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姓氏”,别致的中华文化代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34:41
姓氏是家族血缘的标志,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这些稀有姓氏,承载了特殊的人文内涵,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面貌。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由稀有姓氏引发的文化现象尤其耐人寻味,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侧面触摸当代人的某种文化心理。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些大众闻所未闻的稀有姓氏随着普查的深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甚至被称为“熊猫姓氏”。今年10月新编纂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共收录了23813个汉字姓氏,除了“赵钱孙李”等耳熟能详的姓氏之外,“一二三四”、“赤橙黄绿”等稀有姓氏也详细在列。

  姓是家族血缘的标志,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这些稀有姓氏,承载了特殊的人文内涵,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面貌。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由稀有姓氏引发的文化现象尤其耐人寻味,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侧面触摸当代人的某种文化心理。

  千奇百怪皆入姓

  所谓“熊猫姓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姓”。说起小姓涉及的范围,可以用一句流行语来概括,那就是“没有什么不可以!”

  生活中常见的颜色如红、绿、赤、橙、青、蓝、紫等是姓氏,五彩斑斓;开门七件事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姓氏;头、骨、心、肾、肠、手、爪等器官是姓氏;鸡、羔、猴、狗等动物名称是姓氏;雪、风、电等气象名词是姓氏;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是姓氏;动词笑、揉、猜、拣是姓氏;方位词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也来“凑热闹”……

  “熊猫姓氏”生活中的趣事可真是不少。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有得乡,他这个“有”引发的故事就“可以讲满一箩筐”。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苏州开“有得乡音乐会”。在入场口,他听一个观众指着“有得乡音乐会”横幅对同伴说:“这个乡的名字真不错,谐音就是‘有德’,很有涵养啊。”继而疑惑地问:“可是,这个乡镇在哪儿?怎么没听过?”安徽芜湖人中山崛则经常遭遇“你是姓中还是中山?”“难不成是广东中山人?”“您是日本人吧?”之类的疑问,每次都费尽口舌。后来他到日本大阪,发现那里姓“中山”的人比比皆是。他遍查家谱、咨询专家,终未完全弄清“中山”的来历,只是模糊地知道好像与古代的地名有关。

  嫁到浦口区的西凤来自安徽砀山县,在村里“西”是头号大姓,直到走出家乡才意识到这个“西”有多稀罕,因为她和在外打工的两个姐妹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姓西的本家……

  有一些稀有姓氏,在传统的文化语境里,生来“不讨喜”。武汉的操先生差点因姓离婚。他28岁初尝为人父的幸福,张罗着替孩子取名时,问题来了:妻子嫌操难听,怕宝宝也像他一样,从小被人笑话,要孩子随自己的姓,操先生不同意。夫妻俩谈不拢,引来双方父母加入,闹得不可开交。妻子气到要分手。无奈的操先生只好上网集思广益。网友热心跟帖,有人替宝宝取“操盘”、“操帅”等有趣的名字;有网友则安抚道:“这么冷僻的姓,重名率非常低”;有人则宽慰起妈妈:“不要在意,身边有人也姓操,发展可好了。”

  著名姓氏研究者王大良告诉记者,我国目前使用的姓氏近4000个,其中占人口总数99.6%以上的人只使用500个姓氏,95.5%的人只使用200个姓氏,85%人只使用100个姓氏。小姓总数达3000多个,这些姓氏人数最多的有几万或几十万,而最少的只有1个人。“小姓中既有古老的姓,也有新生的姓;既有单姓,也有复姓。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每段历史几乎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和传说。”王大良说。 故事可讲一箩筐

  生活中,小姓时不时地会给主人“惹麻烦”。

  在某杂志社工作的罗雨田至今提起那个叫“老家杨”的小学同学还乐不可支。“每次下课我们都笑话他‘你咋不叫老子啊’。还有调皮的男同学直接建议他叫‘老婆老公’,哈哈。”记者费尽周折联系上老家杨,他说:“那时候自卑啊,埋怨父母怎么不挑个好的姓给我,特羡慕普通的姓。”他穿开裆裤时被叫做“老宝宝”,未出阁的姐姐被叫“老姑娘”、“老小姐”。有一次上学,教导主任拦住他,斥责他乱改名字:“哪有人姓老啊!”长大了,有一次骑摩托车违章,警察问名字,他如实报上,警察严肃警告“不要骗警察”,他只好拿出身份证……

  据介绍,老姓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萨克达”这个满族姓更改汉姓而来,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满语“萨克达”有“苍老”的意思;一说是广东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现在佛山南海区西南的“世老村”,大多姓老。也有人传此姓最早出自颛顼高阳氏,《通志》也说它是“颛顼子老童之后”,以名为姓。当然,更多的人觉得老姓该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关。老子本来姓李名耳,世人尊崇他为老聃、老子,他的后代中便有人改姓老。

  在网友看来,姓“老”很多时候其实还讨巧了,姓“鸡”“死”“难”“黑”“毒”的那才“情何以堪啊”。姓鸡?有人怀疑这是网友恶搞,世上哪有这么奇怪的姓?台湾人鸡启贤为了证明家族姓氏的存在,上网亮明身份证。现在还是高中生的他,因这姓氏,“一出生就是风云人物”。“一出生就叫小鸡,绰号有鸡排、鸡屁股、鸡胖,连老师也跟着叫。”“每次自我介绍都造成轰动。”他喜欢吃炸鸡,同学常笑他“干嘛吃自己人”,路上看到鸡大家就叫他“认兄弟”;老师也曾在课堂上突然问他:“天亮了,你怎么不叫?”“我只好咕咕咕!”关于家族姓氏来源,版本多样,目前尚无权威考证,但鸡启贤和大多数的鸡姓人一样,更相信鸡姓是由姓氏“奚”演化而来的。鸡启贤说,父亲鸡勋昭曾通过户政系统找亲戚,还说“我以后要生儿子,姓不能断绝”。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自创叠加姓氏,成为很多小夫妻解决孩子“冠名权”问题的主要方法。从教多年的朱老师表示,“以往孩子有4个字的名字,一般是传统的复姓欧阳、司马、中山,现在一个班里,会出现一两个4个字的名字,比如‘李杨’、‘王陈’‘孙许’等。开始还以为是弄错了,现在见怪不怪了。”记者的一位年轻同行叫做韩飞周游,每次活动签到,主办方还以为他们单位来了两个人呢。除复姓外,还有孩子的名字巧妙地嵌入了父母的姓,如姓朱的父亲和姓陈的母亲,孩子取名“朱佳晨”。

  针对层出不穷的夫妻为孩子姓名争吵的新闻,专家表示其实大可不必,姓名只是一个社会标签,孩子开心与否更重要,根据现行法律,孩子随父母谁的姓都可以,与父母的血缘关系都是无法改变的。

  古语云“坐不改姓,行不更名”,但在那些常被人起绰号、开玩笑的“熊猫姓氏”者里,动过改姓念头的大有人在。对此,王大良觉得,大众不要随便开小姓人的玩笑,“无论有无恶意,说者或许无心,听者肯定有意”。至于改姓,他表示“稀少姓氏应该得到保护。”《中国姓氏大辞典》的编纂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更是对改姓之举连连摆手,“不要改不要改”。他说,中国姓氏由父系世代传递,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小姓、奇姓、罕见姓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传,有的还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遗产。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多一个姓,不仅是多了一份家族史、文化史,更多了一部基因史。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羡慕小姓的大有人在,“在崇尚个性的今天,顶着一个特别的姓,多酷啊。” (朱秀霞 孙庆 贾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