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中的金屑-曾镇南-读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1:40:28

第八辑

 

 

与孙犁的通信一束

 

一、孙犁致曾镇南镇南同志:

最近,我托人找来六期《作家》,通读了你写的关于我的文章(注)。我感觉这是迄今为止,写得最有功力、最见匠心的著作。

有些人要写我,我总是劝他们去读我的作品,但他们对于读书,兴趣并不大,总是愿意和我谈。我又不好谈话,谈来谈去也无非是那么几句话。于是他们就根据别人写过的,已经存在记忆里的几条去论述,这样,就总是那么几点,没有新的途径,没有新的发见。

我觉得你的文章,完全得力于读书,读得细,读得认真,因此,有很多新的见警解,新的内容。

读后,有一种感激之情,也有很多感慨。我本无什么可写,但同志们写作的热诚,我都是由衷感激的。

随信寄呈《无为集》、《芸斋小说》各一本请教。

我一切如常,只是日见衰老,无可奈何,近来只能写些短文章和读书记,想能见到。

恭祝撰安

孙犁

1990年7月28日注:指曾镇南发表在《作家》杂志(1990年一至六期)上的六篇《孙犁散文研习录》论文。

二、曾镇南致孙犁

您好!

河南《中学生阅读》的编辑郭萍同志要去采访您,我托她给您送去今年《作家》第l一8期(上面有我写的《孙犁散文研习录》八篇),还有两本拙著《缤纷的文学世界》、《蝉蜕期中》。

自从《孙犁散文研习录》开始发表以来,我就想过寄给您征求意见,但怕这些繁冗的文字有扰清览,影响视力,就一直没寄。这次鼓起勇气寄了,您在写作之余,挑有兴趣地随意浏览一下就行了。--它们实在不值得花费您有限的精力。

孙犁同志,长期以来我一直钦仰您的文章,尤其是1978年后您出版的多种散文集,更是多方搜求,经常披览,获益良多。现在写出来的这些研习录,仅仅是我的学习心得的一部分,是可以形之于文字的;还有不能用言语表达的,那就是您的文字对我精神上的熏陶和影响,使我在人生道路和文字生涯中知所趋赴,知所戒避,知所奋发,知所磨砺。在研习您的散文集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豁然开朗的愉快,有时也不免有被打中了疼处的窘态。这时,我就想起鲁迅讲述他学习唯物史观的文艺理论的切身体会的那些话。借用别人的火来烤自己的肉,虽然疼痛,却能使人咀嚼起来较有滋味(大意),这也许是每一个真诚追求真理的人都不能不亲历的体验吧。

写这组研习录时,我本想学习古人治学的方法,逐集逐篇读来,一有心得,就笔录下来,形成札记,然后希冀集腋成裘,形成类似古人诗话、日知录、读书记一类的短文汇编。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感到这样的写法虽然有灵活轻便的长处,却容易零碎丛残,漫无统系。于是还是把点滴札记作了一点归纳、集中,每集的心得分别写成若干较长的文章,以便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如果这些研习录显得过于冗长,那也是出于这区区私衷,希望能得到主张写精短小文的您原谅。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在我的心目中,您的形象是很亲切的。记得1986年春天,我和《文艺争鸣》的一个同志同去拜访您,时间很短,也忘了您都说了些什么,我们就告辞了。但您坐在书架前的神态,在记忆里却始终清晰。我想,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会写那样端翔凝练、亲切热情的文字的老人,一定会是这样的吧。但是,为了不打扰您,我就再也没去拜访过。给您寄过几回拙著,因为自己文粗字丑,也没有附信,无非在默默中表示一点后学者的敬意而已。

孙犁同志,我衷心希望您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写更多的文章,出更多的集子。为文学、为青年、为中国、为未来,您的文章,是只恐其少,不厌其多的。您不必有古人那种"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的感慨。现实生活和文学思潮的发展,已经证明您的文章的生命力:它的预见性是屡试不爽的,它的现实意义是洞若观火的。

祝您身笔两健!曾镇南

1990年9月11日中午

注:我写此信时,尚未收到孙犁7月28日的信,也不知道他已看了《孙犁散文研习录》前六篇并给我写了信。三、孙犁致曾镇南

镇南同志:

日前叫孩子寄给您一封信,另挂号寄上小书两册,未悉已达台览否?信写好,因不知您的确切通讯地址,放了很久才寄,希原谅。

信寄出的第二天,就收到您的大札及杂志八期,大作二种。甚为感谢。大作当从容拜读。杂志前已读过七期,当即拜读了第八期,印象颇佳。不知杂志,您是否留着用?如用,当即寄回,望便中示知。

因前信已报告过我的近况,就不多写了,望常赐教。祝近安!

