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aq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37:36

兵法

 

摘要

     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的用兵之法。简言之,兵法就是带兵打仗的方法。由于中国兵法在古时不列为学术主流,因此很少有知识份子专心研读。这也许是中国多尊儒法两家,强调晏武修文及政治法典的缘故。但是长期注重文事和制度的结果,确实也造成中国大部份的朝代在产生军力上普遍不彰,难以抵御外敌的现象,如宋明两代。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1中国古代兵法
  2. 2近代中国最要战术
中国古代兵法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传书是由姜太公所著,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六韬》亦是张良的爱书之一。《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近代中国最要战术

       超限战是现代中国兵法最引人注目和最被广泛使用。现今世界上军事角力之中,美国处于顶尖地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名空军上校于1999年合著《超限战》,随即引起专家的关注并引发了不少讨论。超限战一词指利用非常规手段突破传统战争的局限,对敌人造成严重打击的一种准战争行为,一般是由在军事上较弱或处于劣势的一方对比较强大的一方发动。“超限战”可能的手段包括恐怖主义活动、对电脑网络实施破坏等行为,因此可以称为国家恐怖主义。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很早便意识到和美国战斗不能用最常规的方法取胜。

       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

       在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发展出多种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兵法、36记

参考资料

  第一计 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原典】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释义】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第二计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义】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解析】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到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反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