。
  3.实现国际合作与培育本土核心企业、统筹规划与调动地方积极性、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紧密结合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在发展战略、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等方面好的做法;同时,加快培育本土核心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要发挥各个地方的积极性,协调各个地方立足本地实际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形成发展合力。要在培育壮大核心企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小而精”的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活跃的创新主体和就业的重要力量。
  4.完善组织、标准、人才、资金、配套设施、法律法规支撑
  要明确或落实相对统一的机构,具体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积极实施标准战略,进一步确立并扩大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上的发言权。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力度,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完善配套设施,克服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涉及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