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外资之三 被滥用的民族主义是精神鸦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42:02
导读: 近日,全球第五大化妆品公司科蒂集团收购中国知名本土品牌丁家宜多数股份,有媒体将其解读为“国外化妆品巨头绞杀本土品牌”,引发不少网民的民族情绪反弹。其实,外资并购本土企业遭遇民族主义情绪抵触的事件并不少见,民族情绪真的能帮助本土品牌成长吗?
订阅到












当外企投资遭遇民主主义情绪

2007年4月,宗庆后与达能掀起商标争夺战。双方矛盾激化后,宗庆后曾煽动民族情绪回应达能:"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8月18日,黄光裕方面为罢免陈晓祭出民族大旗,黄光裕发布《为了我们国美更好的明天》的公开信。
达娃之争——宗庆后高举“义和团”大旗
2007年4月,宗庆后与达能掀起商标争夺战。"娃哈哈遭遇达能低价强行并购,宗庆后自称陷入圈套。"这一热点新闻在媒体间争相传播。双方矛盾激化后,宗庆后曾煽动民族情绪回应达能:"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宗庆后的"义和团"精神得到网民的拥护,一项来自互联网的调查数据显示,近9成网民支持宗庆后"保卫"民族品牌。
而事件起因于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成立合资公司,达能出资4500万美元和5000万元人民币的商标转让款占合资公司51%股份,娃哈哈占49%的股份。1996年4月,双方签订娃哈哈商标转让协议,要求将娃哈哈集团名下的200多件注册商标转让给合资公司。2006年,达能派驻合资公司的新任董事长范易谋发现,宗庆后在合资公司之外建立一系列非合资公司。达能认为这些非合资公司也在使用娃哈哈商标,拿走了本应由合资公司享有的市场和利润,因此要求用40亿收购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宗庆后则予以拒绝。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 八成网友捍卫民族品牌
2008年9月,可口可乐计划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在香港发行的全部股本。汇源果汁董事长朱新礼也愿意把厂房和生产线全部交给美国人经营,扩大产能,而他则为其提供原材料,并希望能像铁矿石巨头力拓和淡水河谷一样把原材料定价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上,让可口可乐为自己"打工"。
不过,汇源将被可口可乐收购的消息引起民众的愤怒。据统计,82.95%的网友反对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一位名叫永仓的网友发帖称:“又一个民族品牌即将消失!为什么辛苦培育起来的民族品牌选择卖给外资,却几乎没听说过强强联合的?”
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以“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否决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反垄断申请。而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不得不出面澄清,称中国禁止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之裁定是基于对市场竞争的考虑,与所谓的民族品牌保护完全无关。
国美控制权之争 黄光裕祭出民族牌
2010年5月11日,在国美电器年度股东大会上,拥有31.6%股权的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家族突然发难,向贝恩投资提出的三位非执行董事投出了反对票。但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控制下的董事会一致同意推翻股东大会结果,重新任命贝恩三人继续担任国美董事。
8月18日,黄光裕方面为罢免“不听话”的陈晓祭出民族大旗,黄光裕发布《为了我们国美更好的明天》的公开信,详细分析了陈晓在担任董事会主席后,通过三步棋,逐步实现去“黄”化,“阴谋窃取国美人共同的历史成果和未来的事业发展平台,企图变‘国美电器’为‘美国电器’”,并将陈晓的计划形容为“联手国外资本,妄图使国美电器这个来之不易的民族品牌沦为外资品牌”。一项来自网络的调查显示,约有85%的网民支持黄光裕,并认为黄光裕能赢得控制权之争。
民族情绪是非理性冲动 破坏商业规则

