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版本 :观无量寿佛经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11:19:03
最新历史版本 :观无量寿佛经疏

书名。⑴.凡4卷,为唐代善导大师所作《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因为4卷故又通称《观经四帖疏》、《四帖疏》,也称《观无量寿佛经疏》、《观经疏》、《观经御疏》、《观经要义》等。自本书之内容而说,又称楷定疏、证诚疏、证定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内容分为玄义分、序义分、定善义、散善义等4卷,解释他力信仰之要义,可谓大师思想之核心。玄义分说明《观经》之旨义;序分义解释观经序文;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13种观法;散善义则解释最后之3观。本书主张一切善恶凡夫皆可依阿弥陀佛之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称名念佛为正业,以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为助业,并强调如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于行住坐卧间不问时节久暂,皆念念不舍者,即可往生净土。此说对后世影响甚大。本书为净土教相、教义之根本典籍,因大师明示佛之正意,显阿弥陀佛超世本愿之胜妙作用,故古今皆以本书为诸说之楷定,而称为楷定疏。参见“四帖疏”条。
⑵.全一卷,隋代天台智者大师述,又称《观经疏》、《观无量寿佛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其内容依天台释经惯例,先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佛经》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之顿教所摄。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悉为定善。谛闲法师之《观经疏钞演义》为本书之注释书。本书列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为天台宗教学之要书。

FROM:【《简明净土宗词典》(林克智编着)】


一卷。智者大师述。又称‘观经疏’‘观无量寿经疏’、‘观经天台疏’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七册(186)。为‘观无量寿佛经’注释书。
内容初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佛经’系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之顿教所摄!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悉为定善。

知礼大师着『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举扬其旨趣以来,本书成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亦被视为天台教学之要典。
然据近代学者,从内容上之考据,疑其为后人之伪作?指出书中所列五重玄义文,引载自‘金光明经疏’卷一;而于随文解释中,又摘录净影、慧远大师‘观无量寿经义疏’所说,故推断为伪作?

本书之注释书有:‘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唐代法聪大师述;‘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知礼大师述。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佛祖统纪卷二五]


FROM:【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一>全一卷。隋代天台智顗述。又称观经疏、观无量寿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内容初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佛经系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之顿教所摄。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悉为定善。
自宋代四明知礼就本书而着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以举扬其旨趣以来,本书成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亦被视作天台教学之要书。然据近代学者从内容上考定,疑其为后人之伪作,指出书中所列五重玄义之文,引载自智顗之金光明经疏卷一;而于随文解释中,又摘录净影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所说,故推断为伪作。
本书之注释书有: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唐代法聪述;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宋代知礼述。(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十五)
<二>凡四卷。又称观无量寿经疏。乃唐代善导就观无量寿佛经所作之注释书。((参见:观无量寿经疏)6968)p6966
FROM:【佛光大辞典】


Guanwuliangshoufuojingshu

佛教经典《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亦称《观经疏》、《证诚疏》或《四帖疏》。唐善导集记。4卷。此书由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组成。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净土。把称名念佛作为“正业”,而把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作为“助业”,认为“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死后均可往生净土。其特点是:①辨《观无量寿经》的宗体不同。以观佛三昧二义为宗,一心回向发愿往生净土为体;②显示往生的门路不同。即经中所说定、散二门,本书以十六观的前第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定善是韦提希启请,散善是佛陀自说;③净土的果体不同。众生所生的净土和所见的弥陀佛身,本书认为是报身报土,并主张凡夫身可以带业往生;④指出须要发三种心。即若有众生愿生净土者,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一为至诚心即真实心,二为深心即深信心,三为回向发愿心;⑤指出念佛的因缘有亲缘、近缘、增上缘三种;⑥说明二类净业。一类是依据净土三经一论所说,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五行。其中称名行,即念佛名号,念念不舍而入正定(心系一境),名为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等四行作为回向,名为助业。这两种业称正行。此外种种散善又成一类,称杂行。