孙犁1990年9月26日四、曾镇南致孙犁

孙犁同志:

9月18日我去上班,意外地收到您7月28日写给我的信和《无为集》、《芸斋小说》二书。展读之后,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这一天成了我生活中一个难忘的明亮的日子。我必须等我的心情稍稍平静之后才能回信。

使我感动的是,您竞通读了我那些冗长的文章,这对您来说很不容易。我很后悔没有及早把刊物寄给您。以后再发表有关您的文章,我都会把校阅过的一份寄呈请教。

您对我的文章的称许,也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很兴奋,深受鼓舞,同时也把这些话视为对我的鞭策,对文艺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的期望。

记得在《澹定集》里,我读到您写于三十六年前的《契诃夫》一文,开头一段就说:"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其实,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这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实,我就是用您认识和理解契诃夫、曹雪芹、鲁迅的这种方法去进行我的研究工作的。当然,这几算不上什么"方法",而只是一个严肃认真的研究者应有的起码的工作态度而已。

您题签赠送的两本书,对我来说都很宝贵。

《无为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书,北京却买不到。我手头的一本,还是郑州的朱根发同志听说我急需,慷慨相让的。这次可以寄还他了。《芸斋小说》我就不知道已单独结集,这次读到"代后记"《谈镜花水月》,喜不自胜。我对出版信息一向很迟钝。您在《老荒集》中提到的《青春遗响》和过去提到过的请曼晴同志作序的诗集,不知出版了没有。

《研习录》我仍在往下写,不过,明年得换个地方发表了。我很感激《作家》的王成刚同志和孙里同志,是他们促成了这个栏目的开设。

您的来信,请人抄了一份寄上。原信我要好好保存。恭祝

秋安

镇南1990年9月26日注:我写此信时,不知道在同一天孙犁也给我写了信。

五、曾镇南致孙犁

孙犁同志:

很高兴在节前收到您26日的信,都怪我回信迟了,让您牵挂。前几天河南的郭萍同志已来信,说到她去采访您时的情形。她说您刚把给我的书和信寄出,正在屋里练字,写的是"人淡如菊"四个字,等等。她的信引起了我对您的日常生活的很多遐想;再看看眼前这封信:印着淡雅的竹谱图样的素笺,浑厚潇洒的毛笔书法,真是一件艺术品,透着中国文化特有的高古渊雅的情调,让我欣赏了很久。--我们这一辈人,已经很少领略到这种情调了。

对《作家》第八期的文章,你能首肯,我很受鼓舞。这篇文章所谈的人道主义问题,现在似乎又很敏感了。文艺理论上的问题,很多总是翻来覆去,夹缠不清,越弄越复杂。其实有的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的,后人就不必再行"探索"、"突破"了,知识有它的稳定性和承继性的一面,什么都要质疑,不也是一种虚无主义吗?

第九期《作家》是吉林作者专号,研习录空缺一期,第十期是《续问津(下)》,上、中、下三篇,实际上是一篇孙犁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略论。第十一期《窥藏》,谈读书记(一)(二)(三)。第十二期《挹滴》,由四段小文章组成。还有一篇《钩沉》,谈各集收录的早年旧作的。这样《秀露集》就谈完了。

一集一集地来回读,我对您的文章,不敢说能暗诵,说滚瓜烂熟,大约是可以的。一本本书都是您的灵魂的一面面门扉,那是可以随时造访,任意出入,不必怕搅扰主人,也无须长途跋涉的。手续如此简便而受益这样丰盛,何乐而不为呢?在您的文章中,从我个人进修的角度着眼,我最看重和喜欢您的读书记。这类文章,能写得这样疏朗清新,犀利隽美,弓人人胜,实在少见。我曾在北大前后就学十年,中文系颇重古典,培养了我对古籍的浓厚兴趣,但可惜的是一直没有系统地用功。旧籍浩瀚,没有驾驭能力的人,常常只能望洋兴叹,不得要领。而您的读书记,对我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也引起我进一步研读古书的兴趣。当然,那里头饱满浓烈的现实的感情,触处生春的智慧,也使它具备杂文的品格。魏收所说"笔有奇峰,谈有胜理",大作足以当之。在反复阅读大作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手民的误植,准备做个勘误表供您再版时参考。还有一些我读不懂的地方,当一一列出向您请教。我感到,您的文章虽然没有鲁迅杂文那样多的需要加注的地方,但您讲究藏锋敛锷、旁敲侧击,又时有古文词汇,年轻人也不是都能一目了然的。您看,我一给您写信,就有下笔不能自休之势。

再有,这次来信,称谓措辞太客气了,使我惶恐不安。您是长辈,对我可以随便一些。如有需要我在北京替您办的事,我愿意尽力。记得我得知您找到早年写的论通讯工作的小书的消息时,也非常惊喜,还曾想到要是叫我去复印多好,就可以先睹为快了。又,杂志如能寄回,非常感激。祝您 "节日快乐!

