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哲学论(4) ——出入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2:55:28
我不得不说
有朋友看了以来,说我不得不说说得不够透彻,在实际事务处理上,其实很简单,可以叫做出局入局论。
我们知道,无论什么样的一件事情,总是会属于某一具体的过程。由于没有孤立的过程,其过程之外,又有过程。这个过程,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局。按道具哲学讲,就是在人生大舞台上,给你布置一个小舞台,诱使他人登台、演戏,主使者便可达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地“混水摸鱼”了,随意地取其所欲。当然,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釜底抽薪”,均类于此,只不过我个人觉得“上屋抽梯”,似乎更为恰当些。
先说一个小笑话:北齐齐高祖时,有个戏子,叫石动桶,经常在说一些出人意料的笑话。有一次高祖请近臣饮酒言欢取乐。高祖对大家说:“我出一个谜,大家猜猜。谜面是‘卒律葛答’。”大臣们猜了半天,全都没有猜中。石动桶说:“我猜到了,谜底是‘煎饼’,谜面是煎煎饼时的声音。”
高祖笑着说:“猜对了,正是‘煎饼’。你们也给我出个谜吧。”大臣们谁也没有出谜,石动桶就说:“我出一个吧,谜面还是一个‘卒律葛答’。”
高祖和大臣们猜了半天,猜不出,高祖就问是什么东西。石动桶说:“还是一个‘煎饼’。”
高祖就问:“我刚才已经出了一个煎饼了,你怎么又给来一个?”
石动桶回答说:“我想,乘着大家的煎锅还正热乎着的时候,就再做一个吧!”高祖听后哈哈大笑。
类似的猜谜故事,也不乏见之于书籍、小说之中,如《红楼梦》中好像就有一个,相声中也有。为什么总在引人入胜?其实说起来,就是利用人们的心理,制造一个盲点,让猜谜者着出局,自然是猜不到的。当对方说出谜底的时候,一个“我再来一个”,又将你从猜谜者的局内人(演员),变为局外人(欣赏者),反过来笑自己被诓了,笑对方的机智多变,欣赏对方起来。
再说一个出入局的:
南唐时,有徐延休、徐铉、徐锴父子三人,以博学洽议名震江南,又以徐铉为最。南唐臣服北宋后,徐铉为使来纳贡,照例宋当派人到边境迎接,可人人都因徐之辩才害怕前往。宰相也为举派人左右为难,只得奏请太宗。宋太宗说:“暂且退朝,我亲自来选。”随后,宦官传殿前司,叫他在殿侍中,开列十个不识字的人呈上。太宗随意圈了一个,说:“这个人就可以。”别人很吃惊,也不敢多问,殿侍在催促中茫茫然出发了。待徐铉渡江过来后摆酒款待,徐铉辞锋犀利,一旁的人都十分惊愕。而这个不识字的殿侍自然也答不上什么话,只是“是呀,是地”顺口应着。徐铉摸不到殿侍的底细,也就喋喋不休地整日高谈阔论。但过了好几天,没人同他对答,他也就无聊地不语了。(在一个不是辩论的局中,再大的本使,又有什么用啊!)
出局、入局不过是相对而言的。让对方出入局,自己得到了什么?还是让我们看经典故事《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吧:
一天,乌鸦得到了一块肉,被狐狸看到了。狐狸很想从乌鸦嘴里得到那块肉。由于乌鸦在树枝上嘴里叼着肉,狐狸没有办法在树下得到,对肉的垂涎三尺又使它不轻言放弃。它眼珠一转:“亲爱的乌鸦,您好吗?”没有回答。狐狸只好赔着笑脸:“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狐狸摇摇尾巴,第三次说话了:“您的羽毛真漂亮……嗓子真好……,可以给我唱首歌吗?”乌鸦听了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这是肉从嘴里掉了出来,狐狸叼着肉再也找不到了,只留下乌鸦在那里“歌唱”。
狐狸让乌鸦从叼肉的局子,入了唱歌的局子,肉就很轻松地到了狐狸的嘴里。
人们认同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自己是人民了,去创造历史去了。可回过头来一看,别人却在享受历史。你也想享受享受,人家可说:“你一个人可不算是人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