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门想到长城:历史的戏剧性变化/ 陶世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5:59:04

金门八二三炮战五十周年到来,台湾军方和金门县政府合办系列纪念活动,并在“小三通”水头港区布置巨幅看板,提醒“战争无情、和平无价”。图:“中央社”

近日,两岸不时传出利好双赢消息,小三通金廈五通航線開通航程省一半(聯合新聞網,9月1日)即其一件。它以航程仅半小時,以及五通距離廈門高崎国际机场近的优势,便利中轉到大陸各地的台商和旅客。大小金门岛这个昔日两岸交兵的前沿焦点,如今正成为两岸交流的门户。据台湾媒体报道,马英九前往金门参加“823战役50周年纪念大会”,突显思考金门问题不在看眼前,而在大三通截弯取直后金门发展的愿景,未来金门与厦门,这“两门”将是两岸“和解之门”、“和平之门”、与“合作之门”。这是在逐步实施了。

今年8月23日是炮轰金门50周年,那次炮战对国民党军队造成的损失不可谓不严重,从驻守那里的将领中,有三位副司令官(赵家骧、吉星文、章杰)当场死于炮击即可窥知;这些炮弹犹如泻下成万吨钢铁,后来用炮弹壳制成菜刀,以刀锋锐利坚硬,砍剁力强而闻名,列为金门三宝之一。那炮弹壳都是好钢,制出来的菜刀当然锋利。

作为金门三宝之一的菜刀,是由炮弹壳制成的。金门菜刀上凝结了的恰是那一段硝烟弥漫的往事,无可逃避,令人无限唏嘘。(转自人民网台湾频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历史文件公开,人们从而得知,1958年8月23日的17时30分,远在台北的蒋介石先生刚刚准备吃饭,就收到了金门正在遭受猛烈炮轰的报告。闻听此讯,先是一怔,不一会儿眉头舒展,连说了三个“好”,随即命令左右: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去讯求援。

受到炮击还说好,奥秘何在?原来按毛泽东先生最初的战役构想,炮击金门的目的是为了封锁金门列岛,迫使台湾方面从金门撤兵,达到收复金门的目的。在美国干涉台海后,中共中央决定因势利导,将金门和马祖作为拴住美国人 的两根铰链,使其如食鸡肋,骑虎难下。”(昔日毛泽东炮轰金门 蒋介石连说三个"好";今朝两金门成和解之门)

出现台湾与大陆分别由国民党和共产党在统治的状况,是两党内战的结果,这是中国自己的内部事务,自不容外人干涉。这场炮战,表明内战尚在延续,使改变台湾属于中国的图谋成为泡影。粉碎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堵塞了台独的空间,难怪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如金门的田间地头遍布“反空降桩”,据说有近10万根之多。碉堡保守估计约有二、三千座,地雷数十万颗(估计还有7万余颗地雷尚未出土)。炮战中大陆虽居优势,前沿的小渔村围头,不到3平方公里落下了5万多发炮弹,也有伤亡,金门那边更不用说,双方损耗的巨大,均可想而知。现在国共重新合作,台湾不独,大陆不武,互利双赢,这才符合两岸中国人的根本利益。

不由得想起了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但它本来也是中国内战的产物。长城的象征意义所发生的戏剧性变化,与金门何其相似乃尔!

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和登临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建的,目的是阻挡撤退到长城外的故元势力的反攻和侵扰。

据史书记载: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一月(夏历,下同),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明,同年闰七月,徐达率军北伐至通州,元帝妥欢贴睦尔夜半开大都(北京)建德门北奔,朱元璋认为他在国破家亡之前夕,没有背城一战而是逃走,,是为“顺天命”,称他为元顺帝。但他并未投降,先在开平,后在应昌(均在今多伦附近)主持他的小朝廷与明军周旋,1370年以患痢疾死于应昌,故元尊为惠宗。后继者被明军追击,逃的愈来愈远,长城以内的地盘全为明所得,遂去帝号而称汗,回归蒙古部落,自称鞑靼,但在老家站稳脚跟后,不时向明政权发动进攻,虽然总体上居于劣势,但始终是明王朝一大威胁。明英宗十四年(1449)在北京附近的土木堡的一场大战中,御驾亲征的大明皇帝兵败被俘,但在总体实力上,故元一方仍差了一大截,无力夺回天下。此后双方征战不已,互有损伤,也有息兵谈判的时候,但未成功,如此相持达百余年,百姓困苦,双方的统治阶层也不堪负荷。结束对抗,和平相处的意愿均在增长。及至明穆宗隆庆年间,终于实现和解,化干戈为玉帛。长城的关隘正好作为互市之所。此后,对明的威胁转为来自割据东北,新起的努尔哈赤势力,以后长城的作用也转为防范他们建立的后金,但效果并不显。及至后金入关夺取中央政权,建国为清,而蒙古为其所依仗,担国之重任,长城至此遂完全失去其军事作用,在龚自珍的《说居庸关》中曾为之感叹*。

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更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共同捍卫祖国的精神象征,而为汉满蒙回藏(这是那时的认识)各族人民所同声齐唱。

再看金门,也曾是兄弟阋枪,战火纷飞之所,在痛定思痛,回归人之本性,恢复和平之后,其将由此开创中华民族辉煌之新纪元,势所必然。盖蒙与汉犹有种族血缘、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之差别,尚能融入中华民族为一体,同出一源的两岸,血浓于水,更有何间。

回顾历史,明与故元和解,固为大势所趋,亦赖当时双方主政者如张居正,鞑靼可汗俺答特别是其妻三娘子个人所发挥的作用,他们有远见,识大体,措置得当,其功绩不仅载于青史,也流传民间。今日能为两岸和解奔走抉择者,盖亦将著于史册。

陶世龙,2008年9月3日。

     *自入南口,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蒙古自北来,鞭橐驼[18],与余摩臂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19],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余 乃私叹曰:“若蒙古,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非以若耶[20]?余江左士也[21],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22],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 间[23]?生我圣清中外一家之世,岂不傲古人哉!”蒙古来者,是岁克什克腾[24]、苏尼特[25],皆入京诣理藩院马云[26]。

     自入南口,多雾若小雨,过中关,见税事焉。问其吏曰:“今法网宽大,税有漏乎?”曰:“大筐小筐,大偷橐驼小偷羊[27]。”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28]。”

     自入南口,四山之陂陀之隙[29],有护边墙数十处,问之民,皆言是明时修。微税吏言[30],吾固知有间道出没于此护边墙之间。承平之世,漏税而已,设生昔之世,与凡守关以为险之世,有不大骇北兵自天而降者哉?


注释:

[19]挝(zhuā):击,打。

[20]若:汝,你。

[21]江左:江东。习惯上指长江东南沿岸地区。

[22]燕赵:指河北地区。河北战国时有燕国、赵国。

[23]反毳(cuì):反穿毛皮衣,即兽毛向外。此指蒙古等少数民族。毳,兽的细毛。

[24]克什克腾:内蒙古旗名。在昭乌达盟西部,清代设旗。

[25]苏尼特:内蒙古旗名。属锡林郭勒盟。

[26]理藩院:清代官署名。掌管蒙古、西藏、新疆各地少数民族事务。交马:贡马。

[27]这两句是谚语,形容偷漏税极多。

[28]间(jiàn)道:偏僻的、很少有人知道的小路。

[29]陂陀(pō tuó):倾斜不平貌。

[30]微:无,非。

 (摘自龚自珍-说居庸关--网文精选)

参考 明史卷327


五柳存稿重新发表.2010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