镇南1990年9月30日六、孙犁致曾镇南同志:

上午收到惠寄大作,饭后即一口气拜读毕。

以充沛的感情,作详尽之评述,加之以文采,此文论写

作之三要素。兄作兼之,余不避嫌。惜不谈拙作之缺失耳。前承问及,青春遗响一书,未出成,河南诗集,已无存者,现正编辑我的文集续编,均可收入。出版时当奉寄。我一切如常,偶有小作,均在报章,想能见到,即候冬安!

孙犁

1990年11月27日

七、曾镇南致孙犁

孙犁同志:

18日我从福州回京,当天收到了你l l月27日的来信--我是ll月30日离京的,回了一趟老家。你的信大概早到了,只是我一星期才去一次单位,走前来不及看到,这样回信也就耽搁了。请你谅解。

拙作能不断得到你的鼓励,我从心里感到高兴。你的文章,读起来的确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感情的陶冶。我执笔为文,常常是情不自禁。如果说有所生发,也是因为你的文章有可资生发之处。不仅是我,很多过去较少接触你的文章的人,一经接触,都有相见恨晚之叹。我住的大楼里,不少人是社科院的文化人。一位研究章太炎的哲学所的学者读了你的读章太炎遗书记,十分叹服,认为你对章的了解很深,所论对他也有启发。我的邻居是一位研究古代文论的同事,他在读了《无为集》之后,一本接一本地向我借你的书看,连连说"文苑独步",并要求我如果去天津访问你,也带他去。大家对你的文章的佩服和喜爱是由衷的。濑我的研习录,不过表达了大家共同的看法罢了。

至于指出你文章的缺失,在我觉得是很困难。这正如读鲁迅的杂文要发现其缺失并有所论说也很困难一样。当然,有些具体问题上的看法,我也直率地略陈管见,如《窥藏》中谈到对阮籍、稽康的看法,这你会注意到的。

不久前读到《朋友的彩笔》,最近又读到《老同学》,我都十分喜爱。尤其《老同学》一文,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些短文章,向报纸副刊投稿。我一向只写评论,被认为是职业批评家,凡有所作,总是对别人的作品发议论,而且文章很长,下笔不能自休,自己也深以为病。给副刊投稿,可以矫正我的痼疾。在这方面,你的经验,就很值得我学习。

《朋友的彩笔》中提到《读史记记》一文,不知发表在哪里?我急于读到,便中乞示。

正值岁末,遥望津门,不胜思念。祝

新年愉快,身安笔健!

镇南1990年l2月23日八、孙犁致曾镇南

镇南同志:

屡次从报刊上读到您关心和鼓励我的文章,衷心感谢。写信少的原因,主要是今年身体情况,不如去年,因此心情时常处于忧郁状态,又不愿因此影响您--年轻人的情一辫绪。这一点,我想定能得到理解。

最近在天津日报发表《理书记》,已发表两次,尚有两部分留待发表。总起来有两万余字,但内容平庸。

最近几天又闹前列腺毛病,如不见好,还要去住医院,人生如此多难,实无可如何也。

今天见到您写的《故人心愿》一文,实在不能不写封回信了。即祝

近安!

孙犁1995年5月29日注:《故人心愿》一文,发表于l995年5月29日《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满庭芳"。

 

故人心愿

 

在报纸上读到孙犁《(曲终集)后记》,得知孙犁自新时期以来第十本散文集即将出版,心里非常高兴。

自1982年读了《晚华集》以来,我对孙犁每年新出的小书,多方搜求,先睹为快。虽然购存了《孙犁文集》八卷珍藏本,但我日常频频温习的,仍是这些小书。这不仅是因为便携易翻,而且因为这些编年的小书,自有其独立的研究价值。鲁迅说过: "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要了解、学习孙犁,逐年顺序地研读这些小书,是最切实可靠的途径。要了解孙犁的社会思想、文艺观念的变化及发展,了解他的文化修养、文艺修养及读书进修的途程,了解他的用舍行藏、立身处事乃至日常生活,了解他的著述所反映的时代内容、社会背景及涉及的诸多人与事,都不能不读这些编年的文集。

但是,由于这些小书初版时印数少,现在要搜集齐全已属不易。《曲终集》即将出版,勾起了我一点。t2,愿:倘若能把孙犁这十小书,哀集成帙,同时再版一次,让它们以统一的版式和封面,集体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想一定会受到喜爱孙犁文章的读者欢迎。百花文艺出版社素以出版孙犁的著作享誉梓林;我的这点心愿,算是野人芹献,不知掌笔政者,其有意乎?

