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与CPI赛跑很辛苦 物价已经过"五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9:39:35

编者按:2010年的物价上涨轻松掀翻了很多人的预期。CPI从年初的1.5%连续闯关,呈现出“利落“的走势——破三、破四、破五,一路仰冲至11月的5.1%。在网民自发评选的年度汉字中,“涨”字呼声最高。众网友一边投票,一边长叹“神马都在涨”。“涨”字背后有游资热“炒”作祟,有普通百姓海“囤”应对,有政府出“拳”破解。
伴随着通货膨胀的“敲门”声,“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油你去”、“煤超疯”等网络热词迅速蹿红,紧随其后,土豆、鸡蛋、白酒、方便面、大米、棉花、羽绒服也纷纷加入涨价大军。
揶揄戏谑之后,更多的是被逼迫出来的生存智慧,在腰包飞快瘪下去的同时,普通民众不得不与CPI展开一场“民间赛跑”。于是,催生了囤货抗涨的“海囤族”和节省开支的“抠抠族”。更有对抗CPI的终极秘笈“八戒”:戒驾、戒烟、戒酒、戒零食、戒逛街、戒在外吃饭、戒娱乐……换城消费、“赴港打酱油”也成为一种购物“新体验”。
在此背景下,中央果断出手,祭出稳物价“国十六条”,“通胀狙击战”全面打响。从中央到地方纷纷采取措施平抑物价,时隔多年再提“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力度之大前所罕见。调控立竿见影,尤其是前期游资介入炒作的部分品种,价格回落幅度相当明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意味着控物价已经成为调控的首要任务。本次会议更是明确提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将“全面加强”,具体措施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虽然不大能弄明白流动性、准备金、负利率、CPI,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价格上涨,网民还是有话要说,有言要建。
网言网语:“现在既跑不赢刘翔,也跑不赢CPI”
百姓感受:“今年觉得特别难,不知道是真的难还是周围有这样的气氛,反正我始终都觉得心理压力挺大的。”
各方声音:“面粉、鸡蛋都涨价,我们再不涨就只能赔钱。”
专家解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一旦落实到责任制,考核跟乌纱帽挂钩,基本没有无效的,千万别小看这个。我们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这点大家一定得相信。
■ 网言网语
“买啥涨啥!用流行的网络用语来说就是:CPI,你懂的。”
“现在既跑不赢刘翔,也跑不赢CPI”
当了“房奴”“卡奴”后,如今又被迫变成了“菜奴”。
“从今天起,做一个对自己抠门的人。出门只坐公交,去近的地方就骑车或步行。不煲电话粥,尽量短信飞信说事……”(海子体诗歌戏作)
“神马数据、新高、甚至涨价的东西都是浮云,我只关心,什么时候,物价能降点?”
“哥囤的不是油,而是心态——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
“香菜,1元3根,100元可以买300根香菜!”
工资“给点力”,跑赢CPI吧!
“限价令下,五百万罚款红线谁敢碰!”
■ 百姓感受
无奈! “10块钱一斤的苹果太贵,改吃1块钱一斤的萝卜,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食用油太贵,炒菜改凉拌、低盐少油的方式更健康;汽油太贵,走路当然比开车更利于锻炼身体,如果计较时间成本,还可以改骑自行车。”
困惑! “2010年什么都飞涨,坐飞机的发现燃油费涨了,开小车的发现汽油涨了,买菜的发现大蒜黄豆绿豆姜统统涨了……奇怪的是,工资却不涨。”
建议:源头上国家采取大额补贴种地农民,鼓励扩大种植面积,调动种植积极性,对中间环节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压缩治理,针对扰乱市场行为者毫不留情依法处理。对零售网点直接监督干预等法律手段。切实落实省长市长负责制。
清单! 广州市民关姨的“消费清单”,把其近1年内买菜的消费变化铺排出来:瘦(猪)肉从12元/斤升至18元/斤、鸡蛋从2.8元/斤升至4.7元/斤、最便宜的5升装食用油从50多元/瓶升至90多元/瓶、生姜从3元/斤升至7元/斤、蒜头从2元/斤升至8元/斤、而100元可能也只能买到50斤米……此外,除了青菜的价格季节性起伏比较明显外,鸡、鸭、鹅每斤价格大约上升了1元,水价的涨幅则达到了一成左右。
算账! 11月份的CPI为5.1%,和目前一年期2.5%的定期存款利率相比,负利率程度达到2.6%,即老百姓存1万元进银行,一年要“亏”260元。储户的损失一部分“补贴”给了银行,一部分“补贴”给了房地产开发商、追求政绩的地方政府等贷款者。
疑问! “真是一不小心菜价就蹿得老高,往回落的时候就慢慢悠悠,真是不晓得这个钱都被谁挣走了……”
■ 各方声音
开发商——房价虽然高,但是地价更高,而且钢筋、水泥等各种原材料也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了。
百姓——“太贵了,真是吃不起。富士苹果,零售价4元,一个苹果五六两,算下来吃一个苹果得花两元多钱。”
白领——今年觉得特别难,不知道是真的难还是周围有这样的气氛,反正我始终都觉得心理压力挺大的。
租客——甭说买房了,租房都快租不起了……去年租房时这套三室的房子月租3000块,我这间小屋是800块。今年10月份续约的时候房租一下涨到了3600块,我们3家每家都涨了200块。
农户——“现在有点后悔了,虽然当时卖了不少钱,可是钱不值钱了,还不如留着麦子呢。村里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卖粮食了。存现金不如存实物划算。”
菜农——“现在建一个大棚要8万元,相比两年前整整涨了一倍。这其中,水泥、薄膜、草帘子等基本材料费用占一半,另外一半上涨的费用,仍旧是劳动力价格上涨引起的,一个建筑工一天的工钱至少120元,而两年前是六七十元。劳动力价格上涨,层层传导。”
服装商——“鸭绒从每吨20多万涨到将近30万,棉花每吨涨到两万五左右,加上辅料和人工费涨价,今年羽绒服的进货价几乎翻番。”
个体户——“面粉、鸡蛋都涨价,我们再不涨就只能赔钱。”算上租金、水电,我们卖一碗面也就挣块把钱,面粉一袋涨了十多块,每天烧的煤要多花近20块,上个月基本是白干了。”
■ 专家解析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因为通货膨胀预期,人们怕钞票发毛,就会去抢购东西,会形成一种虚假的需求,造成物价上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小年: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现象,要想治理通胀,必须果断而坚决地紧缩银根。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一旦落实到责任制,考核跟乌纱帽挂钩,基本没有无效的,千万别小看这个。我们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这点大家一定得相信。
