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与学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57:46


寂寞与学术
彭兰 成黎明   
  做学术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科研能力,还需要有崇高的学术道德和修养。在学术道德和修养中,有一项常为大家所忽视而又十分重要的要求,就是寂寞。缺少寂寞,就多了浮躁和功利;多了寂寞,就有了淡定,有了从容,有了学术本真的内涵。  日常生活中,寂寞总给人消极、无聊、孤独的色彩,中性中偏带灰色。其实不然,寂寞本身并不带有任何贬义的情愫。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寂寞的注解一是孤单、冷清,一是清静、寂静。在学术的词汇里,寂寞意味着深居简出,意味着闲暇,意味着内心宁静、恬淡、超然,意味着自觉自愿,意味着超脱功名利禄的羁绊,诉求内心的祥和和自主,“使人联想到创造及内在的坚强和力量等,而具有较多的积极色彩”。  在学术发展史上,许多先哲对寂寞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关注。柏拉图以观察和思考为 “职业”,对实用价值加以轻蔑;蒙田说寂寞与浮世的荣耀水火不容,智者当从社会引退,回到自我和寂寞,如此才有益于治学和著述。倡导开展纯学术研究的德国教育总长洪堡一再强调“寂寞和自由”是大学赖以生存的两大根本原则,指出“大学的整个组织应以此两点为根本出发点”(参见: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前段时间,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躲在自己的破陋居室里证明了20世纪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成了世界新闻媒体所争相追捧的英雄,可英雄自己对出名却不感兴趣,并拒绝接受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的菲尔茨奖。佩雷尔曼就是这样,“只按他喜欢的方式生活”,从不离开圣彼得堡,没有朋友,没有积蓄,担受失业的痛苦,却不愿去领取100万美金的奖金,处事低调,远离世俗,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做隐居的修行者。这样的人,公众给他一个封号:大师。大师和大帅仅一笔之差,且都为世人所景仰,但大师在自己的荣耀上加了一顶帽子(师字比帅字多一横),低调地将自己的光芒遮盖起来,便变得有内涵多了。正因为此,大帅让人畏惧,大师却令人尊重。  寂寞是重要的,犹如学术的左膀右臂;寂寞又是伟大的,让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相形见绌。大致言来,寂寞的意义有四:寂寞可以修身。孔子道:“贤者辟世。”“隐居以求其志。”(论语)。荀子言:“闲居静思则通。”(荀子·解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均是古人对寂寞的修身之道。寂寞可以主宰精神自由。寂寞的人无欲无求,舍弃了外物的羁绊和牵挂,处寂寞之中的学者,精神和心灵会变得宽广、自主和强健。寂寞给人更多的理智,让人冷静而不头脑发热,心胸豁达而不自私,行为谨慎而不冲动。寂寞可以守道。古训有道:“恒守道德者,一世寂寞;宁受一世寂寞,勿取万古凄凉。”古代文人骚客多以山为伴,以树为友,别号中也标示着寂寞的意境,如“寂寞泪阑干” 的朱淑真取名幽栖居士,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喻青莲居士,周邦彦取清真居士。  寂寞不是孤独,寂寞的学者内心是充裕的,心灵是敞亮的,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他们思维活跃,心胸广阔。寂寞不是冷漠,他们的内心充盈了对学术的好奇,沉浸在科研的乐趣中,满怀着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热切期盼。寂寞的学者是清高的,又是高雅的。他果敢地与名利决裂,敢于求真,耐守寂寞,潜心治学,勇于创新。他与那些“热热闹闹”搞科研的人,与那些一心向上求名利者,与那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学术诈骗者格格不入,划清界限。  当今的一些大学,为世俗社会所包围和侵蚀,功利当道,物欲横流,向世俗谄媚。校园内灯红酒绿,学者们无心学术,一些学者整日游走在各种交际场所,制造着“学术超女”、“学术快男”,各种功利化的行为遍及高等学府,学术造假与学术不端事件纷至沓来,大学的象牙塔精神正在经受严重的考验和危机。剖析这些问题,制度是关键的原因。但对于学者自身,守住内心那份寂寞则是一条底线。正如陆蠡在《寂寞》一文中所述:“寂寞如良师,如益友……和寂寞相处的时候,我的心地是多么坦白,光明!寂寞如一枚镜,在它的面前可以照见我自己,发现我自己。”寂寞是抵制学术不端的防火墙。我们要善于把寂寞之累变为寂寞之乐,在寂寞中享受热闹时无法体味的乐趣和意义。  前段时间,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只有保持大学的宁静,才能保持大学的清醒和理性,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所在;只有保持大学的宁静,才能自觉坚持和守护大学的精神和原则,激发和保护教师、学生对于学术的兴趣、热情和追求。”宁静与寂寞,有着本质的相似。  《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舍名利而求内心的自由,是学者应有的精神追求。真正的学者,唯有以寂寞立处学术之世界,才能坚守学术道德,潜心治学,推进学术之发展;才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有磅礴之势,心游万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才是学者,才是大师,才是做学问的精气神!
