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维基百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1:12:52
论语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論語.八佾第三》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稱為,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 」,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論語》是西漢末年張禹以《魯論》為主,結合《齊論》編成,共20篇,約1萬2千字。[1]

目录

  • 1 內容
  • 2 爭議
  • 3 參見
  • 4 參考文獻
  • 5 外部鏈接

內容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论语http://zh.wikisource.org/wiki/论语

據統計,在《論語》中,孔子講「」的地方共109次,講「」的地方共75次。孔子的「仁」含意廣泛,幾乎包括所有做人道理。他說有五種品德算是仁:「恭、寬、信、敏、惠。」又解釋:「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2]

春秋時期的戰爭不斷的環境中,孔子致力於恢復「禮樂制度」,以便使社會平穩地過渡到一個新的「天下有道」的社會。他的學生樊遲問他何謂「仁」,他回答:「愛人。」(〈顏淵〉);又如孔子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他還認為行仁是義不容辭的,應該「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孔子的「仁學」還有一個重要思想,就是「尚賢」。

論語》共分為二十章,各章及其內名言節選序列如下:

  • 學而第一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為政第二
    •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八佾第三
    •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裡仁第四
    •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公冶長第五
    •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雍也第六
    •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述而第七
    •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子不語:怪,力,亂,神。
    •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泰伯第八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子罕第九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 鄉黨第十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 先進第十一
    •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顏淵第十二
    •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顏淵曰:「請問其目?」
    •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與矣。」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子路第十三
    • 欲速,則不達。
  • 憲問第十四
    •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衛靈公第十五
    •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小不忍則亂大謀。
    •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季氏第十六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 既來之,則安之。
    •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 憂...在蕭牆之內也。
    •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陽貨第十七
    •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 微子第十八
    • 齊人歸女樂,季桓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 子張第十九
    •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堯曰第二十(共三章,主要記古代賢王堯、舜、禹、湯的言論以及孔子對為政的論述)
    • 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爭議

孔子於〈陽貨〉提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通常被認為是孔子推行大男人主義思想。然而有人指出此句後面尚有「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專指「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女子與小人。另一認女子與小人為男女僕人。但最近亦有人提出,「小人」即為「兒童」、「小孩」的意思,所以這段話可以解讀為「養活一個家庭是很艱難的」。[3]

另孔子於〈泰伯〉中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對於人民,可以放任他們,卻不能讓他們有智慧。」)批評者認該句為孔子推行愚民政策之例證。文化大革命時期這句話遭公開批判,且直到現在仍作為這句話的公認解釋。然而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句話原文並無標點,而後人的句讀有問題,應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能力的人,可讓他們自由發揮;沒有能力的人,則要讓他們學習。」)按此說則孔子並非認同愚民政策。此二說迄今未能達成一致。[4]

參見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论语http://zh.wikisource.org/wiki/论语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论语
  • 三國 何晏論語集解
  • 南朝 皇侃論語義疏
  • 北宋 邢昺論語註疏
  • 南宋 朱熹論語章句集註
  • 劉寶楠論語正義
  • 程樹德論語集釋
  • 楊伯峻論語譯注
  • 錢穆論語新解
  • 南懷瑾論語別裁
  • 雅樂

論語的討論主體為君主或士大夫,故「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其中的女子有作「宮中女子」解,即嬪妃妻妾;小人可作「宮中雜役」或「相對於君主、上位者的地位低者」解,即宦官或寵臣。「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是提醒君主或上位者對其寵幸之女子與小人應謹慎待之,這些下位者若得以過度親近上位者則會囂張逾越(不遜);反之,若不得寵幸則散佈流言怨懟(怨)。

參考文獻

  • Theodore de Bary (ed.),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Vol. 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 金穀治譯注《論語》,岩波文庫1999年 ISBN 4-00-332021-2
  • 楊伯峻,《論語和孟子》,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ISBN 7563339388
  1. ^ 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論語
  2. ^ 楊伯峻,《論語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3. ^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辨析
  4. ^ 智識學術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

外部鏈接

  • 論語 - 原文與今譯
  • 論語中英文全譯
  • 論語逐句自動播放
       经书(十三经) 六经(先秦) 诗经 | 尚書 | 仪礼 | 乐经 | 周易 | 春秋 五经(西汉) 西汉诗经 | 尚書 | 仪礼(唐代以后被礼记替代) | 周易 | 春秋 七经(东汉) 第一说:诗经 | 尚書 | 仪礼 | 乐经 | 周易 | 春秋 | 论语

第二说:诗经 | 尚書 | 仪礼 | 周易 | 春秋 | 论语 | 孝经

第三说:诗经 | 尚書 | 仪礼 | 周易 | 春秋 | 周礼 | 礼记 九经(唐代) 第一说:诗经 | 尚書 | 礼记 | 乐经 | 周易 | 春秋 | 论语 | 周礼 | 仪礼
第二说:诗经 | 尚書 | 礼记 | 周易 | 左传 | 公羊传 | 穀梁传 | 周礼 | 仪礼 十二经(唐代) 诗经 | 尚書 | 礼记 | 周易 | 左传 | 公羊传 | 穀梁传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孝经 | 尔雅 十三经(南宋) 詩經 | 尚書 | 礼记 | 周易 | 左传 | 公羊传 | 穀梁传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孝经 | 尔雅 | 孟子        中國文學名著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四大奇書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金瓶梅 五大傳奇 荊釵記 | 白兔記 | 拜月亭 | 殺狗記 | 琵琶記 六才子書 莊子 | 離騷 | 史記 | 杜詩 | 水滸傳 | 西廂記 四書五經 四书:大學 | 中庸 | 論語 | 孟子
五经:詩經 | 尚書 | 易經 | 禮記 | 春秋 二十四史前四史】: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
晋书 | 宋书 | 南齐书 | 梁书 | 陈书 | 魏书 | 北齐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隋书
旧唐书 | 新唐书 | 旧五代史 | 新五代史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元史 | 明史 | 十三经 詩經 | 尚書 | 易經 | 禮記 | 左传 | 公羊传 | 穀梁传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孝经 | 尔雅 | 孟子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E%BA%E8%AF%AD5个分类: 四书五经 | 十三经 | 經部四書類 | 語錄 | 儒家經典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