夜深人静,我在灯下摩挲着舍下所藏的孙犁的这些小书,它们的书名依次为《晚华集》、 《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 《如云集》,还有即将出版的《曲终集》,它们在感情上和我是多么亲近。孙犁在《曲终集》后记中说:"读者都是故人",他的心和读者是相通的。抚书思人,忽有吟兴,遂成一诗,嵌入十本小书的书名,聊寄故人情意云尔。诗日:

晚华凝秀露,劫后见霜容。澹定就远道,铿然抚焦桐。尺泽连沧海,陋巷接飞鸿。文气如云舒,直声盈苍穹。虮虱何足论,战士文自雄。虽日老荒矣,凌霄志更宏。无为思有作,芸斋岂茕茕?曲终能再奏,大雅贯长虹。十集成一帙,峙功如岱宗崇。

 

1995年5月

 

南极老人应寿昌--寄孙犁同志

 

新年前夕,我给孙犁同志寄去一张贺年卡,附言希望得到他书写的条幅"以补陋壁"。想得到孙犁墨宝的念头,存了很久了。但总不敢冒昧启口,怕给老人添劳;但这一次终于提出,是因为看到报纸上发表的一幅孙犁书于今年4月28日的条幅: "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这幅

书谱句的条幅,写得沉着凝重,内力充盈,丝毫没有老年之象,使我望字思人,受到很大的鼓舞。

贺年卡寄出不久,我就收到孙犁同志寄来的一幅字。怀着兴奋的心情打开一看,写的是四句杜诗:"纱帽随鸥鸟,扁舟系此亭。江湖深更白,松竹远微青。"字是l994年3月2日写的l2月19日题赠惠寄。我和同事们一起欣赏这幅字,都很高兴。我不懂书法,自己的字写得很差,但也不妨碍我对孙犁书法的欣赏。我认为,孙犁的字,不仅是因他的文名而被看重,而是他的书风,确已自成一家。他的字,骨架稳正,笔饱墨酣,点画峻厚,气象浑穆,于端凝沉潜之中,又有飞扬之势,看起来非常舒服。字如其人,我虽不敢谬称知音,但流连观省,的确看到了孙犁端直的身影和澹定的内心。

由于学业的荒疏,我竞一时想不起来孙犁抄录的这首杜诗的出处。回到寒舍查杜集,这是杜甫的一首五律《泊松滋江亭》的前四句。这首诗的后四句是:"一柱全应近,高唐莫再经。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这是杜甫晚年的诗作。《读杜心解》的作者浦起龙认为,这诗"似因出峡遇险,今得安流系泊而作。下半有痛定思痛之神。"诗中写到的"一柱"、"高唐",都是观名。一柱观在荆州罗公洲 (即松滋县东),为南朝宋刘义庆所建,宏大而只有一柱。故名。高唐观则在楚地,杜甫出峡时经过这里,遇到风浪之镕惊,曾有"书史全倾挠,装囊半压濡"之句记险,故有"一《柱全应近,高唐莫再经"这样的自诫。 读了这首诗的后半,我才恍然大悟,孙犁书写这首杜诗,是因为它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他在晚年遇险后,安然澹泊的心情。l993年五六月问,孙犁得了一场大病,幸得救治及时,转危为安。经过静养,到l994年3月孙犁书此条幅时,已经大安,并能着手写《读画论记》那样的长文了。《读画论记》是1994年3月13日完稿的,而这条幅书于3月2日,看来,这是孙犁在笔耕的余暇,略舒倦眼,小试腕力,借杜诗以赏心悦目,寄情抒怀之作。

