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法而评议,职权之间有沟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8:43:06

2、立法而评议,职权之间有沟通

【原文】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若是,名声日闻,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若是,则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1。和解调通,好假道人,而无所凝2止之,则奸言并至,尝试之说锋起。若是,则听大事烦,是3又伤之也。故法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职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坠。故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故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偏党而无经,听之辟也。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

【译文】听取政事中大的分别是:带着善意来的人以礼相待,带着恶意来的人则以刑罚相待。这两者能分别了,那么贤能的人与不屑之徒就不会相杂混,是非曲直也不会混乱。贤能的人与不屑之徒不相杂混,那么英雄豪杰就会到来;是非曲直不混乱,那么国家就能得到治理。如果这样,名声就会传扬出去,天下人都愿意,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王者的事业也就完备了。

凡是听取政事的时候,如果威武严肃凶猛厉查,又不喜欢借助别的人,那么下级就会畏惧惊恐而不敢亲近,就会有防备闭口而不把话说完。如果这样,那么大事就会危险而废弛,小事就会危险在行动上。在调和解决调动沟通的情况下,如果喜欢借助别人,而又没有什么严守防备的话,那么奸邪的言论就会一并而至,各种试探性的谈论就会蜂拥而起。如果这样,那么大事就显得烦杂,国是也就会被伤害。所以立法而不评议,那么法律所达不到的地方必然就会被废弃;职权不沟通,那么职权所达不到的地方必然会失落。所以立法而评议,职权之间有沟通,就没有隐蔽的阴谋,也没有被遗忘的善事,而各种工作就可以没有过错了,这些不是君子是不能办到的。所以公平的事,是职权可以衡量的;宽严适中,是听取政事的准绳。有法可依的就依法办理,无法可依的就按类推的方法来办理,听取政事就可以完备了。偏袒而没有常规,是听取政事的邪辟方法。所以有很好的法然而还是很混乱的,是有这些情况的;有了君子然而还是很混乱的,从古代到今天,没有听说过。传言说:“治理产生君子,混乱产生于小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论述的是人才与事业、人才与法律的问题。所谓听取政事,就是管理中的一种办法,作为领导人,不可能凡事亲力亲为,尤其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所以听取下级汇报,是上层管理者和领导人唯一的办法。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已经有了一定的事业,如世袭的、继承的等等,但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才,这个事业就很难维持下去。因为,尽管可以有完备的法律法制,但如果没有人依法执法,这些法律法制都是空洞的,人民照样是混乱的。如果有人依法执法,这些法律法制才能起作用,社会才不会混乱。所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有法还是无法的情况下,人才是最重要的。有法可以依法,无法可以立法。而人才的选拔推举,却不能靠世袭,而要靠人的自觉的认真学习,才能成为人才。否则,尽管有满屋子的书,也还是个庸才。而使用庸才、小人进行管理,那无疑是失败的。荀子在这里还提出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立法而评议,二是职权之间有沟通,这在现代管理制度中也是一直使用着的。但我们现代很多企业却没有这样做,立法不评议,职与权之间不沟通,所以造成很多混乱。而所以有了好的管理者就不会有混乱,没有好的管理者绝对就要混乱。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喜欢借助别人的问题,所谓借助于别人,是指领导人或是管理者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没有了主意,茫无头绪、束手无策,那就只好借助于别人。这种情况在君子那里不会发生,因为君子是有法可依的就依法办理,无法可依的就按类推的方法来办理。而由于小人没有这些智慧,就只好借助于别人,而如果又没有什么严守防备的话,那么奸邪的言论就会一并而至,各种试探性的谈论就会蜂拥而起从而导致更多的混乱。

——————————————————

【注释】1.遂:《易·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书·微子》:“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沉酗于酒。”《诗·卫风·芄兰》:“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国语·晋语》:“夫二国士之所图,无不遂也。”韦昭注:“遂,行也。””《广雅·释诂一》:“遂,行也。”这里用为行动之意。

2.凝:作动词解,言严守而不疏失之意。《易·鼎·象》:“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王弼《周易》注:“严整之貌。”《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3.是:《易·未济·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诗·小雅·六月》:“玁狁孔炽,我是用急。”《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诗·商颂·长发》:“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管子·问》:“则听其名,视其色,是其事。”《荀子·非十二子》:“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范晔《后汉书》:“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这里用为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