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出路:城市化+内需增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1:17:45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6日 17:34  《中外管理》

  城市化,内需增长的惟一出路

  文 /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赵 晓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还是不错的,尽管各界都对中国经济有各种猜测,但是应了中国的古话: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还不错。到现在为止,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了10.6%,比2009年同期加快了2.5%。从季度来看,一季度增长了11.9%,二季度增长了10.3%,三季度增长了9.6%。中国不希望经济过热,这是主动调节的结果,所以总体是往下走的。

  可以说,中国经济今年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会怎么样?中长期的增长动力在哪里?中国还能不能够像过去30年那样,保持一个快速的持续的增长?这是大家所担心的,也是大家所关注的。

  不被看好的中国经济

  今年以来,我们看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中长期增长有一些担心。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从理论上来说,冲击远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W型的调整?现在我们处于V型的复苏期,而2011年会不会再度掉下去?对此,领导层已经提出要关注二次探底的风险。

  在国际上,今年出现了一股看空中国经济的论调。1月份的时候,华尔街的一位基金经理提到:“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相当于1000个以上的迪拜。”后来又出现了《中国的红色警报》这样一份报告,他们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迟早会破裂,中国经济也会破裂。甚至有一位华尔街人士发出非常确定的警报,说中国经济将在9~12个月内崩溃。今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许多专家认为现在的美国经济反而是最好的,因为它已经到了不能再往下掉的地步,泡沫都挤干净了。相反对中国的经济有很多担忧,因为大家看不清趋势。

  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是往上走的升值趋势。然而今年,市场上一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看好美元,看空人民币。人们大量抢购美元,有的老板甚至把手中投资的房产卖了,换成美元。这都是不看好未来中国经济和人民币走势的结果。

  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很多人在投资移民?同时“裸官”到处可见,就是说这个官员在国内做工作,但是家人全都在美国。同样的,企业家自己在中国做生意赚钱,把家人都送到国外。商家已经打出了“在北京买房?不如移民吧!”这样的广告词。北京的房价那么贵,而美国很多地方的房价是很便宜的,佛罗里达是美国人的天堂,中心地段每平方米也就7000块钱人民币左右。数据显示:2009年70%移民到美国的人来自中国大陆。这背后还是对中国经济的不看好。

  再举一个例子,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11.1%,是全球最高的,但与此同时全球第二大跌幅的股市也出现在中国,仅次于希腊。虽然说这里面有客观因素,比如:股指期货的推出,农业银行(2.66,0.00,0.00%)大盘股的上市等等,但归根结底还是投资者找不到出路,他们开始看不懂中国经济,看不到下一轮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哪里,也看不到下一轮牛市的支撑点在哪里。

  依赖外需增长的破灭

  那么,过去30年中国经济如何取得有史以来持续增长最快的成绩呢?全球化,中国过去的发展是建立在全球化基础上的外需依赖型增长上的。没有外需,就没有办法谈论中国经济增长。

  但是这样的增长模式开始出现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危机,它意味着我们要出口的市场崩溃了。首先是美国市场的崩溃,随后是欧洲市场的崩溃。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有观点认为欧洲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日本,也就是10~15年的经济增长都是半死不活的,甚至是负增长。如果发达国家的市场崩溃,我们再想像过去一样大量出口,依托全球化实现自己的高速增长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种种现象说明,中国全球化背景下的外需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面临30年来从未有过的转换背景。8月份我国出口1393亿美元,增长34.4%,比上月放缓3.7个百分点,环比在下降。中长期来看,像过去一样每年以两位数出口高速增长拉动中国经济的情况不太可能再出现了。

  内需优势空间的消退

  首先是人口红利在消退。

  过去我们有一个全球化的背景,同时又有人口红利的国内背景,所以我们的劳动力是价廉物美的,本身就有非常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再加上我们的无产阶级专政方式,长期维持低成本,生产成本是低廉的,招商引资也是低廉的,对外税收也是低廉的。所以,我们能打败发达国家,能打败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枝独秀。