此书传入日本后,注疏甚多。着名的有净土宗良忠的《观经四帖疏传道记》15卷,证空《观经四帖疏他笔钞》10卷,智圆《观经四帖疏私聚钞》16卷,显意《观经四帖疏楷定记》36卷、《观经四帖疏疑端》4卷,南楚《观经四帖疏重笠钞》12卷,圆慈《观经四帖疏西山康永钞》3卷,了音《观经四帖疏六角钞》8卷,立信《观经四帖疏深草钞》10卷,贞凖《观经四帖疏新记》16卷等;净土真宗的义教《观经四帖疏讲录》14卷,慧然《观经四帖疏显彰记》11卷,严藏《观经四帖疏证定诀》10卷,自牵《观经四帖疏证定钞》26卷,僧朗《观经四帖疏记》10卷,普行《观经四帖疏私记》7卷,了空《观经四帖疏郢匠记》16卷,僧睿《观经四帖疏义疏》4卷,月筌《观经四帖疏会解》22卷,深励《观经四帖疏讲义》20卷等。(高振农)
FROM:【《中国大百科全书(摘录)》】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唐代善导(613~681)撰。本疏简称《观经疏》,内分玄义、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所以通常称为《四帖疏》。除此疏外,作者还着有《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三昧赞》四部五卷。

本疏在宋代似只有玄义分流行。遵式的《西方略传序》及戒度的《观经扶新论》曾提到它,元照的《观经义疏》也曾引用其文。此书传入日本似在天平年间以前,天平十六年(744)后逐渐有四卷的写本流行,此后有关净土诸书往往加以引用,成为日本净土教的要籍。如日本的源空,就是依据本书散善门一心专念义而开创净土宗的。

此书广开净土法门。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玄义分,作七门料简:一、先标序题,二、次释经名,三、辨释一经的宗旨和教判,四、谈说法人的差别,五、料简定善和散善二门,六、和合经论相违,问答释疑,七、料简韦提希闻佛正说得益分齐。第六门问答释疑中又分六段:一、先述诸师所解的往生九品义,二、以道理破诸诸师义,三、重举九品返对破,四、引文证明往生的对象定为凡夫非为圣人,五、会通别时义,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以上七门料简都是文前玄义,一一引教证明。以上是第一卷。

第二部分为序分义。作者将全经文义分科为五门:一、序分,从"如是我闻"至"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二、正宗分,从日观初句至下品下生。三、得益分,从"说是语时"主诸天发心。四、流通分、从阿难白佛至韦提希等欢喜,以上四分佛在王宫正说,这是一会。五、阿难为耆门音大众复述,又是一会。

此中序分义,又分为二:一、证信序,即"如是我闻"一句。二、发起序,即从"一时"至"云何见极乐世界"。此中又分为七:一、化前序,二、禁父缘,三、禁母缘,四、厌苦缘,五、欣净缘,六、散善显行缘,七、定善示观缘。以上是第二卷。

第三部分为正宗分定善义。即显示十六观中前十三观:初、日观,二、水观,三、地想观(地观),四、宝树观,五、宝池观,六、宝楼观,七、华座观,八、像观,九、真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善观,十三、杂想观。从初日观至第七华座观,总明依报,从第八像观至第十三杂观,总明正报。以上第三卷。

第四部分为正宗分散善义,又分二段:一、明三福为净土的正因,二、明九品为净土的正行。三福中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第二福即是戒善,第三福即是行善。九品是十六观中的第十四上辈观、第十五中辈观、第十六下辈观,这三观又各分上中下三品。前明十三观为定善,今此三福九品为散善,定散两门总属正宗分。这是全经的纲要。

以下得益分、流通分、阿难为大众复说等义,都附在这一部分后面。以上第四卷。

本疏关于净土立教要义和他宗说法不同之处有下列几点。

第一,辨《观经》的宗体。净影寺慧远以观佛三昧为宗,嘉祥寺吉藏以劝物修因往生为宗,净土因果为体。本疏则以观佛三昧与念佛三昧两义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更以二藏二教判,此经属菩萨藏顿教。