吴晓波研究分析,娃哈哈当年引人达能正因为缺钱。1993年前后,宗庆后从保健品市场撤退,进入饮料业却找不到主打产品。

2008年9月,可口可乐计划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在香港发行的全部股本。汇源果汁董事长朱新礼打算为其提供原材料,并掌握原材料的定价权,让可口可乐为自己"打工"。
卖身原因复杂诉诸民族情绪过于简单
对于那些企图卖身外资的本土企业来说,选择引入外资或是接受外资并购,存在较为复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是由于所有者套现,另一部分则是由于资金短缺,单纯诉诸民族情绪显得过于简单。
据财经作家吴晓波的研究,娃哈哈当年引人达能正是因为缺钱。1993年前后,宗庆后从"乌烟瘴气"的保健品市场且战且撤,转而进入饮料领域却寻找不到主打产品。此时,达能前来洽谈合资,娃哈哈当时拿到的实在是一笔“救命钱”,有了那笔注资,宗庆后找到纯净水产品,才有了后来的“奇迹”。但后来,宗庆后却宣称“当年并不缺钱,合资是为了引进技术”。
此外,部分本土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品牌也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此时企业选择外资并购,以套取大量现金,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朱新礼的名言是“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其本意是卖掉下游产业,专心上游。而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失败后,陷入上游缺少资金,下游需要重新再来的尴尬境地。
部分企业海外注册 保护民族品牌或成伪命题
事实上,在鼓吹民族情绪的企业里,有一些企业并非真正的民族企业,民族情绪不过是他们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工具。国美控制权之争中,黄光裕主打民族牌,实际上,国美电器是在香港上市、在百慕大注册的外资企业。国美的大股东以黄光裕为实际控制人的Shinning Crown公司,也是在百慕大注册。
而在达能与娃哈哈关于非合资公司的争夺中,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据媒体调查,1998年以来,宗庆后妻女施幼珍、宗馥莉已在海外注册11家离岸公司,并在国内投资了一批"外商投资企业"。据调查,在39家娃哈哈非合资企业中,有28家由离岸公司参股设立,其中包括法定代表人是宗馥莉的外资公司9家。
民族情绪与法制精神相悖 破坏商业规则
作为法制社会,在正常的商业争端中,法律应该是争端解决的唯一机制,煽动民族情绪等一切非法律的因素来影响胜负,都是一种对商业社会基本规则的破坏。在达能入股娃哈哈的时候,双方签订商标转让协议规定:娃哈哈要使用自己的商标生产和销售产品,需要经过达能同意或者与其合资。但是,宗庆后却以“我们陷入了它精心布置的圈套”为由,拒绝履约。
全国工商联并购工会会长王巍认为,达娃之战,是讲契约一方(外方),与不讲契约一方(中方)的矛盾冲突。他表示,契约精神是一个商业社会最基本的文化。而“我们整天看到的都是不履约,从个人不履约、企业不履约到政府不履约,不履约带来的结果完全是破坏性的”。 对于国美控制权之争,经济学家许小年曾这样评价:只要合法,任何个人、任何企业可以用任何方式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在法律的框架内,他们拥有完全的、不受任何伦理道德约束的行动自由,而不必理会"民族品牌流失"的议论。
民族主义无法自强 是一种精神鸦片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很多本土企业选择外资并购的目的是以市场换技术,一项调查表明,仅有6.25%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并购企业中实现了技术创新。反倒是本土品牌,由于对外资的依赖逐渐丧失了创新力,汽车业的合资风潮就是例证,不得不引人深思。
委过于人不利于本土企业认识自身问题
其实,民族主义是一种委过于人的情绪化表述,不利于我们认识本土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外资开始进入中国。受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影响,引进外资成为地方官员的政绩标准之一。
另一方面,虽然一些民族品牌在市场有很高的占有率,但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资金也不充足。因此,外资成为本土企业争先相伴的“达官贵人”。娃哈哈引入达能,天府可乐卖身百事可乐就是例证。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很多本土企业选择外资并购的目的是以市场换技术,一项调查表明,仅有6.25%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并购企业中实现了技术创新。也就是说,外资并未带来本土企业所期望的技术,反倒是本土品牌,由于对外资的依赖逐渐丧失了创新力,汽车业的合资风潮就是例证,不得不引人深思。
引发保护主义猜测 不利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人治社会靠权势、舆论解决商业纠纷;法制社会靠法律、契约精神解决商业纷争。从达娃之争中宗庆后高举“义和团”大旗,到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引发的民族情绪反弹,都影响到中国作为开放市场的形象。
对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失败一事,伦敦市场研究机构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这一决定显示面临全球经济下滑时日益增长的保护主义。该机构质疑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影响竞争的说法,认为两家结合之后的市场份额为20%,按照国际标准,并不会给可口可乐带来主导地位。更有国外分析师称,若中国政府以反垄断名义来阻挠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或会影响中国企业海外资源的收购计划。
民族主义是一种委过于人的情绪化表述,不仅不利于我们认识本土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反倒给外人留下保护主义的口实。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里,投资和并购产生的纠纷应该严格按照法律和契约来解决,而不是诉诸民主主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