《白松滋江亭》这首诗,论杜诗者很少提及。我翻了几种杜诗选本,也未见选录;可能因为杜甫好诗太多,便把它遮没了。孙犁把它拈出,书其前半,确有他自己精妙的会心。依我看来,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写成。"江湖深更白,松竹远微青",更是得白描风神之妙句。这里含蕴着诗人独特的准确观察,浑然画出了一幅江湖松竹、寥廓悠远、树色天光、青白互映的水墨图。在这水墨图中,诗人揭示了引起景色变化的事物内在联系,无意中透露了某种自然与人生的哲理:江湖因其深阔,吐纳天光而更白;松竹因其处远,笼罩云气显微青。青白之色,淡远纯净,是身随鸥鸟,舟系江亭,纵目浏览的诗人所喜爱的。这是如实的写景,也是率真的写心。对此澹澹旷远之境,诗人不禁吐出了自己的素志:"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南极,是星宿名,也泛指南方。经历了一番惊涛骇浪,命运的星辰依然照耀着老诗人,他那心平气静、安然澹定的情怀跃然纸上。--而这,不也是1994年春孙犁的心情吗?这样一想,我更加感到孙犁书赠的这个条幅的珍贵。

写到这里,新年已至,春节将临,我想起杜甫另一首诗《赠韩谏议》里的一句:"南极老人应寿昌",抄下来作为遥寄孙犁同志的春节祝辞吧

1994年12月29日上午公论久而后定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要评价一个人物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躯体的大,其法则相反,后者距离愈远愈小,前者却愈远愈大。我是孙犁作品的爱读者和崇仰者。我认为用叔本华的话来评价孙犁,是很恰当的。

由于健康的原因和别的一些原因,孙犁息肩搁笔已经五年了。他的身影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他的精神在文艺界的影响,却越来越大,越来越显出重要,这是一种不需要张扬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一切真正认真读过孙犁作品的富有同情心和认知力的读者,都会从现实生活的发展中,从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曲折前行的步履中,从自己精神需要的发展中,清晰而深切地感觉到他的影响。

如果当代文学青年需要一个为人为文的导师的话,那么,就到八卷本的《孙犁文集》中去寻找吧。在《孙犁文集》里,从头到尾的都徘徊着鲁迅的伟大身影,愈到后来,这身影就愈是浓重、清晰。合上文集,作为鲁迅事业与足迹的追踪者的孙犁,作为鲁迅最优异的学生的孙犁,其剑及履及、仰揖清芬的虔诚神态,其承前启后、自铸新篇的深厚才力,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用自己的全部著作示范我们怎样师承鲁迅的同时,孙犁无意中成了后起的文学青年师承的对象了。

写于十九年前的《孙犁文集·自序》中说了这样一段有关我们的文学事业发展方向的话:"我认为中国的新文学,应该一直沿着'五四'时期鲁迅和他的同志们开辟和指明的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我们要提倡为人生进步、幸福、健康、美好的文学艺术,要批判那些末流的诲淫诲盗败坏人伦道德的黄色文学。"

这段话,听起来好像是刚刚说出来的那样警策有力,硬朗新锐。正因真话诤言,才转成新鲜,才有如预言的吧。这段话,也可以看成贯穿在孙犁晚年十来本文艺散文、杂感集中的一条思想红线吧。我已经不止一次地谈到,孙犁晚年的文章,是更值得认真研读的。那是文学思想的宝库,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正是有了这些书为阶石,他才登到了几欲摩鲁迅颈背的高度,成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进步的、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学的又一个标志性的伟大人物。当然,也还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正如孙犁所说:"文章与作者,自有客观的尺寸与分量。别人的吹捧或贬抑,不能增减其分毫。"对于有心学习孙犁、有志认识犁、研究孙犁的人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给孙犁加上"大师"、"泰斗"等美名,而在于通过认真而细密的研读,通达而完整的估量,准确把握孙犁其人其文"客观的尺寸与分量",据此秉公心而立论,自能垂之久远,渐获共识。我是相信公论久而后定的。

在20世纪落日的斜照下,孙犁的身影愈来愈长了。他是注定要把长长的身影投映在21世纪的时代天幕上的人物。

 

2000年l2月17日

 

 

一棵花果满枝的大树--与母校同学谈孙犁

 

不久前,我回到母校福建漳浦一中参加七十周年校庆活动。在一次文学讲座后,有同学问我:"除了鲁迅以外,你最喜爱的当代作家是哪一位?"