第二,显示往生的门路,即此经中所说的定散二门。定是息虑凝心,散是去恶修善。倘能依这两行求愿往生,皆可以乘弥陀大愿为增上缘而生安乐净土。对于定散二门的分别,净影等都以十六观为定善,以三福为散善,定散皆韦提希启请而说:但本疏以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定善是韦提希启请,散善是佛陀自说。

第三,净土的果体。即众生所生的净土和所见弥陀佛身。净影等作三种区别:以为上辈人同时见应身应土与化身化士,中辈人见应身应土,下辈人只见化身化土。但本疏则以为是报身报土,并主张是以凡夫身往生。

第四,指出念佛的因缘。这里他解释称名念佛的作用有三种意义。首先是以称佛名号为亲缘。其次是以佛影显现为近缘,最后是以命终往生为增上缘。

第五,说明两类净业。一类是依据净土三经一论所说,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五行。其中主要是称名行,即念佛名号,念念不舍而入正定,名为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等行,名为助业。这两种业叫做正行。此外种种散善又成一类,叫做杂行。这两种净业是与经文十六观配合而说的:即正行与定善十三观相应,杂行与散善三辈观相应。以上所谈的几点,都是善导在本疏中着重发挥的净土要义。

本疏奠定了净土宗的教理基础,而且在行持中倡导称名乃至读诵、赞叹等等方式,使之大众化。从而完成了净土一宗的宗义,使之成为后来中国和日本佛教宗派中最为流行的一个教派。
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


标签: 观无量寿佛经疏

 

----------------------------------------------------------------------------------------------------------------------------------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词条创建者:仁康创建时间:
标签: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摘要: 书名。凡6卷,宋代四明知礼大师述。又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观经疏妙宗钞》、《观经妙宗钞》、《妙宗钞》。收于《大正藏》第37册。本书为以天台宗山家观点,随文解释天台智顗大师之《观经疏》,针对山外派之异议,倡导即心念佛之议,并谈及色、心双具之说。FROM:【《简明净土宗词典》(林克智编着)】六卷。宋知礼大师述。又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观经疏妙宗钞’‘观经妙宗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195)。宋初,受唐末五代战祸之影响,佛教理论学萎顿不振!且台宗分裂为山家、山外二派。属山家派之...[阅读全文]

编辑:|浏览:
观无量寿佛经疏
词条创建者:风点竹创建时间:
标签: 观无量寿佛经疏

摘要: 书名。⑴.凡4卷,为唐代善导大师所作《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因为4卷故又通称《观经四帖疏》、《四帖疏》,也称《观无量寿佛经疏》、《观经疏》、《观经御疏》、《观经要义》等。自本书之内容而说,又称楷定疏、证诚疏、证定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内容分为玄义分、序义分、定善义、散善义等4卷,解释他力信仰之要义,可谓大师思想之核心。玄义分说明《观经》之旨义;序分义解释观经序文;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13种观法;散善义则解释最后之3观。本书主张一切善恶凡夫皆可依阿弥陀佛之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阅读全文]

编辑:|浏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词条创建者:云云啊创建时间:
标签: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摘要: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先略明大意云:果佛圆明之体即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观法,为门不同,今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观于心性,心性易发。所言心性具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故释观字,用一...[阅读全文]

编辑:|浏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词条创建者:生如夏花创建时间:
标签: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摘要: 陈隋天台智者大师说此经以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也,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生善灭恶,为经力用。大乘方等而为教相,二藏明义,菩萨藏收。渐顿悟入,此即顿教。从如是,讫清净业处,为序分。从尔时世尊放眉间光,讫诸天发无上道心,为正说分。尔时阿难白佛下,讫经。为流通分。FROM:【《阅藏知津》蕅益大师着】 ...[阅读全文]

编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