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之二:内容变动详情 - 寒潭留影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2:44:14
2008年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之二:内容变动详情
第一篇: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变动1:省去了具体的研究对象(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能力与人格)。
变动2:省去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将具体研究方法升格为独立知识点,并增加了“个案法”,可能预示着要求考生对各种研究方法掌握更加全面和细致。
变动3:省去了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产生的历史背景、近代哲学的影响、生理学的影响),同时将七个主要学派升格为独立的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变动4:将07年的“神经系统”直接改变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变动5:删去“脑的结构”,将“大脑皮层及其机能”具体化为“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三个独立的知识点。
变动6:脑机能学说增加“机能模块说”。
三、意识和注意
变动7:调整07年第五章“意识和注意”到第三章的位置,原来的第三章“感觉”依次后延。
变动8:增加“意识的种类”,删去“无意识现象”。
变动9:删去“注意的特征”,增加“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外部表现”。
变动10:增加“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变动11:将原有的“注意的认知理论”分为两类“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和“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四、感觉
变动12:增加了“感觉的种类”。
变动13:删去了原“感觉的测量”中的细节(包括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费希纳对数定律,史蒂文斯幂定律),可能因为这些内容放在实验心理学中再讲。
变动14:增加了“感觉现象”
变动15:删去“视觉刺激”,并将原有“视觉”部分调整为“视觉含义、视觉现象、生理基础、视觉理论”,将视觉理论独立为一个知识点。
:删去“听觉刺激”,增加了“听觉的含义、听觉现象”
变动17:删去“皮肤感觉”和“平衡觉”,增加“触觉”。
五、知觉
变动18:删去“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增加“知觉的组织原则”。
变动19:将“知觉的理解性”调整在知觉特性的首位。
变动20:将“深度和距离知觉”改为“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两个知识点。
变动21:增加“错觉产生的原因”
六、记忆
变动22:将“记忆的分类”改为“记忆的种类”,并省去原有的分类细节,省去“感觉记忆,短时和长时记忆,情景和语义记忆,内隐和外显记忆,程序性和陈述性记忆”。
变动23:将“感觉记忆的信息编码”改为“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并增加“感觉记忆的特征”。
变动24:将“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改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并增加“短时记忆的特征”。
变动25:将“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改为“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并增加“长时记忆的特征”。
变动26:将原来的“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单独列为一节“遗忘”,新增了相关内容,包括:遗忘的含义,遗忘曲线,遗忘理论,影响遗忘的因素。
变动27:删去“内隐记忆”。
七、思维
变动28:删去“概念的结构”,新增“概念的掌握”。
变动29:将原有“三段论推理、条件推理”合并改为“推理的含义”“推理的种类”。
变动30:将“问题解决的含义与基本过程”列为两个独立的知识点,并删去“问题解决的策略”的细节描述(算法式,启发式)。
变动31:增加“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变动32:删去“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增加“表象的种类”,“表象理论”。
变动33:增加“想象的功能”。
八、言语
变动34:将原有标题“语言与言语”直接改为“言语”
变动35:将第一节“语言与言语概述”直接改为:“言语概述”,删去“语言与言语的概述及其特征,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增加“言语的功能”。
变动35:“语言加工的生理机制”部分删去“言语的发音机制”,将“语言加工的中枢机制”改为“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并单列为一节,分列三个中枢“言语运动中枢”“言语听觉中枢”“言语视觉中枢”。
变动36:将“语言的理解”改为“言语感知和理解”,分为“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将“文本理解”改为“语篇理解”;将“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改为“理解言语理解的因素”。
九、情绪和情感
变动37:将原来第九章和第十章调换位置,更加合理。
变动38:增加“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删去“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变动39:将“情绪、情感的分类”独立为一节,分列“情绪的种类”和“情感的种类”两个知识点。
变动40:将“表情”提前,改为“表情的含义”“表情的种类”。
变动41:将“情绪的生理机制”直接改为“情绪的脑中枢机制”,删去“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变动42:将“情绪理论”直接改为“早期的情绪理论”和“情绪的认知理论”。
变动43:删去“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十、动机、需要与意志
变动44:将原来的“动机与意志”改为“动机、需要与意志”分别独立列为一节。
变动45:将“动机的种类”直接改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变动46:将原有第三节“动机理论”归入第一节一个知识点。
变动47: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直接改为“需要层次理论”。
变动48:增加“意志的含义”“意志的特征”,将“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改为“意志行动过程”。
十一、能力
变动49:调整“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与“能力、才能与天才”的前后位置。
变动50:将“能力的理论”变为“智力的理论”,其他照此改动为“智力因素说”“治理结构理论”“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变动51:将“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个体差异”改变为“智力发展的差异”,其他依次都由能力改为“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智力发展的差异性”“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十二、人格
变动52:增加“人格的结构”。
变动53:将“人格理论”提到第二节,并增加“人格大五理论”和“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变动54:将“气质与性格”分列为两节,并增加“性格的类型”“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同时将原来07年的第三节“认知风格”放在“性格”一节中。
变动55:将“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改为“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第二篇:发展心理学
变动56:将第八章“认知老化的代表性观点”改为“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并将其中的若干细节全部删去。
变动57:将第八章“生命的终结”改为“临终心理”,并将其中的若干细节全部删去。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
一、学习与心理发展
变动59:将原来的“学习及其类型”改为“学习与心理学发展”。
变动60:将原来的“学习的实质与作用”和“学习的作用”合并为“学习的含义与作用”。
变动61:删去“学习结果分类”中的细节“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我国的学习结果分类”。
二、学习的主要理论
变动62:将原来各学习理论下的细节全部删去,只保留主干,例如“经典条件作用说”
变动63:将原来的“观察学习理论”改为“社会学习理论”。
变动64:增加“学习的人本理论”。包括“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三、学习动机
变动65:将“学习动机的分类”改为“学习动机的类型”。
四、学习的迁移
变动66:将“学习迁移的分类”改为“学习迁移的类型”。
第四篇:实验心理学
一、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变动67:将“无关变量及其控制”改为“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变动68:删去“真实验设计”下的细节:“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完全随机多因素设计,随机区组设计”。
二、反应时法
(一)反应时概述
变动69:删去“反应时的研究意义和历史发展”。
变动70:增加“反应时的含义”。
变动71:将“反应时实验的种类”改为“反应时的种类”。
(三)反应时技术
变动72:将“反应时技术及其发展”改为“反应时技术”。
变动73:删去“反应时技术”的细节,删去“反应时技术的发展”。
三、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变动74:删去“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发及其变式”等知识点下的细节。
(二)心理量表法
变动74:删去“量表的类型”“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等知识点下的细节。
(三)信号检测论
变动75:删去“信号检测论的由来”“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则”“信号检测论的应用”等知识点下的细节。
四、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五)记忆实验
变动76:记忆实验部分增加“前瞻记忆的实验”。
变动77:注意实验部分增加“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第五篇:心理统计与测量
一、相关量数
变动78:将07年的φ相关的小写字母改为大写。
变动79:将07年的“方差齐性检验”变为“方差齐性的检验”。
二、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
变动80:将07年的“心理测量的特征分类”变为“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
变动81:将07年的“经典测量理论和真分数理论模型”改为“心理测量理论及其模型”
(三)心理测量的误差
变动82:改正了大纲的序号印刷错误。由“(四)变为(三)”,后面的章节依次前移。
三、心理测验的应用
变动83:新增“(六)心理测验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