"孙犁!"我几乎是脱口而出,接着还补充了一句: "他的全部小说和散文,我认为都是最适合中学生阅读和欣赏的优美的艺术品。"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农历四月生于距县城十八里的东辽城村。他原名孙振海,后改名孙树勋,孙犁是他成为著名作家时的笔名。晚年常用的笔名还有耕堂、芸斋、芸夫等。偶而也用老荒、姜化等含有自嘲自谦也略含讽世意味的笔名。喜欢阅读报纸文艺副刊的同学,常常会在报上见到这些笔名。

孙犁在农村度过了童年时代,这使他从小就熟悉农村的事物和农民的生活、思想、感情。他喜欢看地方戏,听说书,本村读初小时,曾从街坊家中借读《金石缘》(即《红楼梦》),深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所吸引。后来,他在安国县城读高小,十四岁考上保定育德中学。在整个中学阶段,他极其勤奋地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史和文艺理论等方面的中外著作,对鲁迅的著作尤为陶醉。他曾为中学生写过一篇《我中学时课外阅读的情况》(收入《老荒集》),从他开列的书名可以看到,这个敏而好学的少年,在中学阶段,就以广阔的视野,从书籍中汲取了大量有用的营养,为他一生的文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博览精读的同时,孙犁也开始练习写作。他在校刊《育德月刊》上发表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倾向的小说和短剧。他写的一篇读书心得《(子夜)中所表现的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性质》被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杂志刊用。这些习作,显示了一位未来的作家与文艺评论家的雏形。

高中毕业后,孙犁一度在北平市政机关当小职员,想以卖稿为生,但屡遭挫折,只好回乡。后来在位于白洋淀之滨的安新县同口镇当过小学教员,有机会领略了淀水荷风的美和这一带人民的劳动和生活风貌。

1937年抗l3战争爆发,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来到安平县,这年冬天,孙犁参加了自卫军政治部的宣传工作,从此开始了崭新的革命生涯和文字生涯。

抗日战争的时代风云,使孙犁的创作激情喷涌不息。中国北方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丰富细腻的优美情操构成了孙犁在创作中孜孜追求的崇高与优美的艺术境界。在冀中、冀西和延安的辗转征战中,孙犁孕育并写出了他那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的作品,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荷花淀》、《芦花荡》、《嘱咐》、《光荣》、《碑》、《钟》、《浇园》、《织席记》、 《采蒲台的苇》、 《村歌》等。这些作品奠定了孙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

解放以后,孙犁一方面继续从自己珍贵的回忆中提炼素材描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写出了《山地回忆》、《吴召儿》、 《小胜儿》等优秀短篇小说和被誉为"诗一样的小说"的长篇《风云初记》;另一方面把笔深入到解放后新的生活、故事和人物中,散文集《津门小集》和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标志着作家新的收获。《铁木前传》深入准确地描述了冀中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村生活风貌和时代气氛,刻画了农民迈向新生活时既喜悦又迷惘的微妙心理和复杂感情。在思想的深邃含蓄,艺术的完整、和谐与优美上,这部中篇堪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仅次于《阿Q正传》的杰作。

从50年代后期到"文革"结束,因为疾病困扰和政治劫难,孙犁搁笔达二十年之久。进入新时期以后,孙犁幸遇清明之世,创作激情再度喷涌,开始了又一个重要的创作阶段。

在这一个阶段,孙犁的小说创作带有显著的纪实性,篇幅简短而情致隽永。而更大量的是散文和各类杂著。先后结集有《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耕堂杂录》等近百万言。在这些散文和杂著中,我们可以读到大量深沉、秀润的散文,里的杂感,独具见解,深谙文心的评论,阐幽发微的读书记,记录人生鸿爪雪泥的"书衣文录"等。这些新著从整体看,是对我们现正经历着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的一个侧面的真实坦诚的反映,也是新时期文学发展轨迹的重要留痕。老作家对国家命运、人类前途、世情文风的关注灼然可见。他在著述中所表现出的厚积而后发的潜力和更年轻、更泼辣、更雄建的思想力量令人惊喜,其文学语言也达到炉火纯青、独步当代的很高境界。

继5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学习》、《文学短论》两书之后,孙犁新时期的大量文艺评论更确立了他作为精湛的文艺评论家的地位。总之,孙犁晚年这个创作的新阶段及其收获,差可比拟于鲁迅晚年在上海文场的十年搏战和业绩,为后起的孙犁研究者留下了一片可持续垦辟的丰沃田园。

很多同学知道孙犁是从选人课本的《荷花淀》一文开始的。他们已经从中初步领略了孙犁所创造的美的艺术境界和独特的语言魔力,一定很想进一步了解孙犁的艺术风格。是的,孙犁的文字,如同鲁迅和曹雪芹的文字一样,是可以掩去其名而从文山墨海中一眼辨识的。他是一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风格已完全成熟的典范性的作家。他的艺术风格是值得认真探索并学习的。

茅盾在60年代曾指出:"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韵、风格。 《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的痕迹。他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这是从大处着眼而作的对孙犁艺术风鞠格的言简意赅的说明。

如果略微展开来分析一下,孙犁的艺术风格的要素有哪些呢?