  而现在,中国政府承诺的环保义务、土地成本、税收成本等等,使我们的成本全面上升。而且以往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转向人口负债。到2009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到全社会总人口的12.5%,中国已经是未富先老了。

  其次是出口红利在消退。

  现在我们天天听到的都是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我们的经济是过热的,房价上涨,物价走高,利率上涨,想要平衡,就只能让人民币升值,通过汇率调整来平衡中美经济。但是汇率升值就会带来出口利益的缩小。今年广交会很多出口商不敢接超过一亿的订单,原因就是担心人民币汇率会升值。中国出口商的利润率大部分只有2%~5%,所以汇率上升一点点就可能吃掉大规模的利润,弄得企业有单也不敢接。

  再次是楼市红利在消退。

  外需不行了,就转内需吧。让我们看看中国过去的内需是怎么增长的。中国内需增长主要是靠房地产,它对中国内需增长的贡献是第一位的,占到20%~30%,没有任何产业能够跟它相比。所以房地产业在中国被称为重要支柱产业。

  但是这样一个重要产业,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利益分配不平衡。买房子的人都是先富的人群,一开始买房子是为了居住,后来再买房子完全是投资与投机的需求,整个房地产业就开始产生泡沫了。所以买不起房子的人永远也买不起。

  针对这一情况,今年以来中央进行了号称史上最严厉的调控,一开始是限制贷款,还是一种金融手段和经济手段,到现在已经是限制购买,不让你买房子了,这已经完全变成行政手段了。

  可以看出,这一轮调控已经变得政治化了,即:政治周期决定政府的经济路线,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决定资金流动,资金流动决定市场波动。

  如此说来,这一轮调控不会像以往那样一会儿收一会儿放,而是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外需市场不看好,内需市场现在同样也不看好,中国经济中长期就不会看好。中国经济的的确确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内外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逼着中国经济必须转型,否则没有出路。

  主流思路的缺陷

  思路一:发展新型战略产业

  10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目的就是想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找到在四万亿之后的继续刺激经济的动力,来持续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政府现阶段准备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希望由这些产业来代替房地产。

  但是产能过剩怎么办?我们目前的状态就是产能过剩,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会带来更多的产能,因此有可能使这一状况更加严重。燃油汽车卖不出去,太阳能汽车就能卖出去吗?

  有人期待说通过节能环保、碳排放降低能够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这更是天方夜谭。节能环保是好事,降低碳排放也是好事,但是它只能是对经济增长的一种压力,会减缓经济的增长。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有1/3的增长是源于没有做好节能环保,是用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的。

  思路二:区域发展带动增长

  通过区域发展来带动整体的增长。我们知道金融危机之后刺激经济的第一棒是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计划。但是政府也感觉到有一些问题,特别是货币扩张有一些严重。所以,第二棒要由地方政府来接。2009-2010年,国务院批了很多区域性规划——11个新兴发展地区,从来没有这么密集过,最著名的就是海南的国际旅游岛。这么做,就是希望地方政府能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11.62,-0.42,-3.49%)。

  然而地方政府的资金从哪儿来?过去地方政府的资金从银行来,以土地财政作为担保,地价涨得高从银行借的钱就多,然后去发展地方项目,制造政绩。然而,1月19日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2009年地方政府负债约占我国GDP的1/3,相当于国家外汇储备的70%。大概在2011年末中国地方融资贷款余额会达到或超过10万亿。确实有风险。

  思路三:分配进而消费拉动增长

  希望消费能够增长进而拉动中国经济,内需增长进而转向消费增长。要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就要想办法实现人民收入倍增计划。有一个新的提法就是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的核心不是增长,而是包容。包容的核心就是民生,就是大家分享经济的繁荣。它强调了民生,强调了公平,强调了大家对经济繁荣的反响。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加工、出口类企业是没有增长能力的。一般的民营企业平均也只有6%,要他们涨工资有点难。政府收入倒是增长比较快,差不多每年都是20%~30%,也就是政府掏老百姓的腰包比较有动力,但是把钱还给老百姓的时候动力一般来说就不足了,否则我们的教育早就做得很好了,社会保障早就做得很好了。

  城市化是惟一出路

  如果这些主流思路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有没有更好的思路呢?我认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惟一的思路是建立在城市化基础上的内需增长。同时,我也认为中国经济根本性的转型,是从全球化的外需增长模式转向城市化的内需增长模式。

  我们把中国经济看成一个木桶,这个木桶最短的板是哪一块?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影响着工业化的进程,一个国家人均GDP在3000美元的时候,它的城市化率水平应该是60%,韩国和日本都在75%以上。中国已经达到了4000美元,但是我们的城市化率刚刚达到50%。如果按照户口计算,我们的城市化率只有34%,相差甚远啊!