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虽然价格上涨过快,但通过行政手段仍然是难以控制住的。微观上的价格升降还是应由市场机制来决定,政府要更多地从宏观政策调整上来应对通胀,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以缓解他们的生活困难。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工资的上涨滞后于价格的上涨,且物价上涨的商品多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这样直接导致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消费水平降低,农村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中低收入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严重下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明年货币政策必须回归正常状态,管住银根,信贷增速维持15%左右。中国长期处于负利率,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负利率应尽快转变为正利率,使其与通胀水平相适应。从长远看,加息是趋势。同时要结合结构调整加强资本管制,有意识地、适度地让人民币升值,推动汇率改革前行。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物价上涨的这个来势虽然比较快,但是它的基础并不是那么强势,所以我相信物价上涨的这个态势在明年应该能够得到缓解。
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张岸元:物价上涨更本质的因素在于各类社会成本特别是基础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在食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蔬菜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过去农民只在乎种子、化肥、农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劳动也是生产农产品的成本,但随着城市农民工“劳动力成本”概念的出现,农民意识到了劳动的价值也应该在农产品价格中体现。
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今年,即便按一些专家预期的全年CPI达到3.3%左右,也比30多年的平均CPI低得多,且明显低于国际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4.8%和2008年的5.9%。而且,这个CPI涨幅伴随的是10%左右的较快经济增长速度,应该算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充裕的流动性在遭遇房地产调控之后,不断寻求投机品种,出现“大蒜”、“绿豆”等产品非理性暴涨现象。这些发生在普通消费品上的严重投机行为助长了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道路中,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及很多新兴经济体CPI构成中,食品价格占比较高,上涨是正常情况。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恒:中国要想成为强国,必须有三高: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
安信证券经济学家高善文:全球资源能源的减少加上无可逆转的劳动成本上升,低物价时代已经过去。
媒体评论:催生此轮物价上涨的流动性泛滥背后,中国持续多年的货币超发被指认是“最核心的推手”。
■ 世间百态
高物价催生新族群
“囤囤族”高筑“粮台”
棉布、卫生纸、奶粉、糖和食用油,不断传出涨价消息的生活必需品,令不少精明的省钱达人赶在涨价前快速出手。这些囤积生活用品的达人被形象地称为:囤囤族。不少囤囤族能将一些可存放的物品买够一两年的用量。
“团购族”合作省金
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组织起来,集体与商家讨价,无疑成为一种新型的消费行为,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团购族一般以网络QQ群存在,团购正在成为他们的消费常态。团购族们通过合作,节省支出,交流感情,领导着一股新鲜的消费潮。
“特搜族”嗅觉敏锐
除了团购和囤货外,还有网友联合起来“地毯式”搜索特价商品,然后互通情报或是互相帮忙购买。每逢周末,“特搜族”结伴组成“特价扫货军团”,去搜罗特价商品。
“网购族”搜出低价
新新人类如何省钱呢?答案当然是网购。对于习惯过“宅生活”的网虫而言,网购商品一直是其首选购物方式。由于少了房租等经营成本,网店商品一般要比实体店便宜一些。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网购时进行比价更为轻松,敲敲键盘便能搞定。
“便当族”卫生节约
都市白领学起做饭。下班后去蔬菜店买点菜,回家烧好,分成两份,一半当作晚饭,另一半用饭盒装好,第二天提着便当去上班。原来每天在外面吃,一顿中饭至少20元,随着食材上涨,公司附近的饭馆要不就是涨价,要不就是减料。自己做饭,可以吃两顿,还省去了外卖。
■ 新闻背景:30年以来的涨价潮
第一轮:上世纪80年代初期
1980年年底,通胀率达到6%。这是自195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通胀表现,不过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比较有限。
第二轮:1987年—1989年上半年
1987年,国内货币流量年增长速度达116%,商品价格出现同步上涨。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达到18.5%,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价格涨幅达到两位数。
第三轮:90年代的中期
全国零售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如大城市生活物价上涨22%。1994年10月达到通胀最高峰25.2%
第四轮:2007年—2008年上半年(时间有争议)
首先是食品价格领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2008年2月,CPI达到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