第一,对时代、对民族、对人生有所助力的严肃的创作态度。创作态度是作家的人格和道义力量在创作中的表现,自然是构成艺术风格的第一要素。孙犁的全部著述,都一贯地倾注着他对时代,对民族,对人生的热情和促其美善的理想。他的主要作品,是反映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是描摹时代风云变幻的,其内在的精神,是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崇高圣洁的愿望和激情。正是这种激情,铸塑成了他笔下的那些刚毅、优美、多彩的抗日儿女的形象。对人生的严肃的态度,像血液流注循环于人全身的血管一样,流注循环于孙犁的全部著述,愈到晚年愈加执著。这一点永葆着孙犁艺术风格的崇高性,永葆着他的著述内在的引人追求真理的热力。轻佻、媚俗,永远与孙犁的风格无缘。

第二,在丰富的切实的生活经历基础上形成的作品中丰沛的生活性。生活的土壤是构成作家风格的根基。孙犁是准确地描摹生活的场景、色彩、氛围并塑绘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大师,他常常是几笔就能使一个人物跃然纸上,使一个场景如在眼前,使一种氛围遇近身边,使一种心境扣人心弦。这种功力来源于他对生活了解的深入、细致、敏锐。他把他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建筑在生活性的地基上。他之所以能于一毫毛端建起灿烂的七层宝刹,是因为他的根须深深扎入生活的泥土。

第三,以现实主义的典型概括为根柢而形成的艺术描写上的质朴和婉丽、切实和秀逸、单纯和完整统一的境界。孙蕊犁的文字,总是那样简短而内涵丰厚,冲淡而感染强烈,若有魔力。这种艺术功力来源于作家掌握现实的特殊方式,来源于高明的艺术典型化的手腕。孙犁善于捕捉生活、人生的一个个"小环",用心灵照亮它,用心血浸润它,使它鲜明夺目,并上串下连,捉住整个生活、整个时代的鲜明的"环练",使读者在小的故事中,受到大的生活、全面的生活的感动和刺激。这种以"小故事"见"大生活",以"小环"串"环练"的写法,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作家代代相承的典型概括、典型创造的方法。孙犁善于从一个事物上头看出它最重要最特殊也最有普遍性、最有时代特征的部分,反复提示它,重笔调写它,使它从那个事物上凸现出来,鲜亮起来,发射出炫人眼目的艺术之光。这也就形成他把质朴、单纯和完整浑和统一起来的艺术风格。

第四,情有独钟地塑绘具有乡土气息、民族血脉和时代气质的中国农村女性纷然多姿的群像,使孙犁的艺术风格有了一个最具特征性的艺术载体。估量孙犁的艺术风格,是离不开对水生媳妇、秀梅、吴召儿、妞儿、春儿、李佩钟、小满儿等一系列农村女性形象的分析的。从中国妇女几千年所受的苦难中,从中国农村妇女在民族解放战争中表现出的既坚毅如钢又柔情如水的品性中,孙犁深切感觉到女性的伟大,民族的骄傲和光荣,积蓄起对他笔下的人物的丰盛热烈的感情。他的作品的抒情性,诗的美和音乐的旋律,就是从这些既崇高又平凡,既质朴又美丽的女性形象上展开、生发出来的。孙犁作品中那种谈笑从容的态度,那种慧黠和风趣的声口,那种柔婉澹定的调性,主要地来自这些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立在文学的画廊里的女性形象。黄秋耘曾指出的孙犁"比较擅长描绘生活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时代激流中的一片微澜,或者是心灵世界中的一星爝火"的特征,也是与孙犁情有独钟于农村女性形象这一人物塑造上的审美追求相联系的。

第五,干净、简练、独特、漂亮的白描语言。孙犁作品中的语言的美,首先产生于他遣辞用字的准确、明晰和动听。他长期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百花园中含英咀华,吸取其中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成分;在其创作的盛期,又在博采口语、吸取群众(特别是农村妇女)语言的精华上下了一番苦功夫,并将两者注入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审美偏嗜中,锤炼成了他清新俊逸,秀颖生发,雅洁婉丽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的精髓是鲁迅提倡并垂范的白描,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纤毫毕现地、透明无翳地直逼事物的真实面貌。这种语言反映事物的清晰明朗,有如明月的照临,清风的吹拂;这种语言是用"纸的砧,心的锤"反复锤炼过的,是不能随便增删,随便移易的。它一笔是一笔,不但意到笔随,状物无隐,而且笔收意驰,含蓄隽永,经得起咀嚼和回味。