  工业化带来的是供给,城市化创造的才是需求。内需不足,从根本上讲还是城市化不足。比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城市化率不足,因为农村是不需要第三产业的,农民到了城市之后才有了第三产业。所以说激发内需,一定要有城市化。

  还有就是中国的消费不足,我们讲的是底层人群收入不足,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城市化水平不足。最大的收入差距就是城市和农村收入的差距。

  2003~2008年的数据表明:中国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可以带动至少50万的内需增长。中国的GDP是30万亿,如果未来有4.5亿人口到城市里来,粗略估计需要增加225万亿元的投资,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至少可以保持10~15年平均每年9%的复合增长,这绝对是高速增长。

  我们看各个地方的发展也会发现这个规律,哪个城市重视城市化进程,它的经济增长就会很快。重庆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是19.4%,未来几年重庆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会低于16%。就是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大:未来两年城市人口要增加300万人,而全国一年的增长数量也不过1000多万人。所以重庆的经济增长必然加快。

  有人会问这么大规模的城市化,我们的土地是否够用?会否引发很大的矛盾?目前中国的农村人口总户数有2.5亿,每户按3分宅基地(即200平米)来计算,大概占用土地是7500万亩,如果按东亚发达经济体85%的城市化率计算,中国保留5000万农户就够了。转出80%的宅基地可以用于城市化的建设,约6000万亩。不要小瞧这个数字,中国政府规划的未来10年耕地占用总规模不过是2300万亩,我们的土地是够用的。

  同时,我们可以提升农基地的容积率。日本的城市容积率是2,香港是1.6,我国台湾是1.2,而中国内地只有0.78。一方面土地紧缺,一方面严重浪费,这个现象必须改变。

  从长远看,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大都市道路。目前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均占地是中小城市的1/6,单位土地产出率却是中小城市的40倍。

  中国的城市化将会带来更多的城市人口和资源需求,对国内和国际资源都是巨大压力。而全球经济危机则给中国推动城市化过程提供了绝佳的空间,可以减少很多国际麻烦以及支付更低的成本。比如:人民币汇率升值,我们可以进口很多美国的东西,汇率的压力反而就会减少。

  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本文根据“第19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现场速记摘编而成,未经本人审阅。标题为本刊加拟)

经济转型出路:城市化+内需增长 城市化怎么走?经济如何转型? 金砖四国各谋经济转型 中国内需将成主动力 数据显示内需增强 四大行业牵引经济转型 吴敬琏:经济转型“开倒车”是绝没有出路的 吴敬琏:刺激经济同时须推进增长方式转型 朱民:亚洲经济面临增长模式转型挑战 梅新育:充分意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带来的问题 中央经济会议研究以拉动内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孙锡良:“十二五规划”经济转型与刺激内需的四点建议 江小涓:加快形成内需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小鼠标拉动大内需(改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 吴敬琏:经济转型“开倒车”绝无出路-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以“充分城市化”有效释放内需 以“充分城市化”有效释放内需k 章玉贵:中国经济未能转型导致经济增长对房地产高度依赖 物联网研发应用有望提速 经济转型将迎新增长空间 经济转型、调结构,与保增长的关系 - 何志成现代金融作战室 - hezhicheng200... 充分意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带来的问题 - Qzone日志 较快增长+温和通胀 杭州经济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 长三角新闻 产业转型升级要基于城市化 经济学的“本土化”实验 为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版”鼓与呼 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没有出路 美报:中国可通过城市化拉动内需 城市化是未来十年增长的重要动力