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生道路的规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4:47:05

7、人生道路的规律

【原文】夫天生蒸1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上则能顺天子之命,下则能保百姓,是诸侯之所以取国家也。志行修,临官治,上则能顺上,下则能保其职2,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循法则、度量、刑辟3、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4,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传,以持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5也。孝弟原6悫,軥789力,以敦10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饱食,长生久视11,以免于刑戮也。饰邪说,文奸言,为倚事,陶诞、突盗,惕悍、憍暴,以偷生反侧于乱世之间,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其虑之不深,其择之不谨,其定取舍楛1213,是其所以危也。

【译文】上天生育众多的人民,都是各有所取的。意志专一而且致力于修养身心,规律与行为致力于厚重朴实,智谋思虑致力于明白清楚,这是天子之所以取得天下的道理。政策命令要依法,举止措施要得时,听讼断案要公正,对上则能顺从天子的命令,对下能保护所有的百姓,这是诸侯之所以取得国家的道理。意志行为能修养,做官能治理一方,对上则能顺从上级,对下能保护自己的职田,这是士大夫们之所以取得田邑的道理。遵循法度和规则、尺度和衡量器、刑法、图书典籍,虽然不知道最佳行为方式是什么,但能谨慎地遵守这些方法,审慎而不敢减少和增加,父子相传,侍奉王、公,虽然夏商周三代已经灭亡,其治理的法则还存在,这是官吏们之所以取得俸禄和职位的道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从根本上是厚道朴实的,勤劳检束力求尽力,以治理自己的事业,而且不敢怠慢和骄傲,这是普通百姓之所以取暖吃饱,长寿而能长久地处理事情,又能免于刑罚的道理。粉饰异端邪说,文过是非、巧言令色,狐假虎威,欺诈荒诞劫掠,放荡傲慢而又残忍,苟且偷生反复无常于乱世之间,这是奸邪之人之所以自取其辱而遭死刑的道理。他们考虑问题不深远,选择行为不谨慎,决定取舍不正当而且怠慢,是他们之所以终生危险的道理。

【说明】本节亦是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标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便会获得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这就是因果关系!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生道路的规律!也是每一个领导人和管理者进行领导、管理活动的道路和规律。

——————————————————

【注释】1.蒸:同“烝”。《诗·豳风·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诗·小雅·常棣》:“每有良朋,蒸也无戎。”《诗·大雅·棫朴》:“淠彼泾舟,烝徒楫之。”《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尔雅·释诂下》:“烝,众也。”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2.职:即职田。中国古代按官职品级授与官吏作为俸禄的土地。有史记载的是施行于西晋至明初,其间亦曾称为菜田、禄田、职公田、职分田等。职田是国家掌握的公田,不属官吏私人所有,只以收获物或部分收获物充作俸禄的一部分,官吏离任时要把职田移交给下一任。这种土地严禁买卖,也不得换易。东汉献帝时,曾将京畿三辅地区(今陕西中部)的公田按原俸禄等级给予百官,让他们自己收取租税。其实早在夏商时期即有这种制度,当时没有货币支付官吏,只能是按分封诸侯的方法将一定的土地分封给各级官吏。

3.辟:(bì毕)《书·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擗有摽。”《诗·小雅·雨无正》:“辟言不信。”《诗·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诗·周颂·雍》:“相维群公,天子穆穆。”《论语·八佾》:“‘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韩非子·忠孝》:“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说文》:“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这里用为法律、法度之意。

4.数:《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管子·权修》:“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荀子·解蔽》:“数为蔽:欲为蔽,恶为蔽。”《韩非子·饰邪》:“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这里用为道数,方法之意。

5.秩:《周礼·天官·宫伯》:“行其秩叙。”《左传·庄公八年》:“衣服礼秩如适。”《左传·文公六年》:“教之防利,委之常秩。”这里用为官吏的职位或品级之意。

6.原:《易·比·辞》:“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管子·牧民》:“不障两原则刑乃繁。”《庄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韩非子·主道》:“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吕氏春秋·异用》:“万物不同,而用之於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也。”《礼记·孔子闲居》:“必达於礼乐之原。”高鸿缙《中国字例》:“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坠流之形。”这里用为“根本、本原、根源”之意。

7.軥:(qu去)同“劬”。也作“拘録”、“劬録”。《淮南子·主术训》:“仁以为质,智以行之,两者为本,而加之以勇力辩慧、捷疾劬録、巧敏迟利。”这里用为勤劳之意。

8.録:(lu路)《淮南子·主术训》:“仁以为质,智以行之,两者为本,而加之以勇力辩慧、捷疾劬録、巧敏迟利。”《列子·杨朱》:“拘此废虐之主,録而不舍,戚戚然以至久生。”《字汇·金部》:“録,检束也。”这里用为检束之意。

9.疾:《易·豫·六五》:“贞,疾恒,不死。”《书·大诰》:“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诗·大雅·思齐》:“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楚辞·九章·惜诵》:“疾亲君而无地兮,有招祸之道也。”《荀子·臣道》:“事人而不顺者,不疾者也。”《韩非子·六反》:“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吕氏春秋·尊师》:“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高诱注:“疾,力也。”这里用为力求之意。

10.敦:《易·临·上六》:“敦临,吉,无咎。”《诗·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诗·大雅·常武》:“铺敦淮濆,仍执丑虏。”《诗·周颂·有客》:“有萋有且,敦琢其旅。”《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老子·十五章》:“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这里用为治理之意。

11.视:《书·文侯之命》:“其归视尔师,宁尔邦。”《诗·大雅·皇矣》:“监视四方,求民之莫。”《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视事。”《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史记·秦本记》:“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这里用为治理、处理之意。

12.楛:(ku苦)《荀子·劝学》:“问楛者,勿告也。”《荀子·富国》:“芒轫僈楛。”这里用为恶劣,不正当之意。

13.僈:通“慢”。《墨子·经说上》:“礼,贵者公,贱者名,而俱有敬僈焉,等异论也。”《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荀子·富国》:“芒轫僈楛。”《集韵·谏韵》:“慢,不畏也。或作僈。”这里用为轻慢、怠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