要之,以丰富切实的生活经历和先进健康的时代精神为根基,以现实主义的典型描写为主干,以中国北方农村女性群像的塑铸为果实,以透明、传神的白描语言为花叶,这样,便长成了孙犁的艺术风格的刚健清新而又秀逸绚烂的花果满枝的大树。

 

研鲁读孙,庶几乎可以悟道

一谈现在文学的命运与使命

 

自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以来,我国的经济生活已经和正在发生一场新的革命性的变化。

这场新的革命性的变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就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张。这个主张现在已经变成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行动。改革也是一种革命。现在,整个中国的经济生活犹如一锅急火烧开的沸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感受到它的灼热,它的气浪。能人甚至已经被溢出来的沸水烫伤,颇有几分狼狈不堪的样子。有的人则被它升腾的水雾眩惑,不知该怎样迈出自己的步子。但不管人们主观上的感觉如何,这一经济生活中的革命,将必然地使人们的生活形式、心理结构、观念形态乃至风俗习惯都秀潮融发生巨大的变化。以社会的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必然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较短的时间里也许并不明显,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成比例的不平衡规律也会参与到这一整个错综复杂的进程中来;但是,这种变化的必然趋势是属于历史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之发达昌盛,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来开辟财富之源、造成社会主义条件下庞大和多样的商品堆积,--这样一个崭新的历史进程,是一定会有崭新的文学艺术与之相配称的。

在这种情势下,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

是的,历史的具体发展,现实的实际情形,社会生活变迁中的细节、个案,往往是斑驳杂糅的:太多的迂回曲折;无数的坏现象;一窝风的起哄压倒了理智的、清醒的声音;商品拜物教及其极端的发展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几乎要吞没人类一切纯洁的、善良的情感,壅塞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泉......这一切都是真的,几乎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听到、读到很多很多这样令人沮丧不安的事情。精神上的痛苦更是不可避免和毋庸讳言的。

但是,览史观世引起的失望和痛苦,可以用读"经"通变的哲学沉思来缓解。这里所说的"经",是指荟萃、包括、升华了人类对历史规律,对自身的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伦理、道德、法制、风俗等人文传统的所有有价值的总结和思考,并在这一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最先进、最科学、最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历史唯物论。古人主张读史与读经交替进行,务实与务虚不可偏废。这是不无道的。在当前,我觉得很需要一点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湛深把握的历史乐观主义和文化达观主义。"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文学是不足悲观绝望的,文坛也是不足悲观绝望的。改革先行,文学后变;世情迁移,文运随之。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作为精神生产者的文学工作者,不妨以唯物史观为思想的立脚地,把自己的旌旗插稳。

在当前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对文学艺术工作者的个人生计问题的焦灼和呼吁,超过了对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本身所需解决的一系列文艺思想、创作实践问题的研究和考虑。当然,文学艺术工作者的个人生计问题,也会影响到创作和研究的进行。大部分文学艺术工作者近年来实际上陷入的相对贫困化的状态,是一个应该引起有关方面注意并予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文学工作者,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怎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问题。这个问题,与文学艺术工作者的个人生计问题还是有区别的,也是更值得我们花心思、耗心血的。

所以,所谓下"海"经商的问题,不妨用"面对生活的大海"这个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来代替。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话题。因为生活的大海是洋流恒动,浪波不息的,它永远决定并影响着文学的命运。如果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是生活的大诲中发生的一次"大海运",那么,文学艺术的鲲鹏,正应该以其巨眼察海运之流向、穷海运之堂奥,以其创作和批评的双翼,顺海运之势而高翥,然后向着自己确定的远大目标御风而行。

当然,写下这些从中国古典神话借用来的充满英雄气概和诗情色彩的语言,我也只能是为自己提提气而已。很多朋友会不以为然的,我又何尝满足于这样空泛的伟辞呢?

那么,就切人当前影响着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那些具体的问题吧!不要怕那里荆棘丛生,流言四伏,积弊有年,新瘥迭起吧!也不要顾虑自己人微言轻,动辄得咎,徒费口舌,枉抛心力吧!一阵热血涌动,正待蹙额苦思,肃然命笔,眼前突然闪过孙犁老人皇皇的八卷文集和孤峭的身影,闪过鲁迅先生震古烁今、浑涵万汇的遗篇和横立苦战、至死不悔的神情,我突然宁静下来了。言不当其时者止。晓哓不休,知其不可而为之,诚先哲之精神;然而审时度势,有为有弗为,有言有弗言,亦不失为智者。面对生活的海洋,虽不能纵身搏浪,却不妨登山观海,以定行止。登山之径者何?退居寒斋,研鲁读孙,庶几乎可以悟道,可以敬业,可以心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