 
 
 寂寞与学术
彭兰 成黎明   
  做学术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科研能力,还需要有崇高的学术道德和修养。在学术道德和修养中,有一项常为大家所忽视而又十分重要的要求,就是寂寞。缺少寂寞,就多了浮躁和功利;多了寂寞,就有了淡定,有了从容,有了学术本真的内涵。  日常生活中,寂寞总给人消极、无聊、孤独的色彩,中性中偏带灰色。其实不然,寂寞本身并不带有任何贬义的情愫。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寂寞的注解一是孤单、冷清,一是清静、寂静。在学术的词汇里,寂寞意味着深居简出,意味着闲暇,意味着内心宁静、恬淡、超然,意味着自觉自愿,意味着超脱功名利禄的羁绊,诉求内心的祥和和自主,“使人联想到创造及内在的坚强和力量等,而具有较多的积极色彩”。  在学术发展史上,许多先哲对寂寞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关注。柏拉图以观察和思考为 “职业”,对实用价值加以轻蔑;蒙田说寂寞与浮世的荣耀水火不容,智者当从社会引退,回到自我和寂寞,如此才有益于治学和著述。倡导开展纯学术研究的德国教育总长洪堡一再强调“寂寞和自由”是大学赖以生存的两大根本原则,指出“大学的整个组织应以此两点为根本出发点”(参见: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前段时间,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躲在自己的破陋居室里证明了20世纪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成了世界新闻媒体所争相追捧的英雄,可英雄自己对出名却不感兴趣,并拒绝接受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的菲尔茨奖。佩雷尔曼就是这样,“只按他喜欢的方式生活”,从不离开圣彼得堡,没有朋友,没有积蓄,担受失业的痛苦,却不愿去领取100万美金的奖金,处事低调,远离世俗,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做隐居的修行者。这样的人,公众给他一个封号:大师。大师和大帅仅一笔之差,且都为世人所景仰,但大师在自己的荣耀上加了一顶帽子(师字比帅字多一横),低调地将自己的光芒遮盖起来,便变得有内涵多了。正因为此,大帅让人畏惧,大师却令人尊重。  寂寞是重要的,犹如学术的左膀右臂;寂寞又是伟大的,让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相形见绌。大致言来,寂寞的意义有四:寂寞可以修身。孔子道:“贤者辟世。”“隐居以求其志。”(论语)。荀子言:“闲居静思则通。”(荀子·解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均是古人对寂寞的修身之道。寂寞可以主宰精神自由。寂寞的人无欲无求,舍弃了外物的羁绊和牵挂,处寂寞之中的学者,精神和心灵会变得宽广、自主和强健。寂寞给人更多的理智,让人冷静而不头脑发热,心胸豁达而不自私,行为谨慎而不冲动。寂寞可以守道。古训有道:“恒守道德者,一世寂寞;宁受一世寂寞,勿取万古凄凉。”古代文人骚客多以山为伴,以树为友,别号中也标示着寂寞的意境,如“寂寞泪阑干” 的朱淑真取名幽栖居士,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喻青莲居士,周邦彦取清真居士。  寂寞不是孤独,寂寞的学者内心是充裕的,心灵是敞亮的,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他们思维活跃,心胸广阔。寂寞不是冷漠,他们的内心充盈了对学术的好奇,沉浸在科研的乐趣中,满怀着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热切期盼。寂寞的学者是清高的,又是高雅的。他果敢地与名利决裂,敢于求真,耐守寂寞,潜心治学,勇于创新。他与那些“热热闹闹”搞科研的人,与那些一心向上求名利者,与那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学术诈骗者格格不入,划清界限。  当今的一些大学,为世俗社会所包围和侵蚀,功利当道,物欲横流,向世俗谄媚。校园内灯红酒绿,学者们无心学术,一些学者整日游走在各种交际场所,制造着“学术超女”、“学术快男”,各种功利化的行为遍及高等学府,学术造假与学术不端事件纷至沓来,大学的象牙塔精神正在经受严重的考验和危机。剖析这些问题,制度是关键的原因。但对于学者自身,守住内心那份寂寞则是一条底线。正如陆蠡在《寂寞》一文中所述:“寂寞如良师,如益友……和寂寞相处的时候,我的心地是多么坦白,光明!寂寞如一枚镜,在它的面前可以照见我自己,发现我自己。”寂寞是抵制学术不端的防火墙。我们要善于把寂寞之累变为寂寞之乐,在寂寞中享受热闹时无法体味的乐趣和意义。  前段时间,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只有保持大学的宁静,才能保持大学的清醒和理性,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所在;只有保持大学的宁静,才能自觉坚持和守护大学的精神和原则,激发和保护教师、学生对于学术的兴趣、热情和追求。”宁静与寂寞,有着本质的相似。  《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舍名利而求内心的自由,是学者应有的精神追求。真正的学者,唯有以寂寞立处学术之世界,才能坚守学术道德,潜心治学,推进学术之发展;才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有磅礴之势,心游万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才是学者,才是大师,才是做学问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