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门别类,触类旁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0:25:17

17、分门别类,触类旁通

【原文】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万,苟1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疑怍2,张法而度之,则晻3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译文】能够效法先王,统括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统一制度,用浅显的道理说明博大的道理,用古时的经验把握今天的现状,用个别的事物把握万物,如象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之类的事,虽然在鸟兽社会中,也象辨别黑白一样能辨别出来。奇特的事物和怪异的变化,从来没有听说过,从来也没有见过,但突然在某处发生,就能举出其属哪一类而能应付,内心不疑惑不惭愧,并能用法度去衡量,并隐隐地好象就符节一样地吻合,这就是大儒。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这还是对大儒——较高层次的管理者的描述和形容,有人会说,这不可能!一个人不可能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限的。对,荀子也没有说大儒就懂得一切,大儒其实是能分门别类而已,触类旁通而已,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有一定的道路和规律,只要把握住总的原则,一切事物都可以分门别类,从而找出它的道路和规律,从而解释和解决它。所以大儒的高明也就在于他的好学和很高的理解能力,以及很好的“悟”的能力。这种人既是管理者也可以是领导人。

——————————————————

【注释】1.苟:《论语·里仁》:“苟志於仁矣,无恶也。”《论语·述而》:“苟有过,人必知之。”《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史记·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汉贾谊《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苟,犹若也。”这里用为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如果”之意。

2.怍:(zuo作)《论语·宪问》:“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礼记·曲礼》:“容无怍。”《礼记·祭义》:“孝子临尸而不怍。”《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心怍焉。”《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说文》:“怍,惭也。从心,作省声。”这里用为惭愧之意。

3.晻:(an俺)《荀子·不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险莫大焉。”《说文》:“唵,不明也。从日,奄声。与暗意义略同。”《汉书·五行志》:“日光晻。”《汉书·元帝纪》:“三光晻昧。”这里用为阴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